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歌劇女神,但是沒有一位女神能像她一樣,即使逝世近四十年後,依然是古典樂界傳奇色彩的代表人物。
她是20世紀偉大的歌劇名伶,也是時尚和藝術界的不朽偶像——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
在「diva」(歌劇名伶、舞臺皇后)一詞還沒有急速貶值的時代,當人們提起這個詞時,只會指向一個人——瑪麗亞·卡拉斯。
她激情澎湃、才華橫溢,性情喜怒無常。但時至今日,那些愛擺譜慪氣的女明星也常被戲稱為「diva」。
在舞臺上,她以聲色俱佳的表演化身為劇中人,令觀眾陶醉臣服。而她充滿悲劇色彩的跌宕人生也像是一齣悲劇,叫人唏噓不已。
Maria Callas生於紐約一個貧窮的希臘移民家庭,她的母親本身素質不高,卻對女兒寄予厚望。
1937年,母親帶著14歲的卡拉斯返回希臘學習聲樂,師從國家音樂學院的女低音教授Maria Trivella。
這樣教授是這樣評價卡拉斯的:「一個模範生。狂熱、不妥協,用心與靈魂在歌唱。她一天學習五六個鐘頭,進步顯著。六個月以後,她就能用敏銳的樂感演繹難度最高的歌劇詠嘆調。」
隨後,卡拉斯報考了雅典音樂學院,聽她試唱的是世界一流的女高音歌唱家Elvira de Hidalgo。
這位歌唱家回憶道:「她的聲音如疾風驟雨般,像壯麗的瀑布衝瀉而下。雖然控制不夠,但充滿激情與戲劇感。」
Hidalgo表達了收卡拉斯為徒的意願,但媽媽Evangelia不願意,她希望女兒畢業後就能馬上開始工作。卡拉斯只得接下奧林匹亞劇院的小型劇目演出,但同年秋天,她還是執意進入了雅典音樂學院。
後來,卡拉斯在老師的推薦下在希臘國立歌劇院擔任女配角,雖然歌劇演出業在當時二戰的背景下處於蕭條狀態,但她還是能掙到餬口的錢。
1942年,卡拉斯首次職業演出,在索貝的《薄伽丘》裡飾演Beatrice。希臘樂評界注意到:即使是在排練的時候,她驚人的演出也能吸引全場目光。
從那個時候起,其他女聲就忙著開始模仿她的表演。在希臘獲得成功後,卡拉斯去往美國和義大利兩地發展,均獲得不俗的成績。一次演出中,卡拉斯謝幕了27次,掌聲與歡呼持續了近一個鐘頭。
1951年,卡拉斯成為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臺柱子,她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聲音,成為20世紀獨一無二的diva。
德國樂評人Friedrich Herzog在得知她與Scala劇院籤訂合同後,激動地狂呼:「卡拉斯,我至高無上的皇冠!」他還在專欄中寫道:「當卡拉斯亮出她的女高音時,我們感受到那種不受限制的激情衝破一切阻礙,響徹音樂廳上空。她的聲音比『崇高』還要高,像一株植物在盛放。」
1977年9月16日,卡拉斯的屍體在她的巴黎寓所裡被人發現。雖然年近54歲,她的身材依然苗條,曲線依然流暢,一頭秀髮也依然烏黑。只是她的雙眼不能再像往日顧盼生輝,喉嚨也再不能發出天籟之聲。
美國指揮家Leonard Bernstein曾評價道:「卡拉斯,她是一道強烈的電流。」而現在,這道電流熄滅了。她的公寓裡充滿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獨。
人們翻出了她自己錄製的的磁帶,沒有歌聲,只有不停的傾訴:「我願意做普通女人瑪利亞,但歌唱家卡拉斯卻要我維護她的尊嚴。我願意認為她倆是一個整體,因為我不能將自己分開。但實際上她們並不一致,瑪利亞在卡拉斯的壓迫下感到喘不過氣來。」
當時,卡拉斯已經成為古典樂界傳奇色彩的代表人物;而她的天賦,至今仍然少有女高音能望其項背。過去卡拉斯在EMI留下的大量錄音,也成為後世每一代愛樂者必備的經典珍藏。
隨著錄音科技進步,重新後制卡拉斯的錄音,能以更高質量欣賞卡拉斯的藝術成為愛樂者最大的心願。
華納音樂在2014年推出一系列重新修復後的卡拉斯錄音,透過24-bit/96kHz取樣,讓這些錄製於1949年與1969年間的珍寶,以更加栩栩如生的面貌重現世人耳裡。
擔負這次重責的英國艾比路錄音室工程師Allan Ramsay表示:「借著高解析度,讓愛樂者彷佛親身出現在卡拉斯錄音時的錄音室裡。我們想做的,就是除去斑點灰塵,把玻璃擦拭到光亮如新。」
這一套三張專輯,就是從這些擦拭後的錄音裡,選出最能代表卡拉斯個人藝術的片段,以及女聲經典詠嘆調,包括她未曾在舞臺上演出過的《杜蘭朵》裡的「柳兒」、《波西米亞人》的「咪咪」,以及《卡門》。
聆聽歌劇名伶的聲音
- end -
*微信編輯:星妹
*圖片:網絡
*轉載、投稿、合作: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