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路人》:從鮮活人生走向虛無

2020-10-04 方先生的淘小鋪


鏡頭對準「另一個世界」


《麥路人》有著一個很真切又新鮮的視角,這使它在立意上就有著高人一籌的眼光。影片聚焦在香港底層的貧困人口中,一群沒有固定工作、沒有固定住所,只能選擇在麥當勞快餐店過夜的人們。因為麥當勞24小時的營業時間、不拒絕顧客長時間在店裡逗留的營業方針,從而生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人群。他們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又游離於社會的主流。在香港,他們被稱作「麥路人」,音同粵語發音的「陌路人」。


這種因為生存環境和個人境遇造就的特殊群體,是描寫底層貧民的電影最好的素材,比如歐洲電影中的移民,美國電影中的小鎮。香港由於地狹人多,寸土寸金,更是這類電影的絕佳土壤,比如張之亮的《籠民》,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都是描繪特殊住房條件下的少數群體。近兩年的金棕櫚,日本的《小偷家族》和韓國的《寄生蟲》,也都是如此,靠盜竊維生,靠欺騙混入上流社會——底層人民中總有一小撮特立獨行的人士可以超越我們的想像。


這些人,不同於一般在向主流生活努力靠近的低收入群體,他們擁有特定的生活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遊走於法律和道德的邊界,並打破了某種約定俗成的生活準則,形成了獨屬於他們個人的生活規範。他們是電影鏡頭最樂於、也最應該捕捉的「另一個世界」。



細膩描繪「異類中的異類」


《麥路人》在影片的前半段,有著非常碎片化的、巨細無靡的生活細節展示,這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主創們在做了大量充分調研的情況下(據說導演在9年前就開始關注麥路人群體),創造出了對另一個世界「奇觀」般的全景描繪。片中初次成為「麥路人」的逃家宅男深仔(顧定軒飾演)在麥路「老」人博哥(郭富城)的帶領下,完整地走了一趟「麥路人」的日常生活之路(也包括各種潛在的、默認的、心照不宣的規則):


* 晚上在麥當勞睡覺,最好要買一份飲料,以彰顯進入店家空間的合理性。

* 睡覺不能躺在地面或桌子上,只能坐在椅子上,靠在椅背或趴在桌子上入睡。

* 不能睡懶覺,早六點就要醒來,在麥當勞工作人員清掃之前離開。

* 在麥當勞洗手間梳洗刷牙,或去公園裡免費的公共衛生間梳洗。

* 將生活用品寄放在公園的儲物櫃裡。

* 然後,開始一天「搵食」生活。

* 不靠任何增加格外支出的交通工具,只靠雙腿行走。

* 首先是各類短工,如學校、教堂的清掃,洗衣服的雜活,飯店的幫工和送外賣。

* 其次是各種商品券的收集,集成全套可從特殊渠道換成現錢。

* 甚至有臨時的電影群演客串工作,表現不錯至少可以領到便當吃。

* 如以上不順利,通過長期觀察掐準時間,守在服裝店外的垃圾箱旁,收集店家丟棄淘汰的破舊運動鞋。然後再利用公園的洗手池將髒鞋清理乾淨,拿到市場上擺臨時小攤低價販賣。

這屬於無本生意,但清洗和售賣付出勞動,也算勞動所得。

* 但有時不免欺詐,如將鞋底開裂的鞋子用口香糖粘住,做成表面完好的假象。

* 有時公益組織會在街上派送免費盒飯,要提前知道派飯的具體地址和規律,可以解決一頓甚至兩頓飯。

* 有些超市會將當天賣不完或即將過期的食物商品放在門口的冰箱,供人免費拿取,可將冰箱的地點規劃到晚上回麥當勞的路線範疇內,順便可以吃個蘋果解決一下維生素缺乏問題。

………


這種細節的生活流展示給影片、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帶來了巨大的力量感和真實可感的煙火氣息。那種在塵埃裡迸發的生活智慧,對極低廉的生存必需品的珍惜和獲取,特殊人群所維繫的搖搖欲墜的人生體面,以及隨時可以拋棄廉恥和原則的生存本能,都十分鮮活地、又血淋淋地展示在觀眾眼前,讓人感到新奇,甚至難以呼吸。


導演黃慶勳曾是鄭保瑞多部影片的副導演,這裡似乎存在一個港片風格的傳承。在執導《西遊記》之類的大片之前,鄭保瑞屬於「銀河映像」後期的新銳導演。要知道,「銀河系」的導演其實一直以來非常擅長在類型片中設計這種特殊人群,比如《槍火》中的保鏢群體,《文雀》中的小偷組織,《跟蹤》中的警察「狗仔隊」,《PTU》中的警察機動部隊,以及鄭保瑞本人打造的《意外》中的殺手集團,《車手》中警隊「隱形車隊」。這類新穎的題材選擇,正是銀河映像能在警匪黑幫片遍地的香港影壇可以獨樹一幟的法寶之一。


黃慶勳執導的《麥路人》前半部分,隱隱地有了耳濡目染下的「銀河」遺風,在這種編排展示之下,梳理並初步介紹了大群戲中每個人物的特徵與性格,以及人物之間的基本關係。而且,從更大的層面傳遞了「麥路人」們特有的專業性和組織性,獨處於正常世界之外,也就由此同其他城市底層貧民影片產生了明顯區隔的質感,貧民是主流社會的異類,他們是「貧民中的異類」。


破碎的偽家庭設計


麥路人們不僅是異類,對他們彼此而言,也是一群架構上鬆散,行為上互助,情感上相連的「另一種家人」。影片中有一個段落,麥路人們(也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們)齊聚在一起,並用手機合影留念。導演用這個極具指向性的畫面,點明了這些身份各異、年齡不同,但同樣境遇悲苦的人們,被生活強行捏合而成了一個「家庭」,一個只存在於麥當勞的特殊家庭。


這個「家庭」概念的揭露,一方面註定了導演將影片推向更加溫情、更多展露人性溫暖的訴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電影人物的「個性化」塑造完畢之後,當開始電影主題的深一層拓展和人物命運的進一步發展時,影片走向了俗套、虛偽和滑坡。


某種程度上來說,「麥路人家庭」的概念是個一廂情願的偽命題,筆者也曾有過在麥當勞過夜的經驗,當時同在麥當勞睡覺的其他人都是孤獨的、麻木的、茫然的,彼此之間沒有任何交流。在麥當勞這個大大的殼之下,每個人也都有著他小小的、堅硬的殼。


或許筆者的個人經驗不能說明影片劇作上的問題,也許北京太大,香港太小,香港人之間更容易建立起紐帶和信任。但只從「陌生人組織成家庭」這個概念出發,和成功操作這種劇情的《小偷家族》對照(相信《麥路人》有向之偷師的成分)。就會發現,《小偷家族》中各個成員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6個人的組合關係與正常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非常接近,他們彼此依賴的理由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需要,更有不同家庭成員負擔的具體責任,也有不同層面情感上的補充,而且這其中還包括性的吸引,從而讓整部影片產生了一種每個人物「非此不可」、誰都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現實生活中,「麥路人」的成分太複雜了,人也太多了,而且流動性極大,他們也許今天來麥當勞睡,也許明天就找到別的地方睡,也許掙夠了錢就不再來麥當勞,也許一天沒吃飯就餓死在路邊。


要組成「家庭」,故事就要強行設置老中幼三代同在的場景,影片也的確努力地這樣設定了:老年是萬梓良飾演的等伯(合影中充當爺爺,下同);中年是郭富城飾演博哥(大哥),楊千嬅飾演的秋紅(大嫂),劉雅瑟飾演的單親媽媽(二姐),張達明飾演的畫家(二哥);青少年是顧定軒飾演的深仔(小弟),以及劉雅瑟的女兒(孫女)。當你看到了張合影(海報),你會以為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陌生的麥路人變成了家人,相互扶持,抱團取暖,多麼溫馨感人啊。


但是,你在畫面中還看到了一個麥路人老婆婆,似乎充當了「家庭合影」中的奶奶一角,實際上,這個老婆婆就是為了在畫面中充數的,這個角色在片中的戲份非常之少,似乎只是為了這個合影而存在。從這缺失的一角就可以看出,導演對「家庭」的執念只是一種硬湊的想像,影片只是推出了這個概念,卻根本沒有能力把畫面中的人物、以及人物關係組合成一個正常的家庭結構。


無法理解的人物動機


實際的劇情中,萬梓良飾演的鄧伯和張達明飾演的畫家是相當游離於這個「家庭結構」之外的,他們都處在一種自顧不暇的境地,幾乎沒有向其他人提供「家人」必要的情感支援。而整個「家庭」的核心,或者說整部電影的核心是郭富城飾演的博哥,這個被網友稱為多啦A夢兼聖母的角色,向其他所有麥路人釋放了他的「親情」,對秋紅有愛,為單親媽媽出錢,教會深仔生存技能,為畫家找工作,在等伯犯病時挺身而出,甚至一段時間收養了單親媽媽的女兒。


博哥的善意是無限的,極其高尚的,這種全方位的、極致的利他主義,讓人物的基本動機和行為產生了無法彌合的矛盾。


劇本為博哥設計了一個墮落曲線的人生,原是金融才俊的成功人士,因貪汙公款入獄,欠下巨債,只能讓自己的親妹妹來償還(欸?他原來有真正的親人),並且還是讓他的親妹獨自照顧患病的母親(欸,老媽也在?),但他因為身無餘錢,沒臉去見以為他很有成就的母親,所以,直到一直思念他的母親去世,他也沒去見最後一面。


從正常的邏輯來說,這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是不是過於扭曲了。逃避自身應負的社會(法律)責任和家庭責任,將金錢的重壓和心靈的痛苦轉嫁給自己的親妹妹和母親身上,而去聖人一般幫助每一個陌生人。為什麼?因為面對真正的親人會傷害到自己的尊嚴?這也太懦弱了吧。因為麥當勞裡的同路人更悲慘、更值得親近?你的親媽親妹也挺悲慘的,也對你那麼好,難道不值得親近嗎?何況這並不是非此即彼、需要抉擇的事情,為什麼不能既對真正的親人好,也對「麥路」裡的「親人」好呢?


尤其當導演將博哥的角色最後設定為肺癌之後,博哥在片中展示的一切痛苦和悲慘,一切對麥路人的友愛和奉獻都顯得如此滑稽和愚蠢,似乎找不到救贖的出口。難道真正的救贖不是將死的兒子去最後抱一抱自己也將死去的老母親嗎?這有什麼好逃避的,在自己和生母的生死面前,竟然是自己的面子和其他人更重要。魔鬼如果能行走於世間,恐怕都做不出這種無血無淚的事情。


當博哥這個中心人物如此扭曲之後,也順帶著其他各個角色變得擰巴。楊千嬅飾演的秋紅只是因為早年見過風華正茂的博哥一面,就從此對博哥不離不棄,一往情深。這個有固定工作的人依然選擇和博哥一起住在麥當勞,在博哥患癌之後拋棄一切照顧他,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否有親密關係。直到博哥死後,很快就找到了相對正常的櫃檯工作,面帶微笑地努力生活。


劉雅瑟飾演的單親媽媽因為丈夫意外死亡,就被婆婆遷怒克夫,不但遷怒,該婆婆還使勁賭博,不斷欠下債務的「無底洞」讓單親媽媽償還,而單親媽媽寧可帶著幼小的女兒在麥當勞過夜,讓女兒受不到教育、吃不飽飯、在沒有朋友的環境中野蠻生長,也始終無怨無悔地拼命工作為婆婆還債,直到把自己累死。


等伯之所以叫等伯,是因為麥當勞是他和老伴的回憶之地,不缺錢有住房的他,在老伴死後精神失常,一直就在麥當勞裡等著老伴出現。麥當勞要內部清掃需關閉一晚(且不說為何這麼多年麥當勞只內部清掃過這一次),等伯便犯病大鬧,哭訴不要讓自己等不到老伴。於是博哥含淚地、殘忍地揭穿了他老伴已死的真相,等伯崩潰。

似乎人間所有至情至性的人類都聚集在了這個快餐店,這些生存在這個世界都相當困難的人類,為了某種感情,或者某種理念,可以犧牲了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的幸福。當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把人物刻畫到了這一步時,人已經不再是人,「現實」已經變成了一種「變態」。


影片為了營造出麥路人彼此付出、相互有愛的「家庭感」,強行地將人物與他們真正的家庭割裂,並將之描述為一種非此不可的痛苦與犧牲,讓這些角色不停地在這種痛苦的漩渦中打轉,以死亡、發瘋、甚至遺忘當做最後的煽情。


而這種「家庭感」本身就是違背現實的、生搬硬套的,作者以為他在劇作中製造的苦難或溫暖,就會讓觀眾理解為是生活中的艱難或亮色,但當人物本身存在著不切實際也不合邏輯的動機和行為時,他們流下的每一滴眼淚都是如此虛假。很多時候,筆者甚至能感覺到創作者對他鏡頭中這些角色的漠視,他要的不是在電影中表現真實的生命,而只是希望用各種刺激淚腺的人設,和各種濫情堆砌出一個空想的高潮。

相關焦點

  • 《麥路人》:從鮮活走向虛無
    虎頭蛇尾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走向,使影片從沉鬱深厚滑向了苦情濫情。 在2020年香港金像獎上,《麥路人》曾獲得10項提名,但最終在橫掃獎項的《少年的你》壓制之下,只奪得了一項最佳男配角。放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有10項提名的影片足夠成為當之無愧的經典,但放在如今日漸凋零的港片世界,10項提名也不過是證明了這部電影只是做到了應盡的本分罷了。
  • 《麥路人》:「類家庭」敘事的借用與改寫
    《麥路人》將香港電影「類家庭」敘事的空間延展至更沒有安全感的快餐店。空間不是被動地容納各種社會關係,而本身是一個強大的、充滿活力的變數。與之前將敘事空間放置在固定空間不同的是,《麥路人》中的「家」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不再具備一個穩定的、可提供安全感的空間,而是被延展成流動的、不穩定的、可以隨時被驅逐的公共空間。
  • 《麥路人》被速食的苦情
    文/夢裡詩書無家可歸,寄居在麥當勞裡的香港邊緣群像,是《麥路人》預聚焦的現實主義所在。然而電影在一個足夠引人入勝的開篇後,卻並沒能講好一個本自溫暖的故事,其劇情結構的散亂,牽強附會的煽情,使電影在最後給人的感觸僅只是一股自上而下的悲憫。
  • 《麥路人》曝人物海報 郭富城領銜「流浪者聯盟」逆襲人生
    《麥路人》曝人物海報 郭富城領銜「流浪者聯盟」逆襲人生 時間:2020.09.01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麥路人》曝人物海報 郭富城楊千嬅領銜「流浪者聯盟」逆襲人生
    》將於9月17日全國上映,近日,影片發布一組全新人物海報,楊千嬅攜「流浪者聯盟」全員出鏡,世間萬象的人生百態盡收眼底。世間萬象的人生百態體現在海報中的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生活細節還包含在電影當中等待著被觀眾發現,「流浪者聯盟」雖然形影單只,在外漂泊,但他們卻早已心心相印相互找到了「家」的依靠。
  • 麥路人
    製片國家 地區: 中國香港   上映日期: 2019-10-29(東京電影節)、2020-09-17(中國大陸)   片長: 114分鐘   又名: 麥難民、I’m Living It、I'm Livin' It----(豆瓣影評6.5分)   曾是一位金融才俊的阿博(Bowen),終日在24小時快餐店借宿,店內有不少同路人與阿博為伍,相互改寫了各自的人生
  • 《麥路人》官宣定檔!郭富城衣著襤褸演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郭富城主演的《麥路人》正式定檔9月17日上映,這部影片是郭富城拍攝完《無雙》後立即就接下的影片,這足以說名郭富城非常認可另外從定檔預告看,影片中每個人物性格清晰可見,故事脈絡也相當明了,郭富在電影裡化身為成功學導師,以開場就金句不斷,但是從言行舉止 身份上看兩者天差地別,嘴上傳授著年輕人走向成功的人生哲理
  • 《麥路人》:陌生人之間的抱團取暖勝過親人之間的相愛相殺
    《麥路人》這部影片則給了我不一樣的港片體驗,從小人物的命運反映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現狀,感人至深,每一個從底層熬過來的人,都會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影片中這個臨時組建的麥路人家庭一共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有八個人,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心酸的往事。
  • 《麥路人》:掙扎與溫情
    麥路人」又被稱作「麥難民」 ,指被迫借宿於24小時營業快餐店內的無家人士。 《麥路人》將鏡頭對準被社會經濟發展所摒棄的小人物的宿命,聚焦於將24小時營業快餐店作為容身之所的「麥路人」 ,這群友人甚至家人的生命軌跡在麥當勞交匯,他們的人生境遇都充斥著令人唏噓的溝壑,仿佛將所有的不幸都集於一身,影片後半段有些「用力過猛」 ,難免有「量販」苦難之嫌,但其中所勾勒出的華燈初上的港式景觀、小人物逆反命運的姿態、渡人渡己的烏託邦式情懷等,依舊令人震撼和動容
  • 《海上鋼琴師》影評:生命的意義不應該是走向虛無
    那總得有一個最好的人生意義,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受益吧!1900最後對麥克斯說的那番話,其實是在說,人如果只追求物質,精神就會變得空虛,但是我想說,填補精神空虛的方法不能是藝術,而應該是理性。我覺得最好的人生意義,應該是具有普遍適用價值的,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用上這個準則,不僅讓自己變得更好,也可以讓別人也過得更好。那就是需要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
  • 《局外人》:人生是什麼?人生就是,在虛無之中創造意義
    這三個問題,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何在?對於人生,人們一直在不同角度上思考探索,並得出不同結論。有人認為是一場輪迴,有人認為是一場救贖,有人認為是一場歡宴,也有人認為是一場修行。然而,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世界本無意義,人的存在也無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在這所有的無意義之中,創造意義。
  • 虛無的詛咒——對抗虛無
    在人類的這些所有行為中,我們都覺得人生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正是這些大小不一的意義支撐著我們整個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是你是否對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以及背後的意義產生過質疑?那些意義是否真的靠譜?那一定是我們心靈的寄託和靈魂的歸宿嗎?
  • 麥路人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嗎
    《麥路人》聚焦底層小人物,一群陌生人相互取暖的暖心故事,據悉,該片是取材於真實的社會事件,那麼,電影麥路人名字有什麼含義?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麥路人》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嗎 據悉,電影《麥路人》取材於社會真實事件,「麥路人」又被稱為「無家者」,指很多底層勞動者晚上無家可歸,選擇在24小時快餐店過夜。 即使被生活所「拋棄」,但他們並沒有自我「放逐」,「麥路人」的陌路相逢,是路人,也是家人。
  • 《麥路人》:失意者的烏託邦
    《麥路人》海報導演黃慶勳,原是鄭保瑞的副導演,雖然是長片處女作,倒也入行許久。原本他拍的多是類型片,初執導筒倒是選了部很有現實關照的題材,集結了從郭富城、楊千嬅到張達明、鮑起靜、萬梓良等香港實力明星的陣容。
  • 《麥路人》:失意者的烏託邦
    郝煢注意:本文有劇透9月17日上映的電影《麥路人》,講的是個總體上很喪,喪中有溫暖的故事。但可能因為這份溫暖,又讓這部電影顯得更喪了。《麥路人》海報導演黃慶勳,原是鄭保瑞的副導演,雖然是長片處女作,倒也入行許久。
  • 《麥路人》的底層眾生相
    《麥路人》講述的,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人生,一部中國香港版本的「小偷家族」,陌生人互相扶持的暖心故事。劇情講述了當年的香港小人物生活,一群無家可歸的人在夜間寄宿於麥當勞,這些人背後人生的社會群像。《麥路人》在粵語中是的諧音是「陌路人」,這確實是一群萍水相逢的人,英文名字「I'm Livin'it」也是簡單顯淺,住在麥當勞聽上去就比較酸楚。當然,這並非是麥當勞的宣傳片,郭富城對於這部電影還是比較滿意,新作也是和黃慶勳繼續合作。
  • 《麥路人》看了麥路人,更要珍惜當下
    中午抽空看了麥路人,這部2019年的港片,被剛閉幕的華鼎獎提了名。作為麥路人的帶頭大哥靈魂畫手人生導師男主幫了這個幫那個,剛等到了抱得美人歸的高光時刻,卻罹患肺癌,與愛人人鬼殊途,真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為了生存,每個人不甘墮落,奮力與生命抗爭,再看看眼下自己的生活,真的很慶幸,不必為了簞食瓢飲、一粥一飯、半絲半縷思前想後殫精竭慮,工作安穩,家庭幸福,父母安康,子女順心,多好!
  • 社會熱話電影《麥路人》東京全球首映口碑爆棚 小人物的逆境人生...
    此前,《麥路人》就因拍攝議題具備高度社會探討性以及演員精湛的表演深得影展評選團的青睞,因此順利入圍了本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麥路人》的首映禮在EX-theatre舉行,現場500個座位的放映廳座無虛席,觀影的過程中觀眾也因溫暖治癒的故事而幾度落淚。映後交流環節,全場觀眾更是對影片讚賞有加並為《麥路人》以及影片主創團隊獻上了長達五分鐘雷鳴般的掌聲。
  • 他們和老麥的日與夜----談電影《麥路人》
    電影《麥路人》的英文譯名是 I'm Livin' It ,熟知老麥的人,看到這個片頭總會不禁一笑,特別是那些知心 fans 或者常年遊跡於老麥的人,這個slogan幾乎就是其標誌式代言。
  • 後窗放映 057 | 相依相惜的麥路人
    9月17日將在全國公映的《麥路人》是我一直在期待的電影,影片的靈感取材於這個全世界社會中都存在的悲情實況,「麥路人」指許多底層勞動者,晚上無家可歸,挑選在24小時快餐店過夜。他們相互取暖、互幫互助,從陌生人手中尋回家人的溫暖,共同找回人生應有的夢想。純正的香港電影,自然要看純正的粵語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