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府是北京的一處5A級景區,許多來北京旅遊的人都會去轉轉,順便帶一份康熙御筆「福」字的拓本,這個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就是曾經名噪一時的大貪官和珅的府邸。而說到和珅,就不得不提到乾隆,他們之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清朝影視劇必不可少的素材,像《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備受乾隆寵信的和珅卻在乾隆駕崩後十五天就被嘉慶賜死了,大家可能覺得是因為嘉慶缺錢了,但是其實不然,嘉慶在殺了和珅之後,也表達了後悔的意思,那是因為什麼呢?
和珅也不是上來就是貪官,而且恰恰相反他還是一個清官,本身他就是屬於那種精明強幹型的,當年雖然參加科舉名落孫山,但是幸好家裡有點背景,仍然換了一種方式進入了官場,正所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因為和珅業務能力極強,因而被乾隆帝所看重,並委以重任,連年升官,正所謂「升官發財」,官都升了自然這個財也少不了。
隨著權力的增長,和珅的私慾也開始野蠻生長,像什麼「結黨營私」、「聚斂錢財」、「徇私枉法」、「排擠政敵」等等自然都少不了,不僅如此,和珅還是個做生意的好手,光當鋪就有七十五家,他名下的銀號更是多達三百多家,說他富可敵國是一點不為過。
和珅的主要職務囊括了清朝所有權力的集合,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他擔任了吏、戶、刑三部尚書,並且還是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還兼任著內務府總管、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要職,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由此可見乾隆帝對其的放任程度和放心程度。
之所以和珅可以得到乾隆帝的賞識,這與他揣摩上意的能力是分不開的,都說一個人如果非常了解一個人,我們就叫他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這和珅恰恰就是乾隆帝肚子裡的蛔蟲,無論乾隆帝想什麼,他都可以妥妥的安排好,那麼關於和珅貪汙這點事,乾隆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畢竟,你貪汙再多,皇帝想要回來的東西,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兒麼。
看著和珅權傾朝野,文武百官基本上都是敢怒不敢言,因為你參他一本,乾隆帝不見得處罰他,但是必將遭到和珅的打擊報復,因此,朝廷上下與和珅作對的人屈指可數,畢竟還是有幾個硬骨頭的,不過和珅也都不放在眼裡。
但是當乾隆帝駕崩之後,和珅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正所謂風水輪流轉,大臣們一看他後臺已經倒了,不顧國喪期間不理政務的制度,紛紛上書嘉慶帝實名舉報和珅,而嘉慶帝果然不負眾望,迅速的徹查了和珅,並在乾隆帝駕崩十五天後賜死了他。
為什麼嘉慶帝會這麼快的處理這個事情呢?很多人都以為是因為嘉慶缺錢,有句俗話也流傳已久,那就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光抄家抄出來的家產就是清朝十五年的財政收入總和。但是真正讓和珅死的並不是因為貪汙,而是另有原因。
當時,在眾多參和珅的摺子中,都隱隱的透露了一個詞——謀反。
大家不約而同的把和珅形容成王莽、曹操,要知道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奸雄,並且最終自己或是兒子都篡了皇位。
而嘉慶帝剛剛登基,根基不穩,此時最忌諱的無疑就是這點,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和珅就這樣死在了嘉慶帝的猜忌之下,當然按和珅的罪行,殺個十次八次都不為過,但是謀反這個莫須有的罪名,和珅背的就有點冤了。
後來嘉慶帝仔細一琢磨,如果和珅想謀反,怎麼會到處樹敵,而和珅的能力確實出眾,不禁有一點後悔處理的過於草率了。
乾隆帝知道和珅有錢,如果單純是因為錢就要殺人,那乾隆帝早就殺了,如果和珅有謀反的心,那乾隆帝更是不能容他活到現在,只能說嘉慶帝還是太年輕。
古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伴君如伴虎」這都是有根據的,做人還是不能太張狂,否則遲早被秋後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