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籍的好萊塢「70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二戰題材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上周全球首映,風頭強勁,叫好叫座,不只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在46個海外電影市場開畫後也都排名第一,全球票房總收已逾1.05億美元。
這部講述1940年英軍和盟軍在法國港市敦克爾克被納粹德軍包圍後的海上大撤退行動,贏得影評人及觀眾的廣泛好評。有評論稱之為今年暑期檔電影的最大驚喜,更有人說它將是下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熱門。
然而,在普遍叫好聲中,也有學者和歷史愛好者批評諾蘭避重就輕,譁眾取寵,把這場二戰中意義深長的撤退行動個人化、簡單化和非政治化,一方面美化英國在抗納粹戰爭中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一方面突出小人物卻淡化歷史人物的角色與貢獻。
專欄作家米希·沙馬在彭博社撰文批評諾蘭誇大了英國人在法國淪陷後獨立支撐歐洲大局的角色,以及念念不忘當年的大英帝國和企圖找回失去的榮耀。《紐約客》雜誌影評人安東尼·蘭恩和《綜藝》雜誌影評家彼得·狄布魯治批評導演錯失了許多解說歷史的良機,也沒有好好利用戰時首相邱吉爾鏗鏘有力的演說錄音來增強劇情說服力。
影評家阿蒙德·懷特在《國家評論》雜誌批評諾蘭放著正史不顧,卻去刻意營造虛構的人物,以達到渲染之效,簡直是暴殄天物。
老實說,買樂齡票進戲院觀賞《敦克爾克大行動》前,我並不怎麼看好這部影片,不是因為它粗製濫造、歪曲歷史,而是因為導演的一句話:「為了不讓政治拖慢節奏,邱吉爾將不會在戲裡現身」,讓這部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像是少了一大塊關鍵的拼圖。
敦克爾克少了邱吉爾 猶如新加坡建國史漏掉李光耀
對歷史有認識的人都明白,敦克爾克少了邱吉爾,就像中國抗日戰爭獨漏蔣介石與國民黨、中共長徵少了毛澤東、新加坡建國史漏掉李光耀。
敦克爾克大撤退和邱吉爾的關係非常密切,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次代號「發動機計劃」的行動,德國的窮追猛打很可能把英國和法國徹底滅亡,使得歐洲大陸完全落入德國納粹手裡,使得法西斯完全控制整個歐洲。
下令展開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關鍵人物,正是16天前臨危受命出任聯合政府首相的邱吉爾,他的決斷,為英國保住了大部分軍力,等待機會反攻歐陸,而他在九天撤退行動結束後,在下議院發表的最經典演說:「我們將在海灘戰鬥到底」,對看似大勢已去的英國和盟國,起了關鍵性激勵作用。
作為政治家的邱吉爾,對世局有著先知先覺的洞察力,在列寧十月革命時,他預見了共產主義的崛起和威脅,他也預見了希特勒和納粹的興起而反對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
作為演說家的邱吉爾,有非凡的演講能力,在納粹戰機猛炸英倫的艱難時刻,他那激昂雄辯,鼓舞人心的演說,抑揚頓挫,直擊人心,給英國軍民以希望和勇氣,帶領國人走出黑暗時刻。難怪邱吉爾傳記作者威廉·曼徹斯特有此一說:「在德機狂轟濫炸之際,英國只剩下三樣東西:皇家空軍的勇氣、邱吉爾的聲音和莎士比亞的名言。」
邱吉爾的魅力,讓演講成為一種武器,言語成為一種炮彈、聲音成為一種力量。但這些我們在影片裡都看不到。
集編劇和導演於一身的的諾蘭,寧可摒棄歷史戰爭片類型,將《敦克爾克大行動》打造成一部講述掙扎求生的懸念類型片。
他說:「拍攝之前,我對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不希望觀眾覺得它太老土,和自己無法產生共鳴。所以我很早就想好了,不在那些大的政策問題上多做糾纏。全片之中,你看不到諸位將軍在地圖上演示戰局的場面,也看不到邱吉爾的出場,甚至連敵人都只是驚鴻一瞥。這個故事說的是如何活下來。我想通過具體的人物帶領你們體驗整個事件。」
這部影片片長106分鐘,我就不信編導抽不出10分鐘交代邱吉爾的角色和事件歷史背景,而一味靠視覺和音響效果,來講述故事和一票完全虛構的人物。
如果你對敦克爾克大撤退不熟悉,希望通過這部影片來了解歷史,你一定會很失望,影片根本沒有清楚展現好多事件的來龍去脈,它沒有交代英法聯軍撤退的前因後果,沒有解釋德軍為何停止圍剿,影片對白很少,多是利用極度寫實的影像效果敘事,如果沒仔細聽,你甚至可能錯過德軍停止挺進的信息。
諾蘭一再強調,影片旨在刻畫人性和戰爭的殘酷,不談政治。
其實,戰爭片無論是對戰爭場面的重現,還是對戰爭意義的論述,都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用小人物尤其是初上戰場的新兵的成長曆程作為故事的切入點,用人性來呈現戰爭的殘酷,是電影編導的慣用手段,在情感共鳴方面尤其有效,不過又常被用來作為「避談政治」的理由。但戰爭歸根究底是政治的延續,談戰爭不能不談政治。
西方軍事理論鼻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說得好,從戰爭和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因而不應把戰爭當成獨立的東西,而是要看作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
諾蘭以不想拖慢節奏為藉口,故意省略大撤退的前因後果和它對後續戰爭的影響,尤其省略邱吉爾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是對不起歷史,也錯失了向他拍這部戲的對象——年輕一代觀眾灌輸歷史的良機。
影片開頭的字幕告訴觀眾,導演要通過海陸空三個角度,時空交錯,以不同兵種的視角聚焦這一「歷史事件」。
幾年前,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說的也是海上逃難的故事,主線是1949年亂世背景的三段愛情故事,取英文片名「The Crossing」,有穿越的意思,通過太平輪從上海開往基隆途中被撞沉,所有人的命運都融合在一起而產生了變化。
吳宇森在訪談中談到戰爭觀時表示,自己並不迷戀戰爭,而是希望通過影片描繪戰爭中的人性。說到對國共內戰這段歷史的處理,吳宇森表示在設計劇本時,把重心放在愛情方面,歷史因素或政治背景都儘量減輕,所謂減輕不是怕什麼,只要在歷史交代方面政治正確,就不需擔心審查。比如內戰中的一方為何會輸,是因為他們腐敗,不得人心,這種背景戲裡都有交代。
根據網上資料,在電影網站豆瓣,《敦克爾克大行動》贏得8.5分。有觀影者說,「導演並沒有用血腥來體現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士兵的絕望來襯託,震撼!」另有網友表示,「該片將命懸一線的危機感與分秒必爭的緊迫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配樂低調內斂、恰到好處」「剪輯精良,最後產生了一種懸疑片水落石出的快感」。
這些都只能說是影片的「藝術成就」,或許能為它撈得幾個奧斯卡技術獎。
它娛樂性十足,但在啟發性、教育性方面卻營養不良。
本地一名英文報女記者在她的影評中,坦承自己事前完全沒聽說過敦克爾克大行動。看得出她觀後對這起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對後世的影響依然滿頭霧水,在通篇影評中只談導演的技巧,演員的演技和影片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刺激等,卻沒提到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和對她的啟發。看來導演為吸引年輕人買票進場的目的是達到了,卻沒讓年輕一代吸收到歷史知識。
個人覺得,影片的最大敗筆是在結尾時引述邱吉爾的海灘奮戰經典演說,卻不是鏗鏘有力的原汁原味,而是透過一名死裡逃生的英軍之口,有氣無力地念出報章上的演說報導,其感染力大打折扣。邱吉爾始終沒有在戲裡現身。
邱吉爾故世多年,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知道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
在今天手機簡訊和谷歌搜索的快節奏時代,沒有幾個人會去讀那洋洋大觀的戰爭史或名人傳記,因此除了上網了解零碎的歷史片段,電影和電視紀錄片就成了人們吸取歷史知識和認識偉人的重要管道。
如果影片用的是原聲帶,相信一些年輕人將會對這位演說家的口才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嘆為觀止,或產生興趣,去找相關資料來看,多認識偉人和了解時代背景。
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諾蘭用懸念片方式拍戰爭,賦予陳舊題材新看點,值得一贊。但有意為之的省略歷史和政治,卻招來非議。劇終時也沒交代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戰略意義,讓觀眾明了,大撤退雖然恥辱,卻讓英國成功保住了大部分軍力,為未來的反攻行動埋下伏筆。
多部經典戰爭片具歷史價值
人類史也可說是戰爭的歷史。人們研究戰爭和對戰爭片的興趣也永遠存在。
哪些戰爭片可列為經典之作,見仁見智。但很重要的是,它們都對政治和歷史背景有很好的交代。
《搶救雷恩大兵》和《碧血長天(最長的一天)》都是表現諾曼第登陸戰的慘烈與殘酷,前者通過人道主義拯救揭示了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後者詳細介紹盟軍與德軍的布局和反應,清晰地交代了諾曼第登陸戰的來龍去脈、歷史意義和對戰局的影響等。
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虎!虎!虎!》也從交戰雙方的角度,呈現了許多有史料價值的影像。
《不列顛戰役(英倫空戰)》通過將領們在地圖上演示戰局,揭示了英國空軍以寡敵眾,卻仍英勇赴湯蹈火的歷史事跡。
《現代啟示錄》揭示了戰爭如何扭曲人性。克林伊士活的太平洋戰爭二部曲《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家書》從美日兩軍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場戰爭。《西線無戰事》反映年輕人被戰爭機器用愛國主義欺騙後的悲情與反省。吳宇森說這是他最喜歡的戰爭片,片中小兵捉蝴蝶時突然中槍,這個情節的反戰意味讓他印象深刻。
大衛連的《齊伐歌醫生》和《沙漠梟雄(阿拉伯的羅倫斯)》雖不是戰爭片,卻反映了俄羅斯革命和阿拉伯戰亂的時代大背景。
這些好電影都讓人百看不厭。
至於《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定位,我很贊成懷特的評價。這部戲雖然場面大,但內容空洞,避重就輕,不夠真實。走出戲院,除了對視覺和音響效果留下深刻印象,對歷史的認知卻很空泛。坐在我前面的一群中學生,散場時一臉茫然,顯然還搞不清歷史。
懷特甚至說,李安導演的伊拉克戰爭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拍得還比它好。他說,大行動充其量只能跟麥哥·貝伊1999年拍的《珍珠港》一同歸類為「幻想片」。
拍電影跟行軍打戰一樣,是集體行動,要集思廣益,不能憑一己的喜好和幻想閉門造車。
隨著更多觀眾買票進場,接下來的風評會不會轉變,還有待觀望。但如果本片入圍甚至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我也不會驚訝,只能說美國影藝協會的會員水準有問題,對英國導演為好萊塢拍攝的自家歷史要求不夠高。
畢竟,連川普這麼赤裸裸的問題人物都可以當選總統,美國人的品味水準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