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在少年的記憶裡,老一輩還是比較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他們不看日曆,卻能很準確地記住什麼日子是什麼節日,然後用各種形式表達對節日的到來。有時,我很納悶,但後來隨著懂事,便知道了中國民間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大的節日,就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但還有一些傳統節日,在印象裡還是較為模糊不清的。
今天是9月2日,又是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宮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七月半祭祖習俗古代就有,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
後來,不少人認為是「鬼節」,這個說法是有誤的。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的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宮、地宮、水宮,合稱「三宮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宮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宮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宮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三元日」,就是上元節,即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即七月十五祭先人節;下元節,即十月十五祭祖節。這三天,分為「上中下」元節,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歷史記載分析,還是有講究的。
道教,是中國本地傳統教派,後來又有很多分支,囊括了天、文、地、理、八卦等文化精髓,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不過,內容上還有一些傳說,是人類想像中的事物,又根本不存在這個世間。比如,天帝、鬼神等等。
中元節,又與古老的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它的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這句詩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中元作》的詩句。表現了唐代在中元節大設道場的情景。因此,中元節,自古代就有了這種傳統節日的習俗。不少古代文人墨客,在詩文中都有對中元節的描述。
如今,無論是中國各地省份,還是在國外的一些國家,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人們都會以當地習俗度過這特殊的一天。比如,廣西以「放河燈」的方式來普渡和祈禱。著名女作家蕭紅曾在《呼蘭河傳》裡說過中元節,不過她這天是鬼節,不管怎樣的說法,意思是正直和善良的人,不會忘記逝去的人。
中元節這天晚上,在新疆,大人一般不讓孩子出門,說是晚上容易遇見「鬼魂」,是不吉利的。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迷信的說法。在我的概念裡,中元節,就是向祖先匯報今年的收成,是告訴先人,後輩們的日子過得好與壞,表達對先人的一種懷念和孝心。這才是中元節的內涵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