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重家庭,而我們在經營家庭的時候也在面臨各種挑戰。
父母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
有的家庭為了工作兩地分居,大量的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父母的陪伴;
各種電子設備越來越多的佔用孩子的時間;
離婚率的數字在不斷攀升,家庭的不穩定性增加;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殺率也成為社會問題。
社會上發生的巨大變化讓家庭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不教育孩子,社會會取代我們。那麼孩子們,還有我們——就需要承擔後果。
當「我」和「你」,成為「我們」,創造的是整個家庭的幸福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中說,「我最希望的是能為你們帶來這樣一種希望,那就是有效的思考方式能真的有所幫助,對家庭起到作用。在這個瘋狂的、躁動的,很多時候對家庭關係不利,對人與人之間交往設置了很多障礙的世界上,我希望能跟你們分享我所使用的方法,他不僅對家庭有益,更會在根本上改善你的人際關係。」
七個習慣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缺一不可。
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
讓很多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看到,原來家庭不止是搭夥過日子,不止是合作養孩子,我們真的可以在經營家庭的過程中,更多的感受到彼此的親密和支持,更多的體會到家的凝聚和溫暖。
當「我」和「你」,成為「我們」,共同去討論和經營我們的「家」時,創造的不止是今天的幸福,更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和家族的傳承。而同一屋簷下的一家人,我眼中有你,我心裡有你,彼此之間有很多的期待,面對差異的時候產生了很多衝突。
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第六個習慣:統合綜效。
讓我們在與家人互動中,更和諧的共舞。家庭中的很多衝突和誤會的背後都寫著深深的「愛」,卻在這樣的摩擦中彼此漸行漸遠。愛是個動詞,如何在生活中傳遞愛才能讓我們最愛的家人收到,讓家人因為你,發現和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讓我們在變化中,關愛好自己,更新自己,更新家庭。在歲月變遷中,依舊彼此交織,而不是相知陌路,成為平行線。
你的家庭由誰控制?
「我們家誰做主?當然是我,買房買車最後都是我拍的板兒!」「我們家他管大事,我管小事兒,不過我們家基本沒大事兒。」我們都喜歡「做主」的感覺,這讓我們看到我們對家庭的貢獻,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和價值。而在家庭中,需要我們有更多的做主,尤其是在我們覺得無能為力、迷失方向的時候。
王女士的女兒去年中考,模擬考試時女兒的成績一直不穩定,最後一次的模擬考成績更是不理想。王女士為保險起見,建議女兒報志願的時候放棄心儀的學校,選了一個去年排名第四的省重點高中。
結果未成想這個高中今年由於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線很高,排在了第二位。王女士的女兒以幾分之差落榜,被調劑到一所市重點中學。女兒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情緒低落,無法安心投入到高中的學習生活中。王女士也因為這件事一直懊惱。
在這樣的情況和壓力下,我們通常會怎樣做呢?
我們可能會批評女兒,如果你平時多用功一些,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我們可能會責怪愛人,如果你再多掙點錢,我們家更富裕點,我們就可以送孩子去國際學校了。
如果你平時多花點時間輔導孩子的學習,孩子也不會這麼受挫。我們可能會指責自己,都是因為自己的決策錯誤,影響了孩子的前途。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做主」?七個習慣的積極主動和以終為始會帶給我們怎樣不同的視角和方法?
我們需要問自己:
這件事情的確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了影響,我希望我的家在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彼此的關係是怎樣的?是什麼樣的互動?
我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孩子具有哪些重要的品質?在這件事中,她的經歷會給她帶來什麼?她能從中學到什麼?她需要怎樣的引導和支持?
我知道我自己的情緒也不太好,當我忍不住想對家人發火的時候我可以做些什麼?我怎樣才能不在氣頭上做些會讓我過後後悔的事?
我想帶領我的家從目前的低落中走出來,我可以做些什麼?
我的家庭我「做主」,需要我帶著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家庭中展現自我領導力,與家人一起,主動創造理想的家庭生活。
對於孩子,我們有太多的關愛,也有很多的不放心
我失戀了,我喜歡了很久的那個女孩兒拒絕了我。我非常傷心,衝出家門,根本沒理會爸媽的詢問,徑直去了我心情不好時經常去的海邊憤怒,沮喪,傷心。很晚,我才回到家,父親在客廳等我,我一句話沒說,低著頭回到我自己的房間,也沒開燈,躺在床上。
後來,門開了,父親走了進來,沒有開燈,慢慢的走到了我床邊,在我身邊躺了下來。他什麼都沒有說,握住我的手,我慢慢的感覺到他的手傳遞過來的力量。我默默的流淚,我聽到父親的呼吸,我感覺到了他的心疼。
過了好一會兒,他坐起來,輕輕的摸摸我的頭,說,孩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慢慢的走了出去,而他的溫度還留在我的身邊。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到窗外的陽光,我相信,這會是不同的一天。
對於孩子,我們有太多的關愛,太多的期待,也有很多的不放心。孩子,需要指導,需要支持,也需要空間,需要信任,需要在錯誤中學習,需要在他的經歷中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家?我們傾向於給孩子創造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機會,我們要給孩子創造怎樣的「軟環境」更利於他的成長呢?
孩子會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從父母的眼中定義自己的好壞與價值。
我們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在於孩子的互動中,如何讓孩子接收到我們的信任、理解和愛,從而增加他內心的力量,提升他的自信,讓他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價值。
以下節選自《高效能家庭的7個習慣》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雙贏的精神
在《高效能家庭的7個習慣》中提到,有雙贏的想法意味著你要在所有的家庭互動活動中都有這樣的精神。
但是父母沒有必要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和一時的興致。不管當時孩子有什麼要求,父母都要做出真正雙贏的決定。對父母來說,這需要高度成熟和忠於承諾,才能認識到這一點並相應調整自己的預期計劃記住,讓孩子快樂並不是不讓他們做不快樂或不滿意的事情。
如果別人信任你,知道你真的關心他,就會讓你處理他們真正需要的事情,而不是他們想要的事情。因此如果你不管什麼時候都嘗試培養雙贏的觀念,孩子們就會容易理解那些決定,即使邢看起來是「贏一輸」的決定。
有幾種方法:
你可以讓他們在小事上羸一把
孩子們小的時候,他們百分之九十的事是小事。在我們自己的家中,如果孩子想在屋裡放個鞦韆、出去玩、把自己弄髒、把玩具堡壘扔在家裡一周,我們一般都會讓他們去做。邢是他們的勝利,也是我們的勝利,會加固孩子跟我們的關係。一般來說,我們會區分原則性事務和喜好性事務,並且只在事情確實重要時保持原則立場。
你可以跟他們在重大事情上互動
這樣他們會知道你心中有他們的位置,而不是只看重你自己的興趣。你能接受他們的影響。你要儘可能地跟他們一起解決問題,一起找到解決的方法。他們有可能會有比你的方法更好的意見,也有可能通過互動來團結協作,能找出一種比父母或孩子一方的辦法更好的選擇。
你可以找到辦法來抵消競爭帶來的緊張
有一次我去看孫女的足球比賽。她踢得很不錯,我們都很興奮,因為本是代表兩個城市的球隊之間的頂級比賽。比分咬得很緊,雙方的家長都全身心投人其中,最後,比賽以平分結束——對我們的教練來說,即使不是真正的失敗,也差不多了。
當他們走過觀眾席時,我站起來,熱情洋溢地說:「好啊,孩子們!真是場精彩的比賽!你們本來有5個目標盡你所能、得到樂趣、團隊協作、學習、取得勝利。現在你們實現了4個半,邢是百分之九十!太厲害了!恭喜你們!」。你能發現他們的眼睛亮了起來。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家庭都會經歷相同或不同的挑戰: 經濟壓力、情感危機、突發事件、生老病死,而真正決定我們幸福與否的是我們應對這些挑戰時我們的想法和處理方式。
作者 | 魏敏博士
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研究生班導師、北京齊家盛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自2002年,魏敏老師就在加拿大太平洋薩提亞學院進修學習,隨後開創性地將薩提亞模式引進大陸。魏老師在薩提亞模式親子溝通、婚姻家庭治療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21天微課:7個習慣養成幸福的家
課程包含
4次線上課程+課後訓練+21天線上學習群
關於課程的詳細介紹,請參看今日微信第四欄文章《7個習慣養成幸福的家 | 21天微課報名》。
或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買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