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輯——
抗戰時期集美學校內遷大田簡史
【編者按】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大舉侵華,烽煙四起。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處在敵人的炮火威脅之下,為保存國家文化血脈和閩南教育精華,確保師生安全,集美學校所屬師範、中學、商業、農林和水產航海學校被迫穿越戰火、輾轉遷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國難日亟,集美學校師生操顛沛彌厲之心,堅抗戰必勝之念,克服校舍、經費、師資等重重困難,因時制宜,幾度分合,為國育才、弦歌不輟。在抗日烽火中,廣大師生同仇敵愾、丹心報國,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嘉庚精神和「誠毅」校訓的感召下,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光輝篇章。
集美水產航海高級職業學校、集美商業高級職業學校、集美農林高級職業學校(後來三校合併為「福建省私立集美職業學校」)於 1938年12月內遷大田。入遷不久,遷址於縣文廟、朱子祠和體育場的集美職校連遭日本敵機轟炸,校舍被毀。值此危難之際,玉田鄉親們在範震生、範士林、範成鋼等鄉賢的帶領下,騰出43座祖祠、廟宇、民宅,安置流離失所的集美師生。由此,玉田與集美結下歷史情緣。抗戰結束後,1945年冬,集美學校回遷廈門,前後8年,堪稱抗戰時期福建的「西南聯大」。
第一部分 烽火弦歌 輾轉內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神州大地滿目焦土、屍骨遍野。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國民政府通令沿海危險地區中等以上學校遷徙到安全地帶。集美學校由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內遷山區艱難辦學的歷程。抗日戰爭時期,華人華僑為國家捐錢捐物,支援抗戰,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陳嘉庚就是其中傑出代表的之一。
陳嘉庚 1874-1961,福建同安集美人,傑出的實業家、教育事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華僑領袖,創辦了廈門大學,集美學校,為中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大田集美學校全景
集美學校校訓——誠毅
集美學校校歌
集美學校校務聯席會議議員合影 前排左起:尤逸潛、陳延庭、陳村牧、黃毓熙、陳水萍 後排左起:杜煌、陳維風、莊紓、葉文佑、葉書衷、戴世龍
第二部分 艱苦生活勤奮學習
從設備精良的海濱學區遷到大田邊遠的山區,各方麵條件的巨大反差使學校的教學和師生的生活面臨極大的挑戰。校董會想方設法克服萬難,確保辦學質量。師生們牢記「誠毅」校訓,精誠團結,發揚集美學校固有的優良作風,為國教學,在戰爭的苦難中發憤前行。
大田集美職校舊址之二-水產航海學校1941年6月集美職業學校在大田縣玉田村舉行全校遊泳比賽
歷史記住這一刻!
抗戰內遷時期集美師生每日長跑晨練的終點站-大田鎮東橋
內遷大田集美學校學生檔案之一集美學校學生的作業之一角 校長陳村牧給內遷大田集美學校畢業生的題詞
1944年6月,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高10組畢業合影
第三部分 抗日救亡 許國心丹
抗戰軍興,集美學校迅疾組建抗日組織,廣泛開展演講、歌詠、演劇、晨呼、火炬遊行、節衣縮食、獻金購機等活動。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各項抗戰建國工作,甚而投筆從戎、奔赴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力量。
陳嘉庚在大田玉田集美職校的抗日演講大田集美師生抗戰期間的軍事演練場景集美學校歡送學生從軍大田民眾歡送集美高農學生林光容參加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抗戰期間陳嘉庚校主到大田視察集美學校留念合影大田中共地下黨領導集美師生開展革命,支援抗日救亡。
第四部分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
抗日戰爭勝利了!抗戰期間幾乎所有中國的沿海學校都已停辦,全面抗戰爆發後,內遷大田的集美學校培養的幾百名航海英才,成為戰後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各航運公司的骨幹和萬噸遠洋輪船的船長,避免了航海人才的斷層。誠毅精神在抗日烽火中歷經磨礪、淬鍊和升華,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力,成為集美學校持續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也成為大田人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現在的集美學村舊址已經成為了一個抗日戰爭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來這裡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今天我們的大田學子更應該以史為鑑,牢記使命,創造美好未來。
全國各地高校師生訪問集美學村舊址
大田一中師生踏訪第二集美學村
大田一中師生體驗空襲時的森林課堂
(供稿:大田第二集美村)
掃一掃(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