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亞運大戲,歷經16天的演繹,終到曲終人散時。10月4日,亞運聖火在仁川主體育場緩緩熄滅,439枚金牌各有歸屬,近萬名運動健兒彼此道別,亞洲體育的「四年之約」告一段落。
不過,關於亞運會的思考並未就此終結。當中國軍團毫無懸念「一騎絕塵」,當仁川賽場出現大片空座,當亞洲民眾對金牌榜審美疲勞,當亞運會主辦權變成「燙手山芋」,63歲的亞運會已有暮氣沉沉之感。亞運會該向何處去?等待著亞洲體育儘早破題。
「三國」格局難打破,中國三大球創36年最差
亞運會最終獎牌榜,中、韓、日三國領先優勢明顯
亞運金牌榜單延續「三國壟斷」格局。中國代表團攬獲151金,超過韓國和日本的總和,「亞洲霸主」地位32年未變。
與金牌數量形成對比,中國「三大球」自1978年亞運會以來首次「零金牌」,舉重、桌球、羽毛球等優勢項目出現「失地」。中國遊泳和田徑兩個基礎大項可圈可點,在男泳短距離、短跑接力項目的突破令人驚喜。不過,亞運會除少數項目外,整體競技水平依然較低,參賽選手水平懸殊,中亞、西亞體育板塊不足以打破現有格局。
有奧運會、世界盃珠玉在前,亞運會「搶頭條」的資本並不多。受亞洲體育的發展所限,亞運會的世界級明星屈指可數,且大多屬於「獨孤求敗」,能形成巔峰對決的寥寥無幾。「孫樸大戰」被如此熱炒,也是亞運會人為製造噱頭的無奈寫照。以成績衡量,不少明星選手的奪冠成績並不理想,拿到世界範圍缺乏競爭力,含金量不足制約著亞運會的發展。
而運動員檔期、利益分配等問題也對亞運會帶來衝擊。例如中國網球公開賽與亞運會「撞車」,令多名選手面臨兩難選擇。從觀賽角度,目前高水平職業體育賽事全年不斷,觀眾對項目水平參差不齊的綜合性運動會興趣漸弱,亞運賽場冷熱不均成為普遍現象。
盤點仁川亞運會中國軍團十大難忘片段
NO.1 雙圈滿貫林丹續寫羽壇傳奇
△林丹
孤獨的人是可怕的,特別是孤獨了很久的人。我軍選手林丹就是這樣,頭頂羽球一哥的王冠,他孤獨了太久。
從2000年入選國家隊到2010年廣州亞運,10年間,林丹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將成長為羽毛球運動歷史上第一位集奧運冠軍、世錦賽冠軍、世界盃冠軍、亞運會冠軍、亞錦賽冠軍、全英賽冠軍以及多個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冠軍於一身的全滿貫球員。
儘管林丹還有不到一個月就年滿32周歲,但這位軍旅老將卻繼續在創造神話。預賽,林丹先後將當今世界男單排名前十中的4位橫掃出局;半決賽,在與李宗偉的巔峰對決中,林丹再次讓老對手敗走麥城;決賽,面對小師弟諶龍,林丹穩紮穩打,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上演逆轉好戲,收穫了個人第二塊亞運會男單金牌。
對一個運動員而言,贏遍所有世界大賽冠軍絕對是奇蹟,而要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這些大賽冠軍全部拿上兩遍,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超級丹」做到了。
NO.2 橫空出世我軍飛魚震驚亞洲
△寧澤濤
當鏡頭紛紛聚焦本屆賽會泳池黑馬、日本選手萩野公介時,21歲的我軍小將寧澤濤橫空殺出,迅速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在男子100米自由式決賽中,寧澤濤把8個人的比賽變成了一個人的展示,以47秒70的成績奪得冠軍,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亞洲紀錄。
47秒70意味著什麼?這是亞洲人首次在男子100米自由式項目遊進48秒。寧澤濤的成績絕對是亞洲第一人,在世界範圍內也可以進入到飛魚行列。47秒70的成績在今年排名世界第三,即便放在近年的奧運會和世錦賽,也完全具備奪冠實力。
除了100米自由式封王,寧澤濤還幫助中國隊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上戰勝了24年來未曾贏過的日本隊。在本屆亞運會上,寧澤濤一共獲得4枚金牌。在當前中國缺少體育巨星的時代,日後若能在奧運賽場上摘金,寧澤濤很可能會成為像劉翔、姚明一樣的中國體育「名片」。
NO.3 孫樸大戰詮釋競技體育真諦
泳池項目收官後,韓國媒體並沒有對孫楊說三道四,反而是一片大讚,原因就是在6天時間裡,孫樸兩人並沒有鬥個你死我活,反而是惺惺相惜,演繹了兄弟情深——從同款泳褲到同款耳機,孫楊與樸泰桓剛一亮相,兩人的樣子就不像敵人。200米自由式決賽後,樸泰桓安慰一臉懊悔的孫楊;400米自由式孫楊奪冠,樸泰桓遊到邊上向他表示祝賀;尤其是1500米自由式決賽前上演了更加溫情的畫面,孫楊特意為即將迎來25歲生日的樸泰桓準備了蛋糕,奪冠後還示意全場觀眾將掌聲送給樸泰桓。
NO.4 田徑崛起接力標槍大放異彩
△男子4x100米接力,中國隊以37秒99的成績打破了亞洲和亞運會兩項紀錄,上演了一場讓人熱血沸騰的比賽!
田徑是現代競技體育中歷史最悠久、含金量最高的大項之一。在仁川亞運會的田徑項目角逐中,中國隊共摘得15金14銀11銅共計40塊獎牌,高居田徑獎牌榜首位。
在10月2日進行的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由蘇炳添、謝震業、陳時偉和張培萌組成的中國隊以37秒99的成績奪得冠軍,成為歷史上首支跑進38秒大關的亞洲隊伍。歷史上僅有9個國家在男子4×100米比賽中衝進過38秒大關。37秒99的新亞洲紀錄放到北京和倫敦奧運會也足以拿到獎牌。未來中國在國際田徑賽場上又將增加一個新的衝擊點。
同一天,男子標槍場地也發生驚豔一幕。中國選手趙慶剛投出驚人的89米15奪冠,比日本人溝口和洋在1989年創造的亞洲紀錄多出1米55。這個成績無論是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還是在去年的田徑世錦賽上都可以獲得冠軍。
NO.5 射落首金我軍小將夢圓圓夢
亞運首金,關乎士氣,歷來為各家必爭。仁川亞運會首金之戰,中國隊面臨強大阻擊。東道主韓國隊志在必得,不惜調整賽程,將最有把握的女子10米氣手槍團體賽放在前面進行。我軍小將張夢圓和隊友郭文珺、周慶媛沉著發揮,將首金射落。隨後,她再接再厲,又在10米氣手槍個人賽中折桂,一日連奪兩金,成為本次亞運會賽場湧現出的第一匹「黑馬」。
本次亞運會射擊比賽,張夢圓等新人表現亮眼,奪得個人項目冠軍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年輕隊員,他們經受了大賽高壓力、高強度的考驗。已完成新老更替的中國射擊隊,在射擊項目44塊金牌中豪取27塊,毫無懸念地再次蟬聯榜首,進一步鞏固了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領先優勢。
NO.6 一金未得三大球跌至谷底
仁川亞運會,儘管中國獲得151枚金牌,在獎牌榜上繼續「一騎絕塵」,可足籃排三大球卻是另一番風景:一金未得,回到了1974年首次參加亞運會的原點。
完敗於朝鮮隊、險勝巴基斯坦隊、遭遇「泰囧」……出徵仁川,國奧隊早早便打道回府。男籃雖然比男足走得稍微遠點,但也未進四強,創造了40年來的最差戰績。男排比廣州亞運會的第五名前進一步,但技術、戰術能力的差距,心理狀態的起伏,後備人才的枯竭,都讓人揪心。
和三支男隊比,女隊的表現稍好。女足進入前八,女排、女籃拿到銀牌。雖然女排、女籃因為世錦賽只派出二隊來仁川,但她們曾經都是難以撼動的亞洲霸主,如今成績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NO.7 連破紀錄我軍兩大力士勇折桂
舉重是中國隊強項。本次亞運會,中國男舉低開高走,前兩天未見金牌,好在從參加69公斤級比賽的林清峰開始,中國男舉連下五城。
中國女舉此次戰績不佳,僅奪得兩金,我軍名將周璐璐是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在女子舉重75公斤以上級的決賽中,她輕鬆奪冠,挺舉192公斤打破世界紀錄,總成績334公斤平世界紀錄,創下個人最好成績,守住了中國女舉在大級別項目上的優勢。
NO.8 並肩作戰軍旅鐵人兩天三銅
鐵人三項被稱為「魔鬼賽事」。在亞洲,日韓選手在這項賽事裡具有壟斷性優勢,我軍健兒白髮全敢於拼搏,9月23日奪得鐵人三項男子個人季軍,實現了中國男子在該項目上亞運會獎牌零的突破後,他顧不上調整,又徵戰第二天的混合接力賽,並和隊友並肩作戰,再奪一銅。我軍女鐵人王蓮媛,在女子個人決賽中,發揮出色,也奪得一枚銅牌。
NO.9 永不服輸軍旅健兒賽出風貌
仁川亞運會上,我軍擊劍名將黎國介雖拼盡全力,也未能奪得一枚獎牌,但他在賽場上那種永不服輸的氣概,贏得了對手由衷的稱讚和尊重;我軍年輕的跆拳道選手李照藝,在女子49公斤級決賽中,儘管遭遇失利,但她一直堅持進攻到最後一刻。
回眸出徵仁川的我軍健兒,不管是摘金奪銀者,還是與獎牌失之交臂者,他們身上都有著軍人的烙印,賽出了精氣神。中國代表團官員如是評價:軍旅選手平常訓練能吃苦、吃大苦,賽場上敢打敢拼,展現了軍人頑強拼搏的意志和作風,弘揚了正能量。
在國際大賽上,我軍選手始終是中國隊斬金奪銀的生力軍。
NO.10 再創奇蹟跳水隊第11次包攬金牌
△男子10米臺冠軍邱波(左)與亞軍楊建。
若要評選最霸氣的隊伍,中國跳水隊當之無愧。仁川亞運會,他們當仁不讓,實現了第11次包攬金牌的壯舉,延續了自1974年參加亞運會以來,跳水金牌一枚不失的神奇紀錄,堪稱亞運會、乃至國際大型比賽中罕見的奇蹟,是真正的「夢之隊」。
此番徵戰仁川,中國跳水隊共派出16名運動員參賽,包括7名奧運冠軍,除了何衝在男子1米板上輸給弟弟何超之外,其餘6名奧運冠軍均斬獲金牌。更值得欣喜的是,一批首次參加亞運會的新人表現出色,比如,年僅16歲的司雅傑奪得女子10米臺金牌。中國跳水隊人才儲備實力雄厚,梯隊建設卓有成效,這也是中國跳水隊多年來傲視體壇的一大資本。
拓展連結——
關注度和影響力「雙降」,固有辦賽模式須改革
因傳感器故障,開幕式後不到24小時時,聖火曾熄滅約12分鐘,後被重新點燃。
仁川亞運會期間「意外」不斷,從聖火因故障熄滅、羽毛球賽場停電、頒獎儀式錯拿國旗,到射擊比賽犯規風波、羽毛球場館空調控制風向、印度拳擊女將拒領銅牌,這些「奇葩」事件令主辦方飽受壓力。
據韓國媒體透露,仁川亞運會的賽前民眾關注度不滿50%;比賽轉播的平均收視僅有5.6%,比廣州亞運會大幅下降。亞奧理事會已確定下一屆亞運會由印尼雅加達接辦,固有亞運辦賽模式面臨挑戰。
品牌價值日趨縮水,亟待尋找「文化標籤」
此次亞運會上,頗為「吸睛」的禮儀小姐
亞運會不只是競技,更是文化舞臺。無論是開閉幕式的「韓流」,還是身著改良韓服的禮儀小姐,東道主希望藉助亞運會,全方位展示城市風情與人文特色。賽會期間,仁川舉行的慶典、演出、展會等文化活動多達171場次。
本屆亞運會儘管縮減6個非奧項目,武術、空手道、卡巴迪等「亞洲特色」依然保留,其中以藤球比賽最受追捧。不過,隨著時代發展,亞運會的品牌價值日趨縮水,如何打造更鮮明的文化標籤值得深思。
踏莎行——仁川亞運感懷
■丁增義
秋水仁川,殘陽斜暮,西風吹亂傷情處。經年烽火映硝煙,依稀焦土徵夫怒。對壘幾番,角逐如故,英雄劍指天涯路。一池碧水湧風流,一條賽道飛人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