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研發「九章」的團隊青年居多,此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團隊論文,第一作者都是90後。
青春理想、青春奮鬥,是科學精神和創新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北鬥初期的「全數位化」方案,是3位20歲出頭的小夥子在10多平方米的倉庫攻關出來的。有人統計,自然科學領域,人的「最佳創新年齡區」在25至45歲,青年被認為是最有創新激情和創新能力的群體。用欣賞和讚許的眼光看待青年,敢於放手支持青年才俊在科技創新的關鍵崗位擔當大任,為學術研究注入更多的活力,則能為實現科研突破,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創造更多可能。
科技的未來在青年。如何才能讓矢志投身科學探索事業的青年人才心無旁騖、潛心研究,如何讓他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輕裝上陣」,對於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以及我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而言,是一個重要課題。
「愛挑的擔子不嫌沉」。站在國家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身處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需要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把個人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同時也需要身為「領軍」的科學家們,既鞠躬盡瘁勇做科技浪潮的「爭渡者」,也獎掖後學甘為科學事業的「鋪路石」,讓科學事業「江山代有才人出」,讓科技人才隊伍月明星燦。
讓科學家精神發揚光大,離不開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社會氛圍。「九章」團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90後,表明學術圈裡束縛人才成長的條條框框開始被打破,不看資歷看能力,不看年齡看本領,日益成為大家的共識和期待。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是第一步,給予他們良好的科研條件、科研環境,讓更多新的科學思想開花、科學實踐結果,是更需要努力走好第二步、第三步……
科學探索沒有坦途,科技創新沒有終點。在尋求創新而又尚未取得最終突破的關鍵時期,是最難熬的日子,也是最容易放棄的階段,青年需要雪中送炭的幫助,需要一點光亮,照亮他們繼續攀登科學高峰的路,呵護他們不斷追尋未知的科學探索精神。日積月累、水到渠成,就不愁沒有更多問鼎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才俊湧現出來。
《湖南日報》(2020年12月7日04版)
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0-12/07/content_148983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