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印象裡面,和珅是一個跟隨在乾隆身邊的貪官。但不可否認,他非常有能力,也很聰明。而說起和珅,人們也一定會想起一件發生在嘉慶年間的事。當時,嘉慶帝下令調查和珅的家產,結果從他家裡查出巨量的白銀,其數目堪比清政府15年財富的總和。據說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才導致嘉慶帝震怒,將和珅賜死。
但如果回顧和珅一生,可以發現這個傳言存在疑點。有句諺語說過,人的本性一開始都是善良的,就算日後再怎麼改變,也不會如此貪得無厭。何況,在自己家裡藏這麼多真金白銀,既無法光明正大地使用,還很可能引來災禍。對於常替皇上謀劃的和珅,又怎會連這點都想不到。
所以,這個傳言也許並非事實,想置和珅於死地的人,很可能不是嘉慶。那麼,和珅真正的死因又是什麼?為了回答此問題,需要回顧和珅的生平,理出整件事情的脈絡。
和珅出生時是1750年。當時在福建,他的父親任職副都統常保。因此家境還算可以,是名副其實的官宦之家。但是他出生後,好日子沒過多久,接連的厄運就幾乎把這個家庭摧毀了。在和珅3歲時,他的母親難產離世,給生活艱難的家庭留下另一個孩子。三年後,兩兄弟的父親也去世了。幸虧有個老家僕盡心盡力,他們才得以存活下來,兩兄弟就這樣長大。
和珅正式成為朝廷的官員,是乾隆34年時。起初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經過四年任職之後,終於得到重用,升為管庫大臣。在此職位上,他接觸到很多關於財務的內容,加上他非常謹慎處事,很快就使自己管理的布庫增添了許多財富,從而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和讚頌。
從這時候開始,他的仕途開始變得順風順水。因為他不但具有真才實學,而且體魄也絲毫不遜於朝廷中很多文弱的大臣,這就讓乾隆皇帝更加地賞識。乾隆越來越相信和重用他,甚至決定把自己女兒許配給和珅本人。晚年時候,還讓他傳達各項指令,儼然成為皇上的代言人。
但他雖然獲得乾隆這般恩寵,卻還是未能逃過被賜死的結局。嘉慶帝登基後,他被視為朝政的威脅。皇上下搜查令之後,他家裡又被發現巨額白銀。這些事情,直接導致他毫無懸念地被處死。
雖然和珅的確是被嘉慶帝處死了,但嘉慶卻未必是兇手。真相有點撲朔迷離,我們認真思考,便不難發現這其中有蹊蹺之處。在大多數史書記錄中,嘉慶帝處死和珅的原因,是他擔心和珅會不利於自己的皇位和統治。可即便如此,他也不至於這般心急,還未等乾隆喪期結束,就匆匆地賜死他。其實,他趕在乾隆喪期時處死和珅,是由於這麼做正是乾隆生前早已下達的旨意。這絕非毫無證據的猜測,而是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乾隆活得很久,當他即將退位時,能夠繼任皇位的兒子很多都已經去世了,因此才選擇嘉慶這個資質平庸的兒子來繼承皇位。可嘉慶又沒有什麼謀略,自然讓他感到擔心。乾隆害怕自己的江山會敗在這個皇子手裡,所以在位時就深謀遠慮,早考慮到皇子繼位後可能發生的情況。他事先做好準備,和朝中大臣商議如何對付和珅,防止他謀朝篡位。這才導致嘉慶即位後,眾臣聯合起來狀告和珅,把他賜死。
其次,和珅之所以被賜死,還和當時社會矛盾的加劇有關。乾隆末年,民間饑荒嚴重。而如果放任這種現象不管,以致民不聊生的話,必然會引起大範圍的不滿和反抗,影響到政權穩定。這必然是作為皇上不希望出現的狀況。為了安撫民心,就需要一個人能夠為此承擔責任。皇家子弟們自然不願意讓出自己的利益,那麼這個背負著便理所當然地落到了和珅頭上。
若只是以上這些原因,並不足以說明真正讓和珅被處死是乾隆。其實,最具有決定性的原因在於,乾隆深知和珅實力,特別是在財政這方面,和珅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高手。和珅的確替國庫保管巨量的財富,但那些錢財也並不是屬於他的,而是代為保管的國家資金。他把錢存起來放著,暫時還不能隨意使用,可一旦乾隆去世,對財政一無所知的嘉慶豈不是很危險?
出於這種考慮,乾隆死前雖對和珅的貪汙行為不管不顧,但心裡很清楚這些錢最終是屬於自己子孫的財富。等到自己下位那天,肯定是要替自家人除掉和珅這個絆腳石的。但和珅似乎從未意識到自己是被人操縱的,生由不得自己,連死時的一切也是要被別人指定。他一直背負著後人的指責,其實也只是一顆毫無選擇餘地的棋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