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稿:沒有邱吉爾的敦克爾克大行動

2021-02-06 獅說新語

英國籍的好萊塢「70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二戰題材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上周全球首映,風頭強勁,叫好叫座,不只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在46個海外電影市場開畫後也都排名第一,全球票房總收已逾1.05億美元。


這部講述1940年英軍和盟軍在法國港市敦克爾克被納粹德軍包圍後的海上大撤退行動,贏得影評人及觀眾的廣泛好評。有評論稱之為今年暑期檔電影的最大驚喜,更有人說它將是下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熱門。


然而,在普遍叫好聲中,也有學者和歷史愛好者批評諾蘭避重就輕,譁眾取寵,把這場二戰中意義深長的撤退行動個人化、簡單化和非政治化,一方面美化英國在抗納粹戰爭中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一方面突出小人物卻淡化歷史人物的角色與貢獻。


專欄作家米希·沙馬在彭博社撰文批評諾蘭誇大了英國人在法國淪陷後獨立支撐歐洲大局的角色,以及念念不忘當年的大英帝國和企圖找回失去的榮耀。《紐約客》雜誌影評人安東尼·蘭恩和《綜藝》雜誌影評家彼得·狄布魯治批評導演錯失了許多解說歷史的良機,也沒有好好利用戰時首相邱吉爾鏗鏘有力的演說錄音來增強劇情說服力。


影評家阿蒙德·懷特在《國家評論》雜誌批評諾蘭放著正史不顧,卻去刻意營造虛構的人物,以達到渲染之效,簡直是暴殄天物。


老實說,買樂齡票進戲院觀賞《敦克爾克大行動》前,我並不怎麼看好這部影片,不是因為它粗製濫造、歪曲歷史,而是因為導演的一句話:「為了不讓政治拖慢節奏,邱吉爾將不會在戲裡現身」,讓這部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像是少了一大塊關鍵的拼圖。


敦克爾克少了邱吉爾 猶如新加坡建國史漏掉李光耀


對歷史有認識的人都明白,敦克爾克少了邱吉爾,就像中國抗日戰爭獨漏蔣介石與國民黨、中共長徵少了毛澤東、新加坡建國史漏掉李光耀。


敦克爾克大撤退和邱吉爾的關係非常密切,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次代號「發動機計劃」的行動,德國的窮追猛打很可能把英國和法國徹底滅亡,使得歐洲大陸完全落入德國納粹手裡,使得法西斯完全控制整個歐洲。


下令展開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關鍵人物,正是16天前臨危受命出任聯合政府首相的邱吉爾,他的決斷,為英國保住了大部分軍力,等待機會反攻歐陸,而他在九天撤退行動結束後,在下議院發表的最經典演說:「我們將在海灘戰鬥到底」,對看似大勢已去的英國和盟國,起了關鍵性激勵作用。


作為政治家的邱吉爾,對世局有著先知先覺的洞察力,在列寧十月革命時,他預見了共產主義的崛起和威脅,他也預見了希特勒和納粹的興起而反對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


作為演說家的邱吉爾,有非凡的演講能力,在納粹戰機猛炸英倫的艱難時刻,他那激昂雄辯,鼓舞人心的演說,抑揚頓挫,直擊人心,給英國軍民以希望和勇氣,帶領國人走出黑暗時刻。難怪邱吉爾傳記作者威廉·曼徹斯特有此一說:「在德機狂轟濫炸之際,英國只剩下三樣東西:皇家空軍的勇氣、邱吉爾的聲音和莎士比亞的名言。」 


邱吉爾的魅力,讓演講成為一種武器,言語成為一種炮彈、聲音成為一種力量。但這些我們在影片裡都看不到。


集編劇和導演於一身的的諾蘭,寧可摒棄歷史戰爭片類型,將《敦克爾克大行動》打造成一部講述掙扎求生的懸念類型片。


他說:「拍攝之前,我對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不希望觀眾覺得它太老土,和自己無法產生共鳴。所以我很早就想好了,不在那些大的政策問題上多做糾纏。全片之中,你看不到諸位將軍在地圖上演示戰局的場面,也看不到邱吉爾的出場,甚至連敵人都只是驚鴻一瞥。這個故事說的是如何活下來。我想通過具體的人物帶領你們體驗整個事件。」


這部影片片長106分鐘,我就不信編導抽不出10分鐘交代邱吉爾的角色和事件歷史背景,而一味靠視覺和音響效果,來講述故事和一票完全虛構的人物。


如果你對敦克爾克大撤退不熟悉,希望通過這部影片來了解歷史,你一定會很失望,影片根本沒有清楚展現好多事件的來龍去脈,它沒有交代英法聯軍撤退的前因後果,沒有解釋德軍為何停止圍剿,影片對白很少,多是利用極度寫實的影像效果敘事,如果沒仔細聽,你甚至可能錯過德軍停止挺進的信息。


諾蘭一再強調,影片旨在刻畫人性和戰爭的殘酷,不談政治。


其實,戰爭片無論是對戰爭場面的重現,還是對戰爭意義的論述,都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用小人物尤其是初上戰場的新兵的成長曆程作為故事的切入點,用人性來呈現戰爭的殘酷,是電影編導的慣用手段,在情感共鳴方面尤其有效,不過又常被用來作為「避談政治」的理由。但戰爭歸根究底是政治的延續,談戰爭不能不談政治。


西方軍事理論鼻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說得好,從戰爭和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因而不應把戰爭當成獨立的東西,而是要看作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


諾蘭以不想拖慢節奏為藉口,故意省略大撤退的前因後果和它對後續戰爭的影響,尤其省略邱吉爾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是對不起歷史,也錯失了向他拍這部戲的對象——年輕一代觀眾灌輸歷史的良機。


影片開頭的字幕告訴觀眾,導演要通過海陸空三個角度,時空交錯,以不同兵種的視角聚焦這一「歷史事件」。


幾年前,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說的也是海上逃難的故事,主線是1949年亂世背景的三段愛情故事,取英文片名「The Crossing」,有穿越的意思,通過太平輪從上海開往基隆途中被撞沉,所有人的命運都融合在一起而產生了變化。


吳宇森在訪談中談到戰爭觀時表示,自己並不迷戀戰爭,而是希望通過影片描繪戰爭中的人性。說到對國共內戰這段歷史的處理,吳宇森表示在設計劇本時,把重心放在愛情方面,歷史因素或政治背景都儘量減輕,所謂減輕不是怕什麼,只要在歷史交代方面政治正確,就不需擔心審查。比如內戰中的一方為何會輸,是因為他們腐敗,不得人心,這種背景戲裡都有交代。


根據網上資料,在電影網站豆瓣,《敦克爾克大行動》贏得8.5分。有觀影者說,「導演並沒有用血腥來體現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士兵的絕望來襯託,震撼!」另有網友表示,「該片將命懸一線的危機感與分秒必爭的緊迫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配樂低調內斂、恰到好處」「剪輯精良,最後產生了一種懸疑片水落石出的快感」。


這些都只能說是影片的「藝術成就」,或許能為它撈得幾個奧斯卡技術獎。


它娛樂性十足,但在啟發性、教育性方面卻營養不良。


本地一名英文報女記者在她的影評中,坦承自己事前完全沒聽說過敦克爾克大行動。看得出她觀後對這起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對後世的影響依然滿頭霧水,在通篇影評中只談導演的技巧,演員的演技和影片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刺激等,卻沒提到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和對她的啟發。看來導演為吸引年輕人買票進場的目的是達到了,卻沒讓年輕一代吸收到歷史知識。


個人覺得,影片的最大敗筆是在結尾時引述邱吉爾的海灘奮戰經典演說,卻不是鏗鏘有力的原汁原味,而是透過一名死裡逃生的英軍之口,有氣無力地念出報章上的演說報導,其感染力大打折扣。邱吉爾始終沒有在戲裡現身。


邱吉爾故世多年,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知道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


在今天手機簡訊和谷歌搜索的快節奏時代,沒有幾個人會去讀那洋洋大觀的戰爭史或名人傳記,因此除了上網了解零碎的歷史片段,電影和電視紀錄片就成了人們吸取歷史知識和認識偉人的重要管道。


如果影片用的是原聲帶,相信一些年輕人將會對這位演說家的口才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嘆為觀止,或產生興趣,去找相關資料來看,多認識偉人和了解時代背景。


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諾蘭用懸念片方式拍戰爭,賦予陳舊題材新看點,值得一贊。但有意為之的省略歷史和政治,卻招來非議。劇終時也沒交代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戰略意義,讓觀眾明了,大撤退雖然恥辱,卻讓英國成功保住了大部分軍力,為未來的反攻行動埋下伏筆。


多部經典戰爭片具歷史價值


人類史也可說是戰爭的歷史。人們研究戰爭和對戰爭片的興趣也永遠存在。


哪些戰爭片可列為經典之作,見仁見智。但很重要的是,它們都對政治和歷史背景有很好的交代。


《搶救雷恩大兵》和《碧血長天(最長的一天)》都是表現諾曼第登陸戰的慘烈與殘酷,前者通過人道主義拯救揭示了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後者詳細介紹盟軍與德軍的布局和反應,清晰地交代了諾曼第登陸戰的來龍去脈、歷史意義和對戰局的影響等。


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虎!虎!虎!》也從交戰雙方的角度,呈現了許多有史料價值的影像。


《不列顛戰役(英倫空戰)》通過將領們在地圖上演示戰局,揭示了英國空軍以寡敵眾,卻仍英勇赴湯蹈火的歷史事跡。


《現代啟示錄》揭示了戰爭如何扭曲人性。克林伊士活的太平洋戰爭二部曲《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家書》從美日兩軍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場戰爭。《西線無戰事》反映年輕人被戰爭機器用愛國主義欺騙後的悲情與反省。吳宇森說這是他最喜歡的戰爭片,片中小兵捉蝴蝶時突然中槍,這個情節的反戰意味讓他印象深刻。


大衛連的《齊伐歌醫生》和《沙漠梟雄(阿拉伯的羅倫斯)》雖不是戰爭片,卻反映了俄羅斯革命和阿拉伯戰亂的時代大背景。


這些好電影都讓人百看不厭。


至於《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定位,我很贊成懷特的評價。這部戲雖然場面大,但內容空洞,避重就輕,不夠真實。走出戲院,除了對視覺和音響效果留下深刻印象,對歷史的認知卻很空泛。坐在我前面的一群中學生,散場時一臉茫然,顯然還搞不清歷史。


懷特甚至說,李安導演的伊拉克戰爭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拍得還比它好。他說,大行動充其量只能跟麥哥·貝伊1999年拍的《珍珠港》一同歸類為「幻想片」。


拍電影跟行軍打戰一樣,是集體行動,要集思廣益,不能憑一己的喜好和幻想閉門造車。


隨著更多觀眾買票進場,接下來的風評會不會轉變,還有待觀望。但如果本片入圍甚至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我也不會驚訝,只能說美國影藝協會的會員水準有問題,對英國導演為好萊塢拍攝的自家歷史要求不夠高。


畢竟,連川普這麼赤裸裸的問題人物都可以當選總統,美國人的品味水準可想而知。


相關焦點

  • 《敦克爾克大行動》:生存就是勝利的希望
    於是時任首相的邱吉爾便緊急召令民間魚船挺進敦克爾克,史稱『敦克爾克大撤退』。在魚船成功挺進敦克爾克後,10天的時間就把三十四萬大軍從戰火中拯救出來,這段成功撤退的歷史,誠如邱吉爾在隨後的演講中說到,不能蒙上勝利的面具,但是這次的撤退,為英國保留了不少戰力,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得以有足夠的反攻力道。
  • 看「年度封神」之作《敦克爾克》,只因有他
    英國鬼才導演——諾蘭的第10部長片之作,《敦刻爾克》以二戰著名的「敦克爾克撤退大行動」為背景,通過對此歷史事件的講述,諾蘭試圖展現自己對家鄉的情感,更緬懷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們。面對著大本鐘的邱吉爾雕像有歷史學家認為,敦刻爾克之所以成為一個二戰期間凝聚英國民心的事件,並在最艱難的時期堅定了全國上下抗擊納粹德國的決心,很大程度上都因為邱吉爾這篇充滿感染力的演講。
  • 抵制《敦克爾克》?下一部《緬甸大撤退》?
    作為一名不合格的文科生,對於二戰的所有認知僅限於反法西斯盟軍於1945年獲得全面勝利以及與一戰相比二戰的參戰國更多、死亡人數更多,而最近上映的《敦克爾克》講述的就似乎英法聯軍在德軍包圍中的一次軍事撤退行動,但網上一些小粉紅卻對這部電影開涮了。
  • 敦克爾克真的好難看
  • 歐美影評對諾蘭和《敦克爾克》的吹捧實在有點無語
    諾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敦克爾克》(Dunkirk 港譯《鄧寇克大行動》),是這個夏天最引人關注的大製作,肯定是值得一看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二戰回憶錄
    打破你對二戰的錯誤認知,看清當下國際局勢二戰,這場奠定當今國際局勢的宏大戰爭,你或許在課本上學到過,在電影裡看到過影像,在故事中撿起過隻言片語 很多人都對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印象深刻。 在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步步逼近的絕境,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背後,運籌帷幄的決策者正是邱吉爾。
  • 【近期大電影】——《邱吉爾的秘密》
    ▼自2006年,電影《女王》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並在各大電影節屢獲殊榮之後,它開啟了英國傳奇人物的傳記系列。
  • 你會想知道的《敦克爾克》8個冷知識
    如果喜歡歷史戰爭類的電影,除了咱們自己的《建軍大業》之外,在馬上就要來到的九月份還有一部影片也不容錯過呢,那就是改編自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大撤退」,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影片簡介: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
  • 《敦克爾克》觀影前你需要知道的8個常識
    以下關於《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冷知識,在看電影之前,或許你會想知道:1、法國怎會駐守那麼多英軍?納粹入侵波蘭後,英法向德國宣戰,可是從1939年9月開始到1940年4月這半年多,雙方只有輕微的交鋒,沒有大規模的衝突,也被稱為「假戰」。
  • 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給現代戰爭的4點重要啟示
    克裡斯多福諾蘭的最新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重塑了那段歷史。知名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最新史詩級大片「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是他的最新史詩級戰爭電影,他以自己擅長的「非線性述事法」重訴了這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標誌性性的傳奇行動。
  • 《敦刻爾克大行動》要活下去……不是戰爭的戰爭片
    《敦克爾克大行動》為克裡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首部戰爭題材作品,成為他入圍奧斯卡最多獎項的作品,如果你抱著期待看到各種戰爭片的元素,可能會感到很意外,因為本片走出不同於一般同類型電影的風格,卻在剪輯、配樂、攝影各方面給你更大的震撼。
  • 邱吉爾雪茄何時成為了邱吉爾雪茄
    邱吉爾雪茄邱吉爾型號雪茄的來源羅密歐與朱麗葉邱吉爾、帕迪拉邱吉爾、大衛杜夫邱吉爾、富恩特邱吉爾、奧利瓦邱吉爾、蒙特白金邱吉爾、黑房邱吉爾……世界上有很多品牌雪茄有邱吉爾型號,顯然這個型號就是因為那個著名的英國人溫斯頓邱吉爾
  • 市場花園行動執行時的背景,如此高風險的行動,到底是為了什麼?
    二戰中,規模最大,也是最為冒險的空降行動,就是市場花園行動。毫無疑問,這場發動於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結束的行動,是一場巨大的失敗,讓盟軍損失了許多優秀的傘兵,並且錯失進攻良機。然而此時盟軍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部隊緩慢的向前推進,但勢不可擋。既然如此,盟軍為何要發動這麼一場自殺攻勢呢?
  • 導演諾蘭談《敦克爾克》中 IMAX 攝影機的拍攝嘗試
    該片根據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以青年士兵視角講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軍隊面對德軍所經歷的的殘酷戰鬥。《敦刻爾克》是諾蘭睽違三年推出的大作,13號在倫敦舉行盛大首映後,怒收一波好評昨日解封爛番茄評價,影片的新鮮度目前有96%,均分高達9分,在IMDb上的評分也達到驚人的9.6,而MetaCritic均分竟然高達97(一般電影過80都算佳片)。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邱吉爾、蔣介石都什麼反應
    簡單點說,日本國內物資貧乏,支持戰爭的戰略物資主要靠海運,日本侵華後,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封鎖和制裁,斷了他的物資來源,逼得日本沒有辦法,所以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妄圖在太平洋上打出一條活路。
  • 「世界北極熊之都」-邱吉爾
    邱吉爾的「世界北極熊之都」稱號絕非浪得虛名。大大小小的北極熊就在苔原客棧的附近聚集、玩耍,它們平時看起來漫不經心而又懶洋洋的,但奔跑或者搏鬥起來時瞬間就展示出驚人的敏捷與力量。遺世獨立的雪鴞-陳欣欣攝影還有長得像鴿子的雷鳥。
  • 《敦克爾克》「航拍」解密
    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再次通過 IMAX 震撼觀眾的視覺感官,之前很多人應該聽說過諾蘭把
  • 小布希引用邱吉爾名言,專家:邱吉爾沒說過
    據英國《衛報》報導,5月10日,小布希在華盛頓獲頒大西洋理事會智庫的傑出國際領導獎。他在晚宴的演講中引用了邱吉爾的一句話。在晚宴上,小布希對來賓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人民要記住邱吉爾的那句話:『美國對於世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孤立是危險的』。」小布希的此番話,其實正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裡。畢竟這句話扯上了現任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幹的大事:退出伊核協議。川普上臺後一言不合就退群,帶領著美國走向孤立。
  • 特稿:四大要「義」——抗疫大考中面向世界的中國「答卷」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特稿:四大要「義」——抗疫大考中面向世界的中國「答卷」新華社記者謝琳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至今累計確診病例已達2800萬例。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科倫坡港口城、馬累維拉納國際機場……一系列中外重大合作項目建設在共同抗疫中穩步推進。在國際運輸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大背景下,中歐班列挑起亞歐陸路運輸的「大梁」,成為沿線各國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
  • 滇西緬北戰役,國軍第一次遠徵軍作戰,但邱吉爾卻一直在拖後腿
    令邱吉爾沒想到的是低估了日軍的野心反而惹了一身騷,由於英軍沒能力阻擋日軍進攻的腳步,無奈之下邱吉爾才放下高傲的身段,開通了關閉三個多月的滇緬公路,並且懇請蔣介石伸出援助之手。 可實際上,雙方在籤訂軍事同盟後,對歐洲戰事已經焦頭爛額的邱吉爾又耍無賴了,就是決不允許蔣介石的部隊過早的進入緬甸境內,那是因為邱吉爾擔心進入緬甸後的部隊將來可能會威脅到英國遠東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英國只不過將緬甸當成了一道抑制日軍進入印度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