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規劃《建議》描繪了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回顧「一五」計劃至「十三五」規劃
我國制定五年經濟發展規劃和推動經濟發展,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一開始我們沒有經驗,前五年規劃基本是在探索的過程中推進,所以當時制定計劃的時間有時會比較長,也會出現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
在「六五」時期,也就是前五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後,我們發現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如果僅對經濟做規劃是不夠的,因為社會發展還包括其他方方面面,所以就將「經濟」計劃改為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之後到了「十一五」時期又有了新變化,因為當時我國開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度,政府更加注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把握,淡化了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所以這時我們將「計劃」改為了「規劃」。具體來看: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在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這個計劃的指標做得非常細,比如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精確到了小數點後面一位;比如農業總產值計劃平均每年增長4.5%。除此以外,基建投資包括農村入戶人數等都做得非常詳細。可以說,這個計劃既符合實際又留有餘地。值得注意的是,計劃中工業發展速度比農業發展速度要快很多,為什麼?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度。而且當時我國工業基礎確實非常薄弱,比如當時的石景山鋼鐵廠(1966年改稱首都鋼鐵公司),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只能煉鐵不能煉鋼,還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鋼鐵廠。1957年,「一五」計劃圓滿完成。
「二五」計劃是由1958年開始實施至1962年結束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三五」計劃,即1966年到197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1964年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明確提出要在20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在制定「三五」計劃時,主要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四五」計劃是1970年開始進行編制,並由1971年開始實施至1975年結束。主要任務是狠抓鋼鐵、軍工、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方面的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特別提出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五五」計劃是由1976年開始實施至1980年結束。在此期間,1976年我國經濟出現了倒退,增長率為-1.6%,之後的第三年又出現了過熱的情況,增長率達11.7%。隨後經過兩年的治理整頓,經濟增長恢復到7.6%和7.8%的穩步增長。到1980年時主要產品指標基本完成。
「六五」計劃是由1981年開始實施至1985年結束。全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除了國民經濟外還增加了社會發展。
這個計劃指標的制定比較務實,計劃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1985年達到8050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4%,1985年達到6070億元;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4%,1985年達到1980億元。國民收入年均遞增4%,1985年達到4410億元。同時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領域展開改革。
作者:謝輝 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謝輝: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而奮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