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在去年小火了一把,這讓樂隊節目又有了扎堆上線的趨勢。畢竟,在音樂綜藝這片紅海裡,任何一個小的突破口都值得深挖。
然而,看過兩集,就會發現《我們的樂隊》難逃「打著樂隊名號,掛羊頭賣狗肉」之嫌。這檔節目堪稱近年來音綜形式的「集大成者」,可惜並沒能熔各家長處於一爐,反而變成了一鍋亂燉的大雜燴。
首先,賽制上,《我們的樂隊》窮極複雜:有明星合伙人,有候選人,還有核心候選人。各類候選人因角色和使用的樂器不同,既有著天然的組別和組內競爭,又要彼此混戰。
核心候選人,獲得明星合伙人的認可後才能轉正,轉正後在選擇自己的候選人中反選,核心候選人先來者和後來者還要再PK搶位……這只是樂隊的組建環節。
後期,樂隊組建成功後,還需要彼此較量。屆時,明星合伙人是否下場,如何下場,又將是一個複雜的故事。
《我們的樂隊》明星合伙人的陣容和搭配,可謂毫無新意:謝霆鋒是從《中國好聲音》穿越而來的;陳嘉樺的《青春有你2》正在隔壁上演;蕭敬騰眼下也有一檔在播音綜《歌手:當打之年》;在節目中佔據C位的王俊凱帶來流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爭議,畢竟,在同樣主打專業性的音綜《聲入人心》中,坐鎮C位的是廖昌永。
這種「中生代藝人+流量小生」的搭配是眼下的普遍操作,也是收割飯圈眼球的同時免遭「流量當道」質疑的不二法寶。
學員出身也是五花八門,既有胡夢周這樣在業界小有名氣的製作人、古典鋼琴神童葉子、野生重金屬老炮兒郭翰龍,也有昔日超女冠軍、二次元音樂領域大拿圈9、出圈Rapper王以太、名不見經傳的Vocal擔當張恩岱……學員的身份和與之對應的音樂背景千差萬別,讓《我們的樂隊》中的音樂元素豐富到爆炸。
元素豐富固然是好事,但過猶不及,當原創能力、演奏技術、音樂理念、Vocal水平、成員配合度等全部納入可較量的範疇,觀眾難免因評判的坐標系太多而產生迷惑,最終賽果也可能因為評判標準很難統一而難以服眾。
小眾生意要做得好,首先要對味兒——先抓住小眾領域的固有受眾,再想著出圈。《我們的樂隊》「拼命做加法,一鍋大雜燴」的現狀,反而抹殺了「樂隊」這一元素的固有優勢。
「貪多嚼不爛」「一口吃不成胖子」兩句老話,送給《我們的樂隊》。
編輯:劉虹
本塘原創,抄襲必究,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