梁朝偉、湯唯的《色戒》我們耳熟能詳,曾經在國內公映,但後來因為影片尺度與意識形態問題而被禁,至今未解禁。
其實早在這部《色戒》的6年前,還有一部影片,也名為《色戒》,其實更嚴格的翻譯應該為《輪迴》。
影片由法國籍導演賓·納倫指導,多個國家聯合發行,古桑、鍾麗緹主演。
影片籌備七年之久,劇組人員更是遠赴喜瑪拉雅山區實地拍攝,更深入高原禁地。
這部影片講的什麼?為何被貼上「情色片」的標籤?
影片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特殊而少為人知的群體——苦行僧。
電影一開場,高原上連綿的山脈,清澈的鹽湖,孤飛的禿鷲,覓食的羊群,一幅美麗壯闊的畫面。此地在海拔15000英尺以上的拉達克地區。
此外,還有一群身著紅色僧袍的僧人。
禿鷲抓起石頭,高高擲下,砸中了一隻羊,這是它習慣的獲取食物的方式。
羊被砸死了,僧人們為它祈禱。
苦行僧們繼續前行,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個沙漠盡頭的一個石頭小屋。
小屋裡一個枯瘦如柴的長髮僧人,指甲捲曲,他在此地修行三年三月三周零三天了,僧人們此來就是為了接他回去。
「怎樣令一滴水不會幹涸?」
修行的僧人叫達世,他並不願意回去。
「釋迦牟尼王子離開皇室和奢華生活,在他的黃金馬車上,第一次看見民間疾苦,那一夜,釋迦牟尼王子決定,離開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王妃和兒子羅侯羅,就這樣不辭而別……」
在眾人的苦勸之下,他終於同意和他們一起走。
在河邊為他修剪指甲、剪去頭髮、洗淨身體,苦行的僧人不過是個年輕的小夥子。
達世苦行三年,已經不能獨立行走,回到寺院需要在別人的攙扶下才能行走。
為了修行,犧牲如此之大,足見達世的虔誠之心。
佛祖曾說過:「你不應道聽途說,接受我的教誨,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場,明白我的意思,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拋開成見,方可真正學習,有些東西我們須擁有過,方可學會放棄!」
達世的苦行獲得了成果,三年靜修,是通往涅槃之路,達世喇嘛獲得了寶貴的堪布學位,受到僧人們的尊敬。
一日,達世和老僧人外出做事,住在牧民家裡。
一個深夜,達世手持油燈起夜,在狹窄的走廊裡,迎面走來一個身影;燈光照耀之下,是一個女人美麗的臉龐,牧民的女兒,鍾麗緹飾演的琶瑪。
回去後的達世無法忘懷,甚至在夢中夢到琶瑪爬上自己的床……
醒來之後,床上坐著早已醒來的老僧人,一切似乎跟以前一樣,但達世卻對琶瑪魂牽夢縈。
另一位年輕的僧人看到達世的被子溼溼的一塊。
達世去請教一位老僧人,老僧人給他看一些春宮畫,圖畫上記載了一些故事。雖然看似是男女行樂,但在燈光之下,從側面卻能看到男女都變成了骷髏。
似乎老僧人早就看透了一切,這幾乎是對達世未來的預言。
終於,在一個中午,勞作的達世看到了琶瑪,捨棄一切羈絆,只為最原始的欲望,和琶瑪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
色戒一破,多年的苦行幾近毀於一旦。
他決定脫下袈裟,入世修行,結婚、生兒育女。
和琶瑪生下了一個孩子,一家三口開始平淡的生活;然而,達世的內心卻始終不能平靜。
穀倉燒了,他拼命搶救;他不滿足,甚至花錢去找妓女。
然而他也追求著另外一種東西,自己一直以來的執著——修行。
昔日修行的僧人找到他告訴他將要隨高僧去遠行。
一個深夜,他離開了熟睡的妻子和孩子,就像當初釋迦牟尼也是離開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王妃和兒子羅侯羅,開始了修行……
琶瑪找到他,他已經重新剪去了頭髮,穿上僧袍……
「如果你修行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
他沒有回頭,影片的結尾達世看到妻子走了,痛哭失聲,是羞愧還是悔恨?只有他自己知道。
哭過之後,他重新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是滿足一千個欲望難,還是克服一個欲望難?」
曾經有過三年三月又三天苦行的達世面對欲望依然放下半世修行;然而,真正體會了男女之樂、生活之苦,經歷了「痛不欲生」他又再次踏上了修行之路。
如果釋迦牟尼沒有前半生的生活怎來後半世的悟道?
佛祖的禪意到底是滿足眼前的一個欲望,抑是戰勝內心的一個慾念?
怎樣令一滴水不會幹涸?
讓它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