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抗戰時期集美學校內遷大田簡史

2021-02-22 大田一中


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輯——

抗戰時期集美學校內遷大田簡史

【編者按】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大舉侵華,烽煙四起。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處在敵人的炮火威脅之下,為保存國家文化血脈和閩南教育精華,確保師生安全,集美學校所屬師範、中學、商業、農林和水產航海學校被迫穿越戰火、輾轉遷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國難日亟,集美學校師生操顛沛彌厲之心,堅抗戰必勝之念,克服校舍、經費、師資等重重困難,因時制宜,幾度分合,為國育才、弦歌不輟。在抗日烽火中,廣大師生同仇敵愾、丹心報國,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嘉庚精神和「誠毅」校訓的感召下,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光輝篇章。

集美水產航海高級職業學校、集美商業高級職業學校、集美農林高級職業學校(後來三校合併為「福建省私立集美職業學校」)於 1938年12月內遷大田。入遷不久,遷址於縣文廟、朱子祠和體育場的集美職校連遭日本敵機轟炸,校舍被毀。值此危難之際,玉田鄉親們在範震生、範士林、範成鋼等鄉賢的帶領下,騰出43座祖祠、廟宇、民宅,安置流離失所的集美師生。由此,玉田與集美結下歷史情緣。抗戰結束後,1945年冬,集美學校回遷廈門,前後8年,堪稱抗戰時期福建的「西南聯大」。

第一部分 烽火弦歌 輾轉內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神州大地滿目焦土、屍骨遍野。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國民政府通令沿海危險地區中等以上學校遷徙到安全地帶。集美學校由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內遷山區艱難辦學的歷程。抗日戰爭時期,華人華僑為國家捐錢捐物,支援抗戰,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陳嘉庚就是其中傑出代表的之一。

陳嘉庚 1874-1961,福建同安集美人,傑出的實業家、教育事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華僑領袖,創辦了廈門大學,集美學校,為中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大田集美學校全景


集美學校校訓——誠


集美學校校歌

集美學校校務聯席會議議員合影 前排左起:尤逸潛、陳延庭、陳村牧、黃毓熙、陳水萍 後排左起:杜煌、陳維風、莊紓、葉文佑、葉書衷、戴世龍

第二部分 艱苦生活勤奮學習

從設備精良的海濱學區遷到大田邊遠的山區,各方麵條件的巨大反差使學校的教學和師生的生活面臨極大的挑戰。校董會想方設法克服萬難,確保辦學質量。師生們牢記「誠毅」校訓,精誠團結,發揚集美學校固有的優良作風,為國教學,在戰爭的苦難中發憤前行。

大田集美職校舊址之二-水產航海學校1941年6月集美職業學校在大田縣玉田村舉行全校遊泳比賽


歷史記住這一刻!

抗戰內遷時期集美師生每日長跑晨練的終點站-大田鎮東橋

內遷大田集美學校學生檔案之一集美學校學生的作業之一角 校長陳村牧給內遷大田集美學校畢業生的題詞


1944年6月,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高10組畢業合影

第三部分 抗日救亡 許國心丹

抗戰軍興,集美學校迅疾組建抗日組織,廣泛開展演講、歌詠、演劇、晨呼、火炬遊行、節衣縮食、獻金購機等活動。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各項抗戰建國工作,甚而投筆從戎、奔赴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力量。

陳嘉庚在大田玉田集美職校的抗日演講大田集美師生抗戰期間的軍事演練場景集美學校歡送學生從軍大田民眾歡送集美高農學生林光容參加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抗戰期間陳嘉庚校主到大田視察集美學校留念合影大田中共地下黨領導集美師生開展革命,支援抗日救亡。

第四部分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

抗日戰爭勝利了!抗戰期間幾乎所有中國的沿海學校都已停辦,全面抗戰爆發後,內遷大田的集美學校培養的幾百名航海英才,成為戰後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各航運公司的骨幹和萬噸遠洋輪船的船長,避免了航海人才的斷層。誠毅精神在抗日烽火中歷經磨礪、淬鍊和升華,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力,成為集美學校持續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也成為大田人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現在的集美學村舊址已經成為了一個抗日戰爭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來這裡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今天我們的大田學子更應該以史為鑑,牢記使命,創造美好未來。

全國各地高校師生訪問集美學村舊址

大田一中師生踏訪第二集美學村

大田一中師生體驗空襲時的森林課堂

(供稿:大田第二集美村)

掃一掃(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集美大學,100歲生日快樂!
    並不是很多人知道集美大學的前身——集美學校有八年不在廈門辦學內遷65公裡之外的安溪、大田和南安辦學時任集美學校校董的陳村牧著手籌劃內遷辦學。1937年10月13日,集美學校所屬的師範、中學、商業、農林和水產航海科被迫穿越戰火、輾轉遷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開始內遷8年的艱苦辦學歷程。從史料上看,集美學校學生幾乎把學校都搬光了。
  • 2018集美大學百年校慶:100周年見證光榮與夢想
    1937年10月開始集美學校內遷並不是很多人知道,集美大學的前身——集美學校,有八年不在廈門辦學,內遷65公裡之外的安溪、大田和南安辦學。1937年9月3日,日本飛機、軍艦轟炸廈門。時任集美學校校董的陳村牧著手籌劃內遷辦學。
  • 戰時內遷:中國工業的敦刻爾克
    中國戰時的工業內遷,亦是國民政府間接抵抗方式的一部分。 下文選自《戰爭與工業:抗日戰爭時期裝備製造業的演化》一書。一方面,顏耀秋、胡厥文等企業家對於內遷非常積極;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業持觀望態度,或者不願意內遷。當錢昌照出面召集資源統制會議時,意見亦不統一。7 月 28 日,在機器和化學工業組會議上,趁討論全面抗戰之軍需供給問題時,林繼庸提議將上海工廠遷到內地去,有人就提出異議,認為「上海的各家機器廠湊合起來,其設備也抵不住一家國營的兵工廠,實在值不得搬遷」。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長沙《抗戰日報》為此寫了社論,發了特寫《太慘了!》湖大還用英、法、德、日四種語言向國外廣播此事,獲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日本侵略軍妄圖毀滅湖南抗戰文化,而「湖大人」仍在廢墟上繼續戰鬥著。 1938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周年紀念那天,明日社和軍民俱樂部動員軍官外國語補習學校、戰時幹部訓練班以及附近工農商學群眾共約5000人在湖大操坪舉行紀念大會。
  • 抗戰時期,海陽小紀鎮有「五虎」!
    小紀鎮黨史館明洪武四年(1371年),肖敏、紀悅信,自晉地蒲邑遷此,遂以兩姓命名肖紀村,以示雙姓同德共建樂土之意,後演為小紀。小紀區「五大聯防」示意圖抗日戰爭時期,海陽人民群起響應,由相鄰幾個村莊的民兵和群眾組成一個戰鬥集體,全民動員,聯防抗戰,一村有難,眾村解圍。民兵使用地雷聯防作戰,讓來犯的敵人屢遭痛擊後畏之如虎。
  • 八年抗戰:孤獨少年打手槍簡史
    我在《你不是非得關注我》一文中已經明確地說過,我為什麼要做公眾號,以及要怎麼經營這個公眾號。我真誠地寫,真實地記錄,就是這樣。「八年抗戰」這篇文章其實在我腦海裡構思許久了,「打手槍,」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話題。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性衝動」等學說指出,性慾、物慾就是人之根本。
  • 抗戰遺族三部曲:一九四九渡臺灣
    為安置教養殉國將士遺孤,政府於南京中山陵園四方城設立「遺族學校」,由蔣中正親任校長,宋美齡擔任主席校董,各省送來殉國將士遺孤五百餘人就學。十年後1937年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遺族學校師生遷往四川成都。1945年抗戰勝利還都南京,遺族學校復校,招收抗戰期間殉國將士遺孤,校中教職員多為前期校友,父親陶基強就是在這時期進入遺族學校高中部就讀。
  • 抗戰,抗戰,抗戰!烽火連天護古籍
    原標題:烽火連天護古籍——抗戰時期古籍轉移保護故事 戰爭時期的文物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 集美學校三立樓見證共青團廈門支部誕生 最早由7人組成
    集美學校師範部孕育革命火種  1924年,當時的三立樓並不是集美小學的教學樓。「那時候,這裡屬於集美學校師範部。三立樓的樣子也和現在不同。」陳嘉庚研究會理事陳新傑翻開資料裡的老照片告訴記者,三立樓最初是磚木結構,左側的立功樓建於1918年左右,到1920年又建起了中間和後側的立德樓和立言樓。
  • 「大田美人·貴雅天成」百年「大田美人茶」
    大田唐代為江南東道福州管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至宋朝「南劍州土產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蠟面、骨子、山挺、銀字;建州土產茶,建安縣茶山在郡北,民多植茶於此山……」南宋隆興二年(1164),境內大仙峰崇聖巖開始建造,僧人在寺院周邊種植茶葉,大田茶鄉由此濫觴。到了宋紹定四年(1231年),巖寺上下左右都是茶樹,「大仙峰茶」因此盛名。
  • 大田不僅有《大田後生仔》,還有這三所高中,明年你最想去哪個?
    去年以一首《大田後生仔》為世人熟知,今天我們來說說它的高中!大田一中創建於1928年的福建省大田一中已發展成為省重點高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佔地面積135812.4m,建築面積40569m。現有師生3000餘名。
  • 「華南研學」研究成果展之韶關學院篇:中山大學在坪石時期的藝術活動
    中山大學於1940年10月從雲南徽江遷回廣東坪石,校本部和研究院、先修班設在坪石鎮,文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分別設在坪石附近的鐵嶺、塘口和三星坪。師範學院和法學院分別設在乳源縣屬的管埠和武陽司(法學院後遷車田壩),醫學院為了便於實習,便開辦門診,設在樂昌縣城,農學院則設在離坪石30裡的湖南宜章縣屬慄源堡[1]。
  • 他辦學校118所,捐款過億美元,夥食卻長期5角一天,月零用僅2元
    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面臨生死存亡的非常時期,這些漂泊在外的華僑心繫祖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款捐物,支持中國驅敵抗戰,為使國家革新圖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這其中,陳嘉庚就是比較著名的一位愛國華僑。毛主席曾盛讚他「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縱觀陳嘉庚的一生,他當之無愧於這八個字的評價。
  • 大田:大山深處迸出音樂神話
    草根樂隊在演出現場黃生洋,1997年從三明職業中專學校畢業後,放棄了音樂教師的職位,選擇了去北京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福建大田建設,草根兒組合哆咪嗦樂  熱愛音樂的潘林斌初中畢業後考上福州師範學校,在校三年,他認真學習鋼琴、薩克斯、揚琴演奏,畢業後先後在大田劇團、文化館工作。2001年,潘林斌開始自學編曲,走上創作之路。他創作出了第一首地方文化深厚的歌曲《巖泉之戀》編曲後,在創作之路越走越遠。後來,有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潘林斌潛心研究、創作,為不少學校創作校歌。
  • 炮兵學校被迫北遷,因禍得福漫山遍野撿武器,火炮數量增加20倍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炮兵1945年10月10日重慶談判期間,國共雙方領導人開始就抗戰後的和平建國等事宜展開協商,一度劍拔弩張的內戰局面也逐漸出現緩和,但由於蔣介石宣布雙方停戰區域不包括東北地區,因此,擔任東北保安總司令的杜聿明依然率領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根據薩校長的意見,經過多方比較和慎重選擇,最後確定了內遷長汀的決定。經過緊張的籌劃和準備,1937年12月24日,廈大師生渡過鷺江、九龍江及十幾條溪流,越過多座崇山峻岭,長途跋涉八百裡,於1938年1月抵達閩西的長汀,1月17日廈大即開始複課。廈門大學十七周年校慶在長汀留影廈大內遷得到了長汀人民的竭誠支持。
  • 曾在大田桃源安良堡取景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大南遷》(原名《葛藤凹》)東南衛視隆重開播
    贛州泓銳養生諮詢服務中心電話:18605982767、0797-8222509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sqd001諮詢QQ、微信號:360369389,363279217微店:http://wd.koudai.com
  • 金朝內遷女真人猛安數量考辨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金朝內遷女真人猛安的數量,另有內遷「130餘猛安」之說。此說在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反證甚多,若運用史源法加以考察,更可以發現其說來自於對《大金國志》、《金虜圖經》相關記載的誤讀,是將130餘屯田軍千戶誤釋為名同實異的內遷猛安。筆者詳據史籍、方志及石刻史料,在對其說進行必要辨析的同時,斷定金朝實內遷女真人約40猛安。不當之處,敬祈賜正。
  • 重慶育才中學公布一批珍貴檔案文獻資料 抗戰時期兒童美術教育在...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自製木炭條畫畫,全校師生步行一夜到國泰電影院看話劇,舉辦抗日兒童畫展…… 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2日,重慶育才中學公布了一批珍貴檔案文獻資料,解密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生動而鮮活的史料給當下學生藝術教育不少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