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

2021-02-19 戒為良藥

轉載自新華網,二次轉載請註明出處

樓宇烈,浙江省嵊州市人,1934年生,1960年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論著有《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國的品格》《王弼集校釋》等,主編或參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文明史》《東方哲學概論》等。


「規」是中國傳統漢字中很重要的一個字。「規」本來是圓的意思。《楚辭·離騷》中說:「圓曰規,方曰矩。」規是圓,矩是方,沒有方圓就不能成事,也就是說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規矩、遵循一定的規律。《韓非子·解老》裡講「萬物莫不有規矩」,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有其準則法度。所以這個「規」字當選為2016年度國內漢字很好,說明大家現在越來越意識到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遵守一定的規矩,這是做好事情、做好人的一個基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規矩,但這個規矩、規則不是僵化的,它是因時因地而異的,這就引申出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中道」或者說「中庸」。「中道」「中庸」的「中」其實就是一個標準、就是規和矩,古語叫「中規中矩」。中國人把代表「規矩」的這個「中」看得非常重要。《中庸》裡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之根本啊!堯傳給舜有四個字「允執厥中」,「厥」就是「其」,「允執厥中」就是要誠懇地秉執其中正之道。舜傳給禹又加了十二個字,變成十六個字,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稱為「十六字心傳」。宋代的儒家把這個看作是中國道統傳承的心法、心傳。由此可見,「中」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根本的理念,做什麼事情都要掌握這個「中」,掌握規矩。

  但是這個「中」、這個規矩不是僵化的、教條的,它一定要根據時間、環境、地點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中」前面可以加一個「時」字,稱為「時中」,要與時偕行。這個「時」並不單單指時間,我們傳統的「時」有空間的概念包含在內,包括了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

  另外,「中」就是「執其兩端用其中」,「中」離不開兩端,指的是兩端之「中」。所以,看問題不能只看一面,既要看到這面,也要看到那面;另外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不能偏這面,也不能偏那面,否則會失去平衡,所以做什麼事情既要掌握標準也要恰如其分。

規矩是限制人的,但又不是限制人的,所以孔子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說等到他七十歲的時候,他再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這個規矩了。規矩可以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約束,也可以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自律,一個是他律,一個是自律。規矩應該是內外兩個方面都有,但中國文化更強調自律,自律是第一,他律是其次,不能倒過來。

文化是根本的東西。人類正是在進化發展過程中,通過一步一步文明的發展、文化的積澱,才有今天人類的樣子。我們如果把這些文化都拋棄掉了,那我們豈不是回到野蠻了嗎?

  其實各種競爭的背後是文化的競爭。什麼樣的文化能夠讓大家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做人的原則,這種文化就能夠戰勝其它文化。這一點,從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但他們最終都尊重、接受並融入中華文化。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有著深刻的生存發展智慧。

  信仰是支撐人的一種很重要的精神力量,沒有一種信仰的支撐,人很難生存、發展。但人的信仰又是多種多樣的。追求高尚的理想、精神、境界是一種信仰,拜金主義、拜物教也是一種信仰;以義為利、捨生取義是一種信仰,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也是一種信仰。所以,信仰有各種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境界。因而,信仰的選擇非常重要,你是選擇把義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利放在第一位?這種選擇的背後充滿著文化的張力。也就是說,選擇什麼樣的信仰是根植於我們的文化積澱中的。假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觀念有著非常深的認同和自覺的追求,那麼自然而然你會選擇先義後利。所以,對信仰背後的文化內涵認同越深刻,我們的價值取向和信仰信念就越堅定、越執著。

覺悟是你自己認識到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就叫有覺悟。如果一切都讓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那就沒有覺悟。因此,覺悟是自己的覺悟,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最終要靠你自己。近代學者黃侃曾經說:「自物理而來者,盡人可通;自心理而來者,終屬難通。」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對「下學」和「上達」有一個區分。「下學」人倫日用,指學習日常生活中間的一些道理;「上達」是上到心裏面,從內心去體悟。對於「下學」是可以言傳的,「上達」則必須你自己去體會。覺悟就是這種「上達」。

另一點,覺悟不僅僅是明白了事理、想通了,而且還要能夠自覺地按照這個事理去做。所以,「覺悟」這個詞雖然是覺打頭,但它還有行的內涵,有覺有行,既明白了、又踐行了,才是真正的覺悟,否則只是形式上的覺悟。佛教裡面講「開悟」和「證悟」。「開悟」就是我明白了這個,「證悟」就是去踐行,證實你這個悟是對的還是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學習有這樣的次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開始要廣泛地學,學了以後還要追問,去尋根究底,繼而仔細地去思考它,然後你分析清楚了、明辨了,明辨了就是一種覺悟,但那夠嗎?不夠,必須去實踐。所以,把明辨和篤行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覺悟。覺悟了也就代表你看得透徹了,也就能行得徹底、行得堅決。一知半解,沒有覺悟,反映在行動上就會要麼猶豫不決,要麼偏離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在其久遠博大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它最重要和最鮮明的特徵。

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強調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所以,明道正誼、節制物慾、完善自我人格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文精神,就是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一種精神,既要保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又要尊重大自然總的規律。所以,通俗地說,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就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一方面,人為萬物之靈,人為貴。《尚書·泰誓》裡講:「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在天地萬物中間是最重要的。人的重要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他參與到天地萬物的生長發展過程中。在中國文化中,人雖是天地所生萬物之一,但是可以和天地並列為三。《荀子·天論》中講:「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這裡的「參」字就是「叄(三)」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以其能治天時地財而用之,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人在天地萬物中處於什麼位置呢?《禮記·禮運》中講:「人者,天地之心也。」我們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人是天地的心。就像人的心支配了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作為天地之心的人也「支配」了天地萬物,所以,人有一種很強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

  但另一方面,人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這種支配能力,正確地認識人在天地萬物中的位置。所以,《周易·賁卦·彖傳》中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什麼叫做「文明以止」?「文明以止」就是用禮義教化讓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個人應該止於何處。也就是說,你要認識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位置。因為人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一動就會讓整個天地發生變化。那麼,你就要控制住自己,約束住自己,不該做的不能做,不該改變的不能改變,不能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這就叫「文明以止」,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精神並不是把人誇大得無所不能、無所不為,而是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認識到人本身的主體性、能動性,又認識到人處於天地之間的位置,然後自己約束自己形成自覺,進而由自覺上升到自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內涵。

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方面強調人不能做神的奴隸,也不能做物的奴隸,「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而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強調人也不能狂妄自大,不要去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反而要虛心地向天地萬物學習,尊重、順應自然。

中國文化強調由己及人、由近及遠。首先你得在家庭裡面傾聽、尊重你的父母,愛護你的子女,這樣你才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這種思維由近及遠地推出去,最終從家庭推到普通百姓身上,推到天地萬物上。所以《孟子》裡面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宋代的哲學家張載也講「民胞物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有的民都跟我是一母所生,所有的物都跟我是同類,都是天地所生,都要關懷。因此,中國人由近及遠地認為家國是可以推愛的,家國是同構的、一體的,所以有非常濃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

也正因為中國人有非常濃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所以,家風家教非常重要。在小的家庭裡面,父母的影響很直接、也很深遠。家教發展起來會變成一個家族的傳統,大家都這樣去做,就會影響整個族人。後來,我們學校興起了,有了傳統的書院、有了現在的學校,其實書院、學校也是一個「家」。在書院裡面學生就把書院當成家,以師長為父母,書院裡面師生的關係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一樣,所以書院的教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家教。進一步講,一個團體是一個家,一個鄉裡是一個家,一個區域是一個家,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家。所以我們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我覺得家風家教現在既要從每個小家抓起,更要重視整個社會的風氣、整體的家風。整個社會的風氣好了,小家也會好,所以整個「大家」的家風更重要。就像孟德斯鳩認為的那樣:一個有良好習俗的社會,他的法律是簡單的。有德治禮序以後,法的空間就會變小,法的作用也才會真正發揮出來。

反腐敗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本在哪裡?本就是出現這些腐敗現象根源的地方。而這個根源,我理解就在於我們失去了人的自覺、自律。《黃帝內經》裡講:「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本就是要在未發病前就解決問題,而不是等到已經發病了才去治。這句話大家比較熟悉,但是大家更應當知道的是荀子講的一句話:「君子治治,非治亂也。」什麼叫「治」?什麼叫「亂」?荀子講符合禮義、有秩序就叫「治」,「亂」就是違背禮義、沒有秩序。於是人們就進一步問了,難道有亂就不治嗎?他說不是,不是就亂而治亂,而是「去亂而被之以治」,也就是我們把亂去掉了以後,要把正面的東西給它樹立起來,把禮義的這層東西給它建立起來。所以既要打掉消極的東西,更要樹立正面的東西。反腐不光要去掉亂,亂是要去掉的,但去掉以後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把正面的東西樹立起來。因此,反腐敗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要通過正心修身,培養人的自覺和自律。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當前的標本兼治是非常有意義、有用的。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自覺和自律,非常重視正心修身。我們前面講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而這種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就是人的自覺和自律。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向內」而不是「向外」,強調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諸己、反躬自問。中國文化認為,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提高自身。《大學》裡面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中國文化又是一種「修身文化」。而這種修身文化又告訴我們,人是可以管住自己的,而且可以很好地管住自己。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擔當文化、責任文化、義務文化,講究奉獻人生。做官是擔當、奉獻的,不是謀權、謀利的。有一個很典型的人物,就是蘇東坡。儘管他的仕途不是那麼順暢,蘇東坡被貶了多少次,貶到黃州、惠州、儋州……可是你看,儘管這樣,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擔當,他在杭州留下了蘇堤,在儋州把海南的整個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動了當地文教事業的發展。所以,擔當是歷代官員教育中一個很核心的東西,要有擔當,而且能擔當、會擔當。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文化與特色文化產業論綱
    作者:範建華,雲南省社科聯原主席來源:元浦說文編輯:邢成斌 一、「十三五」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解讀 2014年8月,文化部、財政部出臺《關於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對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 昆明華邑酒店—雲南民族特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
    洲際酒店集團是全世界知名的酒店集團昆明華邑酒店及度假村是洲際酒店集團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細膩需求及中國顧客全新的消費觀念,極力打造全新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的設計、裝修、服務 、格局等都是注重融入雲南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加國際管理文化各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
  • 琴棋書畫-中國傳統文化
    「琴棋書畫」乃中國傳統「四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雅而高逸的情懷體現。
  • 展現美食特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科大文化才藝秀
    「向上向美,力行力新」是武漢科技大學沁湖文化的八字內涵,昨日,武科大於南苑食堂舉行的沁湖魚宴更是將這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展現美食特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科大學子特意帶來文化才藝秀,為魚宴增「香」。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文化價值觀定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遺產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封閉的體系。儘管在中國古代限制對外交流的條件下,但它還是以開放的態度實現了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融合。
  • 「外國語」與「傳統文化」特色盡顯,龍華區第三外國語學校外語文化...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6日訊 (記者 曹園芳 通訊員 熊武)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展示外語文化辦學特色,昨日,深圳市龍華區第三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三外」)舉行了「積極卓越領航未來」第二屆外語文化藝術節。
  • 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原標題: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歡聚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微視頻大賽的方式,用英語講述一個個家喻戶曉的中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問題。這些文化基因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積澱,形成了我們今天治國理政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寶庫。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
  • 傳統樺樹皮工藝:黑龍江特色文化符號之一
    樺樹皮文化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日本等具有豐富樺樹資源的國家和地區。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傳統樺樹皮製作工藝。陶丹丹曾到訪大小興安嶺各少數民族聚集地及內蒙古等地,了解樺樹皮製作技藝及相關歷史。在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陶丹丹創造了「疊、透、空、懸」等多種樺樹皮工藝品製作方法。
  • 繼承傳統文化,要挑肥揀瘦,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最近真的讀過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書籍,而且都是關於兒童繪本的類型,從《中國神話故事集》到《有仙氣》、《有英氣》等等兒童繪本,所講的內容均是中國傳統文化洪流的一小部分。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如何,也不是隻言片語就可以被講完的。
  • 韓國特色傳統文化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國特色淫紋也能文化輸出?
    在反向文化輸出這塊兒,沙雕網友也是不會輸的,聖誕節這塊兒得給他死死的拿下。這段子一出,『JingleBell』的BGM直接無縫替換成快板順口溜,突出一個中國特色聖誕節。中國聖誕節吃餃子也沒毛病,不光得吃還必須得蘸醋,不蘸醋聖誕老人氣的打拉雪橇的馴鹿。拉雪橇的聖誕老人也必須安排上,鬍子飄飄的聖誕老人要帶來好運,所以聖誕老人是關二爺,沒毛病。
  • 樹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傳承創新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文化育人工作,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文化育人,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文化支撐。聚焦這一主題,學院以鐵路文化為主線,以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為兩翼,樹立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建全方位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 在融合回歸中創生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面這些新問題,實現通識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能夠助力通識教育自覺接續古老而健全的中國傳統,彰顯中國姿態,飽含中國精神,守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性。通識教育誕生於西方但是並非西方獨有。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根本精神與通識教育的人文關懷高度契合。中國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儒學思想。儒家人才培養以「六經」為核心典籍,以「六藝」為實踐內容,已具有通識教育的特性。
  • 中國傳統節日 弘揚傳統文化
    誦 讀 開 啟 心 智 思 考 奠 基 人 生 寄 語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 學苑論衡: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的歷史名句,「述往事、思來者」的治史情懷,是中國古人重視歷史、借鑑歷史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人民具有鮮明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的充分體現。 上述這些方面,只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但足以體現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優勢。
  • 湖南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
    不僅瀑布成群,還有驚險刺激的小古源漂流以及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劉家莊村。湖南省中國傳統村落湖南省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30個)衡陽市常寧市廟前鎮中田村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嶽陽市嶽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與傳統文化
    當我們把文化概念縮小到雕塑圈中時,就會更具體的和更多的發現它在歷史的艱難探索中,經歷過多麼不平凡的階段。雕塑在其產生的時候就已確立了那些傳統的規範。在拉丁文裡 "Sculper" (雕刻)是指用鑿子在石頭或其他材料上的勞作。"Plasticus" (雕塑)一詞來源於希臘,它是指用石膏、黏土等材料製作模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