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個優質的樂隊綜藝,但是不需要樂隊版的《中國好聲音》

2020-09-04 羅根老鐵

可能很多音樂從業者都沒想到,今年會成為中國搖滾樂隊商業價值實現突破的一年。

米未在這個夏天沒有做《奇葩大會》轉而做起了音樂節目,愛奇藝對米未的這次冒險也十分支持,再一次啟動了S+資源。最終米未和愛奇藝的「珠聯璧合」非常成功,從口碑到影響力《樂隊的夏天》都無疑成為了2019年目前最成功的一檔音樂綜藝

▲《樂隊的夏天》最終豆瓣評分被定格在8.7分

《樂隊的夏天》重要的貢獻之一是給了樂手們一個久違了的表達和證明自己的平臺,「北京新聲」新褲子彭磊唏噓:「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還是這麼平凡。」「北京超新聲」刺蝟子建說:「不想生活再這麼動蕩。」……

如今他們都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且生活有了改觀。《樂隊的夏天》巡演首站武漢站演出門票一分鐘售罄,很多參加了節目的樂隊借著節目熱度開啟了全國巡演,上面提到的新褲子和刺蝟樂隊更是接商業代言接到手軟。

▲節目巡演首站門票並不便宜,卻能在一分鐘之內售罄

也是在今年,韓國打造了一檔樂隊綜藝——《超級樂隊》。因為其極低的娛樂性和精彩的選手演繹,獲得了國內觀眾的高度評價。

接著,延續著《樂夏》的熱度。優酷買來了《超級樂隊》的版權,中國版定名為《一起樂隊吧》接檔上線。

這檔節目由《中國好聲音》幕後的燦星製作團隊打造,並且拉來了汪峰和李榮浩加盟。但是說來可惜,我把前兩期節目都看完了,很失望。從豆瓣的評價上也看得出來,《一起樂隊吧》想要在接下來的節目中翻身,難度非常大。▼

具體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在這裡我做一個復盤,通過和《超級樂隊》、《樂隊的夏天》等音樂綜藝對比,聊一聊我看到的問題。

首先,在製作上有一些顯而易見的瑕疵

在看第二期節目的時候我有個小困惑,為什麼在節目中選手表演完之後,臺下的反饋那麼的強烈,而我看視頻的時候並沒有被「震撼」到呢?接著我在網上搜索,發現與我有相同困惑的朋友很多。

《一起樂隊吧》雖然沒請來金少剛,但是請來了《歌手》的音響統籌胡偉,同樣也是行業大牛。如果不是收音出了問題,那麼就是後期的混音可能是沒有用心,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節目的舞臺美術太差勁了。通過對比其他綜藝就能直觀感受到。

《歌手2019》是這樣的。▼

《樂隊的夏天》是這樣的。▼

《超級樂隊》是這樣的。▼

《一起樂隊吧》是這樣的......(像不像東北串店角落上搭建的小舞臺?)▼

這兩個問題,使我感受到了一種廉價感,似乎優酷對這檔節目並不夠重視。然而,節目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

從編排上看,《一起樂隊吧》沒有找到合適的節目定位

提到《超級樂隊》,很多朋友都會稱讚的點是:節目十分鐘之內進入正題,選手人狠話不多

雖然這檔韓國綜藝看起來十分的精緻,且表現出來了對音樂的足夠尊重。

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過度的專業會扼殺節目娛樂性,影響傳播潛能。內地很多綜藝節目尤其是垂直類音樂綜藝,都會遇到這種狀況,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沉浸其中,大概有三種解決手段:

1、簡化欣賞難度。代表節目《中國新說唱》,在節目中通過突出「單壓、雙壓、三連音」等淺顯的技巧,快速與觀眾拉近距離。▼

2、在節目中穿插簡單的「教學視頻」&嘉賓直接教學。代表節目《樂隊的夏天》,樂評人鄧柯多次在節目中以講解的身份出現,簡單的科普音樂知識;張亞東老師也在節目中通過海龜先生的作品講解過音樂的正反拍。

3、音樂只作為娛樂功能,放大音樂之外環節的娛樂性。代表節目《中國好聲音》,在幾年前導師搶人環節一直是節目最大亮點。

可《一起樂隊吧》降低門檻的方式有點「擰巴」。

在選手演奏樂器時將他們的技術要點以貼片的形式貼在屏幕上,看起來是高大上,但是即使是音樂從業者,可能都不能解釋出所有名詞的含義。▼

當然,節目也借鑑《好聲音》搞導師互動。可是恕我直言,這幾位導師綜藝感都挺一般。尤其是在這檔節目中話比較多的汪峰,在參加《好聲音》的時候,他可是幾位導師裡最木訥的啊。

最終的結果是:預設欣賞門檻過高,很難讓大部分觀眾感受到樂手的優秀。娛樂也沒娛樂起來,導師之間沒什麼火花。既沒表現出樂手們的魅力,也沒做出來節目效果。

再對比《樂隊的夏天》節目定位,能明顯看出來「有心人」「投機者」的差距:

《樂隊的夏天》定位就非常的明確,要給搖滾樂手們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

張鐵志曾在《聲音與憤怒》裡說過:「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樂隊都是兼具嚴肅思考,也能獲得大眾性成功的樂隊。他們之所以能夠叫好又叫座,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掌握時代的想像。

如今的歌手也並不缺少「時代的想像」,他們有成為「時代代表性樂隊」的可能,但是缺乏一個能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表達的機會。

刺蝟樂隊的專輯《生之響往》在2018年末就被很多樂評人評為年度專輯之一,但是沒有給這支樂隊帶去足夠的關注度。

直到在節目中,子健和石璐站到了舞臺上,音樂以及個人態度被放到網友面前之後,才有更多人喜歡他們。「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就是刺蝟的「時代想像」

2012年倫敦奧運會,在開場的八分鐘裡,披頭四、滾石、皇后、性手槍等知名樂隊的歌曲串燒讓全球樂迷沸騰;保羅一首《Hey Judy》更是引發了全場大合唱;搖滾樂成為了英國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倫敦奧運會開場音樂串燒歌單

搖滾樂雖然是青年文化,但並不是野蠻的。我們國內的優秀搖滾樂隊也有很多,但是太多都沒機會被更多人看到。《樂夏》給了樂手「表達」的機會,這便是「有心」之處

▲保羅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獻唱《Hey Judy》

在《樂隊的夏天》宣布即將要上線的消息的時候,很多人說「是不是抄襲《超級樂隊》啊?」但是看到節目呈現之後,那樣的聲音就徹底消失了。相反,每期節目過後,總會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在看節目過程中受到的觸動。

新褲子重新詮釋的汪峰《花火》為其賦予更多的力量,痛仰在改編《我願意》的時候,固執的為音樂「做減法」......他們的音樂作品,因態度而鮮活。

我還看到一個有趣的評價:「《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下酒。

再回過頭看口碑很好的《超級樂隊》以及買來版權的《一起樂隊吧》,他們把在節目中讓樂隊多次重組為賣點。(摘自百度百科)▼

實力最強的幾個樂手放到一起就一定能組成一支「有血性」的樂隊嗎?如果這樣的話,馬斯卡的Mr.Woohoo就不會引起在《樂隊的夏天》播出的時候獲得那麼多爭議了。這檔節目中的「樂隊」似乎缺少靈魂

顯然能看出《一起樂隊吧》很多問題還沒有思考明白。從節目定位層面上看,《樂隊的夏天》就更禁得住推敲。

從音樂產業的層面解讀,《一起樂隊吧》對今年的市場難有貢獻

這裡說的貢獻,指的是延續《樂隊的夏天》帶去「樂隊」熱度,即推廣類型音樂。或者,讓幾位優質的音樂人被更多人知道,即向華語樂壇輸送新鮮血液。再或者,推出幾首熱門歌曲,即做一個音樂上的審美引領

今年的《中國新說唱》有一個明顯的槽點,錄製間隔太短。幾小時的時間,選手既要選Beat又要把自己的歌詞選好。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在那幾期幾乎所有的選手都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正常實力,甚至有大量選手只能freestyle(自由式說唱),自然也不會產生優質的作品。

甚至還出現了一位唱著:「我唱什麼我也不知道/rainbow baby rainbow baby huh!」的「三季以來最大的混子」。▼

《一起樂隊吧》的節目設置如出一轍。上文也提到過了,本身臨時組合樂隊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結果參加這檔比賽的首次「團體賽」不光要臨時組隊,還要在三天的時間內編出來一首歌。

最終的結果完全可以想像——選手被折磨夠嗆,觀眾也沒聽到合適的作品

同樣對比《樂隊的夏天》,無論是新樂隊還是老樂隊(為了樂隊多元性節目也請了爵士樂組合Mr.Miss和民謠組合斯斯與帆,但是這篇文章主要聊搖滾樂隊)都或多或少有幾首在圈內知名,但是在主流很少被注意到的作品。

現在華語樂壇正在奔向、或者已經處於短視頻成為「推歌」主要渠道的一個時間階段。這證明,大眾對音樂的鑑賞也越發傾向於「短平快」和病毒式傳播。

有些音樂人為了紅或者賺錢,會流水線般生產出一些音樂作品,音樂可能會抓耳,但是品質一般都禁不住推敲。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李袁傑的《離人愁》、花粥的《出山》等,簡單套上大眾普遍喜歡的和弦套路,工業程度極低。更有宋孟君等奇人,音樂題裁選擇用上大數據輿情分析,什麼有熱度就寫什麼。

▲在搜尋引擎搜索「宋孟君」,排在最前面的新聞就是關於他的「洗歌」

國內音樂產業好起來了,沒有操守的音樂人也多了。可是搖滾樂手在音樂上如果沒操守是會被同行罵的,他們本身就比那些「音樂奸商」有底線

另外,白巖松在節目中也聊過:「這一代(指盤尼西林)搖滾人不用再背負很多東西」,他們的作品不是像老崔帶起來的那幫人一樣,非得批判點什麼,是完全能適應主流市場的。

在這種意義上來看,《樂隊的夏天》也為各個樂隊打了歌,把滾圈的好歌曲推向更廣擴、更大眾的市場。為市場帶去更多優質原創歌曲,這也延續了2019年第一季度的《歌手》、第二季度《我是唱作人》的音樂綜藝基調。

讓各個平臺的熱歌榜單裡除了口水歌以外,多了品質禁得住推敲的作品,這可能也是很多業內人士點讚該節目的原因。

而《一起樂隊吧》可能都沒思考過與產業相關的問題,不能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樂手的厲害,又幾乎沒有打造熱歌的條件,試問樂手要怎樣做才能「出圈」?

僅僅照貓畫虎的將《超級樂隊》搬來了中國,然後做了一個樂隊版的《中國好聲音》?

《好聲音》今年的影響力已經十分局限了,那份來自荷蘭的「模板」(註:《中國好聲音》的版權最早來自荷蘭)可能都已經失靈了。節目組居然不自知?


我對《一起樂隊吧》的情感真是有些「愛之深,恨之切」。就導師陣容而言,汪峰是內地最成功的搖滾音樂人、李榮浩是從幕後到前臺的優質唱作人,我原本相信有他們在節目的品質就不會太差。

但是我看到的成果似乎是一個準備不充分,對於環節沒有做到充分思考,只想承接《超級樂隊》和《樂隊的夏天》熱度而趕鴨子上架,缺乏質感的一檔綜藝。

《樂隊的夏天》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中國的搖滾樂隊們終於有了一個大的舞臺,表達自己的音樂和態度;同時,讓搖滾樂作品能被更多人聽到。將更多的音樂類型注入到華語樂壇,成為市場的新的強心劑。因此,大部分人給出了正面評價。

但是《一起樂隊吧》卻僅僅是用「樂隊元素」做一個翻版的《中國好聲音》,一副好牌打得稀爛,實在是太可惜了。

--------

你對《一起樂隊吧》有什麼看法?這個夏天的樂隊綜藝給你帶去感動了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聊聊。

近期文章:

相關焦點

  • 樂隊綜藝《我們的樂隊》到底好不好看?
    在節目開始之前,我的腦中縈繞著3個問題: 《我們的樂隊》到底好不好看? 其實中國的年輕一代是可以接受「怪一點」的,有個性的音樂和文化,可以說,《我們的樂隊》極高的播出熱度給今後樂隊文化的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 中國樂隊需要更多的「樂夏」
    「樂夏」流量監測數據也顯示,長得帥的樂隊出來的那段,流量也會往上走。其實樂隊沒有什麼實力不實力一說,主要是樂隊給人的感覺是不是多樣化。比如「超級斬」,我覺得這個樂隊挺好的,但是它大部分歌全都是一個形態,靠著一股衝勁兒衝到了前十,但是再往後就衝不動了。可能就跟跑長跑似的,你得知道哪應該省點勁兒,講究個一張一弛。
  • 《我們的樂隊》生活需要有樂隊的激情鬥志,我們的樂隊有質量的綜藝
    這個綜藝真的有質量,看好幾遍都不會膩,最喜歡的三個樂隊:泰山樂隊、星火飛行器、EzGoin。泰山樂隊的音樂耐聽,讓人心生生活激情,有鬥志,很喪的時候適合聽他們的歌,他們不管是改編還是原創,《隔壁泰山》、《執著》、《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這三首最喜歡,其他的也好聽沒有一首不喜歡的,他們這一隊就是我心中的樂隊樣子。
  • 有些樂隊不需要「夏天」,只需要音樂
    「五條人」屈居第二,但人氣不減,仁科回懟《三聯生活周刊》記者的微博讓很多人跟著一起狂歡,某著名媒體《樂隊的夏末——京圈搖滾,與被流俗理解的五條人》一文,也收穫了很多點讚、轉發。誠然,《樂隊的夏天》不等於搖滾樂的夏天,這裡也不是接觸華語樂隊的唯一平臺。但對很多普通樂迷、綜藝粉而言,這裡確實是一個認識搖滾樂,認識很多陌生樂隊的熱鬧平臺。
  • 《樂隊的夏天》:中國樂隊的未來需要明星!盤一盤樂隊中隱藏的明星臉
    近期,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大火。張亞東在節目中提到:現今資源的配置不公平,給樂隊的機會就是太少了。
  • 中國樂隊需要更多夏天
    此前,樂隊缺少一個能與大眾溝通的舞臺。要麼鮮有主流市場的關注,要麼突圍的嘗試並未起到理想中的效果。《樂隊的夏天》對樂隊彌足寶貴。《樂隊的夏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節目組坦言,第一季剛播出時一個熱搜也沒有,大家壓力很大。很多觀眾還在糾結於獨立音樂的綜藝有沒有必要存在,自己喜歡的樂隊鏡頭是不是給夠,音樂的表現是不是符合預期。
  • 《一起樂隊吧》:一檔知道了樂手名字的《中國好聲音》
    2017年,《中國有嘻哈》的橫空出世,讓不少平臺和綜藝製作方都意識到了小眾文化背後所蘊藏的巨大能量,此後兩年,綜藝逐漸變成了一個亞文化放大器,把小眾的東西,以更易懂的方式,呈獻給大眾。 國內肯定不乏音樂性和技術性兼具的好樂手,但是為了考慮整個節目的觀感,節目還需要從音樂之外的角度去選擇選手,比如年齡、長相、話題性等,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隱患。在第二期的樂隊競演中,多支樂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誤,其實就側面暴露了選手在經驗和能力上的不足。
  • 《我們的樂隊》官宣,在樂夏之後,會有一個樂隊的春天嗎?
    要知道一個好的樂隊,需要不斷磨合,那種舞臺上的默契可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培養出來的為什麼石璐和子健都分手了,還在一個樂隊裡,不就是因為好的靈魂夥伴、默契的隊友實在太難找嗎?如果說,《我們的樂隊》只不過是把那些有樂隊夢想的人弄來搞一個選秀,最後,結成一隻樂隊出道,那不就是樂隊版的101嗎?但如果這樣,樂隊還是樂隊嗎?
  • 我們的樂隊綜藝為啥做不好看?
    文 | 林不二子去年在新加坡的某國際音樂論壇上,謝霆鋒在說完了正事後,特意介紹自己將會參加到一個樂隊綜藝中,挖掘與展示中國年輕音樂人們的才華與風貌,他的言語和情緒讓我們能很明確地感受到他對這件事的熱情與期待。如今《我們的樂隊》播出了3期,雖然節目裡的他確實經常眼睛發亮、滿懷激情,但節目的成果可能並不匹配他的期待。
  • 《一起樂隊吧》:中國新聲代音樂人,需要這樣的節目
    如果說節目第一期由80%的樂手表演組成,太過大膽,被批「不夠有趣」,那麼第二期算是用新生樂隊的作品,為自己正名了。90後如何組樂隊,誰說不好看呢?! 坦白說,看《一起樂隊吧》第一期,著實為它捏了一把汗。被《中國好聲音》和《歌手》餵「慣」了的觀眾,真的能習慣和喜歡純樂器表演?中國年輕樂手的水平足夠驚豔到觀眾,滿足並逐步提升觀眾審美嗎?
  • 《我們的樂隊》評分兩極分化,樂隊綜藝如何突圍?
    但是在《我們的樂隊》的賽制中,放大了"ACE"概念和比重,過於強調"樂隊核心",有些破壞了樂隊整體的平衡感。先導片中,就有選手反對這個概念說"我覺得樂隊每個人都是核心"。另一方面,《我們的樂隊》中的樂隊成員在後續的賽制中可以搶奪"ACE"的位置,強化了樂隊成員之間的競爭關係。
  • 從組樂隊到做市場,《我們的樂隊》如何呈現「樂隊養成」舞臺?
    逐夢樂隊,搖滾素人的「奇妙歷險」節目從69位中國新生代樂手中選出15名綜合能力出色的ACE、及54名樂隊成員候選人,以ACE為核心,大家自由組成樂隊,最後的十支樂隊將進行強強對決,並從中誕生一支最有力量的新生代樂隊。若樂隊默契不足、公演表現不佳,則樂隊解散重組,ACE替換重選。
  • 專訪|從組樂隊到做市場,《我們的樂隊》如何呈現「樂隊養成」舞臺?
    節目從69位中國新生代樂手中選出15名綜合能力出色的ACE、及54名樂隊成員候選人,以ACE為核心,大家自由組成樂隊,最後的十支樂隊將進行強強對決,並從中誕生一支最有力量的新生代樂隊。若樂隊默契不足、公演表現不佳,則樂隊解散重組,ACE替換重選。這樣的賽制給了觀眾十足的新鮮感,並在節目開播前就已引起網友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早早破了5億。
  • 《一起樂隊吧》遇冷 樂隊綜藝想出爆款不容易
    原標題:樂隊綜藝想出爆款不容易!   《一起樂隊吧》節目圖。   這是屬於樂隊的一個夏天,至少從網上的綜藝節目看,是這樣的。緊隨著火爆暑期檔的《樂隊的夏天》開播的《一起樂隊吧》,開播三期,豆瓣評分在4.2分的低位徘徊,口碑似乎已經走上了不可逆轉之路。幾個月前《樂隊的夏天》剛剛開播的時候,唱衰的聲音也此起彼伏,但即便如此,一開始的豆瓣評分也有7.1分,到收官階段更是飆升到8.7分。豆瓣上有一條非常犀利的評論:《樂隊的夏天》給中國玩兒樂隊的開了一扇門,《一起樂隊吧》回手就給關得死死的。
  • 海朋森樂隊:我們承擔的是情感需要
    圖來自受訪者微博2015年,樂隊發表第一張專輯《我不要別的歷史》時,陳思江在舞臺上是非常具有後朋克色彩的主唱,清瘦、鋒利。PK14樂隊主唱楊海崧是那張專輯的製作人,或許兩個樂隊從舞臺表現到音樂主題有著相近之處,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陳思江被稱為女版楊海崧。但在《成長小說》裡,海朋森已經完整地確立了自己的美學體系,不與任何樂隊、任何人有關。
  • 綜藝 | 《我們的樂隊》:貪多嚼不爛,一鍋大雜燴
    《樂隊的夏天》在去年小火了一把,這讓樂隊節目又有了扎堆上線的趨勢。畢竟,在音樂綜藝這片紅海裡,任何一個小的突破口都值得深挖。然而,看過兩集,就會發現《我們的樂隊》難逃「打著樂隊名號,掛羊頭賣狗肉」之嫌。這檔節目堪稱近年來音綜形式的「集大成者」,可惜並沒能熔各家長處於一爐,反而變成了一鍋亂燉的大雜燴。
  • 《中國好聲音》之後,中國音樂綜藝啞火了!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之後,音樂綜藝再也火不起來! 尤其從《中國好聲音》往後,再沒有一個音樂節目,形成「全民共嗨」的局面。無論是《歌手》、《我們的歌》,還是《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中國好聲音2020》,音樂綜藝或將全面「洗牌」。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 王俊凱也救不了《我們的樂隊》,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我們的樂隊》更像是樂隊版的《偶像練習生》,是一檔「養成類」真人秀,借鑑韓國樂隊綜藝《超級樂隊》的模式,由樂手相互組隊比拼,最終打造出一支全新的樂隊。作為一檔樂隊綜藝,《我們的樂隊》能有所突破嗎?觀眾會買帳嗎?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開錄:樂隊綜藝與死灰復燃的中國搖滾
    雖然以前有過樂隊題材的綜藝,但效果著實一般,樂夏是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 後面《一起樂隊吧》出來了,第一次,樂手成了綜藝節目上的主角,而且……技術還都挺不錯,這挺不容易。至於後來那個《我們的樂隊》……我著實是看不動,看了半集差點看睡著了,就先不聊了吧。
  • 中國樂隊在等待一個夏天
    在愛奇藝和米未合作出品的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上線幾個小時後,豆瓣突然湧入大量一星差評: 「搖滾樂的綜藝沒必要存在」「中國最好的女鼓手就給一個舞臺上的黑影?」「我以後還蹦得起新褲子嗎」「面孔竟然不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