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父親和自己8歲的兒子聊理想——
兒子:爸爸,你小時候的理想是什麼?
父親:開始,想當科學家,後來,想當明星。
兒子:老爸,你那個是找工作呢吧!
父親:那你的理想是什麼?
兒子:我想穿越時空,看物種起源!
可如果真的去做個統計,能有多少人,可以給出完美的答案;又有多少人,將答案變成了現實。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曾說他四歲多就想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畫一輩子漫畫。四歲確實太嚴苛了,我覺得自己人到中年能想明白這件事,亦是莫大的幸運。
童年的我也和那位父親一樣,理想只是一種職業,曾想做一個記者,也想做一個律師,後來還想過好多種「職業」……結果是顯然的:我一個也沒有實現!長大後,更是兜兜轉轉,業餘時間做過形形色色的嘗試,背包旅行、司法考試、做咖啡、彈吉他、畫素描、甚至還曾準備過移民……
直到被死亡的問題當頭一棒(參見上篇文章:《假如,這輩子你只有1000塊錢……》),才發現,自己這麼多年連黃粱一夢都算不上,因為意識已然鬆散到連夢想都沒有。哲學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讓你可以真正「看」到;如能看到,後續的改變也將不可避免。
然而,尋找人生目標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兒,一不小心還會誤入迷途,我也仍在不斷探索的路上。這篇文章算是對過去探索的成果總結,也是我認為有可能對大家最有幫助的,即:尋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會面臨的兩大挑戰。
異化
布洛尼·瓦爾是一位澳大利亞的臨終關懷護士,她對那些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病人進行了採訪,提問他們人生最遺憾的、希望有機會重來的事。當生命即將結束,很多人驀然回首,才後知後覺發現,自己還有多少夢想和目標沒有實現。臨終者的答案總是那樣的相似,而排在首位的則是:我希望能過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他人的期望生活。我很好奇:為什麼要等到臨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是什麼,讓我們沒有在尚且健康的年紀作出正確的選擇。
我的答案是:異化。
異化這一概念最早由黑格爾提出,後來,馬克思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思想基礎上,在其著作《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勞動異化理論。
異化,是指自然、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人本質的改變和扭曲。是人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本來勞動是人實現價值的手段, 是快樂的事情,勞動是客體,現在卻成了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勞動,勞動成了主體, 本來是客體的存在卻反客為主,進而控制了主體;這就是異化。
例如:人們生產了手機,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對手機的控制,反過來被手機控制。再如:人們本來建造房子是為了居住,但現在,大量的人被房子控制了整個後半生。現代社會最大的一種異化,恐怕就是下圖了……人為了方便交易,創造了金錢;但金錢卻操控了無數人的一生!
對青年馬克思來說,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造成了五種異化:
異化,指出了自我與世界之間的深層的、結構性的扭曲;在異化中,人喪失能動性,人的個性無法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發展。(縱然,異化不可避免,甚至某些異化也是必要的)更甚者是,現代社會的不斷加速,讓異化在不斷加劇。人們越來越難以將行動和體驗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生活,我們與空間、時間、行動、體驗、物品、產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我們與社會世界之間的關係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的我們,在更小的空間、更短的時間就可以連結到無數人和事,產生過去無法想像多的社會接觸,現代人已「過度飽和」。以前,我們有一個穩定的故鄉、有父母的老房子、有使用多年熟悉的家中物品、有持續親密往來的親戚朋友、有與戀人書信傳情的漫長等待……等等。所有這些,是對我們自己人生的描述,是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素材,是一個人存在的背景。而現在,這種描述越來越難以精準、素材越來越頻繁更迭、背景越來越模糊難辨……人的本性、人的本質,在面臨嚴峻挑戰!回到「人生目標」這個問題,我認為,異化將很容易導致兩種結局——第一種: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只不過是一種被操控的結果;第二種:錯把「手段」當目標。(例如,將賺到多少錢或者做某一種職業當人生目標)困在小我之中
人生如下棋,千古不同局。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各不相同,所以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精彩。正如羅素所說: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但是,不同的只是皮肉麵相,而能夠支撐起一個目標可以成為人生目標的,還有一個基本相同的核心骨架。
這個骨架就是:超越自我。把他人放進我們的願景之中,我們的目標不再只是為了自己為了小我,這樣的人生目標,是一種超我目標。
你也許會反駁:我只想做一個簡單的普通人,為自己過好這一生足矣,不行嗎?當然可以,你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
不過,我還是強烈建議你可以檢核一下,自己的目標是否經受住了第一條(異化)的挑戰;然後再看看以下我給出的理由——
首先,「獨善其身」真的可能嗎?如果可能,其中的「善」又來自於哪裡呢?
人從哇哇墜地開始,世界對其而言不過是一片混沌,慢慢地,他/她開始可以辨認出自己的手和腳、奶瓶和被子、母親和父親,聽懂了別人對自己的呼喚,學會了語言。
就像盤古開天地一樣,語言在那片混沌之中拎出了意識和潛意識,自我開始慢慢被塑形,也開始學會理解並迎合照料者的喜好,順應外部的各種規則和約束。外在世界那些被象徵化的一切,文化、社會規範、語言秩序……等等,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必然不是孤立的;人,是需要相互認可的。我們的思想不會完全來源於自身,我們的欲望也必然指向他者。
為什麼要有目標?目標的本質又是什麼?
我認為,追求目標的本質是為了創建一種「精神秩序」,減少無序(即精神熵)。而追求人生目標,便是為了將整個人生調整到一種有序狀態——所有的意識、注意力、行為、關係、能力都依照該秩序而得到創建和發展;這樣一來,人將能夠達到最為高效的狀態,並獲得最極致的人生樂趣。
既然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種精神秩序,那麼顯然,當自己處在一個更有秩序的世界中時,自己的秩序將更容易建立,也可以更好地發展。
人面臨著兩種任務:獨特化和整合,不同的社會形態其實就是在兩者極端之間的搖擺,而每個人追求超越自我的超我目標,則是對獨特化和整合最佳的平衡——個人追求與外在世界更複雜更深入的整合,但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通向整合,保有自己的獨特性。
最後,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超我目標:探索意識的真相,幫助更多的人實現意識進化。至於我選擇的生活方式、做的事、從事的職業,不論是心理諮詢,還是培訓,抑或是教練,都不過是為了服務於這個目標罷了。
尋找人生目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沒有絕對的終點;探索本身,也是一種秩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