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2020-12-27 新疆人文風物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在少年的記憶裡,老一輩還是比較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他們不看日曆,卻能很準確地記住什麼日子是什麼節日,然後用各種形式表達對節日的到來。有時,我很納悶,但後來隨著懂事,便知道了中國民間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大的節日,就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但還有一些傳統節日,在印象裡還是較為模糊不清的。

今天是9月2日,又是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宮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七月半祭祖習俗古代就有,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

後來,不少人認為是「鬼節」,這個說法是有誤的。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的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宮、地宮、水宮,合稱「三宮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宮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宮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宮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三元日」,就是上元節,即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即七月十五祭先人節;下元節,即十月十五祭祖節。這三天,分為「上中下」元節,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歷史記載分析,還是有講究的。

道教,是中國本地傳統教派,後來又有很多分支,囊括了天、文、地、理、八卦等文化精髓,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不過,內容上還有一些傳說,是人類想像中的事物,又根本不存在這個世間。比如,天帝、鬼神等等。

中元節,又與古老的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它的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這句詩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中元作》的詩句。表現了唐代在中元節大設道場的情景。因此,中元節,自古代就有了這種傳統節日的習俗。不少古代文人墨客,在詩文中都有對中元節的描述。

如今,無論是中國各地省份,還是在國外的一些國家,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人們都會以當地習俗度過這特殊的一天。比如,廣西以「放河燈」的方式來普渡和祈禱。著名女作家蕭紅曾在《呼蘭河傳》裡說過中元節,不過她這天是鬼節,不管怎樣的說法,意思是正直和善良的人,不會忘記逝去的人。

中元節這天晚上,在新疆,大人一般不讓孩子出門,說是晚上容易遇見「鬼魂」,是不吉利的。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迷信的說法。在我的概念裡,中元節,就是向祖先匯報今年的收成,是告訴先人,後輩們的日子過得好與壞,表達對先人的一種懷念和孝心。這才是中元節的內涵和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元節又叫鬼節?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是個什麼節日?老祖宗留下哪些習俗呢
    今年的中元節馬上就要到了,相信不少地方的馬路上,又多了一些燒紙錢和元寶的人。「鬼節」一詞成了中元節的代名詞。那麼這個節日究竟是怎樣來的?又有哪些習俗呢?中元節的由來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中元節究竟是什麼?民俗還是迷信,本質是孝文化和家文化的傳承
    中元節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代表著一種風俗文化,而祭祀燒紙是文化表達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中元節所承載的是一種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一種習俗,而不是盲目地將它打入迷信。中國的是一個血緣聯繫非常緊密的社會,深層次還是反映中國的孝文化,這一天也是為了追憶先人。祭祖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出現在中元節,其它節日諸如清明、春節,也都有緬懷祖先的行為。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附2021年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大全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
  • 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中元節
    部派佛教時期,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 中元節已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
    2020年的中元節是9月2日。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帶有一種惡意。或許我們應該想想,中元節以後是否會被禁止?2010年,中國文化部還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傳統祭祀活動一般有三種方式,上墳、家祭和遙祭。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一般採取的遙祭方式。
  • 畫給孩子的中國傳統節日,讓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心靈得到滋養
    二月二為什麼要剪頭髮……本書是一本原創民俗類圖畫書,以故事為主線,穿插各種神話傳說、古典詩詞、諺語等,講述了傳統節日的來歷以及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習俗,讓小讀者能夠自己解答各種關於節日的問題,輕鬆有趣地吸收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我。章節中還附有動手製作節日美食的互動欄目,更容易激發起小讀者的閱讀興趣,並在實踐中更深切地理解傳統文化。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縱觀日本人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現,日本人實際上是蒙古人、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雲南少數民族人、朝鮮人、韓國人,在演變的過程中,遷徒流動,穿過白令海峽,沿著如今的俄羅斯南下,到達日本島,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後,形成的雜交人種,並不是單一的一個人種的後裔。02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 今日中元節 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安徽中元節有什麼習俗?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各地習俗祭祖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 「中元節」這天,你知道都有哪些習俗呢
    農曆七月十五,道教稱「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你知道「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呢?並「燒街衣」,其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於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
  • 中元節的歷史由來和飲食習俗原來是這樣的,看完才知道了
    中元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同清明節、重陽節、除夕等都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的大節。中元節是道教的一種叫法,民間俗稱一般就是七月十五或者七月半,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就是焚燒紙錠、祭祖,還可以說這個節日就是追懷先人的一種傳統的文化節日,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團圓的美好心願。 金桂飄香的月圓之夜,正是闔家團圓之時。
  •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中元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
    這幾天相信有的小夥伴坐在家裡也能偶爾聽到鞭炮聲,或者是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個小土包,上面插著幾根香,其實這一切的行為只是有人在緬懷逝去的親人,有人就會問這些行為不是清明節才有嗎,其實農曆七月十五也會有這些習俗,這一天就是中元節,也叫做鬼節。有一種說法就是農曆七月初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農曆七月十五則是鬼門關的時候。
  • 【節日】梅州舉辦形式多樣的端午節活動:感受傳統習俗,品味中華文化
    【節日】梅州舉辦形式多樣的端午節活動:感受傳統習俗,品味中華文化 2020-06-26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國際志願人員日依小編之愚見,統計節日數目的標準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從古到今(規定個「今」之時限),都過過哪些節;一種是,當今的中國都過哪些節。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乞巧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七夕乞巧節過後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節的時間具體是幾月幾日呢?在中國乞巧節過後是哪個傳統節日呢?乞巧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 詳解中元節的由來及習俗
    那麼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呢?還有中元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呢?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吧! 中元節的由來及習俗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是怎麼來的?都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悠久歷史讓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有很多的習俗,正是因為如此顯得中國神秘又富有韻味,中元節就是人們常說的「鬼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有句古話叫:「七月半,鬼亂竄。」就是描述的這一節日,也因為涉及到鬼魂這個節日的神秘色彩也更加的濃鬱,很受家中長輩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