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魂牽夢繞的思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確實有值得懷念的地方

2020-12-24 姑且慕容

六七十年代的人,生活很苦,有時候吃了上頓沒下頓,文化生活單調,多數就是看露天電影,但還是有很多人非常懷念那個年代的生活,為什麼?依我的觀點來看,人們之所以懷舊,是在那個時代,房子沒有商品房一說、蔬菜不打農藥、可以夜不閉門、當官的沒有貪腐、沒有人騙熟人給拉進傳銷窩去……真誠、善良、樸實、人與人之間交心、有人情味……這些才是那個時代的主題。而這一切,怎能叫人不懷念?

01 時代發展太快了,好多優良傳統沒有繼承好

很多老人提到現在的年輕人,多數會說:「現在年輕人沒有吃過苦,不會過日子」「年輕娃娃不懂事,就知道花錢大手大腳」……這些話可能有點偏激,但說得絕對有道理。

60年代初,經歷過「饑荒」的一茬人,誰提起來敢說白米飯不香?那個會說白面饅頭不好?只有經歷過才知道,什麼叫飢餓,什麼叫無糧的痛苦與悲哀。反觀現在,白面蒸饃吃不了,扔;米飯吃不了,倒!買的衣服不時尚流行,送;鞋子樣式不好看,丟……不說這是鋪張浪費,至少是不懂得珍惜生活。

過去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當然條件好了,也不至於一件衣服洗一兩次水就說舊吧,就需要淘汰吧!過日子不知道節儉,這可能是現在家庭矛盾的一個主因吧!

因此,我說,時代發展太快了,好多優良傳統沒有繼承好,有一種「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覺。

02 時代飛速發展了,很多不良信息也鋪天蓋地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打開國門後湧入的信息,咱們不管是什麼,一律奉行「拿來主義」,結果,很多西方人的生活理念,也進入普通家庭。很多明明不適合國情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慣。

有人說過「打開窗戶,進來的有涼風,當然也有蒼蠅。」這句話說得非常正確,是啊!國門一看,早先下海的,只要下了,早都賺錢了。後面下海的,淹死的也不少。

面對飛速發展的信息,很多信息都充滿負能量,超前消費、不負責任的婚外情、未婚同居……更多的時候,各種視頻聊天軟體,各種社交軟體都如雨後春筍,到底有多少是正能量的?

過去人提倡的,被一概否定,「笑貧不笑娼」的人大有人在,都圍繞經濟目標去發展,於是,道德滑坡、教育瞄準的是高分,孩子只知道明星賺錢,抖音賺錢,帶貨賺錢…… 這樣的情況,與60,70年代相比,是進步還是退步?

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道德如果滑坡,這樣的進步有多大意義?大家可以捫心自問。

03 社會在發展進去,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反而少了

社會在進步,人也是老一茬,長一茬,眼看80後都奔四,回過頭來看,人與人,多數之間就剩下了利用與被利用。

很多人感慨,現在微信,電話多方便啊!尤其有了智慧型手機以後,很多人都是幾個手機,幾張卡,相反,到底打了多少有用的電話?微信群那麼多,你交流了多少有用的信息?電話很方便,與自己父母家人,每天都打電話發信息? 答案不用調查,親人之間的交流,很少很少。

多數都是無效社交。看著微信裡的上千(幾千)好友,平時多數時間都是點了贊,相互聊天的幾乎沒有。

社會是發展進步了,人與人之間呢?缺少了溝通交流。尤其大城市,一棟樓裡住的,幾乎從不交流,就在一個個「格子」一樣的家庭裡,各自忙碌著各自的事情。

所以,有人說他們懷念60、70年代的生活,絕對是有感而發,絕不是故作深沉的言論。

結語:時代發展進步,人的素質也顯著提高,很需要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真誠、互信、互助與交流,希望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夠改變當前的局面,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為何現在的人,越來越懷念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或許那時更有人情味
    如今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了,我國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社會,許多家庭也越來越富裕了起來,但不少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雖然看似比較富足,錢也多了起來,但相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講,少了那麼一點意思。
  • 《福寶的七十年代》:女主生活省吃儉用,看著親切,代入感強
    《福寶的七十年代》這本年代文背景寫的還挺真實的,裡面的一些日常生活,飲食,活動感覺和真實經歷過那個年代人講過的能對上,當然還是比現實樂觀許多的背景。可能是因為小時候長在農村,生活條件不像城市發達,感覺書裡寫的一些吃的在我小時候也算是好吃的,雖然沒那麼珍貴難得,但是確實是小孩子很喜歡的東西,比如雞蛋蛋糕,就是槽子糕,現在看就是甜,特別甜,口感也不是很細膩還幹,現在感覺不會喜歡吃,可是小時候就是要每天大人看著定量吃,不然真的能吃完一袋,那個衝水喝的麥乳精我也喝過,還有村裡來人蹦爆米花,這個就是多少都可以隨便吃,還可以把玉米粒換成大米和別的米,放糖精
  • 七十年代臺灣遠東十大歌星
    包娜娜在臺灣相當紅,在本地歌壇知名度稍微遜色一些,不過,以前出版的專輯,都會有超過一半的歌曲被本地藝人選唱灌錄成專輯。1988年的春晚上她應邀演唱了被人熟知《三百六十五裡路》。不用說了吧,天皇巨星,鄧麗君的事跡幾本書也寫不完的。尤雅在1970年代出道。她所演唱的大多是臺語歌,例如:《乎無良心的人》、《難忘的愛人》、《日落西山》等。
  • 到六、七十歲還沒有白髮的人,說明4件事做得比別人好,值得借鑑
    不過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看到兩種情況的人,一種是三十出頭的人,甚至還沒到三十歲,就已經長出白頭髮。還有一些六七十歲的人,還沒有白髮,這是為什麼呢?這說明日常生活中4件事情做的比別人好,值得大家借鑑,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夢回七十年代
    前逃亡樂隊(The Runaways)而後黑心樂隊(The Blackhearts)的核心、女性搖滾先鋒瓊·傑特也確實在專輯單曲《Bad Karma》中獻聲。很多人說在這張專輯裡聽到了全新的麥粒。這種嶄新不止於曲風唱腔,而源於自我的重塑。在專輯籌備的兩年間,麥粒經歷了別墅失火、結婚閃離、聲帶手術。在重重打擊下,二十七歲的麥粒痛定思痛,並不想加入著名的「27俱樂部」。她選擇戒酒斷藥食素,以前所未有的清醒直面一切。
  • 年代文《福寶的七十年代》:蠢萌錦鯉小福星的舒心生活
    之前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轉發楊超越的錦鯉小頭像,希望保佑自己考試順利,工作順心生活如意,可想而知,大家多麼希望自己就是一個小福星,自帶福運。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年代文,《福寶的七十年代》,蠢萌錦鯉小福星的舒心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豆瓣上,有兩萬人假裝生活在80年代
    會有很多人在下面留言,表示祝賀,分享喜悅。那是一個已經屬於過去的事情,榮光已經消逝,但你怎能否定,那些喜悅不是發自內心的呢? 還有人發帖:聽了一首樸樹的新歌,有點嚮往新世紀的到來。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吧。 在這個擔心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時代,我們似乎很久沒有體會過這樣的憧憬了。你真的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嗎?這並不重要。
  • 《七十年代穿二代》《悍婦1949》《六零年代好生活》
    年代文推薦《七十年代穿二代》簡介投資界女大佬意外身亡,從百年後穿回自己的前世身上,成了七十年代農村受氣跳井小媳婦。江滿:好吧,也該是別人受氣的時候了。成功讓別人受了一堆窩囊氣之後,她抱起可愛的女兒:走,麻麻帶你發財帶你飛。
  • 老照片的故事: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欣欣向榮充滿鬥志的生活
    老照片故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階級鬥爭已經從城市蔓延到農村,個人崇拜風盛行。圖為1971年,農民組織學習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語錄人手一本,以毛澤東思想掛帥,突出無產階級政治。這組圖片主要還是以正面宣傳為主,反映那個年代積極的一面。
  • 60年代的農村飯都吃不飽,為何讓人懷念?老農民的話值得反思
    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農村也變了一番模樣,水泥路已經鋪設,農民的出行更方便,不需要擔心下雨天出行緩慢的問題。很多家庭已經將老房子修繕,住上了高大整潔的樓房,生活更加舒適。不過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生活受教育,很多農村父母都進城打工,還有一些人在城市裡買房。
  • 有沒有一首歌、一樣東西、一個地方,讓你懷念一個人或一件事
    周華健有一首歌叫做「有沒有一首歌會讓你想起我」,是啊,人生的漫漫長路,我們會看到很多風景,遇見許多人,交了很多朋友,每個時段遇見的事情都不一樣,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懷念過去,不僅僅是因為懷念回憶裡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懷念過去歲月中的自己和年輕時的心境。
  • 在浦東圖書館 「中國知網」免費用 進口卡拉揚六七十年代珍藏版CD...
    原標題:在浦東圖書館 「中國知網」免費用,進口卡拉揚六七十年代珍藏版CD套裝竟然也有   「中國知網」免費用,
  • 年代文推薦 | 民國舊影、七十年代小日子
    他出生後,算命的說他額廣人中闊,乃不求福,福卻自來的好相貌,馮家放了三天炮仗,門口擺了三天流水席,老馮請來大儒,給兒子取字「引翼」——字出「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殷殷之情,可見一斑。可惜這孩子養歪了,長大後,成了十裡洋場有名的小九爺,那是真的爺。小九爺看著孟蘭亭,等她從雪地裡走了過去,朝邊上人挑了挑眉鋒:「去,把這女的給我弄過來。」……海上華亭,雙鶴矯矯。
  • 身處21世紀,為何很多人懷念70、80年代的生活,因為「人情味」?
    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中,有什麼值得人們珍視的東西呢?如今的人們又在懷念些什麼呢?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美妙的詩歌——「那時候,車馬都很慢,一生也只夠愛一個人……」快樂幸福的時光往往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不少人感慨到:「如今的愛情觀,早已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愛情觀相差甚遠了。」
  • 類型文—年代軍婚文(三) 七十年代之軍嫂成長記
    本來想順應劇情讓出老公的唐糖,卻在生下兒子後和他日久生情,一對互相心動的夫妻,自然是要歡歡喜喜在一起的,這期間有辛苦有膽顫,但最終她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大學當教授,鬥極品認親戚,還有相愛的老公和可愛的孩子,生活過的平凡又幸福。
  • 七十年代,來自吳川的打鐵佬
    七八十年代,粵西地區農村還是很落後的,沒有農業機械化生產,生產隊社員都是用鋤頭、鉤刀、鐵耙子、來耕種田地。當年這些工具都是縣農機廠生產,但是質量不好,社員都是叫下鄉走村的打鐵佬來打,不管是質量還是品種都是比較有保障。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種糧連自己家人溫飽都不能解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根據土地、人口等,向生產隊下達有糧、棉、油上繳指標,稱為「三訂」,而糧食又分三項:①、公糧(農業稅)、水利糧,是無償的;②、統購糧,按國家「牌價」付款,中級小麥0.136元/市斤; 那種苦只有60.70年代的人才知道,我是七零後的,八一年以后土地下戶才有糧吃,但交了公糧也只免強夠吃,只有少數人家不夠吃,但可以跟糧多一點的人家借,來年收糧了就還。那真叫苦啊!身為種田人,自己不能解決溫飽。農民伯伯大部分什麼都沒有,晚年很悽涼,不像城市,五險一金什麼的。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鄧麗君被稱為歌后,還有一個鳳飛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鄧麗君被稱為歌后,還有一個鳳飛飛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能被稱作歌后的,除了鄧麗君,就只有鳳飛飛了。鄧麗君總是頂著風飛飛的光環,鄧麗君比鳳飛飛大七個月,但是鄧麗君在1962年憑藉自己溫潤甜美的歌喉名聲大噪。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祖國上下廣大知識青年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積極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從1955年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