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我嘗試著給孩子進行過一次如廁訓練。頭兩天進行的非常順利,有尿意的時候,孩子會主動和我說,媽媽,我想尿尿。
兩天之後,孩子有點發燒,如廁訓練也就擱置了,再想起的時候,技能就慢慢退化了,天冷了索性就順其自然吧!今天,這篇就專門就如廁訓練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焦慮的來源
豌豆一歲半的時候,小區裡的奶奶就問,豌豆還穿尿不溼嗎?我說穿著呢,還沒有自主小便的那個意識。奶奶就指著她家的孩子說,我們的孩子比豌豆小,早就不穿了。
豌豆兩歲的時候,小區裡另外一個奶奶就問,豌豆還穿尿不溼嗎?我說還穿著呢!奶奶說,你給他脫了吧,穿開檔褲吧,男孩子不能捂。
和豌豆姥姥視頻的時候,總是問,孩子還穿尿不溼呢,那捂著多難受啊!想當年,你侄子就沒穿過尿不溼,也長大了。一論當年事,我就沒法聊。
焦慮的根本來源,就是過度關注外界的聲音,而忽視自家孩子的身體發育進程。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學習育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養育孩子,而不是給自己在育兒路上製造焦慮。
一旦產生焦慮的話,就要學會自我對話,哪有身體健康的孩子學不會上廁所,一旦如廁訓練失敗的話,那就緩一緩,讓孩子順其自然慢慢適應。
放棄速成的心態
每個人的初衷都一樣,都想讓孩子儘快脫掉尿不溼邁上獨立自主的門檻兒。可是如廁訓練這件事著急也沒什麼用,就好像當年豌豆九個多月還不會爬的時候,王先生不停的教孩子學習爬的姿勢,教的人累,學的人更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自己的節奏。豌豆九個月長第一個牙,現在二十顆牙也長齊了。十個月第一次學著自己爬,爬的姿勢還不太對。十三個月邁開人生歷程的第一步,一小步慢慢走,一邊走一邊哭,也不知道是因為害怕哭還是喜極而泣。
前一段時間喜歡一個人玩,小區裡一個媽媽在我耳邊提醒,說她的一個朋友的孩子也是沒有社會化活動,最後檢查是自閉症。回家路上,我內心一直很忐忑,和王先生念叨,爸爸說你是不是傻呀,看豌豆的機靈勁兒哪裡像自閉症。
過度關注別人的言論,反而想找一條速成的方法,儘快解決。網上的育兒碎片信息那麼多,不要總是把文章提到的關鍵點,往自家孩子身上套。在心理學上這種效應叫巴納姆效應。
尤其是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有很多新手媽媽遇到孩子大哭大鬧的問題,就上網求助各種育兒專家,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
當專家籠統的描述一些特點,我們總是覺得他們說的很對。這其實和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有相似之處,在言語中有暗示的特點,聽者容易信服。
回歸如廁訓練這件事,我們要放棄速成的心態,慢慢陪伴孩子輕鬆度過脫掉尿不溼的時光。
只要孩子能夠分辨上廁所的感覺,並且理解其中的含義,可以和父母表達自己上廁所的意願,那我們就可以開啟如廁訓練的模式。
如廁訓練的八個指標
美國兒科學會列出來八個指標,新手爸媽可以參考書上說的內容,和自家孩子進行對照。一旦孩子滿足這幾個條件,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上廁所的意願,那就可以開啟如廁訓練啦!
八個指標分別是:
1、尿布可以保持至少2小時不小便,或者午睡醒來後尿布還是幹的
2、當尿布髒了後,孩子會覺得不舒服,想要換尿布
3、對坐便器產生興趣
4、大便時間逐漸變得規律
5、主動要求穿內褲
6、孩子可以遵守簡單的指令
7、會用臉部表情、姿勢、或者語言會來表達自己正在大小便
8、孩子可以自己或者在幫助下穿脫褲
豌豆現階段完成符合這八個指標,可是現在正逢大冬天,如廁訓練就暫停吧!聽小區裡一個奶奶說,孩子兩歲半自然而然就不想穿尿不溼了。
我希望豌豆可以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學會這項基本的技能,走向獨立的重要裡程碑。
如廁訓練的準備工作
一旦天時地利人和都準備好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提前給孩子購買合適的坐便器,讓孩子提前建立和坐便器的聯繫。
一歲半~兩歲左右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上廁所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衛生間,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在上廁所,下次如果你想要上廁所的時候,要告訴爸爸媽媽。
記錄孩子每次便便的時間,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便便的規律,更好進行如廁訓練。
在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可以買幾個訓練褲,讓孩子從尿不溼過度到訓練褲,訓練褲如果適應了,可以直接穿小內褲。當然豌豆那會兒如廁訓練的時候,買了九條拉比的小內褲。
在訓練前期,總是會有尿褲子的時候。我們要表揚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不指責孩子尿褲子,不給孩子壓力和負面情緒。
在如廁訓練之前,要藉助繪本的力量,教會孩子怎樣上廁所。小熊寶寶那套書裡面有一本,《拉粑粑》,上廁所從坐馬桶到洗手一個流程都講的很全面。
作為父母,我們要以輕鬆的心態,讓孩子輕鬆學會如廁。在最初幾周,讓孩子在固定時間穿著衣服坐在馬桶上,告訴孩子馬桶是幹嘛用的,等孩子適應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可以試著取下尿不溼,讓孩子慢慢適應坐在馬桶的感覺。
就這樣,循序漸進的讓孩子慢慢接受。當然,尿褲子的時候肯定少不了。小熊寶寶那套書上有一本《誰尿了》,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尿床的經歷,不必感到羞愧。
葉子碎碎念
小區裡的早教班去不了了,人數湊不齊,人家把錢退回來了。可能大家覺得太便宜了,不敢盲目的報班,報名的人數太少了,湊不齊一個班,只好作罷。
豌豆豆還想著上課呢,我在想怎麼回復娃的疑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