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新華網,二次轉載請註明出處
樓宇烈,浙江省嵊州市人,1934年生,1960年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論著有《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國的品格》《王弼集校釋》等,主編或參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文明史》《東方哲學概論》等。
「規」是中國傳統漢字中很重要的一個字。「規」本來是圓的意思。《楚辭·離騷》中說:「圓曰規,方曰矩。」規是圓,矩是方,沒有方圓就不能成事,也就是說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規矩、遵循一定的規律。《韓非子·解老》裡講「萬物莫不有規矩」,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其準則法度。所以這個「規」字當選為2016年度國內漢字很好,說明大家現在越來越意識到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遵守一定的規矩,這是做好事情、做好人的一個基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規矩,但這個規矩、規則不是僵化的,它是因時因地而異的,這就引申出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中道」或者說「中庸」。「中道」「中庸」的「中」其實就是一個標準、就是規和矩,古語叫「中規中矩」。中國人把代表「規矩」的這個「中」看得非常重要。《中庸》裡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之根本啊!堯傳給舜有四個字「允執厥中」,「厥」就是「其」,「允執厥中」就是要誠懇地秉執其中正之道。舜傳給禹又加了十二個字,變成十六個字,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稱為「十六字心傳」。宋代的儒家把這個看作是中國道統傳承的心法、心傳。由此可見,「中」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根本的理念,做什麼事情都要掌握這個「中」,掌握規矩。
但是這個「中」、這個規矩不是僵化的、教條的,它一定要根據時間、環境、地點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中」前面可以加一個「時」字,稱為「時中」,要與時偕行。這個「時」並不單單指時間,我們傳統的「時」有空間的概念包含在內,包括了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
另外,「中」就是「執其兩端用其中」,「中」離不開兩端,指的是兩端之「中」。所以,看問題不能只看一面,既要看到這面,也要看到那面;另外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不能偏這面,也不能偏那面,否則會失去平衡,所以做什麼事情既要掌握標準也要恰如其分。
規矩是限制人的,但又不是限制人的,所以孔子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說等到他七十歲的時候,他再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這個規矩了。規矩可以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約束,也可以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自律,一個是他律,一個是自律。規矩應該是內外兩個方面都有,但中國文化更強調自律,自律是第一,他律是其次,不能倒過來。
文化是根本的東西。人類正是在進化發展過程中,通過一步一步文明的發展、文化的積澱,才有今天人類的樣子。我們如果把這些文化都拋棄掉了,那我們豈不是回到野蠻了嗎?
其實各種競爭的背後是文化的競爭。什麼樣的文化能夠讓大家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做人的原則,這種文化就能夠戰勝其它文化。這一點,從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但他們最終都尊重、接受並融入中華文化。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有著深刻的生存發展智慧。
信仰是支撐人的一種很重要的精神力量,沒有一種信仰的支撐,人很難生存、發展。但人的信仰又是多種多樣的。追求高尚的理想、精神、境界是一種信仰,拜金主義、拜物教也是一種信仰;以義為利、捨生取義是一種信仰,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也是一種信仰。所以,信仰有各種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境界。因而,信仰的選擇非常重要,你是選擇把義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利放在第一位?這種選擇的背後充滿著文化的張力。也就是說,選擇什麼樣的信仰是根植於我們的文化積澱中的。假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觀念有著非常深的認同和自覺的追求,那麼自然而然你會選擇先義後利。所以,對信仰背後的文化內涵認同越深刻,我們的價值取向和信仰信念就越堅定、越執著。
覺悟是你自己認識到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就叫有覺悟。如果一切都讓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那就沒有覺悟。因此,覺悟是自己的覺悟,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最終要靠你自己。近代學者黃侃曾經說:「自物理而來者,盡人可通;自心理而來者,終屬難通。」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對「下學」和「上達」有一個區分。「下學」人倫日用,指學習日常生活中間的一些道理;「上達」是上到心裏面,從內心去體悟。對於「下學」是可以言傳的,「上達」則必須你自己去體會。覺悟就是這種「上達」。
另一點,覺悟不僅僅是明白了事理、想通了,而且還要能夠自覺地按照這個事理去做。所以,「覺悟」這個詞雖然是覺打頭,但它還有行的內涵,有覺有行,既明白了、又踐行了,才是真正的覺悟,否則只是形式上的覺悟。佛教裡面講「開悟」和「證悟」。「開悟」就是我明白了這個,「證悟」就是去踐行,證實你這個悟是對的還是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學習有這樣的次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開始要廣泛地學,學了以後還要追問,去尋根究底,繼而仔細地去思考它,然後你分析清楚了、明辨了,明辨了就是一種覺悟,但那夠嗎?不夠,必須去實踐。所以,把明辨和篤行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覺悟。覺悟了也就代表你看得透徹了,也就能行得徹底、行得堅決。一知半解,沒有覺悟,反映在行動上就會要麼猶豫不決,要麼偏離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在其久遠博大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它最重要和最鮮明的特徵。
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強調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所以,明道正誼、節制物慾、完善自我人格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文精神,就是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一種精神,既要保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又要尊重大自然總的規律。所以,通俗地說,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就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一方面,人為萬物之靈,人為貴。《尚書·泰誓》裡講:「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在天地萬物中間是最重要的。人的重要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他參與到天地萬物的生長發展過程中。在中國文化中,人雖是天地所生萬物之一,但是可以和天地並列為三。《荀子·天論》中講:「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這裡的「參」字就是「叄(三)」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以其能治天時地財而用之,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人在天地萬物中處於什麼位置呢?《禮記·禮運》中講:「人者,天地之心也。」我們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人是天地的心。就像人的心支配了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作為天地之心的人也「支配」了天地萬物,所以,人有一種很強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
但另一方面,人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這種支配能力,正確地認識人在天地萬物中的位置。所以,《周易·賁卦·彖傳》中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什麼叫做「文明以止」?「文明以止」就是用禮義教化讓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個人應該止於何處。也就是說,你要認識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位置。因為人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一動就會讓整個天地發生變化。那麼,你就要控制住自己,約束住自己,不該做的不能做,不該改變的不能改變,不能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這就叫「文明以止」,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精神並不是把人誇大得無所不能、無所不為,而是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認識到人本身的主體性、能動性,又認識到人處於天地之間的位置,然後自己約束自己形成自覺,進而由自覺上升到自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內涵。
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方面強調人不能做神的奴隸,也不能做物的奴隸,「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而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強調人也不能狂妄自大,不要去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反而要虛心地向天地萬物學習,尊重、順應自然。
中國文化強調由己及人、由近及遠。首先你得在家庭裡面傾聽、尊重你的父母,愛護你的子女,這樣你才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這種思維由近及遠地推出去,最終從家庭推到普通百姓身上,推到天地萬物上。所以《孟子》裡面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宋代的哲學家張載也講「民胞物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有的民都跟我是一母所生,所有的物都跟我是同類,都是天地所生,都要關懷。因此,中國人由近及遠地認為家國是可以推愛的,家國是同構的、一體的,所以有非常濃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
也正因為中國人有非常濃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所以,家風家教非常重要。在小的家庭裡面,父母的影響很直接、也很深遠。家教發展起來會變成一個家族的傳統,大家都這樣去做,就會影響整個族人。後來,我們學校興起了,有了傳統的書院、有了現在的學校,其實書院、學校也是一個「家」。在書院裡面學生就把書院當成家,以師長為父母,書院裡面師生的關係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一樣,所以書院的教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家教。進一步講,一個團體是一個家,一個鄉裡是一個家,一個區域是一個家,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家。所以我們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我覺得家風家教現在既要從每個小家抓起,更要重視整個社會的風氣、整體的家風。整個社會的風氣好了,小家也會好,所以整個「大家」的家風更重要。就像孟德斯鳩認為的那樣:一個有良好習俗的社會,他的法律是簡單的。有德治禮序以後,法的空間就會變小,法的作用也才會真正發揮出來。
反腐敗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本在哪裡?本就是出現這些腐敗現象根源的地方。而這個根源,我理解就在於我們失去了人的自覺、自律。《黃帝內經》裡講:「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本就是要在未發病前就解決問題,而不是等到已經發病了才去治。這句話大家比較熟悉,但是大家更應當知道的是荀子講的一句話:「君子治治,非治亂也。」什麼叫「治」?什麼叫「亂」?荀子講符合禮義、有秩序就叫「治」,「亂」就是違背禮義、沒有秩序。於是人們就進一步問了,難道有亂就不治嗎?他說不是,不是就亂而治亂,而是「去亂而被之以治」,也就是我們把亂去掉了以後,要把正面的東西給它樹立起來,把禮義的這層東西給它建立起來。所以既要打掉消極的東西,更要樹立正面的東西。反腐不光要去掉亂,亂是要去掉的,但去掉以後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把正面的東西樹立起來。因此,反腐敗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要通過正心修身,培養人的自覺和自律。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當前的標本兼治是非常有意義、有用的。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自覺和自律,非常重視正心修身。我們前面講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而這種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就是人的自覺和自律。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向內」而不是「向外」,強調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諸己、反躬自問。中國文化認為,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提高自身。《大學》裡面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中國文化又是一種「修身文化」。而這種修身文化又告訴我們,人是可以管住自己的,而且可以很好地管住自己。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擔當文化、責任文化、義務文化,講究奉獻人生。做官是擔當、奉獻的,不是謀權、謀利的。有一個很典型的人物,就是蘇東坡。儘管他的仕途不是那麼順暢,蘇東坡被貶了多少次,貶到黃州、惠州、儋州……可是你看,儘管這樣,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擔當,他在杭州留下了蘇堤,在儋州把海南的整個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動了當地文教事業的發展。所以,擔當是歷代官員教育中一個很核心的東西,要有擔當,而且能擔當、會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