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鐵齒銅牙紀曉嵐》所賜,大家對乾隆、和珅、紀曉嵐這鐵三角印象深刻,都知道和珅是貪官,紀曉嵐是清官,乾隆時而偏向和珅,時而偏向紀曉嵐,深諳帝王權術。
電視劇也不是完全臉譜化,真實歷史上的和珅的確很貪。乾隆駕崩後,當了四年實習皇帝的嘉慶才真正掌權,轉而立馬抄了和珅的家,據說得白銀整整8億兩,是當時的清廷15年的財政收入。
這一波抄家行動,爆出了房產、當鋪、莊園、古董和真金白銀等大量「裝備」,時人稱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對於和珅的貪婪,乾隆應該是有所察覺的,否則他也不會掌握清廷實權60多年。只不過問題是既然如此,乾隆為什麼不殺貪汙腐化的和珅,而是一直寵幸留用呢?
厚黑想法的人說,乾隆這是把和珅當肥豬,特意留給兒子嘉慶宰殺。但如果乾隆真的為兒子著想,就不會把麻煩留給他,自己早解決了。
何況,和珅在朝中民間的聲譽極差,按許多標準來衡量都是奸臣。乾隆是很愛名的一個皇帝,誅殺和珅會為他帶來好名聲,他沒道理不做。正如嘉慶的一大政績就是扳倒和珅。
乾隆不殺和珅,只能說明在他心裡和珅罪不致死,功可抵過。為何如此?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乾隆雖知道和珅貪,卻沒想到他竟然敢這麼貪。
電視劇中,和珅跟乾隆的關係很是親近,經常與紀曉嵐一起隨著乾隆四處微服私訪,亦君亦友。正史中肯定不是那樣,君臣之間的界限一定要守好,稍有逾越,便犯了「大不敬」之罪。
但縱然如此,乾隆對和珅還是很不錯的,甚至有些發自內心地欣賞成分。
和珅出身滿洲大族鈕祜祿氏,自幼聰慧且勤奮,考上了鹹安宮,那是專門為上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優秀者而開設的官學。經過學習,他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更通讀四書五經,極得老師吳省欽、吳省蘭的喜愛。
19歲時和珅參加科舉,沒中。這也很正常,若論科考半路出道的滿清子弟,大多數時候都是考不過漢人學子,貫穿整個清朝只有一個八旗子弟奪到過狀元桂冠,他就是同治皇帝的老丈人崇崎,而且還是蒙古人。
不過和眾多只會提籠架鳥、吃喝享樂的八旗子弟相比,和珅已經算是很勵志、很優秀了,時間一長便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再加上和珅有意表現,很快被補充進粘杆處。
粘杆處那是什麼地方?雍正時辦的特務組織,只有心腹才能進。後來乾隆可能覺得和珅在粘杆處太屈才了,提拔他為儀仗隊侍從,之後一路高升,直至成為乾隆最為看重的大臣,權傾朝野。
這個過程中,和珅也從一名志向遠大的好青年,逐漸變成了利慾薰心的官場老油條,不但愛權,也還愛財,多年來利用職務之便貪汙受賄,積累起巨額財富。
對此,乾隆一點都沒有耳聞嗎?不可能。和珅也有政敵,也會向乾隆稟報和珅的所作所為,而貪汙腐化在任何時候,都是扳倒對手的極佳切入點和有力武器。
因而乾隆知道和珅貪財,但老話說「水至清則無魚」,道德標準太高就無人可用了。給和珅一點好處,在乾隆看來是無關痛癢的一點小事,還能令和珅更加盡心。只是乾隆想像不到和珅竟敢貪這麼多,如果他知道,和珅輪不到嘉慶殺,乾隆自己就殺了。
其二,和珅善於揣摩上意,還很有才幹,乾隆用他用得順手順心。
作為皇帝,乾隆需要的不是純粹的忠臣,也不是純粹的奸臣,而是會辦實事的能臣。和珅就滿足了這一要求,幫著乾隆辦了很多大事。
乾隆四十五年,雲南按察使海寧揭發大學士兼雲貴總督李侍堯涉嫌貪汙,乾隆派和珅跟另外兩位大臣前去調查。和珅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取得實據,迫使李侍堯低頭認罪。和珅憑此功晉升為戶部尚書,正式進入朝廷中樞。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第六次南巡,那時國庫已經比較空虛了,財政吃緊。和珅出了個主意,下令各府進獻資金,國庫未花一毛錢便完成了南巡的準備。這幫乾隆解決了一個大問題,此後對他更為信重。
上位者大概都是這樣的思路,不問前因、不問後果,能把自己交代的事情辦成功的,那就是好下屬。和珅又特別善於揣摩上意,將乾隆的心思把握得很準確。
像這樣說話好聽、工作又完成得漂亮的臣子,乾隆能不喜歡嗎?
咱們還得注意到,乾隆禪位於嘉慶時,已是位84歲的老人,但他又不想放權給嘉慶,勢必要在朝中為自己找個代理人。還有誰比和珅更合適呢?沒有了。
那年和珅45歲,正處於政治生命的黃金年齡,又是靠乾隆起家的,忠誠度沒有問題。可以說在乾隆當太上皇這幾年時間裡,和珅是他最為重要的臣子,對和珅的信任甚至超過嘉慶。這大約也是嘉慶非要弄死和珅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些原因,乾隆容忍了和珅的貪汙行為。或者說,和珅有此缺點,乾隆更為放心,更能將和珅把在自己手心裡。在古代統治者的角度,不貪財好色、沒有缺點的重臣是很可怕的,那說明他想要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