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至關重要,要想清楚這件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雖然信仰並非幫助人們做出決定的唯一來源。但如若沒有目標,人生會變得空洞無物。
如何分配你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最終決定了你的人生戰略。
有很多事情在爭奪我們的資源:想與妻子建立雙方都滿意的關係、培養優秀的孩子、為社區做貢獻、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為教會做貢獻等。
當人們極度渴望成功時,會下意識將自己額外的半小時或任何一丁點剩餘的精力,用到可以立竿見影帶來成績的行動上。然而,當你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與配偶和孩子的關係上,卻往往無法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們每天都會淘氣。你要等到20年後才能驕傲地說:「我培養了一個不錯的孩子。」你可以忽視與配偶的關係,日復一日,似乎也看不出事情正在惡化。那些追求卓越的人總是下意識地願意在工作上花更多時間和精力,而忽視家庭,即使與家人的親密關係是他們獲得幸福感的持續來源。
如果你研究一些商業災難的根源,那麼就會發現當事人都有追求快速滿足的傾向。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審視他們的個人生活,就會發現令人吃驚又發人深省的規律:在他們曾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往往分配的資源卻越來越少。
營造家庭文化
家長為了讓孩子合作,所採用的最簡單工具就是權力工具。可當孩子們長到十幾歲時,權力工具就失效了。此時,家長們才開始想到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形成一種家庭文化,讓他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聽父母的話、做正確的事。家庭和企業一樣,都有自己的文化。家庭文化可以有意識地營造,也可以在不經意間形成。
遠離「邊際成本」錯誤
在人生需要做出對與錯的選擇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使用邊際成本理論。我們腦中有一個聲音說:「我知道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不該這麼做。但現在情況特殊,情有可原,就這一次,沒事的。」 「就這一次」錯誤的邊際成本似乎低得永遠令人難以拒絕。但你會因此而深陷進去,人們在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為辯解時,所說的「就這一次」都源自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原理。
另外,100%堅守原則要比98%堅守原則容易。如果你基於邊際成本分析,屈服於「就這一次」,那麼你會後悔自己的選擇。你必須明確所要堅守的原則,並為此設定底線。
牢記謙虛的重要性
謙虛的人擁有一個共同特徵:很強的自尊感。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並對此感覺很好。謙虛不是指要有自我貶低的行為或態度,而是對待他人要尊重。謙虛之人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好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懷有謙虛之心很重要。當你從頂級學校畢業後,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人或許並不如你聰明。如果你的態度是只有聰明人才能教導你,那麼你的學習機會將會受限。但如果你擁有謙虛的態度,願意向每個人學習,你的學習機會將永無止境。通常,只有當你真正對自己懷有自信時才會表現謙虛,你也會想要幫助身邊的人提升他們的自尊感。
有些人總是以一種傲慢無禮、頤指氣使的方式對待別人,其實這種粗暴行為說明他們缺乏自尊。這些人需要通過貶低他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別擔心你能取得多大成就,想想你能幫多少人變得更美好吧。最後的忠告是:思考一下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找到答案並下定決心每天堅持。這樣當你走到生命盡頭時,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要學會給自已打氣,激勵自己堅定目,標在任何情況和任何時候,推動自己勇往直前的原動力最終來源於自己。所以要學會自我鼓勵、學會對自己說:「我能行、我真棒」、「我可以做得到」、「我可以幹得很好」!繼續努力! 加油!等等。
這樣才會為自己理想而奮鬥的路上昂首闊步、精力充沛的前進,到彼岸,甚至飛得更高。也許在去往理想的道路上會碰到很多責難、譏諷、嘲笑。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謝氣要從中激發自信心和自己潛能,還要學會給自己打氣,懷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態處事。
因為在我們生活中總要經歷或多或少的挫折和困難。當挫折困難來臨時對自己說一句:「我能行,這點挫折算不了什麼」更不要畏首畏尾的。要積極地定位好人生,鎖定自我目標大步奮進。
把一切困難看著向你目標成功的墊腳石,這樣才能激發內在潛力,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關鍵是要把自己的目標設定好,無論面對怎樣的狂風驟雨、刀山火海你都要鎮定自若,並堅持自己生活目標,永不言棄。不管什麼挫折都可以戰勝,就看誰堅持到最後。
人生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是像一隻無頭蒼蠅一般四處打轉。
但現在的90後的大部分人我們好像都誤入了歧途,只想著去哪去幹活,每個月有多少工資,或者哪個地方的工資高。然後我們在電子廠或者工廠一呆就是幾年,從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以後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有的說就是因為我現在沒有目標,所以我要先待在廠子裡面掙點錢,如果發現了什麼認為可以做的商機,就用我掙得錢去投資。我不好說這樣的思想是對是錯,個人認為投資並不代表你有錢了才可以去投資,可以把工資的一小部分拿出來作為投資資金,有小錢投小錢,就算失敗了也可以賺點經驗權當試試風險,對自己的生活還有沒有太大影響的。如果真的把自己辛苦幾年賺的錢一下投進去,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成功了什麼都好說,不成功自己便會後悔投錯了商機。
有人說我不知道我的目標是什麼,認為賺錢的都是我的目標,什麼賺錢我就把他當成我的人生目標,做什麼都賺錢,做什麼都有做好的都有賺錢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變成我們的工作方式,找好方向拼搏奮鬥,才不枉在世上白走一遭。沒有目標的我們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感到前途一片迷茫,目標恰恰是我們的指路明燈,讓我們不懼黑暗勇往直前。還有人開玩笑說因為我不是富二代,我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和金錢,雖然是句玩笑話,卻體現了我們自己的自卑和不自信,就像打鬥地主,有一手好牌贏了不算本事,如果有一手爛牌也能打贏,那才算本事。現在的我們時間還有很多,我們不比別人差什麼,唯一差的就是對時間的利用。
就算現在沒有什麼投資的生意和商機,我們可以用一部分錢來投資我們自己,要充滿對未知的嚮往,說不定哪天一個商機讓自己暴富了,卻沒有能力去管理這麼大的資金,豈不是挺可悲的。
我們處在什麼地方並不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看我們要朝什麼方向去移動。一艘船如果不知道駛向哪個港口,從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一個人要是沒有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具體計劃,不論他如何的努力,都會像是一搜失去方向的船。
一顆善良的心和辛勤的做事是不足以讓一個人成功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他的心中確定他所希望的明確目標的話,他又怎麼能知道他已經獲得成功呢?大多數人成天辛勤的工作,累的要死要活,每個月掙固定的工資,你有想過你的目標嗎?難道每個月的工資就是你的目標嗎?如果是的話也可以,你自己給自己制定一個收入,比如我下月要掙5000,明年的時候我要掙到7000 。有了目標你就會在工作上努力勤奮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目標會出現什麼情況?慵懶之人一輩子一事無成,掙多少錢看老闆高興與否,高興多給你錢,不高興少給你錢你也沒辦法。這正是大多數人當下的情況。比如我以前也沒有目標,天天上班也很勤苦,我天天上班好像已經看見我退休以後的生活,無趣的生活,沒有追求,後來我喜歡上了讀書,我的目標就是多讀書,把有用的知識分享給大家,這樣我就會快樂。想要寫出好的文章,我就要每天讀書學習,當我學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自然也就有了大的目標,我相信我會成功,你們呢?想一想你們的目標吧,讓你們的生活多一些色彩,意義,不要在過這無聊的生活,誰都不想一生碌碌無為,開動你們的大腦。
有些人已經學會了接受一种放棄追求夢想的生活,只安於現狀!但是有時候就在我們最不經意的一霎那,我們會再次聽到那個遙遠的呼喚:呼喚著一種充實、有目標、有激情、有意義的生活。
這種呼喚會一直縈繞耳畔,如影隨形,即使我們試圖用理智和成熟使之沉默。最終仍會發現它是我們骨子裡的一團火焰,永遠不會熄滅。
當你已經準備好去找尋你的人生目標!!那就去追隨那個聲音吧。回到那個你最能清晰聽到它的地方。對某些人來說,這個聲音會在清晨,在繁忙的一天開始之前。
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它會在聽音樂、看電影或讀書時顯現。也可能在他們漫步於林間或山崗時顯現。唯一的阻礙,不是不能改變自己,也不是改變的困難,而是我們不要改變。現在就是開始的時候了——你可以像一般成功快樂的人那樣,好好地發揮自卑感原有的作用,利用它,不懈努力,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生活!
對於胸懷大志的有志之士和勤奮努力的人來說!障礙是不會起什麼作用的。他們會說:不會再有什麼困難能攔得住我了。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戰勝許多強大的阻力。
不是因為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驕傲的人。常被社會認為愚蠢,正如發光的流星,當它隕落在地上,看來也不過是一塊石頭而已。
人要多設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強壯、富裕和幸福,將那些貧困、疾病、恐懼和焦慮驅趕出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一樣。拋棄它們吧!儘量避開和遠離那些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
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淨的心。
人生沒有目標,那也是一種目標。行動才是主要的。鹹魚的歸宿是大海,那淡水魚再翻身也只是在淡水中存活。
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你沒有實現的時候,你覺得你的人生是多麼的沒有價值。可是當你實現了呢,你會發現,那只不過是人生需要走過的道路。你為自己設不設目標,那都是次要的。要學會隨緣,不要太執著,如果你非得要去尋找人生的什麼目標,達到某一種地步時,你會發現你的目標真的太多了,多到無法選擇。所以隨緣是最好的人生目標,知足是最好的行動基礎,你不會為此背負太多的行囊上路。
比如經常在視頻上看到有搞健身運動的,每天要做多少動作達到某個要求,那都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堅持不了多久的。不要做給任何人去看,不要讓別人為自己背負太多的期望,一旦達不到,你就會悲觀,就會喪氣,就會一蹶不振。很難再去重拾自信。如果想去做一件事情,淡淡的,想一下就可以了,然後付諸行動,並且你要立馬付諸行動。而且在事情成功之前不要和任何人說。你的事情還沒有成功,你就告訴別人,你百分百實現不了。你要記住一句話,「事以密成」,默默付出,默默努力,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不要想著去放棄,才有成功的可能。
總之,不要太計較人生的成敗得失,沒有目標,不能說明你不會成功。成功往往是在你沒有執著,不去追求的時候,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為你打開了成功的大門。人生又無所謂成功不成功的,我們只不過是在人生路上各走各的罷了,各有各的風景,每個人的風景都不盡相同。
有次上課時我問臺下的學生「山大與濰坊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的時候差別是不是很大?」「是不是考上山大就代表成才?」臺下的學生一片譁然,然後問,如果不是那努力考大學還有什麼意義?學生們有考大學的目標是好的,但將考上名牌大學等同於一定成才的這種想法只能是學生以及家長的一廂情願而已,如果學生不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麼成才之路只能是紙上談兵。
在中學階段一定要重視孩子目標缺失的嚴重性,同時在中學階段就讓孩子樹立目標。中學階段的孩子目標沒有樹立,就會使自己學習不夠努力。因為他們不知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只知道一個籠統答案:找份好工作,將來有出息。但怎麼算有出息,和學習又是什麼關係,怎樣學習好才算有出息?恐怕這是很多中學生想不出的。中學階段樹立目標對將來孩子上大學以及未來人生道路都會有莫大的幫助。其實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擁有了清晰的目標,所以我用圖片展示一下我們級部第一名的人生規劃圖。當然,這次月考她依然是第一名。
一位中學生的人生規劃
相反,沒有目標就會造成工作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難。我的一位同學A是上海海洋大學畢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在家賦閒,當初他選擇考研和絕大多數人一樣,人生迷茫、沒有目標,寄希望於成為研究生後就業壓力能小一些。同樣的是名校畢業生武繼紅,當年以高分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然而1996年國家取消大學生包分配政策後,武繼紅失去了成為社會上層最便捷的途徑。也許,高中時的武繼紅就像當今眾多高中生一樣目標是考「人大」,但考上之後呢?人生目標的缺失使她失去鬥志,沒人會告訴她當初的天之驕子現在該幹什麼,直到淪落為社會底層靠低保維持生活。然而,像武繼紅這樣的學生數量驚人,看了班級裡面其他同學的人生目標,很多人僅僅是考上「理想大學」「而已」。而當下大學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競爭持續加劇,2016年756萬,2017年795萬,沒有最難就業季,只有更難就業季,目標缺失卻在當下眾多學生(包括大學生)中普遍存在。
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樹立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周總理的人生目標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所以他刻苦努力,奮發圖強。但是我們每個不可能都成為總理級別的大人物,但是我們可以從實際出發,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個人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個人價值;「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價值。但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我贊成的是「科學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和諧發展的。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實現個人價值,而個人價值的實現卻有助於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制定目標時,應著眼於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後才是社會價值。
針對中學階段孩子目標缺失的問題,可以從學校、學生家庭和學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解決。
在學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的形式影響學生樹立目標思想,充分利用宣傳欄向學生介紹新理念、新知識、新信息,使校園文化充滿正確的人生導向,使學生在校園的學習中充滿人生理想。其次,老師要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樹立目標意識。很多中學班主任讓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成績目標、考學目標,貼在牆壁或者宣傳欄比較顯眼的位置。這種做法值得提倡,但是應該在後面加上幾項,如職業目標,人生追求目標。最後,利用班會時間對學生介紹相關大學專業、職業的等方面的內容。這樣老師即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目標思想,也可以進行育人工作。
父母和家庭文化對孩子的影響遠比學校深遠。教育學家福祿貝爾曾主張: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在孩子幼兒時期的教育。但是父親的教育卻很大程度上能影響並決定孩子的一生。父親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思想、志向等等很多方面。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念和世界觀念。這就要求父母尤其父親對孩子的陪伴和「身教重於言教」。孩子有了了解之後才會知道如何選擇,就像剛剛圖片展出的這位同學,說明她對學校外的社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也能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信息和東西,這方面我的同學B做的很好。同學B是陝西師範大學畢業生,高考第一志願就選擇了陝師大免費師範生,畢業後去了青島一中執教。在一次聊天當中說道「你真有能力,畢業即就業」,同學B說「也沒什麼,就是在上高二時就了解了免費師範生,然後一直關注,報志願時剛好夠陝師大的分數線」。那時也沒有微信,而這一些東西是我高中時代我們大部分同學所不知道的一些信息。所以家長可以多與孩子交流,多多介紹社會上的種種事情,幫助孩子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有一位學生在高一上學期分班前問我「老師,我將來想回到高中當一名教師,不知道學師範專業的話將來可以考研嗎?」其實,有目標的學生大有人在,但苦於在學校了解的信息太少。所以,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最錯誤的辦法就是找學校、找老師,將孩子的發展全部託付給老師。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老師只能照顧整體學生。
而作為學生,自己才是人生成長的負責人。需要告訴學生的是:增強主動性比強迫學習要好,掌握學習方法比單純學會知識要好,樹立切實長遠目標比僅僅考上好大學要好。
勸誡每一位學生,樹立目標,腳踏實地,昂首向前。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我們在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異常激烈的競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人生有目標,心中有信念,腳下有基石。行動吧,就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