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行至最後一天,時光匆匆,站在即將跨年這一特殊的時間坐標上,回問2019,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不同的答案。
歷史總是在標誌性的節點上鐫刻永恆。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面對這道年終問答,又會有怎樣的回答。
深圳的2019,既是機遇之年,也是挑戰之年。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梳理了2019年深圳市委主要領導在《深視新聞》的政務報導。
通過其中一些高頻率出現的關鍵詞,或許,我們能夠得出一份深圳的答案。
「雙區驅動」下的深圳解答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字來形容深圳的2019,在深圳市委主要領導的政務報導中,最關鍵的兩個詞,一定是「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翻閱全年報導,「粵港澳大灣區」出現了260次,「先行示範」出現了387次,幾乎貫穿於全年的報導當中。
外界也在觀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下,深圳將會如何考量?
在今年9月召開的深圳市委六屆十二次全會上,市委書記王偉中給出了答案。「要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以改革開放的辦法推進。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突圍」,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勇於「走出一條新路」。
12月26日舉行的深圳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上,王偉中再次強調,深圳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從現在開始,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為總牽引、總要求,拿出超常規舉措、付出超常規努力,在與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跟跑、並跑之中超越強者、實現領跑。」
嘈雜輿論場下的深圳態度
今年11月,深圳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發布,深圳前三季度GDP經濟增速為6.6%。
數據一出,頓時在輿論場掀起波濤,「深圳失速」、「企業外遷」、「經濟消沉」等消息層出不窮。但反觀主流媒體輿論場,深圳的質量發展卻頻頻獲贊。
【文章回顧:喧囂之中,我們該如何看待深圳的2019?】
深圳在輿論場中的「兩極」表現,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對於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係應該如何看待?
在2019年的報導中,「高質量」一詞共出現321次,遠遠超過「速度」。
對此,王偉中曾表示,「深圳要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讓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深圳突出特質。」
當年以「深圳速度」聞名天下的深圳,如今的選擇,是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今年的12月5日,中國第三屆質量大會在深圳召開。會上,王偉中再次表態,近年來深圳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不移打造「深圳質量」,讓質量成為城市的鮮明標誌。
紛擾外部環境中的深圳步伐
創新是深圳發展的靈魂。在今年的政務報導中,「創新」一共出現了520次,深圳主政者對於創新的重視可見一斑。
王偉中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沒有基礎科學的支撐,技術創新也是無源之水。並強調,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確保基礎研究投入比例不低於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的30%。
靠著多年以來在創新方面的布局,深圳在面對今年紛擾的外部環境中,踏出堅實一步。
這一年,深圳的創新發展在新起點邁出新步伐。高標準規劃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高水平建設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等重大科研機構,深圳正以主陣地的擔當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聚焦企業自主創新,政府出資設立了全國首隻50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母基金,撬動社會資本近70億元,扶持投資70多個初創高科技企業的天使項目。今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預計達到1.7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有望超過4.25%。
在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上,王偉中再次強調,要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不斷鞏固和提升創新發展優勢。
世界眼中的深圳魅力
「營商環境」這個詞,對於關心深圳的朋友們來說,一定不陌生。2019年深圳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在今年的政務報導中,「營商環境」「服務企業」等相關詞彙出現頻次超過百次,可見深圳主政者對於深圳營商環境的重視。
在今年12月召開的深圳全球招商大會上,市委書記王偉中更是化身「招商專員」,向全球投資者推介深圳優良的營商環境。
在梳理今年的報導中,發現還有一個與營商環境相關的詞頻頻出現——「國土空間」。這個詞彙和其相關詞彙出現近60次。
以往對於深圳「國土空間」的刻板印象,往往都是說深圳陸域面積狹小,空間不足。
然而在今年,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多個場合都做表示「只要是符合深圳產業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到了深圳都有地可供。」
這份底氣,來自於深圳近年打出解決空間問題的一套「組合拳」。通過土地整備、城市更新、綜合整治、違建處置、閒置用地處置等方式,挖掘國土空間潛力。
也是在今年的全球招商大會上,拿出30平方公裡產業用地的深圳,籤約了128個項目、收穫總投資額5600億。
在會上,王偉中再次作出承諾:「只要是符合深圳產業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一定有地可落。誠摯歡迎優秀企業、優質項目落地深圳、創新發展。」
「精準脫貧」的深圳足跡
2020年行之將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到了「交卷時間」。
從汕尾漁村,到喀什古城;從同飲一江水的河源,到雪域高原察隅;從崇山峻岭中的河池百色,到金沙江畔的昭通,再到贛南革命老區尋烏……
深圳在幫扶工作中始終堅持的原則非常清晰——「扶貧不圖名、實幹見真情」。
在今年的政務報導中,「幫扶」「支援」等相關詞彙出現近140次,足以讓我們看到深圳這座城市攜手9省54縣(區)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深圳援建的喀什大學
王偉中曾說:「每當有脫貧攻堅任務,深圳都是義不容辭,無論是出人出錢還是推動產業發展,深圳都會盡心盡力做好。」
2019,深圳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交出亮眼成績單——精準脫貧工作全年投入財政資金超36億元,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實現幫扶地區30餘萬貧困人口脫貧。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先行示範區,深圳脫貧攻堅也要走在前列,作好示範,因為不光要自己發展好,更要增強核心引擎功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好貢獻。
「消除黑臭水體」的深圳承諾
今年年初,深圳召開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在會上,市委書記王偉中立下軍令狀,「2019年底以前,任何一片黑臭水體在深圳都不允許存在。」吹響了全市消除黑臭水體的總攻號角。
在今年的時政報導中,「消除黑臭」「水汙染治理」等相關詞彙出現頻率近70次。
大沙河碧波蕩漾
經過一年的奮戰,深圳「水汙染治理決戰年」成效顯著,茅洲河、深圳河國考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大沙河、坪山河等呈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新景象,全年完成4500個小區和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總計完成13000多個,河流水質實現歷史性轉折,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2020年即將到來,深圳也將持續開展「水汙染治理成效鞏固管理提升年」工作,實現「治汙」向「提質」邁進。
結語
要細數這一年的關鍵詞,還有很多。
「特區精神」、「城市管理」、「海洋經濟」、「外貿」、「核心科技」……
這些詞彙,不僅見證了深圳2019年全年曆程,更蘊含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思路和未來前進方向。
2020年已然在望,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新起點上,我們相信深圳將開創新局面、再創新優勢、鑄就新輝煌!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深圳這一年,筆者個人傾向於市委書記王偉中在六屆十三次全會報告中引用的一句詩。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