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

2020-11-19 中國新聞周刊

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

  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圖/受訪者提供

  

  塔院5號樓的故事

  本刊記者/鮑安琪

  發於2020.11.16總第972期《中國新聞周刊》

 

  「搞原子彈,就是反覆試驗。試驗回來了分析,分析了再試驗。你只要不怕困難,一次比一次成功,完全成功了,原子彈就出來了。」

 

  原核工業部副部長刁筠壽反覆強調著這一點。《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面前的這位老人,今年105歲,坐在輪椅上,眼睛已看不見,聽力也有困難。他作為「九院」黨委第二書記,參加了青海221基地和四川902基地的創業建設,可謂碩果僅存的核工業元老級人物之一,但或許由於工作性質,名字卻幾乎不為公眾所知。

 

  即便他們的孩子,也是要到多年以後,才逐漸了解父輩的工作,了解到自己從小生活的「塔院」,是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

 

  而其中的塔院5號樓,更是出了王淦昌、程開甲、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于敏6位「兩彈一星」元勳。

 

  金色時期

 

  塔院位於海澱區花園路北端。當年這裡因人煙稀少、又離蘇聯答應提供的原子彈樣品(後來並未提供)預定卸貨的西直門火車站不遠而被選中。作為辦公區的花園路3號院,和作為生活區的塔院1號院,於1958年下半年同時開工建設。

 

  塔院1號院是一座布局規整的長方形院落,因其南邊有一座建於明朝的七層八角磚塔而得名。塔院裡建起了8棟單元住宅樓,兩棟樓一排,共4排,從北至南為1-8號樓。

 

  先蓋起來的1至4號樓的外牆都是黃色的,周圍老百姓不知道這裡是什麼單位的宿舍,習慣稱這裡為「黃樓」。黃樓有大陽臺和獨立衛生間,因為是按蘇聯圖紙修的,甚至還有浴缸。

 

  1962年左右,又建起了5號樓。5號樓是塔院中裝修檔次最高的,地面鋪實木地板,衛生間裡有抽水馬桶。這棟樓本來是要給蘇聯專家住的,因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這棟樓就主要分配給院領導和專家居住。

 

  刁筠壽家住5號樓1單元301室,對面的302是副院長馬祥家。樓下的201住著第一副院長吳際霖,202是副院長郭英會家。101住的是副院長兼理論部黨委書記彭非,對面是理論部第一副主任周光召。理論部副主任何桂蓮住401,對面是兩航起義的骨幹、從香港回來的李啟廉。程開甲、朱光亞、俞大光等住在二單元,鄧稼先、秦元勳、龍文光等住三單元。

 

  吳際霖的女婿唐信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塔院建成後,甚至一直到80年代,住5號樓都是某種身份的象徵。其中,最東邊的一單元位置最好,總共四層的樓房中,二樓又被認為是最佳樓層。

 

  住在二樓的吳際霖和郭英會都是九院元老。1957年,中央決定在二機部成立專門研製核武器的機構,即核武器局,對外稱「九局」,不久後又在九局下面成立了一個核武器研究所,對外稱「九所」。籌建時,最初只有三個人——局長兼所長李覺將軍、分管科研的吳際霖和分管行政的郭英會,白手起家。

 

  1964年3月,實為三位一體的九局、九所和青海221更名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李覺任院長兼黨委第一書記,刁筠壽任第二書記。後來機構和名稱雖屢經變化,「九院」卻成為一直沿用下來的習稱。

 

  塔院就像一個小社會,有自己子弟小學和幼兒園。當時北京已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小學,因此塔院子弟校就叫九一小學和九一幼兒園,正好機關也叫九所。

 

  九一小學是一座T形的紅色磚混三層樓。那時的中小學都是木頭黑板、電燈泡,這裡卻是當時少見的玻璃黑板,日光燈明如白晝。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後,很多大學畢業的俄文翻譯工作量驟減,有幾位就調來子弟校當老師。刁力的班主任就是位俄文翻譯。班上才三十幾個人,程開甲和朱光亞的女兒都在這個班上。

 

  塔院很奇特。家家戶戶幾乎都是母親帶著幾個孩子生活,父親多半都在青海。外邊人對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院子充滿好奇,有人戲稱為「寡婦院」。副院長彭非的女兒彭康康(後隨母姓改名為李康)記得,院子裡的每個孩子脖子上都掛著鑰匙,而這個鑰匙能打開數家的門!忘了帶鑰匙就找別家孩子幫忙,只要試幾把,就一定能打開。

 

  在很多塔院孩子的回憶中,關於60年代上半期的記憶都是金色的。那時候的天氣比現在冷,冬天總是下大雪,春天不化。北土城有很多大樹,像個森林。周圍被農田包圍,夏日蛙鳴此起彼伏,間雜著蛐蛐和蟈蟈的叫聲,院牆外的大片玉米地被風吹得譁譁作響,偶見農家的炊煙嫋嫋。

 

  九院的工作人員都是從各地來的頂尖人員,九院人拿著鄧小平籤發的命令去全國各地,需要什麼人,就調什麼人。食堂的師傅於阿根曾是錦江飯店的大廚、一級勞動模範。除了科研人員,還有很多高級技工。周志興的父親是八級電焊工,被調進九院後,全家都獲得了北京戶口,還在塔院分到了一套兩居室的住宅。

 

  足球是塔院的傳統運動。5號樓的孩子們足球踢得最好,各樓聯隊不是他們的對手,在外面約球也無敗績。戰績如此顯赫,主要是因為球隊主力——李啟廉的雙胞胎兒子李惟淼、李惟霄兄弟,兄弟倆後來踢進了北京隊。

 

  塔院裡的孩子還興下圍棋,而且興和大人下。刁銳聽說樓上的何桂蓮叔叔圍棋下得好,就上門去請教,每次都是大敗而歸。小夥伴谷曉雲常找鄧稼先下棋,推薦他也去。一天,他敲門去挑戰,鄧稼先為人寬厚,來者不拒。下過幾盤,互有勝負。他記得,鄧稼先不管輸贏,都是笑呵呵的。

 

  塔院很多孩子都有和鄧稼先下圍棋的記憶。有人回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大家都到院裡的九一幼兒園去躲地震,鄧稼先在過道上就擺下戰場,一手拿煙一手拿著一杯茶,笑迎所有對手。贏了棋之後他會開心地笑著看對手,透著一種捨我其誰的神態。 

 

  刁銳的母親是理論部支部書記,家裡常有理論部的年輕人來,與她談工作、談心,也說家裡的困難、婚姻戀愛的困惑等等。刁銳說,當時的黨務工作就是這樣的。

 

  九院理論部是真正的藏龍臥虎之地。時任二機部部長劉傑曾說,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在九院,九院的龍頭在理論部。

 

  理論部有著名的「八大主任」。主任鄧稼先,副主任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勳、周毓麟、江澤培、何桂蓮、于敏。知識分子想法比較多,科學大家們各有各的專業和理論,每個人的個性也都很強,爭論起問題來甚至會臉紅脖子粗,但是在工作方案確定之後會放棄自己的見解,齊心協力完成任務。

 

  刁銳說,當時原子彈攻關強調集體的力量,叫「多路探索」。「你證明了一條路是錯誤的,也是成績,因為就避免了別人再走這條路。現在做科研,這種情況就很難出現,有人會說你沒幹活沒幹成。但是在當年,這種失敗的探索也叫成績。」

 

  在九院人心中,在氫彈理論攻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黃祖洽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探索者。雖然後來他沒有被授予兩彈元勳稱號,但九院人都無比敬重他。

 

  「文革」歲月

 

  世外桃源般的塔院生活結束在1966年。

 

  「文革」開始後,仿佛一夜之間,一切都變了。在塔院生活、工作了一輩子的許金鴿記得,有一天,小賣部外面貼出一張通告,上面是塔院有地主資本家成分的住戶的名單,她的爺爺奶奶也在其中。她的爺爺受不了紅衛兵的凌辱,割喉自殺未遂,被遣返回老家。他們姐弟三人被父母接到青海221基地,離開了塔院。

 

  彭康康記得,對門的周光召家被抄了,她的玩伴周瑩一個人在大門敞開的亂七八糟的家裡哭。樓上的吳際霖家也是一片狼藉。他的母親自殺身亡,妻子受刺激太大,精神變得不正常,彭康康經常看到院裡的小孩欺負她。吳家和彭家都被趕出了5號樓,趕到西平房居住。

 

  1968年,九院從二機部劃歸國防科委,整建制進入軍隊系列。大院開始軍事化管理,每天早晨6點、下午2點、晚上10點,會響徹起床、上班和熄燈的軍號聲。

 

  1969年,塔院的人家大多去了河南駐馬店上蔡縣的五七幹校,或是四川新建的902基地。院裡變得空蕩蕩的。塔院之「塔」也在這一年被拆了,因為塔院生產大隊要蓋豬圈,沒有磚頭。

 

  整個塔院的人都在搬家,一輛小卡車在塔院轉來轉去收廢品,收的全是書。陳昌浩編的厚厚幾百頁、大開本的《俄華辭典》,五毛錢一本。

 

  刁家兄弟都去插隊,年底回京幫母親收拾東西去五七幹校,臨行前去看望舅舅彭非。彭非抗戰時期參加山西新軍「抗敵決死隊」,被認為有歷史問題,受到隔離審查,後來染病高燒不退,才被放回家,已是肺癌晚期。舅舅囑咐他們,要好好工作,聽黨的話跟黨走。到幹校的第二天,就傳來他去世的消息。

 

  理論部副主任黃祖洽和秦元勳都被發配去了幹校。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秦元勳活躍地向村裡的鄉親講解人造衛星的知識,他的大兒子秦朝斌還用數隻二踢腳炮仗做了一個「三級火箭」,在水塘邊進行發射演示。秦元勳說,自己也會設計人造衛星。

 

  當時,黃祖洽的兒子黃碩聽了心想,這個人真會說大話。人造衛星是國家的高端技術,我們幹校的這些普通人怎麼能比呢?多年後他才知道,這些人還真不是普通人。直到「文革」快結束,他才從母親那得知,「搞物理」的父親是搞原子彈、氫彈研究的,秦元勳叔叔是數學奇才。

 

  1972年,黃祖洽結束了幹校生活,先去了四川,後回京,搬進了塔院6號樓,與人合住一套單元。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黃家搬到了5號樓1單元三樓。

 

  王淦昌原來住科學院的專家樓,去四川工作再回北京後,原來在科學院的房子沒有了,搬到塔院5號樓。後來當了二機部副部長後,又搬去了木樨地22號樓。22號樓的院子很小,他每天早鍛鍊圍著院牆走,一天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腿斷了,臥床不起。本來身體不錯的他,沒多久就去世了。「貢獻如此大的一位老科學家,最後遭到這樣的意外,真是非常令人悲傷。」刁銳說。

 

  1976年,吳際霖病危,女婿唐信青從外地趕回塔院。

 

  唐信青1961年從北京航空學院自動控制系畢業,分配到九所「五室」做自動化控制工作。青海221廠建好後,他隨九局和九所(除理論部外)遷去了青海。他每周都會去廠圖書館,久而久之,與吳際霖長女、在圖書館管理內部資料的吳昌久相熟,1966年結婚。婚後好景不長,1969年,221廠進入「二趙」(軍管組長趙啟民、副組長趙登程)軍管時期,吳際霖、彭非、袁冠卿等廠領導和俞大光、陳學曾等專家都被關押審查,唐信青也被關了一年。1972年9月,吳際霖獲準回京治病。

 

  唐信青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從他結婚到吳際霖去世,10年裡家人總不在一處,全家人從未在一起吃過一次年飯,因此他與吳際霖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吳際霖去世後,他留在了北京。由於九所安排不了那麼多人的工作,他去了二機部核武器情報室工作。他記著嶽父臨終前的囑託,一直跟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塔院,照顧有病的嶽母。

 

  當時,吳家已從201搬到對門的202,和郭英會家對調。唐信青聽妻子說,這是因為吳際霖的母親在家裡自殺,家人不能再承受刺激。

 

  不久,郭英會調到國防科工委,搬離了塔院。鄧稼先一家從三單元301搬了過來,住進這套房子。

 

  1979年4月,九院為吳際霖、彭非和袁冠卿舉行了平反昭雪大會。

 

  袁冠卿也是九院建院早期的副院長,「文革」中受到迫害和關押,1973年含冤去世。袁冠卿去世後,老領導李覺告訴他家人,其實5號樓建好後,專門給袁冠卿留了一套,被他謝絕了,說還是留給專家和科技人員住吧。袁家一直住在2號樓。

 

  最後的老住戶

 

  80年代初,于敏家搬到了5號樓3單元201。這套房子原來合住的兩家被調到了塔院別的樓裡,房子分給了他家。

 

  1965年初,為突破氫彈理論,黃祖洽任組長、于敏任副組長的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31人調入九院。由此,赫赫有名的「八大主任」齊聚理論部。不過,那時5號樓已住滿了,黃祖洽和于敏都沒能住進去。

 

  于敏家剛搬進塔院時,住在7號樓,與另一家合住。1969年于敏和家人去了四川902基地,70年代初回北京後,搬到3號樓。這是一套兩居室,帶一個很小的客廳,六十多平方米。

 

  於辛小時候對父親工作的印象,就是家裡常常來人。開始他總想湊上去聽,父親就把他趕出去,但院裡孩子也沒什麼人跟他玩,他只能在樓外待著,所以他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家裡來人。

 

  於辛印象最深的是鄧稼先伯伯,覺得他特別和藹可親。「他的壓力很大。他的特點是學術水平很高,又很民主,因此能把所有人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於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塔院子弟何為曾回憶,「文革」時他正上小學二年級,老師經常給他們講階級鬥爭的故事。一次上樓找小朋友玩,路過于敏家,看到于敏和鄧稼先兩位叔叔正在樓道裡嘀嘀咕咕,看到他立刻警覺地往樓下走。等他下樓回家時,兩個人還站在總是烏煙瘴氣塵土飛揚的垃圾道跟前嘀嘀咕咕,他就從樓門洞裡悄悄監視他們,可惜很快被發現了,嚇得撒腿就跑了。

 

  「文革」後,九院的領導層開始離散。

 

  1968年副院長郭永懷飛機失事殉職,1972年副院長彭桓武調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1978年王淦昌調任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所所長。

 

  八大主任裡面,鄧稼先調到院裡當院長,周光召調到中科院,黃祖洽調到北師大,秦元勳、江澤培也先後離開。原先八大主任裡四個搞物理的,四個搞數學的,留下來的只有于敏、周毓麟、何桂蓮三人,搞物理的只有于敏一人。

 

  「很多能幹的人都離開了理論部,『上面的人』也走了。那時候社會上說『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這是真事。」於辛說。

 

  改革開放初期,四川九院的八級工自己做電扇搞創收。這些電扇運行起來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像市場上賣的電扇轉起來嗡嗡響。

 

  80年代,于敏本也有機會走。那時錢三強去中科院了,跟他談了幾次,希望他去,但于敏考慮到還要做新一代核武器,在國家利益和個人興趣之間,他再一次選擇了留下。

 

  「二趙」時期,炸藥冷試驗出了問題,軍管人員懷疑有人搞破壞,鄧稼先和于敏都進了「學習班」。軍管組告訴于敏,你只要承認這不是技術問題就行,其他話不用說;後來又退一步說,不用承認,你只要不說話就算過關。

 

  「當時那個環境下他能頂著壓力,還敢跟軍管會拍桌子。他說,你們就是把我抓起來,我也決不能同意你們的意見,因為你們的意見不符合科學規律,是不行的。他說如果他當時承認了,他很好過關,也沒有他任何事,但是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塔院裡人越來越多,住宅越來越緊張。小賣部、副食店所在的平房都拆了,蓋起了樓。總之能拆的都拆了,能蓋上樓的地方都蓋上。於辛小時候跟小夥伴踢球的九一小學足球場,蓋起了兩座高高的塔樓。大概從90年代中期開始,塔院從人員比較單一的單位職工宿舍,慢慢變成大雜院。

 

  老住戶逐漸搬離塔院,搬到了萬柳地區。2000年以後,于敏家也搬了過去,算走得最晚的住戶之一了。

 

  2012年,於辛的母親去世了。于敏以前經常出差,家庭的擔子大都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父親一直很內疚,由於工作忙、壓力大,他覺得虧欠了我母親。」 於辛看著父親那種傷心勁兒,擔心他一個人難以生活,就帶著一家人搬了過去。朝夕相處,他開始更深入地了解父親。以前不明白的一些事,也慢慢懂了。

 

  在於辛的印象中,如果沒有人打擾的話,父親可以看書看一天,從早上起來一直坐到晚上。他從年輕時養成的保密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隨手寫個什麼東西,或者算一算,完了之後這張紙就撕碎了。

 

  于敏愛看京劇,一直訂《中國京劇》雜誌,從1992年雜誌創刊一直訂到去世。他以前也會去戲院看戲,和鄧稼先、何祚庥等幾個人到戲院門口等退票,每個人都有等票秘訣,基本都能等到。他年輕時還愛打橋牌,有個叔叔曾告訴於辛,你爸爸打橋牌很厲害,他知道每一張牌是哪輪出的、誰出的。

 

  于敏不願意去寫點什麼或留下些什麼。因為他一直強調,核武器是一個千千萬萬人的事業,必須要精誠團結,密切合作,如果不能做到完整準確,那就不如不寫。

 

  于敏一直在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給相關部門當顧問。有個叔叔告訴於辛,有些人當顧問是顧而不問,你爸爸是「顧而問之」。

 

  于敏到晚年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他一生沒做什麼原創的東西出來。從于敏的性格來說,他一直想搞基礎理論研究,並不喜歡搞應用研究,但國家需要,只能責無旁貸。當年錢三強找他談話的時候是說氫彈幹出來就可以走,他沒想到一幹就是五十多年。

 

  2019年1月,于敏去世。於辛沒有回到塔院。

 

  唐信青依然住在5號樓202。一到秋冬季,他的老伴的腦梗就發作得厲害,住進了老年醫院,他就一個人生活。他對面的201,鄧稼先夫人也依然住在那裡。92歲的她也是獨自生活,每天送奶員會把她訂的牛奶送到家門口。

 

  塔院房子的外牆都新刷上了黃色塗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樓」,只有5號樓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磚紅色外觀。樓房顯得殘破了,電線縱橫,防護欄凌亂。只有201的陽臺沒封,全然不設防地敞開著,當年鄧稼先上班騎的自行車,還在陽臺上。

責任編輯:郭惠芬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國慶檔播出 融媒體反響強烈
    10月5-9日,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在央視國際頻道順利播出。該紀錄片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71年前,新中國從篳路藍縷中走來;71年間,中國成就輝煌無數。其中,「兩彈一星」事業無疑是最為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一。
  • 推薦 || CCTV-4《國家記憶》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正在熱播
    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國家記憶》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正在CCTV-4 20:00檔熱播。71年前,新中國從絲路藍縷中走來;71年間,中國成就輝煌無數。其中,「兩彈一星」事業無疑是最為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一。恰逢國慶,CCTV-4《國家記憶》欄目特別推出五集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講述錢三強在核彈研製事業中運籌帷幄的動人故事,致敬大國巨匠,致敬輝煌歷史。1964年,中國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兩年之後,中國又以快到令人無法想像的速度完成氫彈爆炸實驗。
  • 錢學森的這份請示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是這樣批覆的
    01-18 16:04:21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的作業首次展出在重慶學習5年 作業被老師稱可拿到書店做範本其實,朱光亞院士曾經還在重慶求學。1937年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武漢失守,朱光亞隨兩個哥哥輾轉來到重慶求學,先後就讀於合川崇敬中學、江北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
  • 中國北鬥和「兩彈一星」之陳芳允:雙星定位+自己理髮補衣服
    本文為《中國北鬥和「兩彈一星」元勳》(上)——陳芳允篇文/后羿7月31日,中國北鬥正式登上世界舞臺。從立項到現在,「北鬥路」走了26年,期間匯聚了幾代「北鬥人」和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這樣一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七大系統組成的複雜系統工程,其科學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離不開兩位「兩彈一星」元勳的智慧與奉獻——他們就是陳芳允院士和孫家棟院士。(無數的「北鬥人」值得可歌可泣,限於篇幅和主題,暫先擷取兩朵火花。)
  • 娶了中國的居裡夫人何澤慧的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及其家族吳興錢氏
    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勳,。1992年6月28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人生伴侶 科學伉儷 錢三強、何澤慧夫婦錢三強妻子中國的居裡夫人何澤慧錢三強的妻子何澤慧,1914年3月5日生於江蘇蘇州2011年6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錢三強、何澤慧夫婦有一子一女,女兒錢民協,1949年生,北大化學系畢業,是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兒子錢思進,1951年生,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物理學博士,北大物理學院教授。
  • 沉默而閃光的基石 "兩彈一星"功臣馮康的故事
    東方IC供圖  曾任中科院黨組書記的張勁夫在1999年5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中寫道:「『兩彈一星』的真正功臣,還有原子能所的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物理學家彭桓武、朱洪元,科學院的數學家關肇直和馮康……請歷史記住他們!」是的,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 西南聯合大學有多厲害,三位校長,百位大師,培養出170多位院士
    這三位在國內教育界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中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在這裡,兩人同臺講《楚辭》,精彩對弈一場接一場;吳晗、錢穆和雷海宗三位大師同臺講授《中國通史》,各抒己見,絕活不斷;陳寅恪既教歷史又教文學;教出七十多位院士的葉企孫,帶你一起做物理實驗;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原來,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了一個重要實驗事項,他著急回北京分析一組數據。於是他乘了一個加班的小飛機,就在飛機準備在南苑機場緩緩著陸時,距離陸地僅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出發生機械故障,在1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墜毀。郭永懷不幸罹難,從此再也沒有機會返回他摯愛的核試驗基地。
  • 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46歲被毒打致死,讓周總理驚掉了茶杯
    姚桐斌01他就是姚桐斌,1922年9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的一個貧民的家庭裡。姚桐斌故居1947年6月30日,姚桐斌告別親人,告別祖國,乘船離開上海前往英國留學。1968年6月8日,對於彭潔清來講,是個永遠不願回憶的日子。姚桐斌中午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一夥不明身份的歹徒毒打,拳頭、鋼管砸在身上,頭上,最後被扔在距離家門200米的地方。下午3點,正值壯年的姚桐斌被活活打死。頃刻間,三個女兒失去了父親,妻子失去了丈夫,中國失去了英雄。
  • 從兩彈一星到嫦娥飛船,看這所百年名校如何助力大國重器
    百秩崢嶸,鑄就國之重器科研元勳,助力兩彈一星研發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羅布泊上空騰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的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而這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南開人何炳林與郭永懷無怨無悔的付出。
  • 90歲兩彈元勳老人被撞倒無人去扶,肇事者逃之夭夭!
    然而他不知道,被撞倒在地的這位老人是我國「兩彈元勳」科學家王淦昌。當時王淦昌老人被撞倒摔碎了右腿的股骨癱倒在地,可路過的人卻視而不見,最後被兩個老人發現才送往醫院,在接受了5個月的保守治療,老人才好了起來。
  • 兩顆子彈元勳姚桐斌:46歲被棍棒打,妻子追了他11年
    在新中國成立後實施的「兩彈一星」項目中,有無數值得我們紀念的科學家。其中,很多人選擇回國來實現新中國建立後的人生抱負和理想,放棄了國外的優待。他們以知識為工具,一點一滴地建設了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其中,我們熟悉錢學森和于敏。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科學家幫助,沒有他們的幫助,「兩彈一星」項目將很難完成。
  • 他是9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老師,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他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且在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他由此被稱為中國物理界的一代宗師——「大師的大師」。甚至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一點也不為過。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不應被遺忘!只是這麼優秀的人才,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 重溫「兩彈一星」先輩的荊棘之路
    戈壁深處建基地 絕密任務記於心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一批科研先輩們深入戈壁灘,在無人區搭建帳篷基地,開啟了一項神秘的科研計劃,在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用青春和熱血打造出了中國自己的國之利器,撐起了祖國的明天。在《第九所》,玩家將走進這段光輝的歷史,親身經歷這一切。
  • 紀錄片《西南聯大》全集 | 172位院士, 8位「兩彈一星」元勳, 2位諾貝爾獎得主
    一共5集,每集52分鐘,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聯大校友楊振寧、李政道在諾獎頒獎典禮,「這個學校就是起到了這麼巨大的標杆作用,在血與火的歲月裡,呈現了人性的光輝和一代知識分子的光輝,雖不能至,心嚮往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平津淪陷。南開大學直接被日軍的炮火炸為廢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停止辦學。
  • 這群特殊的老人竟然是兩彈一星的功臣,因為他們,誕生了一部微電影...
    這群老人們的身份很不平凡,他們是「兩彈一星」的功臣們。《追夢》由上海市老幹部大學微電影研習社志願者浦東項目創作組團隊拍攝製作,它講述了居住在浦東新區上鋼街道的「兩彈一星」老功臣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蹟的奮鬥歷史。
  • 繁昌縣城西公租房6、7號樓15間門面房出租公告
    7號樓15間門面房出租公告》及附件材料內容真實、完整、合法、有效,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5、我方已充分了解並承諾在出租過程中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安徽長江產權交易所相關交易規則及各項規定,按照有關要求履行我方義務;6、網絡競價系統因不可抗力、軟硬體故障、非法入侵、惡意攻擊等原因而導致系統異常、競價活動中斷的,我方授權安徽長江產權交易所視情況組織繼續報價或重新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