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為什麼會成為中國傳統吉祥物的象徵?

2021-03-01 晶倫島

可能如今大家提到蝙蝠,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吸血鬼或者蝙蝠俠...不過在中國古代,蝙蝠這樣的生物一度成為了傳統吉祥物的象徵,當時的古人們會非常偏愛蝙蝠。按理來說蝙蝠這種動物長得又不好看,而且居住的地方也非常陰森,白天見不到只有晚上才會出來,這種動物為什麼會成為吉祥的代表呢?其實在這中間發生的故事還挺有趣的,也是藉助這次機會專門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趕快來看看吧。

中國人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重含蓄,並以含蓄為美,傳統「福」文化以一個「福」字來表達遠遠不夠,需要一系列人人皆能意會的象徵符號來傳遞。自然界中的蝙蝠,其形狀與顏色並不美甚至醜陋,但因「蝠」與「福」諧音,因此「有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吉祥的符號。

一、影視藝術、文學作品中的蝙蝠形象

現今四五十歲的國人,見過蝙蝠的,都知道蝙蝠外形醜陋叫聲尖利,很難想像這種醜陋的夜行動物怎麼會成為傳統文化中「福」的象徵。改革開放後,中國引進了一些驚悚恐怖片,如美國電影《蝙蝠》,電影裡面每當兇殺案出現時,總會在黑夜裡飛過一隻或幾隻黑色的大蝙蝠,場景極其恐懼,以至於當時一些女孩黑夜不敢關燈獨處。

中國香港驚悚恐怖電影《紅蝙蝠公寓》,劇情是在一個叫紅蝙蝠的公寓裡發生的怪異兇案。電影描寫紅蝙蝠公寓會有一隻展翅的大紅蝙蝠,瞪著恐懼的眼睛。人們誤以為有蝙蝠就會不吉利,會有災難。其實我們誤解了這部電影中出現的紅蝙蝠,如果蝙蝠不吉利,商家不會給自己的公寓取名 「紅蝙蝠公寓」。

香港保留了傳統的中華文化,用蝙蝠寓意美好,福氣到了。《酉陽雜俎》記載:「南中紅蕉花時,有紅蝙蝠集花中,南人呼為紅蝙蝠。」在香港一帶的南方人看來,紅色蝙蝠和其所喜歡棲息的美人蕉有劇毒,電影導演用紅蝙蝠寓意貪婪的不端行為有劇毒,會帶來血災。漢焦贛《易林·豫之小畜》:「蝙蝠夜藏,不敢晝行。」電影巧妙地用蝙蝠黑夜活動,暗喻香港社會的陰暗面,謀殺只能隱藏在黑夜裡。而我們由於文化斷層只看到了紅蝙蝠的恐怖猙獰。

1986年美國電影《鱷魚鄧迪》裡土著人吃蝙蝠,看得人大倒胃口。蘇東坡流放海南島,其在《聞子由瘦》裡寫道:「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記述了宋代少數民族曾有食鼠及蝙蝠的習俗。京劇《三打白骨精》豐富了劇中妖精種類,卻未見蝙蝠妖精。西方文化作品的蝙蝠形象亦影響到了中央電視臺的《西遊記》劇組,他們給白骨夫人添加的幫手蝙蝠精原著裡是沒有的。原著中白骨夫人說「若過此山,西下四十裡,就不服我所管了」,勢力範圍僅四十裡的白虎嶺,白骨精三次出陣都單槍匹馬,沒有手下相隨。《西遊記》劇組憐惜白骨夫人加進去一個蝙蝠精。以後的動畫片《葫蘆娃小金剛》,電視劇《濟公活佛》》都出現了蝙蝠精,其實這是受西方文化影響,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無人會把蝙蝠寫成妖怪。

二、中國古人為何喜愛蝙蝠

「懸崖多蝙蝠,往往壽千年」。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祈福文化中,其貌不揚的小動物蝙蝠獨佔鰲頭。我們通常認為蝙蝠的「蝠」和「福」諧音,因此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奉為吉祥之物。

現代研究已知蝙蝠種類繁多,在世界上約有九百多種,分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蝙蝠既棲息於自然環境,也可寄居人工環境。活動在屋簷下、牆壁縫以及樹林果園內的是家蝠,屬於小蝙蝠。古人在夜晚,看到蝙蝠在黑夜中,悄然無聲的穿梭兜圈,飛行軌跡翻騰盤旋。在古代缺乏照明的夜晚,人們也看不到蝙蝠外貌醜陋,只能看見形似鼠的小動物展翅飛翔。蝙蝠飛行時和長有羽翼的鳥類又不同,十二生肖子鼠排第一,蝙蝠俗言老鼠所化,民間叫「燕麼虎子」,是耗子吃鹹鹽多了變成的。五代馬縞說:「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飛鼠。」中國古人夢想翱翔天空!祈望醜的東西變成美好的。看到醜陋弱小的老鼠生著翅子飛翔自如,感到神秘莫測。小精靈飛入室內也未主動攻擊人,經常倒掛山洞或者房簷下,和人的目光不對立。唐代李白有詩云:「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上古時人類稱呼一般動物皆是單字,如家畜類:豬、馬、牛、羊、兔、貓、狗等;家禽類:如雞、鴨、鵝、鴿;猛獸類:豺、狼、虎、豹等。稱呼傳說中的靈獸則是兩個字:白矖、螣蛇、白澤、麒麟。原始人類為避寒暑風雨,防猛獸襲擊,多棲居自然巖洞或樹上。蝙蝠為方便地獵取食物,其活動範圍大致在人類的居住地附近。在相當長的歲月裡古人居住的洞穴亦是盤踞著蝙蝠,人類在未馴化其它動物之前同蝙蝠朝夕相處。現代醫學證實,蝙蝠身上確實攜帶了超過100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有伊波拉、狂犬病、SARS 等等,但病毒不能對它們造成任何傷害。同樣的病毒,寄生在人類或者其它動物身體內,必死無疑。儘管如此,蝙蝠與中國古代人類共處卻相安無事,並沒有引發瘟疫或者重大惡性疾病。

古人依蝙蝠倒懸的形態將其取名為「」。古代缺乏防蚊蟲的設備和藥劑,蚊蟲毒物侵襲不勝其煩,漫長黑夜裡蝙蝠入室飛翔,捕捉蚊蟲等為食物。蒲松齡寫過一首《驅蚊歌》:「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蝙蝠使人們免受蚊蟲毒物叮咬,古人覺得蝙蝠能去五毒驅趕鬼怪,有巡夜保平安的作用。有詩云:「時聞有仙鼠,竊藥簷隙間。」古人認為家有老鼠意味著五穀豐登,家來蝙蝠視為安康幸福!在古人樸素的世界觀裡,不常見的走獸、植物、天地間的異物,常被認為是祥瑞。蝙蝠亦是有益動物,善於捕食蒼蠅、蚊子等有害昆蟲,又能給植物傳花授粉。蝙蝠在人類生產活動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故而古人又給「蝙」這種小動物加一個「蝠」字,即「蝙蝠」。古人認為蝙蝠是祥瑞之獸,很喜愛它,「福」文化中應該是先有「蝠」音,而後逐漸把「蝠」通「福」。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蝙蝠元素

中國人喜歡藉助諧音,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以及各種器物,都可成為民間社會的美好寄託,如瓶諧「平(安)」、魚諧「餘」,連「雞爪」因為音近「吉兆」,也成為美好的事物。而諧音不好以及其他不吉利的動植物,則不被喜愛。「8」字,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省一些地區發音為「發」,有發財的意思,以至於「8」字在社會上非常受歡迎,「4」字音「死」,大家厭棄。

筆者在齊齊哈爾中國達斡爾第一村——哈拉新村,發現一座老建築,正門匾額上雕刻著一隻巨大的栩栩如生的蝙蝠,四周環繞四個小蝙蝠紋,大蝙蝠臉龐圓潤,大耳朵,微開的嘴中有兩顆板牙,面帶微笑,憨態可掬。中原漢文化的蝙蝠圖案對於蝙蝠的腿腳幾乎都隱去,其實蝙蝠的腳上有種特殊肌腱,讓它們吊得十分牢固。哈拉村的這隻大蝙蝠「神似」中略帶「形似」,後肢腳爪美化成緊握的拳頭。達斡爾族認為蝙蝠上門是喜事,意味著「五福臨門」。單個紅色大蝙蝠則是走大運的象徵!像達斡爾族熱愛蝙蝠的現象,在中華各民族中非常廣泛。中華傳統文化裡,蝙蝠是「福」的象徵,舊時建築、服飾、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婚嫁、壽誕等喜慶婦女頭上戴的絨花以及文房四寶的墨盒和筆洗都有內含蝙蝠的吉祥圖案。

蝙蝠是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吉祥符號。通常蝙蝠紋樣極少孤立存在,其更多與其他紋飾相配合,中華文化中有如下幾種常見組合:

「五福捧壽」是在五隻蝙蝠中間雕一壽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福至心靈」由蝙蝠、壽桃、靈芝組成。「多福多壽」是把多隻蝙蝠與壽桃刻在一起。「福祿壽僖」將蝙蝠和梅花鹿、壽桃、喜鵲為伍。紅色蝙蝠,寓意「鴻福齊天」或「鴻福無量」。蝙蝠口銜盤再伴以祥雲,象徵福之綿綿無窮。

由於蝙蝠其貌不揚和夜行的習性,總是使人感到可怕。在浩瀚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蝙蝠形象卻不多見,詩詞歌賦中少之又少,神魔小說《封神榜》《西遊記》裡無蝙蝠精或妖,蒲松齡《聊齋志異》疑似有蝙蝠仙。吳承恩在《西遊記》裡沒寫蝙蝠精,出現兩次蝙蝠的形象,一是孫悟空在小雷音寺變化的,「搖身一變,變做一個仙鼠,俗名蝙蝠」,模樣可愛至極。巧得很,還是在小雷音寺,有蝙蝠伴飛的北方玄武七宿第三宿「女土蝠」,隨同二十八星宿一起解救遇難的唐僧師徒。

中國出現蝙蝠的不佳形象首推明代馮夢龍的《笑府·蝙蝠騎牆》:「蝠曰:『吾有足,屬於獸,賀汝何用?.蝠曰:『吾有翼,屬於禽,何以賀與?』」馮夢龍的蝙蝠形象應該來源於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帶進中國的伊索寓言《鳥、獸和蝙蝠》。此後的蝙蝠形象受損不大。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寫了一個惡人經常演化成蝙蝠害人,那惡人「就如一個大蝙蝠模樣,渾身黑白花紋」,但他終究深受中華福文化薰陶,對蝙蝠並不十分厭惡,也不願意去傷害蝙蝠。於是他說李氏擒住蝙蝠後,「拿個籃兒蓋好了,恐貓鼠之類害他」。隨後在龐老人家屬一再請求下,釋放了蝙蝠。

中世紀時,形狀怪異,黑夜出沒的蝙蝠常被視為恐怖的象徵,吸血蝙蝠、黑暗之神,和惡魔有著扯不開的關係。明代開始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播基督教文化,而基督教中蝙蝠屬於似鳥而非鳥,似鼠而非鼠的「兩面派」,故被歸類為可憎的鳥。在「西學東漸」過程中,很多人認為西方人注重實際觀察,得到的結論是蝙蝠吸血攜帶病毒,並傳染各種疾病;中華文化對蝙蝠只是看重它的諧音寓意。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全世界70%的蝙蝠吃昆蟲,只有3種蝙蝠以吸食其他動物的血為生,而且吸血蝙蝠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陸,中國境內沒有這種生物,吸血蝙蝠以吸食鳥類血液為主,幾乎不吸食人類的鮮血。這樣看來中國人觀察到的蝙蝠習性還是很細緻科學的。

民國時期魯迅在《談蝙蝠》一文中說:「蝙蝠雖然也是夜飛的動物,但在中國的名譽卻還算好的。」魯迅認為西方人不喜歡蝙蝠,推源禍始,恐怕是伊索寓言裡塑造了蝙蝠的騎牆形象。當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時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吉祥寓意的動物,逐漸被貼上了邪惡的標籤。蝙蝠在以後的歲月成了時好時壞,亦正亦邪的符號。故而一些年輕人都認為蝙蝠是邪惡的象徵,不祥之物。

四、鍾馗和蝙蝠組合:「活雷達」功能在古代民間文化中的運用

唐朝為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了一黑一白兩個大蝙蝠形象,白的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黑的是鬼王鍾馗,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相貌奇異醜陋,符合蝙蝠特性。《太平廣記·神仙二十二》稱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是天地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後得道成仙,張果老宅心仁厚,專愛助人為樂;鬼王鍾馗是黑蝙蝠變成,一身正氣浩然,剛直不阿。

鬼王鍾馗和黑暗之神蝙蝠相隨,這在中華文化中寓意著什麼?鍾馗的畫像或者雕刻中,總有一隻或者兩隻蝙蝠相隨。蝙蝠夜裡飛翔,暢通無阻,古人以為蝙蝠眼睛好使。中醫講究吃什麼補什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部中說:「伏翼並非禽類。蝙蝠屎可治眼疾。」

其實蝙蝠視力很弱,靠本身發出的超聲波來引導飛行。蝙蝠發出的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裡,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由於其「雷達」本事,古人給捉鬼的鐘馗找了蝙蝠做嚮導助手,鍾馗「青天白日不肯出,上元之夜始出為遊遨」,蝙蝠在黑夜裡為鍾馗導航引路,鬼在哪裡就把鍾馗引到哪裡。其實古人並不知道蝙蝠的「雷達」功能,只是「蝠」還可以通古時道士用來驅鬼召神的神秘文書「符」,引申用來避邪、消災之意。蝙蝠幫助鍾馗抓鬼,懲惡揚善,鍾馗與蝙蝠,有驅魔祈福之意。千百年後人類認識了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和信號處理方式,並發明了雷達,給飛機裝上了「眼睛」。

五、中國人並不愛蝙蝠其形

東西方文化之差異,西方重形,東方取意,意在形外,形意相互滲透,蝙蝠紋飾的造型語言表達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情感和審美取向。中國人藉助蝙蝠的諧音,塑造了各種吉祥圖案和寓意,卻並不單獨祭祀供奉蝙蝠。原因有三:一是「仙鼠猶驚燕,莎雞欲變蛩」,蝙蝠為上仙,法力超群。明代屠隆的詩歌描繪蝙蝠居住地,是一片夢幻的仙境:「仙鼠飛飛似白鴉,靈泉盡日浴金沙。只聞洞裡人吹笛,不見空中女散花」。

二是有長壽、仙化和藥用價值,蝙蝠生活高山巖洞裡或屋簷下。活動在古人類生活圈的野生鼠類壽命一般只有1到 2 年,同體型的蝙蝠有一部分壽命高達40餘年,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人類壽命較短,能自由飛翔又壽命極長的蝙蝠興許會陪伴一個人類族群中的幾代人。蘇軾《洞霄宮》寫道:「洞中飛鼠白鴉翻。長松怪石宜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生活在石洞中的蝙蝠是長壽的形象。

三是蝙蝠醜陋不堪,形象不雅,人們感覺神奇而敬畏,有闢邪化煞的意義。

中國古人在神話、古典文學作品中沒有把蝙蝠塑造成人的形象,更沒有把蝙蝠作為害人的妖怪形象,人們不敢挑戰傳統文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亦未正面出現蝙蝠的形象,裡面能找到蝙蝠痕跡的有兩則:一則老男人控制「狐仙」;一則吸血老妖控制「女鬼」。蒲松齡的《上仙》一篇描寫了他在1683年和朋友去濟南南門外求仙看病的情形。《上仙》中說:「南郭梁氏家有狐仙,善『長桑之術』」。梁氏女子為狐仙善於治病,控制她的一位男子老頭,被奉為上仙。蒲松齡在「上仙」出場時用「如蝙蝠飛鳴」,暗喻上仙是蝙蝠精。這戶善於治病的人家,實則是女子裝扮成狐仙,男子裝扮成蝙蝠精,雖有騙財之嫌,亦無害人。而蒲松齡的另外一篇《聶小倩》:「隱以錐刺其足,彼即茫若迷,因攝血以供妖飲」。寫的是浙江金華有一老妖脅迫聶小倩攝取人血供老妖飲用,香港影業拍攝的《倩女幽魂》把金華老妖改編成吸血蝙蝠,則亦是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

古代文學以暗喻的方式出現蝙蝠的形象,卻沒有口是心非,隨機應變的「蝙蝠人」。假如把人比喻為蝙蝠則是騎牆的象徵,絲毫無福文化的吉祥之意。俠義小說的秦尤綽號飛天鼠,形象猥瑣,輕功好,做事見不了光,符合基本蝙蝠特性。柯鎮惡是《射鵰英雄傳》中「江南七怪」之首,綽號「飛天蝙蝠」,因為眼睛瞎,依靠聲音辨別,相貌亦醜陋,但是個大好人,嫉惡如仇。說明金大俠雖然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國學造詣深厚,對傳統文化蝙蝠的認知很深刻。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特別注重心靈的慰籍,從古至今國人對蝙蝠的追求歸結為一個字——「福」。「福文化」在中華幾千年文明的變遷與發展中,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人對「福」的期盼與寄託,創造了豐富的「福」文化,如「蝠圖飾」、春節的「福」字貼等等。明清兩代是中國福文化繁榮期,蝙蝠元素在民間廣泛運用,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戲曲臉譜也融入了蝙蝠的寓意和圖形。戲曲《鐵籠山》中的姜維,額頭上有太極凰,嘴角有判官的蝙蝠嘴。20世紀初葉,中國有了商標權意識,一些生意人將蝙蝠圖案註冊為商標,營造了一種求 「福」的氛圍。

中國人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重含蓄,並以含蓄為美,傳統「福」文化以一個「福」字來表達遠遠不夠,需要一系列人人皆能意會的象徵符號來傳遞。自然界中的蝙蝠,其形狀與顏色並不美甚至醜陋,而在中華傳統「福」文化中卻把蝙蝠演繹成極具中華特性的美妙紋飾。紅山文化時期,古人創造了一種人面蝙蝠形瑪瑙佩件,尊奉蝙蝠為神鳥,表達了古人圖騰的心理崇拜,祥瑞之氣油然而生。蝙蝠的造型在中華傳統裝飾藝術中尤為重要,中國古人藉助諧音和圖形,用豐富想像力和超群的智慧,把醜陋的蝙蝠美化成捲曲自如,風度翩翩惹人喜愛的祥瑞之物。蝙蝠在中國吉祥崇尚習俗中是「福」的象徵,堪稱是中國祈福第一吉祥物。

喜歡古玩的朋友加微信15904755554

喜歡珠寶玉石文玩的朋友加微信15047543661

相關焦點

  • 與中國大相逕庭!為什麼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惡魔的象徵?
    以蝙蝠為例,這種生物在古代東西方人民眼中的形象,可謂是大相逕庭。雖然這次可怕的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來自蝙蝠,使得其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主要是以吉祥的形象出現的。可在西方傳統文化中,蝙蝠卻成了惡魔的化身。
  •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蝙蝠在現代人們的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邪惡的象徵,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人書,基本上蝙蝠形象都不怎麼好。好萊塢大片《蝙蝠俠》的出現改觀了人們對於蝙蝠的印象,原來蝙蝠腦門上的光環也可以這麼耀人啊!
  • 中國十大吉祥物,能說出五個,你就很有才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人們喜歡把某些動物看作是「吉祥」的象徵,對於這些象徵著「吉祥」的動物,我們姑且就把它們叫做「吉祥物」。在這些「吉祥物」中,既有實實在在的生靈,也有傳說中的神獸,小編匯總了一下,它們足足有十種之多,可堪稱「中國十大吉祥物」。
  •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蝙蝠是一種長有翅膀,善於飛翔的哺乳動物,它的形狀像鼠,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飛鼠或仙鼠。蝙蝠的最大特點是晝伏夜出,捕食蚊子等昆蟲。唐代詩人元稹曾這樣描寫蝙蝠:「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蝙蝠在中國是一種瑞獸,因為它的名字裡有一個「蝠」字,和「福」字諧音,符合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心理預期和暗示,總是希望幸福降臨在自己身上。
  • 蝙蝠的象徵意義
    象徵無處不在,人類的心理活動,總是會以象徵的形式進行表達。那就不得不說到原型,「原型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它們像命運一樣伴隨我們每個人,其影響可以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被感覺到。」原型從其本質上說完全屬於無意識存在,我們無從認識它本身;但是原型可以通過原型意象來表現其無意識的意義。對於蝙蝠的象徵,自古到今,有著很多的傳說。西方和東方的傳說由於文化的差異也存在不同。
  • 來自蝙蝠的委屈|我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
    蝙蝠所聚集的糞便還是很好的肥料,對農業生產有用。蒲松齡寫過一首《驅蚊歌》:「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如此可見,蝙蝠雖然是個病毒罐子,但只要人類不去招惹它們,多數蝙蝠非但不會給人類帶來疾病和災禍,還是一群會帶來益處的好「蝠蝠」。怪不得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紋樣裡,蝙蝠是「福」字的代表呢!
  • 玉雕蝙蝠:蝠者,福也
    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也有深遠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正因為如此,蝙蝠因其音同「福」在各種雕刻藝術中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雕刻師憑藉高超的藝術功底
  • 【擷英】蝙蝠: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符號?
    人們幾乎忘了,在中國古代,蝙蝠這個形象曾經是中國的傳統吉祥物,我國的古人怎麼會把這樣一種Animal當作吉祥物呢。按理來說它長得既不好看,居住和生活的環境也非常陰森,白天見不到只有晚上才會出來,這種動物為什麼會成為吉祥的代表呢?這中間有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
  • 蝙蝠竟然是八仙之一
    2020年初,大家說到蝙蝠就臉上變色,好像蝙蝠給人帶來了災禍一樣。可是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蝙蝠是靈獸能闢邪代表了福氣,是吉祥的象徵。
  • 蝙蝠:是禍還是福?
    圖┃日落時分,蜂擁而出的蝙蝠 /Wikipedia一、傳統中國文化中的蝙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說到蝙蝠就不得不和福文化關聯在一起。圖┃以紅蝙蝠寓意洪福齊天的花瓶/清代    蝙蝠也是最古老百搭的吉祥物,在傳統建築、服飾、器物上、婚嫁、壽誕等喜慶婦女頭上戴的絨花以及文房四寶的墨盒和筆洗都有內含蝙蝠的吉祥圖案。
  • 為什麼紅色會成為中國的代表色?
    很多人對這話並不陌生,「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我們經常會在彈幕或者評論區大量看到它刷屏出現。對於紅色是中國的代表色這一觀點相信沒有人有異議。不過,為什麼紅色會成為我們的代表色呢?這一切要從一隻蝙蝠,對不起,走錯片場了!
  • 蝙蝠等於病毒?錯!古代傳統紋樣裡,人家曾是C位擔當
    因為蝙蝠中的蝠字和"福"字諧音,在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一直是幸福的象徵,如果家裡有蝙蝠飛臨,則可被理解為"進福"的寓意,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
  • 舌尖上的蝙蝠
    在許多人看來,吃蝙蝠是相當重口的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蝙蝠長相猙獰。如果了解到蝙蝠五毒俱全,想必大家會更加難以下咽。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那便是食用蝙蝠在中國是有著悠久傳統的。吃蝙蝠養生,吃蝙蝠治病養生與藥用,這是古書對食用蝙蝠效用的基本認識。
  • 「打鬼大神」鍾馗和蝙蝠的那些事,你知道嗎?
    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友友們都知道,鍾馗,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打鬼驅邪的道教神仙,是民間神仙體系中的「唐·賜福鎮宅聖君」,民間一直都流傳著「抓鬼借鍾馗」的傳說。終葵,是奴隸社會商朝時期巫師用於捶擊的尖狀工具,漢字將「終葵」切音為「椎」,中國古代民俗驅逐小鬼的工具,用的就是椎。《說文解字》也對「椎」字進行了解釋:「椎,擊也,齊謂之終葵」。後來,「終葵打鬼」演化為「以椎打鬼」,最終演化為「鍾馗打鬼」。
  • 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公布!一起來回顧歷屆亞運會吉祥物
    在奧運史上,吉祥物第一次出現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而亞運會史上第一次出現吉祥物則是在1982年,第九屆亞運會上。吉祥物自誕生以來就成為構成—屆奧運會、亞運會形象特徵的主要成份。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為人們所喜愛的獨特形象,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傳達主辦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 舌尖上的蝙蝠|大象公會
    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狀態和長距離飛行過程中,蝙蝠們互通有無,實現了病毒的集散。而出於其特殊的免疫系統和DNA修復能力,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這麼一個會飛的病毒庫,也給病毒的變異提供了溫床。蝙蝠在飛行過程中,代謝率極大提高,體溫升至38℃~41℃,有的病毒被殺死,有的病毒則經受住了考驗。
  • 看看咱們的吉祥物,就知道'諧音梗'在古代有多流行了!
    北宋 劉寀 《落花遊魚圖》(局部) 美國聖路易美術館藏從飛禽走獸到花鳥蟲魚,從自然天成到食物器皿,說實話,若是細數起咱們傳統文化中的諧音吉祥象徵,恐怕幾篇文章都說不盡。而這些吉祥物的美好寓意,其實都離不開一個古人愛玩的諧音梗——諧音取意法。
  • 為什麼不能把蝙蝠全部消滅?
    最近充斥著關於蝙蝠的諸多負面報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了解下蝙蝠。文 | 亞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荒野拾遺錄」(ID:XJ-plant),原文首發於2020年2月4日,標題為《為什麼不能把蝙蝠全部消滅?蝙蝠很重要》,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通稱,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存大約1390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各種生態系統都有它的存在。
  • 【傳統元素】漲姿勢!中國古代經典家具圖紋解讀
    龍為華夏民族崇拜的圖騰,象徵最大的吉祥物。龍的形象廣泛雕刻,早期家具的龍圖紋,以簡潔的赤虎頭出現,草紋為身;後來完善了有鱗有角的牛頭、蛇身、馬耳、鹿角、鯉鱗、魚翅、蜃腹,鰻尾、虎掌,鷹爪式集合型動物;並且有盤龍、升龍、降龍、戲耍龍、如意龍、花草龍、二龍戲珠等圖案紋飾。龍圖案在皇室殿宇雕刻可以雕全五爪,表現至高無上的威嚴等級,民間雕隱爪龍,其中隱蔽四爪合一爪,似兩爪龍。
  • 蛇在古代為什麼被作為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什麼?
    而在聖經裡記載著蛇是邪惡的象徵,那麼在兩種古代文明中 蛇又是怎樣的形象?為什麼在中國古代會產生對蛇的崇拜? 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伊甸園中蛇因引誘夏娃吃下禁果而被趕了出來,殃及亞當,是惡毒、誘惑的象徵。在東方,神話傳說中的「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女媧伏羲蛇身交纏的圖畫,創造了後來的人類,受到膜拜。可以說蛇在東西方文化中崇拜與遭受唾棄並存,這讓蛇類在當今各地區傳統文化裡有著亦正亦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