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十月初一:寒衣節;(13)十月十五:下元節;(14)臘月初八:臘八節;(15)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節;(16)臘月三十:除夕。
國家確定公布的重要節日有:1月1日元旦,3月8日國際婦女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4日青年節,6月1日兒童節,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8月1日建軍節,9月10日教師節,10月1日國慶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起源在先秦時代,時間久遠。許多節日基本定型是在兩漢時期,如元旦(春節)、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這不僅是因為「漢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得一些節日、習俗流傳來了,逐漸定型。
中國古代長期是農耕文明,許多節日與採集、漁獵、安排農事生產有關,比如祈望豐收,驅除危害,慶祝豐收,人們舉行一些活動。這種節日雖然參雜一些鬼神迷信思想,但目標還是安排生產和生活,消除災害,保護自身,追求安全幸福。到了兩漢時期,節日時間逐漸固定下來。隨著人們健康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有更大的能力徵服自然,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節日的過法增添了娛樂享宴等內容。一路發展下來,節日的原始性功能逐漸喪失、淡化,而且發展和增添了新的娛樂休閒等內容。就像現在的端午節,粽子已經升級高檔了,賽龍舟的龍舟科技成分多了,其他內容也在現實化。現在節日生活開始大規模地與城市生活密切結合,從一向充滿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而向著世俗化、娛樂型的方向轉變,成為民間真正意義上的「良辰佳節」。
當前的中國節日有些是農事節日,比如中秋節主要以慶賀農業豐收為主;有些是祭祀節日,比如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還保留著祭祀先人的習俗;有些是紀念節日,比如端午節紀念屈原、七夕紀念牛郎織女、中秋節紀念嫦娥,但是人們更多的是把節日當作節慶,其餘的當作故事傳說。不過,國家規定的紀念節日和慶祝節日,百姓還是非常重視和敬仰的。
節日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百姓來說,是傳統和習俗的傳承、教化,有利於社會進步;休閒、娛樂、社交,可以放鬆身心、培養情操、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有利於社會和諧、養精蓄銳,凝聚合力,提高發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