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轉載自中國詩酒文化協會官網之「詩酒文化」欄目文章。
◆ 酒與春節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悠久、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在這一盛大節日中,各地有眾多習俗,飲酒是其中最為重要的。
早在西周時期,人們為慶祝一年的豐收和新一年的到來,就捧上美酒,抬著羔羊,聚在一起,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從此,這種聚會便為春節這一盛大節日開了先河。到了漢代,「年」作為重大節日逐漸定型。到了這一天,家人放過爆竹後歡聚一堂飲椒柏酒,而且是讓年齡最小的先飲。在東漢時期,初一黎明,各級官吏都要到朝廷給皇帝行賀年之禮,皇帝也興致勃勃地接受群臣的朝賀,名曰「正朝」。漢制規定,群臣入宮朝拜需根據品位的高低帶不同的禮品,皇帝也要設宴款待群臣。經學家戴憑官侍中時參加一次御宴,皇帝為考察大臣們的學問,特令大家互以經史考辯詰難,釋義不通者讓座給通者,戴憑連連獲勝,連坐五十餘席,一時傳為佳話。這種朝賀之風往後愈演愈烈,曹植在詩中描寫曹魏時期的盛況說: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佳會,宴此高堂,尊卑列敘,典而有章。衣裳鮮活,敝敝玄黃,清酤盈爵,中坐騰光。珍膳雜沓,充溢圓方。笙碧既設,箏瑟俱張。悲歌厲響,咀爵清商。俯視文軒,仰瞻華梁。願保慈喜,千載為常。歡笑為娛,樂哉未央!皇家榮貴,壽考無疆。」
漢民族向有「守歲」的風俗,「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周處《風土記》)。唐代宮中守歲,常常大擺宴席,讓侍臣應製作詩,歌舞昇平。
皇帝大臣如此,一般的騷人墨客是夜也往往飲酒賦詩,不過他們多是有感而發,與御用詩人的一味歌舞昇平大不相同。賈島一生坎坷貧困,以「苦吟」聞名於世,除夕守歲時,常把一年所作之詩全部置於几案之上,以酒肉為祭,焚香禱告道:「此吾終年苦心也」。祭畢舉杯痛飲,長歌度歲。韋莊則痛感韶華易逝,遊子飄道:
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頻。
豈知新歲酒,猶作異鄉身。
雪向寅前凍,花從子後春。
到明追此會,俱是隔鄉人。
宋時不僅「守歲」,還有「饋歲」、「別歲」等花樣,樣樣都離不開酒,「士庶不論貧富……如同白日,圍爐團座,酌酒喝歌」,「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也。」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之後,除夕夜想起昔日此時闔家團圓飲屠蘇酒的歡樂,再看看現在身陷囹圄、孤燈殘照的悽涼,感概油然而生: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空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春節,王安石客居他鄉,佳節思親,也難免生「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傷:一樽聊有天涯意,百感翻然醉裡眠。酒醒燈前猶是客,夢回江北已經年。佳時流落真可得,勝事蹉跎只可憐。唯有到家寒食在,春風東泛瀕溪船。
與文天祥的沉痛蒼涼迥然有別,也與王安石的淡淡哀傷很不相同,詞人楊無咎的除夕之作為:
勸君今夕不須眠,
目滿,
滿泛觥船。
大家沉醉對芒筵,
願新年勝舊年。
在春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裡,詩人往往以酒釋懷,表達由衷的感慨或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
◆ 酒與清明節
清明節早在古代春秋時期已經產生,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陽曆四月五日前後。從殷商至漢初時期二十四個節氣已全部制定完成。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段落,太陽到達黃經15度,即為清明節。
清明節,因為時處春和景明之時,枝綠草青,萬物欣欣向榮,有祭墓和踏青的習俗。無論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明人劉侗《五雜組》記:「南人借祭墓為踏青遊戲之具,紙錢未灰,舄履相錯,日墓,幡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
這個節日裡飲酒是不受限制的。古人在清明時節飲酒並留下大量詩作,唐代白居易寫道:
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
春分花發後,寒食月明前。
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舒緩祭墓之後人們的悲痛心情。
◆ 酒與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農曆五月五日。「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清·寶廷《五日讀〈離騷〉》)端即初始,午乃十二地支之一。原來端午只意味著每月初五日。由於「五」與「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後來特別將五月五日稱為端五。唐時為避玄宗生日之諱,特將「端五」改為「端午」。從此,端午節的名字就固定下了下來。
端午節的形成主要是為悼屈原和闢邪惡。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正道直行,剛直不阿,為實現「美政」理想同奸佞群小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以死進行了最後的抗爭,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壯麗之歌。相傳他是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的,江中的漁夫聞訊泛舟趕來打撈,費盡周折也末見到他的屍體。一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粽子等物扔進江中,一個老醫生拿出一罈子雄黃酒倒進江裡,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屈原屍體不為蛟龍水獸所傷害。因而,後世悼念屈原時就多與酒發生了聯繫,其至把他的《離騷》當成了與酒一樣須臾不可離的寶物。《世說·任誕篇》云:「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成名士。」清人屈紹隆提出和酒讀《離騷》:「一葉《離騷》酒一樽,灘聲空助效臣哀。」寶廷更認為以《離騷》佐酒遠勝佳美饌:「《離騷》分年欣喜,年來久未溫,姑作下酒物,絕勝餚饌陣。」
當然,僅喝點酒讀讀《離騷》是遠未得屈原精神的真髓的,真正的有識之士都只把酒當成形式,把屈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當成悼念的實質內容。唐末洪州將軍在《題屈原祠》中寫道:「蒼藤古木幾經春,舊祀祠堂小水濱。行客謾陣三酎酒,大夫原是獨醒人。」宋人徐謂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一詩,也表達了對屈原的欽敬和哀悼:「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槍神!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人猶見獨醒人。」
「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舊時,每逢端午節,不少地區都有飲雄黃酒以驅疾除病的習慣。「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瘻,惡創、疽痔、死肌,殺精惡、物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唐時因科舉失意遭到夫人恥笑的杜羔,動亂年間喪父散母,痛不欲生,啕號終日,幾致神經失常。其妻趙氏特在端午節採摘許多夜合花,曬乾後裝入丈夫的枕套,當他稍有犯病跡象時,即掏一把泡在酒中讓他飲用,馬上平安無事。有些地方,端午節還飲菖蒲酒、門插艾葉以避惡氣。
俗云: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也有不少地方(尤其是北方)並不把端午當成「惡日」,相反,還把它當成喜慶之節來看待。唐玄宗在《端午壬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了端午佳節皇宮盛宴的歡樂情況,美味佳餚,醇醪瓊液,樹蔭濃鬱,清風徐徐,他們君臣歡飲終日,吟詩作賦,好不逍遙自在。
◆ 酒與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個與家人團圓賞月飲酒的日子。
《禮記·祭法》:「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按古制,天子每年春分時祭日,秋分時祭月。秋分,在八月裡,而八月是秋季三個月中間的一個月,故而叫「中秋」。秦漢之時,繼承了前代的遺風,很重視中秋時的祭月活動。漢代時,天子在八月裡要飲經過多次釀成的「酎」酒。明清之時,祭月、賞月、飲酒之風沿習不斷,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
月與酒自古就有著不解之緣,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酒宴,並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不少詩人嗜酒如命,以月為魂。在月光皎潔、清輝明媚的中秋之夜,吟詩作賦是最讓騷人墨客心馳神往的。唐代詩人裴夷直同隱居香山的白居易中秋夜酌酒賞月,興意正濃時揮毫成詩:
清洛半秋懸璧月,彩船當夕泛銀河。
蒼龍頜底珠皆沒,白帝心邊鏡乍磨。
海上幾時霜雪積,人間此夜管弦多。
須知天地為爐意,盡取黃金鑄成波。
中秋月,不僅是仕途暢達者的朋友,更是人生困頓者的知己。貞元十四年,韓愈被貶,在改任江陵府法曹參軍的中秋月夜飲酒釋懷,在詩中寫道:「……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酒給詩人帶來了雅興,驅解了憂愁。
◆ 酒與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易經》曰:「以陽爻為九」,把「九」定為陽數,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而叫「重陽節」,也叫「重九」節。
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如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和飲酒等等。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菊花,是我們中國人培育出來的著名的花卉,《禮記·月令》中已經提到。它在草木遍枯的時刻怒放,清芳幽香,尤其惹人喜愛。古人還認為,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重陽糕,是用穀物為原料做的糕點,在重陽時吃,大概與周代秋糧收穫後要嘗新糧的做法有關。重陽節不僅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也有飲茱萸酒的做法。人們在重陽日佩茱萸,認為可以祛邪闢惡和長壽,據晉代人葛洪在《西風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鉺,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可見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後來發展成為用茱萸泡酒喝。唐代詩人王維有關於重陽節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佳節不能團聚而倍感思念之情。
◆ 除夕
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除夕飲用的酒品有「屠蘇酒」、「椒柏酒」。這原是正月初一的飲用酒品,後來改為在除夕飲用。宋代蘇軾在《除日》一詩中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來年七十歲」。明代袁凱在《客中除夕》一詩中寫道:「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為團圓酒,向長輩敬辭歲酒,這一習俗延續到今。
----
◆ 中國詩酒文化協會(China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Poetry and Wine,簡稱「協會」)是由黨和國家原領導人與文化藝術、科技、釀酒界等人士於1993年共同倡導成立,在國家民政部註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一級專業社會團體。
◆ 北京詩酒文化中心為協會全資子公司,也是協會唯一對外市場化運營平臺。詩酒中心業務範圍包含:酒產業及茶產業的開發與新媒體營銷,IP開發與運營,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特色產業園區開發與運營,香道、花道及其他傳統文化的開發與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