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啟蒙動畫《哆啦A夢》中有過這麼一集:為排遣無聊,哆啦A夢從口袋裡拿出一隻會陪你玩石頭剪子布的機器,然後自己手持三隻分別代表石頭、剪子、布的手勢杆,輸的不亦樂乎。
在被哆啦A夢身殘志堅的遊戲精神感動的同時,年幼的筆者心中產生了一個疑惑:
誒?日本人也會玩這個?
再往後,某天在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二季》中又看到這麼一個情節:主角謝耳朵和拉傑什為了看電視節目《深空九號》還是《土星三號》起了爭執,謝耳朵便向他的朋友們介紹了一種猜拳遊戲希望能解決問題:
為了降低平局的概率,謝耳朵設計的遊戲在石頭剪子布的基礎上添加了蜥蜴和《星際迷航》中的人物史波克。雖然最後,由於謝爾頓和拉傑什都鍾愛於史波克,他們的遊戲依舊是平局,但是——
阿嘞?美國人也會玩?
似乎真的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這個簡單有效到極致的遊戲,是如何傳遍全世界。
從划拳說起
石頭剪子布,又稱為猜拳,實則只是猜拳的一種。而猜拳的各種形式中,最早被文字記載下來的,則是漢朝的手勢令:
他日會飲章第,酒酣,為手勢令。
弘肇不能為。
客省使閻晉卿坐次弘肇,屢教之。
——《新五代史·漢臣傳·史弘肇》
可以見得,已知最早的猜拳形式出現在酒桌之上,也就是划拳,畢竟那會還沒有骰子……另外,明代詩作家謝肇淛在他最為出名的筆記《五雜俎》中,對於手勢令有著更為詳細的闡述(題外話:清乾隆年間,謝肇淛因在書中關於「夷夏」的言辭而被打入文字獄,此書也被銷毀。萬幸的是,此書最早版本的刻本得以保存,也就是現在能看到的版本):
後漢諸將相宴集,為手勢令。
其法以手掌為虎膺,指節為松根,大指為蹲鴟,食指為鉤戟,中指為玉柱,無名指為潛虯,小指為奇兵,腕為三洛,五指為奇峰。
但不知其用法云何。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
無獨有偶,清朝的時候曾率軍擊退南明鄭成功(對,就是教科書上那位)十萬大軍的滿人郎廷極,曾在他所撰寫的《勝飲篇》中記載:
皇甫嵩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指有名,
通籲五指為五峰,則知豁拳之戲由來已久。
——清 郎廷極 《勝飲篇》
郎廷極(1663-1715)
皇甫嵩,便是在《三國志》中差點死於董卓手中的東漢名將。豁拳,又稱為豁指頭,通划拳。由此我們終於可以得出結論:根據已有史料的記載,猜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在之後的發展過程中,划拳行令的方法漸漸獨立出來一個體系:「空拳」、「內拳」、「五毒拳」、「五行生剋令」、「七星趕月令」和「一月三捷令」等紛紛出現,當然還有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五、十、十五、二十」,即加法拳。
東瀛出口
然而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我們目前仍然看不到石頭剪子布的源頭,自然無法完整地了解為何這個遊戲會出現在島國日本,甚至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萬幸的是,我們在哆啦A夢的故鄉找到了一絲線索。
《Kensarae sumai zue》,此書於1809年在日本出版。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蟲拳(mushi-ken)的遊戲指南,作者是一位供職於「蟲拳錦標賽」(沒錯,當時的日本真的有這個比賽)的裁判所撰寫,裡面記載了錦標賽的流程、規則,以及裁判指南。而所謂蟲拳,顧名思義,就是用手勢來代表三種「蟲」——蛇、青蛙、蚰蜒,被視為石頭剪子布最早的形式。
《拳會角力圖會》1809年
我們現在說的「蚰蜒」(不要怕,就是讀作 yóu yán),是百足蟲的一種,與大家熟知的蜈蚣是近親。此處可參考《聊齋志異》中記載的一件事:
學使朱矞三家門限下有蚰蜒,長數尺。
每遇風雨即出,盤旋地上如白練然。
按蚰蜒形若蜈蚣,晝不能見,夜則出,聞腥輒集。或云:「蜈蚣無目而多貪也」。
——出自《聊齋志異卷十一》
蛇吃青蛙,青蛙吃蚰蜒——但是蚰蜒不吃蛇吧?
沒關係,蜈蚣吃蛇。我們很容易在網絡上找到關於蜈蚣吃蛇的事例,它們通常先從蛇的口部鑽入,再用毒液和口器啃噬蛇的腹部,最後從蛇腹豁開一個大口子鑽出來。介於場面過於感人,這裡就放一張看起來不太瘮人的圖片作罷。口味重者可以自行搜索,除了圖片還有視頻……
至此,起源於中國漢代的手勢令,終於發展出現代石頭剪子布遊戲的雛形。最為關鍵的是,此書明確記載:石頭剪子布遊戲起源於古代中國,是當時中國王室在喝酒時候玩的一種博弈遊戲。歷史的斷點終於被接上了。
然而,這本書只能證明在1809年,蟲拳遊戲在日本的普及程度已經比較高了。但卻並沒有告訴我們,手勢遊戲是怎麼從中國傳到日本的。
幸運的是,奧地利人Sepp Linhart為我們填補了這個空白。此人一生致力於研究日本語言和文化,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他對日本人生活娛樂方式的研究。在他所撰寫的《關於日本石頭剪子布遊戲變體——蟲拳研究》中指出:早在《Kensarae sumai zue》出版的150多年前,中國古代官員來到日本丸山進行交流。宴會歌舞作罷,中國人開始教日本人玩行酒令,遊戲以淘汰賽的形式進行。最後五位獲勝者得到了極為豐厚的獎勵。
中國人走後,日本人奮發圖強,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手勢遊戲,才有了蟲拳。而實際上,蟲拳並非日本當時普及度最高的手勢遊戲。當時有一種流行於藝伎和客人之間名為「狐拳(Kitsune-ken)」的遊戲,才是大眾最為喜愛的。
《藝伎戲狐拳》,菊川英山,1820年
(從左到右依次為村長、狐狸、獵人)
參與者需要選擇一個身份進行扮演,分別為狐狸、獵人、村長。村長克獵人(管制),獵人克狐狸(獵殺),狐狸反過來又會克制村長(魅惑)。雖然同樣只有3種身份,但狐拳經過傳播變形,已經產生了不少於25種手勢,且大多需要以雙手作勢。藝妓和客人相對而坐,比劃手勢判定輸贏,輸者不僅要罰酒,有時還需要脫一件衣物……
現代日本社會很少會再看見有人玩狐拳,但這並不意味著狐拳已經被淘汰了——相反的,狐拳「輸了就脫衣服」的遊戲目的至今仍以野球拳的形式繼續服務於世人,其中以著名日本AV演藝公司——SOD所出品的野球拳系列影片最為出名。另外還有類似的野球拳遊戲,通過家用遊戲主機帶給玩家高互動性體驗。玩家通過遊戲手柄和影片中的女星玩石頭剪子布——玩家贏,女星脫一件;玩家輸,女星穿一件。
SOD公司可謂行業翹楚,國人熟知的「時間靜止系列「和」透明人系列」,便是由這個公司出品的(別想了,本司機今天不開車)。
當然也並不是非得脫……實際上,當時狐拳的火熱程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盛。那時候東京經常會舉辦規模龐大的狐拳比賽,比賽通知通過傳單的方式四處傳播開來。即便報名需要費用,報名者仍然絡繹不絕。
每屆狐拳比賽的初賽都會有70-120組同時進行,有時甚至連晚上都會有加賽。為防止比賽過程中出現意外,場地的四個角落會各安排一個名為「toshiyori」的工作人員作為機動單位。那個年代的日本人,幾乎是按照相撲比賽的形式來組織狐拳比賽,狐拳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般。
然而可惜的是,第一對玩石頭剪子布的是哪兩位高人已經不得而知了。根據美國社會學者Stewart Culin在1895年所出版的著作《韓國遊戲:與中國、日本遊戲的淵源(Korean games :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of China and Japan Back to item details)》中所記載的,我們只能知道——在日本江戶時代晚期,日本街頭的人力車夫就已經開始用石頭剪子布來決定下一個乘客的歸屬了。
虎拳,與狐拳類似,石頭剪子布的變種形式
中國和韓國對這個遊戲的稱呼為「石頭剪子布」,而日本人將其稱為「石頭剪子紙」,這與歐美國家的叫法不謀而合。法國人稱石頭剪子布為」jeu Japonais」,意思直接就是「日本遊戲」。再結合當時日本正處於西化的過程中,日本與西方國家的交往十分密切,我們姑且可以認為,日本是石頭剪子布面向世界的出口。
來到西方
雖然石頭剪子布的進入西方國家的歷史進程目前仍不明確,但老外們對該遊戲在世界範圍的傳播熱情十分高漲。
早在1842年,英格蘭人就在倫敦成立了石頭剪子布俱樂部,在該俱樂部第一版章領的第一卷中,英國人明確了該俱樂部的價值所在:
本俱樂部旨在探索和傳播石頭剪子布遊戲,
並為其提供合法可靠的法律環境。
直到1918年,俱樂部才正式更名為「國際石頭剪子布俱樂部( World RPS Club)」,之後不久遷至加拿大多倫多。1925年,該俱樂部已經有超過一萬的活躍成員,俱樂部又正式更名為「國際石頭剪子布協會」,並在同年舉辦了首屆錦標賽。
2015年世界石頭剪子布錦標賽決賽現場
1924年,在一封由名為 G.L.P. Garwood, R.N. 的編外記者寫給英國當地報社的信中,這位記者向報社描述了他在地中海港口看到船員們在玩的一種名為「zot(又稱為zhot)」的遊戲:
在這個遊戲裡,緊握的拳頭代表石頭;張開的手掌代表紙;伸直食指和無名指並緊握其他手指,代表剪刀……玩家面對彼此站著,並通過口號同時快速舉起和放下自己的右手,連續三次。
1927年,英國小說家Gerard Fairlie出版了一本名為《剪刀剪紙(Scissors Cut Paper)》的流行驚悚小說,並在1929年出版了同系列小說《石頭砸剪子(Stone Blunts Scissors)》。
同樣是1927年,法國人在一本兒童雜誌中詳細介紹了石頭剪子布遊戲,取名為「Chi-fou-mi」。此發音源自古日語中的「hi, fu, mi」,意為「一、二、三」。
1932年,編輯Marion May Dilts在該年5月22日等《紐約時報》中向美國人介紹了這個遊戲,稱之為一種「典型的日本遊戲」。
二戰剛結束的時候,便有媒體借石頭剪子布諷刺希特勒的戰敗。由此可見當時的西方人已經完全掌握了這項技能
1933年,《康普頓插畫百科全書》的編輯在書中提到了這個遊戲,將其描述為一種「日本兒童解決爭執最常見的方式」,並音譯為「John Kem Po」(John Kem 即為 Jan-Ken,為石頭剪子布的日文發音;Po為出拳號令)。此外,該書編輯還在書中強烈建議「美國的青少年們應當嘗試一下這種處理爭執的方式」。
——————
的確,在滿足公平性和易操性的同時,石頭剪子布的概念之簡單也使得各國人民都可以輕鬆領會,也難怪它能夠讓全世界人都接受。不僅如此,石頭剪子布還兼顧了極高的可玩性,遊戲過程中玩家可以根據對方的出拳習慣進行觀察以制定出拳策略,而這也是此款遊戲經久不息的生命力源泉。
如果我告訴你,玩石頭剪子布還能幫你省錢,你會不會在文末為我點讚?
11月11日-11月13日,一款名為臉臉的APP聯合大悅城,印象城,萬象城等全國100家大型購物中心,舉辦「石頭剪子布」線下活動。贏了就是賺了!雙11,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用猜拳吧!根據地圖找到你所在城市的購物中心,馬上去挑戰吧!
100家購物中心參見下圖:
今天的廣告就到這裡,
諸位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