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漢劍是中國最後一款實戰寶劍?成為海軍軍官禮儀用劍

2020-12-25 騰訊網

2017年4月15日人民海軍舉行了首次授劍儀式:在一艘國產驅逐艦上進行的王先軍等13名艦長政委被授予「深藍之劍」。被授予人的姓名都會刻於劍刃之上,以此體現寶劍的獨一無二,同時「深藍之劍」的外型設計還具有多項意義。儀式上,這群來自中國國產最新型驅護艦的主官們手持寶劍、面向軍旗發出誓言:「 聚氣凝魂、忠烈斷金、練膽礪性、誓必打贏、劍指深藍、捨我其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就開始流行給軍官佩劍的儀式,以此激勵軍人的榮譽感。1805年英國海軍部參考當時陸軍佩劍的款式為海軍軍官們設計了標準佩劍。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海軍佩劍儀式由此誕生。

海軍佩劍與陸軍佩劍一個最大的區別在於:海軍佩劍從一開始就是禮儀性大於實戰性。在英國海軍開始佩劍的1805年陸上戰爭的形態正處於由冷熱兵器混用向以熱兵器為主迅速轉型,但佩劍在陸上戰爭中仍會發揮一定的實戰作用;相比之下通常使用艦炮對轟的海軍在實戰中基本上是用不上佩劍的。所以海軍佩劍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禮儀裝飾品。海軍佩劍不是用於實戰的,而是象徵一國軍人的尚武榮耀。對海軍而言:劍實際上從武器變成了一種禮儀。千萬不要以為這種禮儀是可有可無的,因為禮儀是文化的載體,是戰鬥精神的傳承。

近現代海軍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有很多傳統和禮儀的軍種。甚至還在英國為海軍軍官佩劍之前俄國就在1714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海上禮節和儀式法典。沙皇彼得一世在他的聖旨中寫道: 「在俄羅斯海軍及外國艦艇進出港口時都應從城堡向他們鳴禮炮。」佩劍實際上和軍服、勳章、敬禮方式、鳴炮方式等一樣構成了軍隊禮儀文化的一部分,象徵的是一國軍人的精氣神。我國海軍就規定:海軍官兵登本國軍艦或外國軍艦舷梯的三分之一處時應當徒手向主桅杆上的國旗敬禮。我艦在國外接待他國軍官參觀時更位長要徒手向登艦的軍官敬禮。

儘管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被命名為「北洋水師」,但新式海軍與中國古代的水師畢竟不完全是同一個概念。事實上清政府在打造北洋水師時明顯受到當時稱霸海洋的大英帝國影響:服裝、用餐、軍語詞彙幾乎無一例外直接從英國照搬。北洋水師軍官佩戴西洋佩劍、吃西餐、喝咖啡和紅酒、使用英文口令......當然這在當時並不是中國特色,同樣作為後起海軍國家的日本也對英國海軍進行了高度模仿。那個年代世界各國海軍的佩劍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風格,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使各國海軍紛紛開始在本國的海軍禮儀中融入民族特色。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海軍都已發展成為重視民族傳統的軍種。各國海軍都熱衷於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即使本國海軍曾在歷史上遭遇挫折也一定會強調挫折中的犧牲精神,以期使國人永誌不忘。俄羅斯海軍就堅持恢復使用帝俄時代的海軍旗以顯示俄羅斯海軍的深厚底蘊,英國海軍仍保留著大英帝國全盛時期那套複雜的海軍禮儀,韓國海軍用本國歷史上名人命名艦艇......強調本國海軍的歷史底蘊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行為,正舉國一致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鬥的中國自然不該脫離於這種國際大環境之外。

在中國海軍的授劍儀式上使用中國傳統刀劍更能體現民族性,強調人民海軍的厚重底蘊。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強漢盛唐威服四海,以致於後世之君以使國威遠邁漢唐為無上榮耀。漢劍、唐刀也可以被視為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刀劍。那麼為什麼人民海軍授劍儀式上使用是漢劍而非唐刀呢?唐刀實際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唐刀其實並不是某一種刀具的名稱,而是隋唐時代四種刀具的統稱。《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這四種刀具都屬於廣義上的唐刀,而狹義的唐刀一般是特指唐橫刀。

刀和劍儘管有時混用,然而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兵器。兩者最顯著的區別就表現在開刃上:單面開刃為刀,雙面開刃為劍。同時劍身筆直,而刀身往往有弧度。這是兩者在形質上的區別,同時兩者在中國歷史上所被賦予的文化意義也是不同的。中國是一個有著獨特的劍文化的國家:儘管軍人佩劍儀式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然而中國古代其實是有自己的佩劍傳統的。《正義》上說:「春秋官吏各得帶劍。」《晉書·輿服志》上載: 「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劍」。在冷兵器時代劍作為防身和作戰的一種短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帥」的美譽。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和傳承中劍經過俠士的武術化、道教的神化與儒家的寫意洗鍊已不再是單純的兵器,而是被賦予了更多文化氣質和中國特有的「俠義」崇拜,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地位、心態、風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學意境,因此在國人心中佔據著遠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項背的崇高地位。在中國古代用劍的一般都是士大夫階層,而用刀的多是士卒衙役。佩劍更強調指揮性、禮儀性,而佩刀更強調實戰性,通常佩刀的人要比佩劍的人地位低一些。甚至在武俠小說中一般也是大俠佩劍,而反派則多為佩刀。所以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一種君子俠義之風。

漢劍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戰場使用劍,因而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海軍軍官所持漢劍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這既是對民族傳統的一種繼承,又有推陳出新的寓意。相比之下唐刀在實戰性方面更強於漢劍。事實上正因為在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時刀比劍更實用,所以才導致刀在實際戰爭中逐漸取代劍成為主戰武器。然而我們今天的海軍佩劍顯然更強調的是儀式性,因為即使唐刀的實戰性能再好放在現代化的戰爭中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唐刀本身就是為實戰而生的,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殺人利器。

相比作為純粹的單兵砍殺工具的唐刀而言:漢劍更能代表中國人崇尚的君子狹義之風。眾所周知我國奉行的和平崛起的發展戰略,這具體反映在國防層面就是:和平共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漢劍顯然更能體現這樣一種精忠報國、捍衛和平、威武不屈的君子之風。事實上世界各國的軍隊佩劍一般都使用短劍,佩戴指揮刀的似乎只有二戰時期的日軍。大體上劍更強調指揮性、儀式性,而刀則顯得具有一定的侵略性,恐怕這也恰恰是當年日軍選擇佩刀的原因。更要命的是日軍指揮刀在形質上還與我國的唐刀極為相似。

事實上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在唐代之後就逐漸失傳了,反而是日本遣唐使把這種工藝帶到了日本。事實上目前中國國內的唐刀均為現代仿製品,而仿製的原型則是收藏於日本正倉院的中國唐刀。日本正倉院的唐刀儘管號稱是中國唐刀,但究竟是從大唐傳入的呢?還是日本人根據唐刀工藝仿製的呢?這個問題沒人能說清。儘管中國唐刀是日本刀的祖宗,可現在實際上已沒人知道真正的唐刀究竟長啥樣。如今所謂的唐刀其實就是仿製的日本正倉院藏刀的形質,而當年日軍的軍官佩刀也是根據正倉院藏刀仿製的。這意味著唐刀和日本刀很難一眼就從形質上分開。

如果我國軍人佩戴唐刀在本意上的確是為彰顯軍人的尚武榮耀,然而這樣卻很難凸顯人民海軍的民族性特徵,因為外國人很難分清唐刀和日本刀的區別。事實上不只外國人很難分清,恐怕連國人也不一定就能分清。要知道前幾年還出現過誤把漢服當和服的事,那麼又怎麼能要求普通人一眼就能區分開唐刀和日本刀呢?在很多不知情人的眼裡唐刀和日本刀是極容易混淆的。當年侵華日軍揮舞著手中的戰刀屠殺中國人民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民族記憶。如果給人民海軍軍官佩發唐刀,那麼恐怕很多人在民族感情上是無法接受的。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相關焦點

  • 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冷兵器——素裝漢劍
    在中國歷史上,冷兵器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時至今日,雖然很少能用到冷兵器,但這依然抵擋不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在這其中,漢劍就是最受歡迎的冷兵器之一。 漢劍,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
  • 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漢劍——太阿劍
    作為冷兵器的一種,漢劍在冷兵器中也算是小有名氣,在環首刀未出現前,漢劍一直都是作為戰場士兵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 一把漢劍,是凹槽款實戰性能更強!還是八面款更帥氣?
    出土實物漢劍中,四面最多,八面次之,六面最少。最初的八面劍是青銅劍,青銅硬而脆,局限了劍身的長度,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寬劍身,在上半段縮窄,並在澆鑄時在劍脊和劍刃採用不同含錫量的青銅。隨後戰爭用劍形制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稜面以增強強度,於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峰。
  • 歷史上的百兵之王,論古代兵器劍的演變和發展
    青銅劍褪變為禮儀之劍成為王公貴族,官員的佩劍。秦朝佩劍另一個特色是: 官位越高佩劍越長。所以,老大秦始皇就佩戴一把很長長劍上朝,很威武霸氣。結果是遇到荊軻刺殺,嬴政老大差點因為劍太長拔不出被刺殺了,在那驚險十幾秒,估計嬴政是後背發涼了,一個深刻的教訓啊。
  • 唯一存世的「漢代櫑具劍」,價值超過10億,現藏於英國博物館
    而那些被保留下來的蹤跡則成為了人們與古代相連接的最好介質,文物是不朽的寶藏,是中華民族成長曆程的最好見證。冷兵器時代劍的興起劍,作為一種古代常見的兵器,對於中國具有特殊的意義。發明於中國,正式興起於商代,劍在中國文化中不僅單純的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飾品,是一種禮儀的器具和身份的象徵。常言道,劍乃兵器中的君子,它所表達的更是一種士大夫的君子境界。
  • 寶劍贈花郎:奇葩的韓國「花郎道」及軍官配劍
    最堪稱絕的是,這些少年並不悲傷絕望,反而滿懷欣悅,臨戰前竟要「美妝修飾」一番,不像是要送死,反而好像是要參加什麼盛大舞會。正是有了這些千古傳奇的花郎,新羅最後統一了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這種奇葩是否真的傳播到日本,影響到日本武士道,這也是有非常大的可能性的。日本吞併朝鮮後,為了麻痺朝鮮民族的反日情緒,拋出「日鮮一體」理論(日本朝鮮一個老祖宗)。也宣稱花郎道是武士道前身,倒真的撫慰不少朝鮮人。
  • 男人必備軍服 之 海軍的靈魂:羊毛呢海軍軍官短大衣PEA COAT篇
    說到軍人的形象,就一定要說一說軍服,翻看軍服史,從原始時代的獸皮樹葉,到炫耀的中世紀歐洲騎兵盔甲,再到今天具有現代文明的軍服,其間超越了不同的種族與文化,軍服其實已經凝練成了一種文化。而這種軍服文化,一直在引領時尚潮流。
  • 古代大俠的最愛:削紙和砍鐵,誰才是你最愛的漢劍之王?
    ,你如果收藏一把漢劍,更想要擁有那種性能呢? 中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裡,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而漢劍挺直的劍身,也像極了中國傳統文化想表達的意思。仿古如意正是如此,如果單看外觀,它算得上是最令人意外的一款作品,真正算得上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
  • 被戲稱為自殺之劍,象徵軍人之魂的中正劍,究竟是一把什麼樣的劍?
    短劍在古代曾作為兵器使用,但在火器出現之後,它們逐漸由自衛武器變為軍官軍常服或軍禮服的佩飾之一,常斜掛在腰間左側以顯威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德國、日本等國的軍官都曾佩掛短劍。時至今日,泰國以及講究海軍傳統的俄羅斯海軍軍官在穿著禮服時仍佩短劍。甚至外交官著禮服時也佩戴短劍。
  • 中國的五大「寶劍」,第一把竟不能出境,最後一把並非來自地球!
    越王勾踐劍 這是一把曠世奇劍,被當世譽為天下第一劍,是國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這把距今2500多年的寶劍自出土以來就倍受世界關注,不僅因為年代久遠,文物精美;更重要的是此劍雖在地下水浸襲的古墓中浸泡兩千年,但仍千年不鏽;其二,鑄劍的金屬材料比例仍是科學未解之謎,而且因此使得寶劍擁有金屬記憶功能。櫑具漢劍 漢劍,唐刀,這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代表。而我國現存的寶劍中,漢劍的比例少之又少,而這件櫑具漢劍就是漢劍中的精品。
  • 兵器| 中國高級軍官專用11式手槍,為什麼被評為「最醜」手槍?
    畢竟作為一款自衛手槍,其設計出來只是為了不時之需的,是一種最好用不上(飛機不被擊落),最好不打響(悄悄被搜救人員救走)的武器。一把好看的手槍,隨著高級軍官出鏡時,往往也能成為國家的象徵。
  • 中國高級軍官專用11式手槍,為什麼被評為「最醜」手槍?|輕武專欄
    ▲去年印巴空戰被擊落的印度飛行員  用的是格洛克-26袖珍手槍  畢竟作為一款自衛手槍,其設計出來只是為了不時之需的一把好看的手槍,隨著高級軍官出鏡時,往往也能成為國家的象徵。    ▲海軍曾經頒發過古劍  在自衛手槍領域,其實中國也並不是空白,建國後,中國仿製著名的PPK手槍成為52式手槍,隨後又發展出了64式和77式7.62毫米手槍,特別是64
  • 一柄高度還原的仿古漢劍,簡約實用又不失威嚴,寶劍當如此!
    實拍視頻上海博物館有一把玉具漢劍,劍身截面為六面,這是迄今發現為止,劍身保存狀態最好的六面漢劍,是值得古刀劍收藏者經常去欣賞膜拜的一把劍。漢代鋼鐵劍徹底取代了青銅劍,並且劍體日益窄長、劍尖更鋒利。從而提升了它的實戰性能,成為當時一種重要的格鬥兵器。櫑具、玉具和金銀具鋼鐵劍,大多是輿服佩劍或權貴飾劍。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早期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艦長,大多由大佐擔任,不過二戰時代,舊日本海軍的軍銜,實際上是將官、上長官(同佐官)和士官(同尉官)等劃分,因此還有些稱呼不容易理解;其實不只是戰列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甚至是航空母艦的艦長,一般都是大佐擔任。
  • 海軍軍官軍銜為何放在袖子上?夏常服和作戰服為何又不放了?
    首先,《海軍軍銜為何在袖子上》這個命題並不準確,你可以說「軍官、準尉的海軍春秋常服或常禮服的軍銜標誌為何在袖口上?」,但是不能說「海軍軍銜為何在袖子上」,為什麼這樣說才科學嚴謹呢?原因非常簡單。一般來說,軍官、準尉的海軍春秋常服或常禮服的軍銜標誌放置在袖子上,但是軍官的夏常服襯衣的軍銜標誌,就不放置在袖子上,世界上各國海軍的夏常服襯衣都是使用肩章標誌的,這一點沒有例外。美國海軍士官的袖口上,放置的還是軍齡條帶和海外服役條帶呢!
  • 海軍帽子上的飄帶有什麼用?竟是為了紀念這位海軍名將
    中國海軍不斷發展壯大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海軍的發展是艱苦卓絕的。近代以來,清政府耗費巨資建設了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北洋艦隊,卻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打敗,成為中國發展海軍的悲涼一頁。新中國成立後,受到國家經濟和技術實力的限制,人民海軍的發展一直非常緩慢,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擁有的還大多是小型軍艦,面對闖入領海的外國軍艦,經常要「以小博大」,用小船跟敵人拼命,也就有了那句著名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雖然英勇但也無奈。現如今,中國人民海軍已經今非昔比,這也是讓我們非常自豪的事情。
  • 配劍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為何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劍作為佩帶器具在漢代得到了長足發展,無論帝王、士大夫還是俠士,都喜歡將其佩帶於身上,故《說文·刃部》說,「劍,人所帶兵也。」
  • 美海軍前軍官提議與俄羅斯結盟對抗中國,俄專家:荒謬的挑撥
    美海軍前軍官提議與俄羅斯結盟對抗中國,俄專家:荒謬的挑撥 時間:2021年01月13日 08:59:15&nbsp中財網    俄羅斯「自由媒體」1月11日文章,原題:美國考慮與俄羅斯結盟對抗中國 美國可以與英國合作並與俄羅斯結盟,以對抗擬議的中歐聯盟。
  • 山東艦下水3周年,中國海軍走向更強的路上,這點一定不能落下
    都說「五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往往要付出一個民族百年的努力。要想建立一支成熟強大的海軍,到現在依然是世界上90%國家想都不敢想的夢。說到海軍,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個順口溜:「陸軍土,海軍洋,空軍牛X會飛翔」。海軍作為一支傳統的貴族軍種,在各軍種中可以說是最洋氣、也是最考驗國家實力的。
  • 中國5大存世寶劍:此劍雖已鏽成廢鐵,但依然是「中華第一劍」!
    「劍」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文化含義,在古人看來劍不僅僅是一種兵器,還能夠彰顯自己的氣質和身份。從先秦開始,中國無論是武將和文人都喜歡佩劍,比如說孔子就常戴著一把青銅劍,而還有很多文人墨客夢想成為劍客,比如說號稱「詩仙」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