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史記載,順治帝先是下詔稱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繼有稱皇父攝政?,這一字之減,大有講究。
皇太極在位的時候,與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死對頭。阿巴亥死後,皇太極對多爾袞處處設防,而孝莊皇后那時正在接連不斷的給皇太極生孩子。多爾袞這個時候沒有必要到殺母仇人家裡做客,也就不可能與孝莊有太多的接觸。
皇太極去世之後,孝莊皇太后與孝端文皇太后哲哲掌管後宮。孝端文皇太后是正室,而多爾袞手握大權。孝莊皇太后也就成為兩人中間的調和劑,與多爾袞聯合起來制衡哲哲,與哲哲聯合起來制衡多爾袞。這個時候兩人才可能產生關係!
關於這個時間段的所有正史中,從來沒有太后下嫁的資料。如果說是出於掩蓋,把所有記載毀掉。當時朝鮮李朝與清王朝頻繁接觸,從朝鮮李朝的歷史上面,也沒有這些方面的內容。
如果僅僅從「皇父攝政王」的角度來分析,實在是太過牽強。「皇父」最多算作是一種尊稱,比如在歷史上,項羽都是叫範增為「亞父」。這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但和孝莊相比,多爾袞更像一個性情中人。如果他和孝莊一樣有野心,那麼早就篡位了。畢竟,孝莊和順治並沒有太大的力量牽制他。
多爾袞對孝莊的感情,遠遠大於孝莊對他的感情。所以,孝莊才能步步為營 ,採用懷柔之術,讓多爾袞死心塌地輔佐順治。
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是感情的奴隸,永遠無法邁過內心感情這道坎兒;另一種是感情的主子,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為感情所控制。說白了,多爾袞和孝莊就分別屬於這 兩種人。
實際上,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正是他亟不可待心態的體現,他身體越來越差,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布局謀劃,培植親信,壯大自己在八旗中的力量了,就在順治七年年底,多爾袞因病去世,年僅39歲,人生到頭一場空。
孝莊的心情恐怕不但不是難過落淚,而且是喜大普奔,高興還來不及呢,壓在她和福臨頭上的巨大陰影,終於永久的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