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手骨
《樂隊的夏天》播出後,很多不熟悉這個圈子的人以為這或許是中國樂隊的全貌。
觀眾被樂隊的團魂和故事打動,但同時也提出一個犀利的命題:樂隊必須自發形成嗎,人為組織是否可行?
直到優酷這檔《一起樂隊吧》的播出,裡邊年輕的音樂人直言自己一直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組樂隊:「節目幫我們省了時間精力找到彼此,何樂不為?」
目前,節目播出兩期。
第一期樂手們集體亮相,帶著標籤各自「美麗」,第二期被「明星領隊」組隊,最不可能在一起的人被組織到了一起,當網娛君看到郭採潔白舉綱組成的「潔白組合」裡的樂隊首次表演舞臺公演《夢裡花》時,如郭採潔所說,爆發了「破土(重生)」的魅力。
不管是萬萬和小伍獨特的編曲,世偉性感的吉他,還是剛滿19歲的主唱陳樂一的超凡演出,搭配上阿聖「嗩吶」的神來一筆,連汪峰都驚呼:「終於遇到硬對手了」。
如果說節目第一期由80%的樂手表演組成,太過大膽,被批「不夠有趣」,那麼第二期算是用新生樂隊的作品,為自己正名了。90後如何組樂隊,誰說不好看呢?!
坦白說,看《一起樂隊吧》第一期,著實為它捏了一把汗。被《中國好聲音》和《歌手》餵「慣」了的觀眾,真的能習慣和喜歡純樂器表演?中國年輕樂手的水平足夠驚豔到觀眾,滿足並逐步提升觀眾審美嗎?
事實證明,觀眾對綜藝新物種,對圈內新面孔都是充滿好奇的。畢竟,從來沒有一檔節目,告訴大眾,中國年輕的樂手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的業務能力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水準,他們組樂隊會發生什麼故事。
第一期播出,出於展示《一起樂隊吧》究竟是檔什麼節目的目的,所有樂手集體亮相,每個人的篇幅都有限,你能記住的或許是外貌或者才華,比較單一。
比如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打擊樂手王柯,她給人的衝擊力在於,長得這麼好看竟然還這麼有才?
比如號稱「中國雙踩第一人」的鼓手馬萬萬,外貌看似不起眼但卻霸氣側漏,你會不禁好奇他真的那麼有才嗎?又或是優雅的大提琴手,林耿銘,將《G大調第一號大提琴獨奏曲》與《波西米亞狂想曲》結合起來的光芒萬丈的美男子,私底下究竟是個啥人?
出於篇幅原因,節目組只能用「單樂器考核」先扔出一個「勾子」。但到了第二期,當樂隊開始進行完整的音樂表演,能用作品說話的時候,才算真正的「開張」。
內容的升級,得益於賽制的推進。
畢竟第一期只是海選,大家都是一面之緣的過客,但第二期殘酷得多,樂手們朝夕相處,為一首歌付出努力,產生了感情和期待,但淘汰來得太早,也太虐心。
在舞臺公演環節,汪峰、李榮浩、「潔白」三組領隊依次派出了樂隊進行battle,現場300位觀眾進行投票。節目會實時記錄分數和排名,被擠出前三名的樂隊,必須從中淘汰一人,而且是「當場淘汰」。
從「被組織」到「被優化」, 節目沒有溫吞著來,直接打破常規,高壓之下,懸念更大,作品也更出彩。
網娛君印象最深的是, 陳樂一與小伍、馬萬萬、鄧世偉被組隊到了一起,畫面十分融洽,但誰料到,領隊會出其不意給他們派來嗩吶怪咖—「阿聖」加入。更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樣混搭編排出來的一首《夢裡花》,創意突出,颱風燃炸,獲得了超高票數,白舉綱一邊聽一邊笑到合不攏嘴,汪峰也驚嘆對手太強。
毫不誇張地說,殘酷的賽制,幾乎決定了節目的精彩程度。誰說樂隊一定要自然發生,它本身就是一個可「拆分」的 「實驗」產品,給年輕人們更多音樂創作的可能性,反而更能促進默契升級,幫助形成凝聚力。
從被質疑到被作品驚豔,這幾乎是所有綜藝新物種的宿命。事實上,平臺費那麼大力氣,從全世界範圍內網羅了中國的新生代年輕樂手做競技綜藝,除了給90後甚至00後們更多機會,激發他們的創作活力外,對音樂人才的打造和產業的升級而言,也絕對是幸事。
縱觀2019年的綜藝行業,《一起樂隊吧》繞過了同質化競爭,它玩的不是情懷,它聚焦的是年輕人和未來。
節目的初衷很簡單,讓大家認識一下中國最年輕最會玩音樂的人是誰,然後圍觀一下他們組樂隊能玩出什麼花樣。
誰會不好奇呢?相比老一輩,正青春的這幫人,當他們拿起手中的樂器的時候,他們想組建一支什麼樣的樂隊?他們是否擁有自己新主張?他們的音樂靈魂長什麼樣?他們該如何找到最合拍的人,形成獨特風格?
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的相處,音樂的摩擦,最終的作品,會是怎樣?《一起樂隊吧》或許正是帶著這樣美好的初衷和好奇出發,挖掘到了一塊新的市場空白。
帶著這樣的誠意,《一起樂隊吧》的明星領隊和各位樂手帶給觀眾的不止是音樂和故事,還有樂理知識,音樂審美。三組領隊選人的標準和品味都很不一樣,像李榮浩就很擅長「深入淺出」,他強調自己很看重樂手的音樂修養和整體素質,要求「每個人都充滿性格」。
舉個例子,當他看到「指彈音樂人」楊楚驍的表演時,他能用最簡單的方式給觀眾科普:「什麼是指彈?就是一個人做了一個樂隊人在做的事情,在這六根弦上。」
而在聽完汪峰組的樂隊改編完自己的《作曲家》後,李榮浩的點評一針見血:「(改編得)不多不少,真正的高手是不會改人家原本的東西,只改感覺和氛圍。」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領隊的意見,樂手之間的互評,潛移默化中都在提供科普和審美指導。
都說做一檔音樂綜藝,要火就三個事:出一首歌被傳唱,出一個人被大家記住,出一個事件被大家所談論。
我們能感受到《一起樂隊吧》第一期「神仙打架」。目的是做「鋪墊」和展示,第二期發力出好歌,越往後種子樂手們也會從初露鋒芒,不斷圈粉到脫穎而出。
回看整個過程,節目組從世界範圍內精挑細選出來75名樂手,要經歷海選、公演、幫唱賽、半決賽、總決賽的多輪PK,要從第一階段單人solo展示,到第二階段臨時樂隊多次分拆組合,再到第三階段固定樂隊比拼。在尋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的過程中,他們要磨合,也一定會彼此成就,會共同探索碰撞的無限可能。
在網娛君看來,節目大膽挑戰一件沒人做過,看似不那麼討巧的事兒,本身是需要巨大勇氣的。我們還是呼籲大家多給節目組,給年輕且有才的樂手一些寬厚的空間,這是對音樂行業正向輸出,更是助力和提氣。
近期熱文
易烊千璽專訪 | RAPPER生態調查
《中國新說唱》 | 《中國好聲音》
熱播劇男主七夕賣貨 | 白一驄專訪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claudia1212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