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劍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為何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2021-02-08 中華冷兵器

劍作為佩帶器具在漢代得到了長足發展,無論帝王、士大夫還是俠士,都喜歡將其佩帶於身上,故《說文·刃部》說,「劍,人所帶兵也。」甚至成了地位、身份的象徵。

據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歷代帝王都有寶劍隨身。漢高祖劉邦有斬蛇劍,助其在芒碭山斬蛇起兵,光武帝劉秀「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書,帝常服之」。魏武帝曹操在幽谷得一柄寶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文「孟德王」,曹操常把它佩帶在身上。《三國演義》中也說,曹操有兩柄寶劍,一柄名「倚天」,曹操佩在身上,另一柄名「青釭」,由佩劍將軍夏侯恩保管。

這一現象一直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以致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些佩劍漢代以前大多以青銅鑄制,漢代以後以銅、以鐵,以鋼,以玉,製作精良,裝飾華美。鑄刻銘文,鐫飾花紋,填金銀嵌寶石。

西漢時期還有一種玉具劍,用質地精良的玉琢製成劍首、劍格和璏、摽,按漢代禮制只有諸侯王以上的貴胄才能佩掛。(對漢劍感興趣,可添加師傅微信:longquanjian1,了解更多)

由於失去了實用功能,兩晉時期的佩劍甚至出現了以木劍代替鐵劍的現象,但裝飾華美的程度不減於兩漢,其高下貴賤之別在於劍首,貴者用玉,次者用蜯、用金、用銀、用玳瑁。

隋統一南北方後,楊堅重新制定輿服制度,對用玉及佩劍制度做了嚴格的規定,按官品秩位,或佩真劍,或佩象劍,或雙佩,或單佩。唐代依然如此。

到了明、清時期,對佩劍依然非常重視,清乾隆帝曾親自審定刀劍形制、質地、裝飾,下詔令內務府督造天、地、人佩劍30柄(同時造天、地、人佩刀30柄),分裝在六隻楠木箱內,有含英、秋霜、切玉、剸犀、鳴龍、衛國、息兵、輔德等名目。

對於劍的佩帶方式,孫機先生曾有文章專門研究,在漢代以前採用璏式佩劍法,隋唐以後流行懸掛式佩劍法。璏式佩劍法中的璏是劍鞘上的附件,《說文·玉部》:「璏,劍鼻玉也。」《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曰「衛,劍鼻也。衛字本作璏,其音同耳。」即用一條帶子(劍帶)穿過劍鞘上的璏孔把劍固定在左側腰間。

更早的曾侯乙墓出土編鐘鍾架的銅人腰間佩劍也是璏式佩劍方式,湖南長沙戰國晚期楚墓出土銅劍中,有的劍鞘上裝有璏。這種佩劍方式為中國首創,曾隨著匈奴人的馬蹄廣泛地傳播與歐亞大陸。大概在公元6世紀,也就是南北朝晚期,波斯薩珊王朝的雙附耳式佩劍法傳入中國。雙附耳式佩劍法是在劍鞘上加裝兩個有穿孔的附件,再用繩絛懸吊於腰間。(對漢劍感興趣,可添加師傅微信:longquanjian1,了解更多)

附耳式佩劍法一直被後世沿用,明清依然如此。還有短劍,多是劍鞘有一個帶穿孔的小紐,通過穿孔把它掛在腰間。俠士、刺客用劍在歷史上記載頗多,古今小說、戲劇中更是不可勝數。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絡。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投稿郵箱:2592164298@qq.com歡迎投稿諮詢

相關焦點

  • 被迫成為詩人,屈原為何能影響湖湘乃至中國文化?
    屈原畫像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詩留名青史的人,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傳統。屈原在汨羅江畔的沉江之舉,留給人們萬世悲愴,也讓端午節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你太熟悉他的名字,但你真的懂得他嗎?端午節前夕,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日報《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以《「香草美人」屈原:中國文脈之根 湖湘精神之魂》為題,在長沙圖書館開講。「屈原是被迫成為詩人的,但他的詩歌是史無前例的,他詩裡涉及的那些詞:求索,滄浪之水,香草,天問,沉江……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母題。」龔旭東說,屈原與湖南掰不開、扯不脫。
  • 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自鄭經在臺南建立第一座孔廟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為紀念這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宣揚四書五經,在臺灣一些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均建有孔廟。清代開辦的官辦最高學府——「儒學」就設在各府、州的孔廟內。清朝臺灣知府蔣毓英於1684年,在臺南府城東安坊、高雄左營等地,創辦官辦學校「社學」,後來成為文人結社集會的場所。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吃狗肉習慣背後的傳統養生思想韓國的傳統養生思想認為,狗肉具有滋補作用,這也成為狗肉無法完全消失在韓國餐桌上的原因之一。韓國人篤信吃狗肉最能幫助傷口復原,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磕磕碰碰,但凡出現一點傷口,老一輩韓國人的辦法就是吃狗肉。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
  • 蝙蝠為什麼會成為中國傳統吉祥物的象徵?
    按理來說蝙蝠這種動物長得又不好看,而且居住的地方也非常陰森,白天見不到只有晚上才會出來,這種動物為什麼會成為吉祥的代表呢?其實在這中間發生的故事還挺有趣的,也是藉助這次機會專門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趕快來看看吧。中國人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重含蓄,並以含蓄為美,傳統「福」文化以一個「福」字來表達遠遠不夠,需要一系列人人皆能意會的象徵符號來傳遞。
  • 學苑論衡: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明清以降是中華文化的轉型期,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豐厚遺產。這個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愈益深厚,「大一統」趨勢愈益強化,新生社會因素愈益彰顯。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全新歷史變局的出現和中國人民的抉擇。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近現代,由於黔東南州苗族巫文化與現代文明持續、深入地接觸並受之影響,所以發生了文化變異,逐漸失去本土文化的特點而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文化價值觀定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遺產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封閉的體系。儘管在中國古代限制對外交流的條件下,但它還是以開放的態度實現了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融合。
  • 動漫壁紙,日本動漫題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利用
    在日本動漫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大量使用中國題材,從先秦兩漢的歷史元素到唐宋明清的社會風情都能在日本動漫中找到。這些作品,有的採取直接改編的方式,將中國典籍和文學名著的書面語言改編為視覺表現;有的動漫則擷取精華,利用歷史事件或名著典籍中的某個要素,進行故事再編,除與原著有著類似的「名號」和「稱謂」,其作品內容已毫不相關;還有的則是利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飲食文化、武術文化、京劇文化以及圍棋文化進行故事再創造,使得「日本原創動漫」充滿了中國要素
  • 中國傳統文化何以復活?
    許多時候,保護成為了一種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地方政府需要一定數量的「非遺」來證明自己保護得當,但對於是否真正的保護了一種民俗、技藝,卻要打一個問號。這種「重申報,輕保護」的敷衍風氣,往往造成了傳統文化繼承的有名無實,以及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新興文化衝擊下的難以為繼。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侯弟坤|談「士人」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
    ,在文化傳統上有特殊的意義和特殊的價值。其在政治上可謂沒有什麼建樹,然而他的田園詩、人生態度、人格精神卻成為千古楷模,是中國文人崇高理想的代表。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一文中說:「然而其(陶淵明)詩亦能影響及於上層政治,殆可謂與《詩》《騷》為鼎足之三。在西晉南北朝時代,只陶淵明詩一集,已可上媲三代兩漢,下視唐、宋、明、清,成為中國文化史一新頁,一貫相承,而不待他求矣。則士之大用於世,如淵明,豈不亦其一例乎。」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五千年。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明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溯源更早。就近代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西傳」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代表作品。
  • 嫡庶有別: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何要如此重視嫡子與庶子的區別?
    而中國,嫡庶有別從商周奴隸時代開始,一直到清末,甚至是現在一些偏遠農村裡,老人們還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那麼為何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這麼重視嫡子與庶子之間的區別呢?在這種社會基礎之上,家族就需要一個家長,他說的話要家族裡的其他人員都能聽從,而為了保證這個家長的權威,就只能通過嫡庶有別這樣的方式,確定其不同於其他人的地位。
  • 《古今圖書集成》與中國傳統文化
    、小說戲劇,上至天文地理、帝王將相的智慧謀略,下到草木魚蟲,販夫走卒的醫卜星相,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全面而深厚的文化積澱。到了中國文化走到全面總結時期的時候,也就是在中國遭遇西方列強侵略前,中國文化從傳統向近代轉型之前,出現了一部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全面記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類書,這就是清代康熙、雍正間編纂、出版的《古今圖書集成》,西方學界也經常叫它「康熙百科全書」,因為中國古代的類書這種傳統在西方大約相當於他們的百科全書。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素紗棉袍,其腰部和背部各有一處省道結構,合乎人體特徵和運動規律,它比起西方中世紀末期(13—14世紀)才開始使用的省道技術,領先了1500餘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的袖窿造型,與今天西裝袖的造型極其相似,這說明中國古人在漢代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人體三維包裝技術。
  • 「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昆明博雅書院中國傳統文化在行動
    博雅書院是一家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提高全民書寫水平為目的的專業書法培訓機構,開設有毛筆書法,硬筆書法課程,由文化部高級書法家任教。該書院以「鞠躬盡瘁,不辱使命」來要求每一位老師,為社會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書法人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贏得社會各界人士一致好評。
  • 「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旺火習俗"是我國北方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演變,壘旺火也已經成為中國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最開始的地區流行的地方大多在中古偶讀北方,旺火表達了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通過旺火開啟一年新的篇章,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與傳統文化
    所以現代雕刻是在文化的發展上的一個必然階段,他的產生井非偶然。除了,上述的歐洲「純視象」的理論以及派生的藝術自律外,中國的古典美學體系對現代雕塑的產生也起了潛移默化的功效。總之,一種觀念的產生, 一種創作的最後成型都是在多種文化的薰陶下的融合,是歷史文化沉積的必然。原始藝術和藝術人類學的研究對現代雕塑創作思維和表現模式有極重要的影響,自19世紀以來,社會發生了三次重大的工業革命,在這種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藝術家便採取了新的行動一創造和時代同步的新秩序,即從原始藝術中吸取原始純真、生命力與神秘感,把它們作為最有生命力的創作根源。
  • 【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在其久遠博大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它最重要和最鮮明的特徵。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強調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