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連載|那些年,和侯孝賢導演一起打過的架(一)

2021-03-01 看電影看到死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1983)


《風櫃》一片是侯導嚴格意義上的開山之作,其奠定了導演前十年的創作脈絡,即八十年代的本我,對回憶的追溯、鄉愁的還原以及自我潛意識的挖掘。所謂鄉愁,大抵是一種人偏離了原始狀態的感覺,偏離得越遠,這感覺越強烈。《風櫃》中的五段打戲便是這麼一回事,它們呈現出一種人物被逐漸馴服的無力感,殺氣逐漸被怯懦取代,隱沒在茫茫城市的人潮之中,最終消失殆盡。

第一場打戲是無緣由的狂暴,生猛的甚至充滿了娛樂意味。張世扮演的阿榮因賭博和小孩發生衝突,小孩窮追不捨,阿榮的權威遭受侵犯,面子掛不住,羞恥感湧上心頭。

這個景別很有趣,觀眾在鏡頭的一邊,處在既可以目睹一切又不會近到被察覺的位置,而鏡頭的另一邊,大概相同的距離,也站著一群人,或許窸窸窣窣,或許視而不見。於是,阿榮扇下去的巴掌也顯得猶疑不決,速度是乾脆的,但力度卻帶著羞赧。很快,麻煩找上門來。




鏡頭依然固定在原先的位置,而衝突離我們更遠。鈕承澤扮演的阿清如獵豹般撲上來,與挑釁阿榮的人展開纏鬥。這是成人與成人之間的對抗,迅雷不及掩耳,容不得半點猶豫。他們推推搡搡,從固定的景別中退出,回來,再退出,呈現出十足的無序感。後方持續有路人走過,斜視兩眼,便自顧自走去,像是目睹習以為常的戲碼,並未駐足半步。


阿清從鏡頭的最遠處朝我們跑來,停下、轉身,看著同伴與挑釁者用棍子交戰,順手拿起一塊兒磚,朝著目標頭部砸去,目標倒地,阿清慌亂逃跑。整個過程條件反射般一氣呵成,帶著動物一般的本能使然。此役,以多敵一,以勝利告終,且寥寥數筆,勾勒出阿清的人物特質,義字當頭,盲從不顧,當為兄弟兩肋插刀。




第二場打戲緊隨其後,開始的令人猝不及防。簡短的鋪墊,前一晚,身為老師的阿清哥哥被打。次日,在與同伴阿育坐在房前閒聊的過程中,阿清了解到是因為哥哥在學校裡處罰學生王大明,被王大明的哥哥及其同夥暴揍。



緊接著,尚未等觀眾將信息消化完全,兩輛黑車駛入,鏡頭瞬間被拉開,露出房屋的全貌,呈現出更為開闊的景別。一群人朝著阿清阿育跑去,阿育愣住,被團團圍攻,而阿清怕是行走江湖的老油條,三秒之內,飛簷走壁,下意識朝著高處逃走。這一幕,當真是後期侯導所慣用的,絕無先兆的當頭一擊。平靜被撕開,但因著鏡頭的遠,仍然呈現出事不關己的冷峻感。



下一秒,阿清從房簷上跳下,驚慌的跑向我們,接著鏡頭一個橫搖,我們目睹阿清朝遠處跑去。再之後,靠在牆上氣喘籲籲的阿清,終得逃脫。




阿清找到郭仔,提著棍子折返回來,然而所有人都已消失了蹤影。此役,以一敵多,兵荒馬亂的逃竄,開始的突然,亦結束的猝不及防。



隨後,借阿清與同伴的閒聊,我們得知阿育被打斷兩根肋骨。如何打的,打成什麼樣兒,均略去不表。為避風頭,阿清與同伴決定去往郭仔阿舅在內垵的屋子,此為風雨前的寧靜,美好得似一切都尚未發生。而此刻,在遠處開闊的湖景前,偏居一隅的房子是孤零零的,呆坐房前的人,更是渺小的似已隱沒在夕陽的餘暉中。


第三場打戲,發生在短暫的平靜之後,海灘邊的追逐、熱舞、搭訕、釣蝦,一切都宛如世外桃源。內垵的生活像是未建立起秩序前的一片混沌,任由這些少年隨意書寫。然後,突如其來的,他們見到王大明的哥哥,影片忽略了他們伺機報復的過程,讓人產生一種偶然相遇的錯覺。依然是蕪雜而狹窄的構圖,依然是無序而野蠻的廝打。還沒等你看清是誰在打誰,他們就連踢帶踹地從鏡頭中溜走了。此役,以多敵一,看似輕鬆得勝,卻為影片的轉折埋下伏筆。



至少在他們嬉笑著吃肉喝酒的時候,絕無可能意識到,這一場戰鬥,他們不是勝者。而下一秒,當郭仔的爸爸衝進來掌摑郭仔的時候,所有人都驚呆了。我們頭一次如此近距離的看到他們臉上慌張的表情,可在郭仔爸爸揮下去的巴掌面前又顯得無足輕重了。沒有人想到,此役,勝利的竟是父輩權威,那股不由分說的力量,令之前他們野蠻混亂的戰爭都顯得可笑起來。至此,他們終於脫離野性,走入這個以秩序為衡的世界。



在警察局籤字畫押後,阿清、阿榮與郭仔被家人保釋,再之後,他們亦如無數茫然無措的人,從四面八方湧入高雄。


找到落腳的住處後,阿清承擔著類似於守門人的角色,在這裡,他喜歡上了住在另一間房的小杏。她時時惦念男友,又與男友常常爭吵。這是第四場打戲發生的場景,看似平常,卻有精妙的構思。畫面被分割成兩部分,左邊是透過窗戶看向的遠處,模糊、狹小、隱含著窺視感;右邊是狹長的走道,有縱深,亦有由窄向寬的透視感。

阿榮帶著一票陌生人從通道的最遠處魚貫走來,阿清起身,帶著初入城市的謙卑感與他們一一寒暄。你看不清他們的臉,只知道有人把頭探出窗戶,看向遠處的阿杏,發出輕佻的評論。




鏡頭轉向特寫,是怒火難抑的阿清。他衝上去,和甲乙丙丁打起來,夾雜著此起彼伏的罵聲。一切好似從前熟悉的場景,只不過這一次,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阿榮夾在中間奮力勸架,雖然是以一敵多,卻很快平息了戰火,留下呆立在原地的阿清。這大概便是城市人的生活法則,而曾經的血氣方剛,卻在阿清頹喪的背影下,化成了一股怎麼也揮不去的窩囊。





最後一場打戲發生在影片的尾聲段落,一鏡到底,臨場感十足。鏡頭是俯瞰式的,幾乎固定的景別,僅隨著人物的移動進行微調。此前,阿清與阿榮在船上發生爭執,阿榮嘻嘻哈哈,阿清卻一臉嚴肅。他們走下船,再次發生口角,阿清火氣一來,把阿榮推進海裡。被扶上岸後,他們廝打起來,周圍是駐足看熱鬧的群眾,還有被夾在中間的,無力勸架的郭仔。而再遠處,高高在上的,是目睹一切默默發生的我們。

這場打戲,發生的突然,又好似早有預感。只是沒想到,終於上演了一對一的打戲,卻是發生在阿清與阿榮之間。與前幾場熱鬧的混戰相比,這一場未免顯得孤單,而更讓人唏噓的是,多少次同仇敵愾,卻終究抵不過庸常生活帶來的罅隙。





這場戲似乎耗光了他們所有的力量,再之後,生活就像圓滾滾的車輪,駛過無痕,而稜角卻被漸漸磨平。回看《風櫃》中的五場打戲,以多敵一,即勝;以一敵多,即敗。其實風櫃教會他們的,不過是最為簡單的叢林法則,而真正以一對一的兩敗俱傷,卻是事過境遷後方能懂得的求生之道。

本文由作者發布於 2015-07-28

【未經允許 | 禁止轉載】


作者:嘟嘟熊之父

資深影迷一枚

別跟我說你善良。也別跟我說你喜歡善良的人。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duduxiongzhifu

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鯨魚放映室|麥田電影院|看圖猜電影

有一張劇照|有一個影人|有一句臺詞|有一段原聲

影史軼事|深度影評|導演訪談|資源共享

死在電影院 是影迷們最大的夢想

死在片場 是導演們最美的絕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相關焦點

  • 那些年,和侯孝賢導演一起打過的架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嘟嘟熊之父的日記《那些年,和侯孝賢導演一起打過的架(一)》 《聶隱娘》十年磨一劍,終將出鞘,不熟悉的人樂見利刃
  • 16年前的侯孝賢和賈樟柯導演
    一群晚清男女圍桌而坐,喝酒抽菸,猜拳行令,攝影機在人群中微微移動,好時光便在談笑中溜走。華麗至腐朽,日常到驚心動魄,這電影每一格畫面都恰如其分,滿足著我對晚清上海租界生活的想像。整部影片全部內景拍攝,讓人寂寞到死。就像那些長三書寓裡凋零的女人,日子千篇一律,內心卻四季輪迴。如果說侯孝賢能夠通靈前世,他的另一個才能就是腳踏今生了。
  • 《熱血高校》那些年吹過的逼,泡過的妞,打過的架...
    人生總忘不了那些吹過的逼,泡過的妞,打過的架...思考著漫長而有短暫的一生,當走向終點,面對死亡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得不到,除了那伴你一生的回憶。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活著,為了夢想?夢想遙不可及,又或是完成夢想後的空虛;為了金錢?你會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卑賤,終活成自己最討厭的人;為了在他人的目光?你發現有太多的期盼你達不到,活得像疲憊的死狗。為了權力?為了尊嚴?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內部打完,再去跟外面打。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那就「打一次大的」,比如砸士官俱樂部。侯孝賢個子小,但是架打得又猛又勇。慢慢地,他發現別人看自己的眼光不一樣了,多少會帶點尊敬。朋友受欺負,跑回來找他撐腰,說報他的名字不頂用。
  • 導演侯孝賢:人生本就蒼涼
    暌違銀幕8年,侯孝賢拍出了第一部武俠作品——《刺客聶隱娘》。該片5月在坎城電影節首映時便成績不俗,一舉奪下最佳導演獎。
  • 虹膜 專訪阿薩亞斯:是侯孝賢打開了中國導演和世界對話的大門
    2015年坎城電影節電影節前夕,CinemAround採訪了侯孝賢與楊德昌的法國故人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導演。——您是怎樣發現侯孝賢電影的?阿薩亞斯:我很早的時候以一種略意外的方式發現了他的電影,也就是說我還年輕,還在《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當影評人的時候。那是在1984年,我去了香港,和夏雷·泰松(Charles Tesson)一起完成了一期關於香港電影的特輯《香港出品》。
  • 21年前的侯孝賢和賈樟柯
    ,並帶我們一起領略侯孝賢各個時期作品的魅力。▲侯孝賢導演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了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我是在縣城郵局門前的報攤上讀到這條消息的。《小武》轉了一圈影展後,得到了法國南特電影節的邀請。南特電影節我不陌生,侯導的兩部影片《風櫃來的人》和《戀戀風塵》都在那裡得過最佳影片獎。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他從沒有受到過嚴格的理論訓練,既不像與他同時代的臺灣導演李安,從小受儒家文化教育,後來又到美國接受了戲劇與電影的系統學習;他也不像楊德昌,生長在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看了大量的西片與書籍,深受西方思潮和風尚的影響。」而用朱天文的話來形容,侯孝賢的「電影導演養成記」更像是一種「土法煉鋼」,有著迥異於學院派條理分明、循規蹈矩的特色。
  • 最佳導演侯孝賢長鏡頭裡的景色,你去過幾個?
    影評人評論《聶隱娘》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炊菸農家,青山綠水,以及唐朝古風...以東方式傳統含蓄和理解吃力的文言文對白,一起打造了一部從未有過的意境武俠創新大作。影片大部分在湖北省內取景,據侯孝賢導演介紹這是因為利川、隨州、武當山、神農架的當地風光完全符合他對電影場景的想像。
  • 侯孝賢坎城斬獲最佳導演,電影獨行者與他的一星「光點」
    【導語】法國時間5月24日晚間,臺灣導演侯孝賢憑藉武俠新片《刺客聶隱娘》榮獲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他在領獎致辭時感嘆拍電影的不易,尤其是「找那麼多的錢很困難」!侯孝賢導演和「光點」為了推廣藝術電影不遺餘力,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臺灣,從孩子開始普及藝術電影的教育,使臺灣的未來積蓄美感的能量。而他手中這根紅線既是本次拍攝的視覺串聯,又意喻著文化血脈的延續不絕。
  • 侯孝賢:蔡琴的事我就不說了
    1984年,侯孝賢與蔡琴共同出演楊德昌導演的電影《青梅竹馬》。那之後,蔡琴、楊德昌結婚,侯孝賢和兩人關係漸遠。如果,當年蔡琴選的是侯孝賢,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用侯孝賢的話說,商業片的路子全懂。侯孝賢轉入藝術電影領域,是在入行很多年之後了。六七十年代的臺灣電影大多是暴力或色情。1981年,中影想改變現狀,推出了電影輔導金計劃,給優秀的新電影導演提供啟動資金。
  •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侯孝賢與楊德昌
    父親的「故鄉」,侯導的往事之前提到過,是枝的父親日據時代生於高雄,並在臺灣南部長大,直到二戰結束三年後才第一次回到日本。父親一喝醉酒就愛講「故鄉」的事,他上學時怎麼踢球、打網球,臺灣的鳳梨、香蕉如何好吃。是枝小時候還常被人問「你是臺灣人嗎」。
  • 侯孝賢,空中生有
    2003年,為紀念小津百年誕辰,日本松竹映畫邀請侯孝賢拍攝一部日語片。侯孝賢欣然允諾。《咖啡時光》入圍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小津也是極喜歡空場的。所謂空場(Field out),又指景物鏡頭,在電影中指畫面裡不出現人物,只出現景物。它可以表達主題、渲染情緒、交代環境。小津運用空鏡,更多的是表達時間的流失,及其帶來淡淡的寂寥和哀愁。對侯孝賢來說,空鏡頭的作用可以更多。
  • 聽黃熙談起偶像侯孝賢,是枝裕和一臉羨慕
    身為侯孝賢導演的忠實迷弟,是枝裕和這次邀請了臺灣導演黃熙,和她聊聊2017年在東京FILMeX電影節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處女作《強尼凱克》與其監製侯導。 是枝裕和:其實我邀請你作為我們今晚對談的嘉賓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非常喜歡你的作品《強尼凱克》(日文名《臺北暮色》),真的很棒,祝賀你處女作長片的成功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不得不提侯孝賢導演的名字,我想和你一起談談侯孝賢。
  • 侯孝賢:知情重義、清醒克制,透過電影和世界對話的人
    因為當時的臺灣保有大量日本殖民時期的建設,在二戰期間被破壞的地方並不多,候父寫信回家說這裡有自來水,於是出生不久的侯孝賢和家人一起來到臺灣。沒過幾年,因為思念家鄉,奶奶時常會講起那條回大陸的路,這顯然也是父母的心願。因為家裡從來不用木質家具,始終選擇那些方便隨時捨棄的竹家具。
  •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和舒淇的十五年
    最近相信大家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被侯孝賢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喜訊給刷屏了,這位崇尚緩慢美學的堅守者終於在走過人生第七次坎城紅毯的時候獲得了對他來說是功成身就的大獎,不過話鋒一轉,今天要講的並不是這位大師級人物,而是在大師身邊美豔的紅花——舒淇。
  • 獨家解讀:侯孝賢坎城六次入圍均失獎_娛樂頻道_鳳凰網
    流年不利,侯孝賢剛開始他的坎城之路,一上來正撞第五代導演的巔峰。第五代的巔峰也不是浪得虛名,從《黃土地》發力,到《紅高粱》攻佔西柏林,陳凱歌接連挫敗於坎城,才最終摘掉金棕櫚。   好死不死,《戲夢人生》和《霸王別姬》還都是講中國戲曲,一個官方認證,一個地方戲種,簡直是天上地下了。結果,兩部電影還都拿了獎。
  • 慢時光 侯孝賢
    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2007年參與了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60周年而拍攝的3分鐘短片集《每人一部電影》,並推出導演新作《紅氣球的旅行》。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侯孝賢曾經多次在文章中提到,1985年拍完《童年往事》之後,11月他便隨《冬冬的假期》參加法國南特影展。當時貝沙洛影展主席馬可·穆勒也在巴黎,跟他說有一部「小律」的電影一定要看。從那時起,侯孝賢才算第一次看到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所以,如果說侯孝賢的作品與小津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那麼1986年的《戀戀風塵》當是第一部。《戀戀風塵》
  • 侯孝賢稱最愛的演員不是舒淇
    被臺下觀眾問到最愛的女演員是誰,侯孝賢直接忽略了提問中提到的舒淇,而是大讚《戀戀風塵》和《悲情城市》的女主角辛樹芬,還回憶了自己當初不敢上前搭訕對方的往事:「我在一個戲院門口看到她,她那個時候還在上高三,我當時看到她就傻了。我那時候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導演,猶豫半天不敢上前,然後她就走了。我就捨不得,我就跟。一直到過天橋,她下,我就跟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