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國家記憶》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正在CCTV-4 20:00檔熱播。
71年前,新中國從絲路藍縷中走來;71年間,中國成就輝煌無數。其中,「兩彈一星」事業無疑是最為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一。恰逢國慶,CCTV-4《國家記憶》欄目特別推出五集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講述錢三強在核彈研製事業中運籌帷幄的動人故事,致敬大國巨匠,致敬輝煌歷史。
1964年,中國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兩年之後,中國又以快到令人無法想像的速度完成氫彈爆炸實驗。這對於一個從一窮二白中走來的新生國家而言,仿佛是一個奇蹟,而這一切與一位叫錢三強的科學家息息相關:中國的21位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有七位是由錢三強所號召、組織、任命、參與工作,在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中,錢三強扮演著築巢引鳳、選賢舉能的特殊角色。
本系列將以中國核彈研製的不同階段為依託,發掘錢三強在不同時期作出的不為人知的貢獻,深度展現這一兩彈一星元勳的風採,展現中國核科學事業的輝煌成就。
1937年7月中旬的一天,夏日的上海驕陽似火,一艘即將由上海開往法國的輪船發出陣陣響亮的汽笛聲。碼頭前,一位年輕人提著行李心事重重,踱步徘徊。
他叫錢三強,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是這一年巴黎大學給予中國的唯一鐳學研究名額的獲得者。面對如此難得的機會,錢三強又為何會產生遲疑?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炮轟宛平城,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正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
而此時,錢三強的父親也病倒了。
錢三強的父親是中國知名愛國學者錢玄同。七七事變爆發的那一夜,患有高血壓的錢玄同深受刺激,一夜之間病情加重,這讓錢三強猶豫是否應該前往法國。
葛能全(《錢三強傳》作者 曾任錢三強秘書)
父親對他說:「一個彈丸之地的日本,能夠侵略我們諾大一個中國,為什麼?不就是我們中國落後嗎?我們中國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嗎?你現在學這個,到法國去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將來國家一定會用得上。」
父親的鼓勵,堅定了錢三強報效祖國的決心,他最終決定赴法國學習。
1937年8月,錢三強到達法國巴黎,師從居裡夫人的大女兒伊萊娜·居裡和女婿弗萊德裡克·約裡奧。
在導師的指導下,錢三強在法國進行了各種高能物理實驗和研究工作。
1937年12月的一天,伊萊娜·居裡將錢三強介紹給丈夫約裡奧做助手,改建一臺雲霧室。
當時,雲霧室是研究原子核粒子運動軌跡的基本設備,用以觀察和拍攝帶電粒子徑跡。
錢三強來到法國之前,根本沒有見過雲霧室,更不知道它的構造和應用。他經常「東問問、西看看」,虛心向人請教,用「打雜」的方法學習相關知識。
居裡實驗室的好多人都不理解。錢三強就講,我比不得你們,你們這裡有這麼多人,我回國以後只有我一個人,比如說,這個放射源我要不做,誰來幫我做?所以我必須得什麼都學會才行。
雲霧室的基本構造確定後,有的零部件由錢三強親手製作打磨,實在無法自制的,錢三強便畫好圖紙,找五金工廠定製。
就這樣,耗費了整整一年時間,雲霧室順利改造完成,投入使用。
約裡奧當著許多人的面稱讚說:「法國大學生只有考試分數,而來自中國的大學生則同時具有實際的工作能力。」
1939年,錢三強的父親去世,這個消息讓他悲痛萬分。
為完成父親的囑託,為戰亂中的祖國作貢獻,他加緊畢業論文的寫作進度,希望能夠儘快完成學業。
然而,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到第二年4月,錢三強順利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之際,德軍已經開始瘋狂進攻法國。此時回國是不可能了,錢三強只好繼續留在實驗室工作。
1946年夏天,錢三強參加了國際基本粒子和低溫會議。會上,一張記錄到原子核分裂三叉形狀徑跡的照片引起了錢三強的關注。
當時,國際上一般認為,原子核分裂只有分為兩個碎片的可能,為什麼這張照片上會出現三叉形狀?
回到巴黎,錢三強立即帶領兩位法國助手和妻子何澤慧一起,夜以繼日進行研究。
在大量實驗測量的基礎上,錢三強發表論文,論證「三分裂」這一原子核裂變的新方式。同年12月底,錢三強與夫人何澤慧又向世人公布了首次觀測到的「四分裂」現象。
由於錢三強發現了三分裂變現象,法蘭西科學院授予他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錢三強因此成為得到此獎的首位中國學者。
1947年,34歲的錢三強又被晉升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導師。
很顯然,如果繼續留在法國,錢三強將擁有十分富足的生活,而如果回到正處於戰亂中的祖國,未來誰也無法預料。
在個人榮譽與國家命運的抉擇面前,錢三強沒有猶豫。
1948年6月10日,懷著雄心壯志,錢三強與何澤慧帶著襁褓中6個月大的女兒,登上了回國的客輪。當他終於踏上國土,接踵而來的卻是各種難以想像的事情……
錢三強滿懷科研報國熱情,卻因為政治原因遭受冷遇,他無比沮喪。直到1948年底,國內局勢終於逐漸明朗。
12月中旬的一天,北平研究院總幹事楊光弼來找錢三強,神色緊張地說:「南京政府派飛機接一批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南遷,錢先生的名字列在其中。」緊接著,楊光弼把登機通知交給了錢三強。
事情來得突兀,錢三強的態度卻異常堅決,他立刻回絕了楊光弼,說母親重病在身,孩子又小,不能離開她們去南方。
一個半月後,北平和平解放。在亂世中堅定態度作出抉擇的錢三強,終於等來了新的機遇!新中國的原子能科研事業,也即將整裝待發!
1949年3月中旬的一天,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錢三強的辦公室大門被敲響,來人是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成員丁瓚。他興衝衝地通知錢三強:做好準備出席將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和平擁護者大會!
得到消息,錢三強興奮不已。如果能藉此機會在巴黎購買一些儀器和材料,就可以大大提升中國原子核物理研究能力。
錢三強小心翼翼地和丁瓚商量說:「這次要買的儀器是做原子科學最急需的,而旁的國家不可能賣給我們的。總估算約20萬美元,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這次帶5萬美元也成!」
丁瓚聽罷驚訝不已。要知道,當時解放戰爭仍在進行,而國民黨政府已將國庫中的黃金偷運至臺灣,共產黨的所有外匯儲備總額僅有約30萬美元。
這段對話過去一段時間後,錢三強仍未收到回音。就在他暗自埋怨自己有些冒失,不懂中國國情時,轉機出現了。
1949年3月底,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在中南海會見錢三強,他表示,「中央研究過提議,決定支持。」隨即,他向錢三強遞上厚厚的一疊鈔票,面值5萬美金。
這個瞬間,讓錢三強刻骨銘心:「這些美元散發出一股黴味,顯然是剛從潮溼的庫洞中取出來的。不曉得戰亂當中它曾有過多少血與火的經歷!今天卻把它交給了一個普通科學工作者手中。這一事實使我自己都無法想像。」
1949年3月29日,中國人民和平代表團成員乘火車前往巴黎赴會。然而途中,代表團卻突然收到法國當局拒絕為他們發放籤證的消息。
錢三強意識到,這一次的設備採購恐怕難以實現了。
但此次世界和平擁護者大會主席約裡奧·居裡並沒有順從法國政府的意圖,他臨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設置了分會場,安置不能前往巴黎的與會人員,並用無線電裝置實現兩個會場之間的聯繫。
得知這一情況後,錢三強急中生智,他拿出5000美元,請求老師約裡奧購買相關器材和書籍,託人帶回中國。跟著這些材料一起回到中國的,還有約裡奧給毛澤東的一句建議。
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首次訪問蘇聯。期間,史達林刻意安排毛澤東觀看了蘇聯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紀錄片。
這部影片,讓毛澤東主席感受到了原子彈的威力。此時,美國和蘇聯都已經擁有了原子彈,中國是不是也可以研製原子彈呢?
1950年5月19日,經毛主席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從1951年起,錢三強開始擔任所長。
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核科學事業的發祥地。後更名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位於北京市房山區。
面對新中國一片空白的核科學事業,首要任務就是找到能夠成為支柱的科學家。錢三強想到了自己的清華同窗彭桓武。
左二為彭恆武
何澤慧(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三強夫人)
那時候一個彭桓武,一個錢三強,什麼儀器也沒有,就到街上去,到舊貨攤上買東西。
彭桓武(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搞理論的,我就到處去買計算尺,買美國人不要的計算尺回來用。
此時,錢三強將目光轉向了國內另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浙江大學教授王淦昌。
早前,王淦昌曾留學德國,師從著名科學家梅特納,並在1934年獲得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同樣,他放棄了國外優渥的條件,毅然回到了亂世中的祖國。
於是,在收到錢三強的親筆邀請信後,王淦昌立刻登上了北上的列車。
有了王淦昌和彭桓武,錢三強領導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有了兩大堅實支柱!
很快,在錢三強的組織下,大批科學家從國內外向近代物理所聚集,如趙忠堯、鄧稼先、周光召、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等。此外,錢三強還從高校招入了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
短短幾年時間,近代物理研究所就從初期的十幾人增加到一百多人,這些人日後都成為了新中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和核武器研製的中堅力量。
1953年,中國科學院派遣代表團前往蘇聯學習。然而,滿懷憧憬的錢三強在抵達蘇聯後,發現日程安排上並沒有參觀原子能研究機構的內容。
該怎麼辦呢?
命運的巧合給了錢三強爭取的機會。
在中國科學院代表團抵達蘇聯的同一天,史達林逝世。周恩來與郭沫若特意趕來莫斯科弔唁。
錢三強利用與周恩來總理在莫斯科的短暫會面,見縫插針地匯報情況。經過周恩來與蘇方高層溝通後,錢三強終於獲得了參觀蘇聯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的機會。
巧合的是,蘇聯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是「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託夫,錢三強的導師約裡奧曾經參觀過他的實驗室。這層關係讓庫爾恰託夫對錢三強有了親近感。
研究所裡,錢三強還巧遇曾在居裡實驗室相識的斯科別理琴院士。故人相逢,感到分外親切,言談間,錢三強用法語試探性地詢問斯科別理琴:蘇聯是否有可能幫助中國建造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
反應堆與回旋加速器,是新中國發展原子能研究所需的設備中,最為關鍵的兩種。而這一次錢三強與蘇聯專家的溝通,埋下了一個希望的種子。
195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5周年,赫魯雪夫應邀來北京參加國慶慶典。期間,毛澤東與赫魯雪夫進行了怎樣的談話?為發展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究竟該怎樣爭取援助?
1958年9月27日,由蘇聯援建的反應堆和加速器在北京房山坨裡正式移交中國使用。這就是後來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堆一器」。從此,中國擁有了一個綜合性原子能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與此同時,錢三強領導的近代物理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員和設備都搬遷至此,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代號401所。中國原子能事業,開始展望美好的未來!
1959年的一天,時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把鄧稼先找到辦公室,說了一句幽默的話:「小鄧,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準備調你去做這項工作,你怎麼樣?」
「大炮仗?」鄧稼先立刻意識到這是指爆炸原子彈,心裡咯噔了一下,隨口便說,「我能行嗎?」
錢三強、鄧稼先
1960年8月,蘇聯撤走了在中國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的全部專家,這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核工業是一次重大打擊。有些外國媒體幸災樂禍地斷言:中國核工業已「處於技術真空狀態」,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面對這一局面,中央領導人下定決心,自主研製原子彈。
為了銘記蘇聯撕毀協定的日子——1959年6月20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被確定為「596」。這個名字,見證著中國人獨立自主製造核武器的決心。而錢三強成為596計劃的擔綱人之一。
為了集中力量進行原子彈攻關,二機部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代號為九所,當務之急是找到一批重量級的科學家去頂替蘇聯專家的位置。
重任再次落在了錢三強的身上。
劉傑 時任二機部部長
整個核武器開始研究,最重要的問題是啟動人才,人才的啟動,關鍵就是錢三強。
想要自主研製核武器,首先要突破的就是理論難關。當時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有一位核物理理論研究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鄧稼先。
楊振寧(左一)鄧稼先(中)
此前,鄧稼先曾在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且,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修滿學分,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回到國內,投身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為新中國核物理理論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1959年,錢三強推薦鄧稼先加入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隱姓埋名,痴心於「大炮仗」的研究。
左為彭桓武 右為王淦昌
同時,錢三強又將自己的兩員大將王淦昌和彭桓武推薦去擔當重任。王淦昌接受任務時只說了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彭桓武則說:「國家需要我,我去!」
短短一年時間,錢三強便將鄧稼先、周光召、王淦昌、彭桓武等105名專家學者團結在一起研發原子彈。在後來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稱號的23人中,有7位是由錢三強直接推薦到核武器研製第一線的。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極度困難的時期,吃飯都成了問題。原子能科技戰線上,許多科技人員都患上了浮腫病,還有不少人肝功能指標都不正常,錢三強擔心不已,卻也束手無策,只能尋求領導人的幫助。
在錢三強不斷給核武器所推薦人才的同時,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依然承擔著原子彈研製所需要的各項材料研製工作。
畫面上這位老人名叫王方定,在核武器所成立之初,就被錢三強推薦到那裡,那時他還只是一個30歲的助理研究員。
1960年,核武器研究所將原子彈點火中子源的研製任務交給他,讓他回到原子能所完成這項任務。
對原子彈來說,點火中子源就相當於點燃炸彈的雷管。當時點火中子源的研製方案設計了三條路徑,為了保證進度,錢三強讓王方定負責其中之一。
然而正式開始工作後,王方定就遇到了難題,做實驗要有放射源,而且需要的量不小,找不到怎麼辦?王方定只好去找錢三強。
王方定 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三強想一想,他說我有。他就從他辦公室的鐵皮櫃裡拿出東西。他也真不怕放射性,就把十幾個瓶子拿出來,他說我這個裡頭有你要的東西。
錢三強拿出的小瓶子裡裝著10克碳酸鋇鐳標準源。
這麼珍貴的材料,是從哪裡得到的呢?
這還要從1947年說起。
當時,錢三強正準備從法國回到中國。臨行前,他來到小居裡夫婦家中,向老師道別。
小居裡夫婦既為錢三強的研究生涯感到惋惜,又佩服他報效祖國的決心。約裡奧先生告訴他一些關鍵的試驗數據,小居裡夫人則拿出了一些放射源,讓錢三強帶回國,說將來或許有用。
一語成真,12年後,在中國核武器事業研製的緊要關頭,正是這瓶來自法國的、封存多年的碳酸鋇鐳標準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經歷了三個寒暑的反覆試驗,經歷了多次失敗,王方定的團隊終於在1963年底,製成了4個合格的點火中子源,送到了西北核武器試驗基地。
西方媒體曾說「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但在錢三強的部署下,中國原子彈研製的各個難關被逐個擊破。
與此同時,核武器研製的其他相關產業也捷報頻傳:
1962年12月 包頭核燃料元件廠投產;
1963年8月,衡陽鈾水冶廠投產;
1964年1月,蘭州濃縮鈾廠生產出合格產品;
1964年春節期間,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解決了核部件鑄造中消除氣孔的問題。
重新出發的中國核武器工程,在周恩來、聶榮臻等領導下,在錢三強等科學家的主持下,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原子核武器工業都有了長足發展,中國核工業戰線的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為此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至此,萬事俱備。
1999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表彰大會,表彰對核彈、飛彈以及人造衛星研製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會上,追授錢三強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是,在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榮譽的23人中,有15人是由錢三強動員回國,有7人是由他直接推薦到兩彈研製第一線的。
在中國研製兩彈的豪邁進程中,錢三強的作用不容忽視,他領導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共輸出科技人員九百多人。
1964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人自己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
中國對外發布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沒有人能夠想到,從一窮二白中走來的新中國,真的能夠依靠自己,在短短5年內,完成原子彈研製。
這一天,也是錢三強51歲的生日,上天給他送上了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然而,在原子彈成功爆炸後的第三天,錢三強的命運卻發生了改變,他坐上了開往河南信陽的列車,改名為徐進,去農村參加勞動。
轟鳴的列車上,錢三強仍然心系核武器研究。儘管此時,原子彈試爆已經成功,但還有一項秘密的任務牽動著錢三強的心。這個絕密任務,從四年前,錢三強就已經開始部署了。
1960年12月,原子彈攻關還在最緊要的關頭,錢三強和時任二機部部長劉傑談了另一個話題:氫彈。
由於此時中國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研製原子彈尚且需要舉全國之力、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再分出精力研究氫彈,壓力十分大。因此,劉傑認為核武器研究所應集中精力研製原子彈,而氫彈先行一步的任務,放到了錢三強所領導的原子能所身上。
研製氫彈,首先要克服的同樣是理論難關。錢三強看中了一位業務能力極強的科學家——于敏,讓他領導「輕核理論組」有序工作。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錢三強被迫遠離核武器研究一線,但令人欣慰的是,于敏等人承載著他的囑託,砥礪前行。
當時整個國內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使用時間分配給原子彈的計算,留給于敏等人的使用時間僅有5%。
于敏工作組只有人手一把計算尺,不停地計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終於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原理到構型的基本方案。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了一具降落傘,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正式開始。
伴隨著雷鳴般的響聲,大漠上空同時出現兩個「太陽」,蘑菇雲隨之拔地而起,空投爆炸試驗成功。消息傳出,世界震驚!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便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氫彈爆炸成功這一天,錢三強正在接受隔離審查,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舉世震驚的事件與他有著直接的關係。
直到五年之後,也就是1972年,錢三強才重返北京,重新投身科學事業。後來,錢三強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負責全院的科研業務和國際學術交流。為了彌補失去的歲月,錢三強無比珍惜這一工作機會。
就任後,錢三強立即著手恢復中國科學院學部的工作。在當時條件下,恢復學部工作異常艱難。自1957年後,22年沒有增選學部委員,健在的學部委員平均年齡達73歲。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推薦、醞釀、協商、評審,1980年11月,選舉出新的學部委員283人,學部委員平均年齡從73歲下降到65歲,學部工作恢復了生機。
此外,在錢三強的推動下,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開始了規範化和制度化的實踐,也為在中國實行院士制度創造了條件。
晚年因為身體原因,錢三強不得不減小工作強度,那時他最開心的,就是和孫子孫女們在一起的時光。
這是1991年1月2日,一家人團聚的情景,這也是我們能夠找到的錢三強最後的影像。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1999年,國家授予錢三強「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榮譽稱號。
學成歸國後,錢三強犧牲了自己科研的天賦、犧牲了他在原子能科研中創造成果的機會,毅然擔當起行政管理職務,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招賢納士,精心挑選培育一批批人才,才讓新中國在最艱難的時期,以震驚世界的速度研製出原子彈、氫彈。
如今,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這片鬱鬱蔥蔥的樹林裡,豎立著錢三強的雕像。在他親手創辦的中國核科學事業的發祥地,錢三強將被永遠銘記。在這裡,他永恆的目光,凝視著中國科學事業的未來。
他們同為清華學霸
何澤慧第一 錢三強第二
他們留學海外11年
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婦」
卻在研究生涯的巔峰期
雙雙回到戰火中的祖國
……
原子彈爆炸成功
氫彈爆炸成功
這對夫妻功不可沒
兩位老人為中國核事業
奮鬥了半個多世紀
如今已攜手遠去
致敬!錢三強,何澤慧!
1932年,何澤慧從蘇州振華女校高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正是在這裡,何澤慧與錢三強初識:一個聰穎靈秀,一個文質彬彬,兩個人都才華出眾。
左二為錢三強 右二為何澤慧
當時中國的大學寬進嚴出,清華的課業尤為繁重。最終物理專業只有10人順利畢業,何澤慧是第一名,而第二名則是錢三強。
當時的錢三強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是一名運動健將,曾經代表清華桌球隊斬獲許多比賽的冠軍,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何澤慧則溫婉聰慧,很受大家喜歡。
同學們都覺得,他們是郎才女貌、天設一雙。但懾於傳統思想,羞澀的二人雖然彼此互相欣賞,但很少主動找對方說話。
大學時光轉瞬即逝,何澤慧與錢三強以優異成績畢業,就此兩人天各一方。
然而愛情的種子早已悄悄種下,只待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錢三強滿懷憤恨赴法國留學之時,何澤慧同樣報國熱情高漲。她和幾個男生一起,跑到南京軍工署求職,希望能打敗日本侵略者。結果男生們都被留下了,她卻因為是女生而被拒絕了。
但何澤慧並沒有就這樣放棄。當她得知山西省政府會資助從國立大學畢業的山西籍學生出國留學後,便立即回山西辦好手續,準備奔赴德國學習。
出國前,何澤慧打聽到,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經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於是,她到德國後直接找到了這位系主任,希望進入技術物理系學習。
可系主任克裡茨教授卻拒絕了她,這個系本來就屬於保密級別,別說不收女性,連外國人也都是一概不收的。
何澤慧真誠急迫地對克裡茨說:「你可以到我們中國來,當我們軍工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侵略者。我為了打日本侵略者,到這裡來學這個專業,你為什麼不收我呢?」
何澤慧的真誠與執著,打動了系主任,就這樣,她成為了就讀於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彈道學的第一個女學生!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此後,戰爭愈演愈烈,德國整個國家被封鎖。
遠在他鄉的何澤慧,甚至無法向家人報一份平安。該怎麼辦呢?她想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同學錢三強。
於是,何澤慧提筆給他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問錢三強是否還在巴黎,如可能,請代她向家中父母報平安。
錢三強很快給何澤慧的父親寫了一封信。焦急萬分的老人馬上回了信,表示感謝,報知了家中的平安。
當錢三強把這封家書轉給何澤慧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並給錢三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
由於戰時限制,當時規定一封信只能寫25個字。從這之後,兩人的書信往來就越加頻繁,他們用短短25個字,一封封地討論天氣,討論學術,討論未來……就這樣,書來信往讓沉睡了多年的愛情開始萌芽、生長。
時光匆匆而逝,轉眼到了1945年。
這天,錢三強終於鼓起了勇氣向何澤慧求婚,在一封25個字的信裡寫道:「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
何澤慧看到信後甚至都沒猶豫,就提筆寫下:「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1946年4月8日,錢三強與何澤慧在巴黎註冊結婚。在當天晚上舉行的結婚儀式上,極少參加社交活動的小居裡夫婦雙雙出席了他們的婚禮,並送上美好的祝福。當時參加婚禮的人可能沒有想到,這對被小居裡夫婦祝福的新婚夫妻,會在一年之後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婦」。
1946年,錢三強夫婦在居裡實驗室開始對原子核裂變做深入的研究。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分析,1947年初,他們正式發表論文,證實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的存在。
錢三強與何澤慧的發現一經公布,便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的轟動。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讚「中國的居裡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1948年夏天,歐洲戰火已經平息,中國卻急需科學的力量,錢三強與妻子何澤慧一起,抱著剛滿6個月的女兒登上東去的客輪,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新中國誕生一個月後,中國科學院成立了。錢三強和何澤慧受命籌建近代物理研究所。籌建中的研究所,包括他們夫婦在內只有5個人,在北京皇城根的一個四合院開展科研工作。
剛剛建立的新中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連簡單的儀器都找不到,可他們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竭盡所能想辦法解決。
何澤慧 錢三強夫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那會兒什麼儀器也沒有,到街上去,舊貨攤上買東西,鉗子也要現買,什麼也沒有。我覺得,反正難不倒我。
到1955年,由錢三強擔任所長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已經初具規模——科研人員擴大到150人,新中國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隊伍形成了。
1955年到1959年,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經歷了蘇聯從支援到撤出的變化,中國不得不成立專門的核武器研究所,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研究所成員由錢三強負責推薦。
為了避嫌,錢三強沒有推薦何澤慧進入原子彈研製一線,何澤慧對丈夫的工作表示支持,卻仍然沒有放棄夢想,仍然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60年,原子彈仍在研製之時,錢三強已開始籌劃氫彈預先研究。此時,何澤慧也成為了「輕核反應實驗組」的成員。
1965年2月,小組成員從蘇聯公布的有關文獻中,發現某一輕核反應截面數據大得不合理,如果相信這個數據,未來的氫彈研究很可能有風險。那麼,中國研究人員要不要重新做實驗核算呢?
彭桓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
平常的物理實驗,做一個就要兩三年。而我們搞氫彈剩下的時間只有一兩年了,所以這個實驗要求幾個月做出來。當時組織了包括何澤慧在內的一些人成立了另一個實驗室,專門做這個實驗,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幾個月做出來了,果然發現原來的數據不對。核武器研究沒有走彎路,沒有走錯誤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只花了短短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錢三強與何澤慧夫婦共同為這個舉世矚目的奇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氫彈爆炸成功後不久,錢三強得到通知要去陝西合陽的幹校參加勞動。此時,錢三強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希望妻子何澤慧能一起去,相互有個照應。在生命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時光裡,夫妻二人依舊相伴而行、相濡以沫。
那是一段辛酸的歲月,也是一段快樂難忘的歲月。他們對於未知的好奇,對於發現的興趣始終如一。
這是何澤慧寫的一篇回憶文章:
在農村觀測彗星
1970年3月20日前後的一天凌晨,我無意中在東方發現了一顆明亮的彗星,慧尾拖向西南。作為一名科學愛好者,我懷著濃厚的興趣,逐日地跟蹤觀測,初步判斷這是一顆長周期或者不再回歸的彗星。我將這個發現告訴了三強,還寫信告知當時在陝北和山西插隊的孩子們。
錢三強一家人合影 拍攝於1971年春節
1972年錢三強與何澤慧回到北京,重新投身科學事業。錢三強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而何澤慧則被調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投身天體物理研究。兩位相戀了半個世紀的老人,一起為中國核事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生活裡,他們是最美滿的伴侶,工作中,他們是完美的合作夥伴。
1992年6月28日,噩耗傳來,錢三強因心臟病去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79歲。
而自錢三強走後,家裡的東西幾乎就沒有變過位置,保留著錢三強在世時的模樣,那是何澤慧對錢三強永遠的紀念。
2011年6月20日,何澤慧院士去世,享年97歲。
兩位科學家已經攜手遠去,然而,這段壯麗而浪漫的世紀之戀,將如同那朵舉世震驚的蘑菇雲一般,鐫刻在永恆的記憶之中。
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搶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