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 酒是中國禮教的源頭。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飲必祭,祭必酒。」《左傳》如是說,甲骨如是記。
酒不是麻痺,不是貪腐,不是泥淖,也不是陷阱。 酒是烈火,是奔馬,是刀劍,是食物中的鑽石,是固體的精神,液化的信念。
沒有綿柔,沒有淡雅,也沒有「少喝一點為健康」的嬌柔。有的只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豪邁,有的只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爽朗。「天下事,何無酒?」,在我們這片「被酒神親吻過的土地」,於政治,酒是清醒劑;於經濟,酒是催化劑;於文化,酒是興奮劑;於社會,酒是潤滑劑。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和老百姓不約而同地愛酒,源自我們血脈中一個共同的基因——中國酒文化中的壯士情結。
一、徵服,酒之靈魂。 「酒以成禮」,在中國古代,酒是君王統治臣民的工具,也是把控江山社稷的手段。「魯酒薄而邯鄲圍」,「杯酒釋兵權」,「鴻門宴」是政治家對酒的喜好決定的關係國家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酒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酒之於明君,可以激發其政治遠見,舒展其政治抱負,徵服人心和天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絕纓盡飲」的故事就是一段佳話:一次,楚莊王宴請文武群臣,讓自己兩個寵愛的妃子許姬和麥姬來敬酒,敬酒時突然狂風大作,吹滅宮中的蠟燭,有人亂中調戲了許姬,許姬扯斷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子,並立刻把事情告訴了楚莊王,請他追查治罪。 誰知楚莊王聽後高聲宣布:「先別點蠟燭,我們摸黑喝酒更有意思。」過了會楚莊王又讓眾人都扯下自己帽上纓子,「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為樂也!」,眾人扯了帽上的纓子後楚莊王才讓宮女重新點燈,「不知許姬所絕纓者誰」,君臣滿意而去。七年後,楚莊王攻打鄭國,有一位將領過關斬將,卻敵五陣,屢建奇功,令楚軍士氣大振,一直攻到鄭國都城。 楚莊王接見這位將領,這位將領卻不受賞。「臣當死,往日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之,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一次酒後失範導致的「絕纓」酒案成就了楚莊王的春秋霸業。 當然,對於昏君,暴君,酒也是麻醉自己的迷藥和消滅異己的工具,他們往往成為「被徵服」的對象。歷史上以荒淫無度出名的商紂王嗜酒如命,他與妲已朝日飲酒淫樂,開闢「酒池」,堆集「糟丘」,令三千男女一絲不掛在酒池中「牛飲」,一次喝酒時間就達七天七夜,最終,商紂王被周武王推翻,落得個引火自焚的下場。鴆酒,蒙汗酒,這些令人毛骨聳然的酒名,又曾伴隨著多少家國興亡的故事。
二、真誠,酒之秉性。 一個明白人曾說,世上有三種人不可交,一是做生意從來沒虧過的人,二是打牌從來沒輸過的人,三是喝酒從來沒醉過的人。不交喝酒沒有醉過的人,其實是不交不真誠的虛偽之徒。「酒後吐真言」,酒是真誠和信義的試金石,在酒面前,真誠和虛偽沒有遮羞布。 喝酒,從來都是人性的袒露。「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日既醉止,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仙仙。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日既醉止,威儀必必。」(《詩經 賓之初筵》)《詩經》中的這首詩,為我們真實再現了古人飲酒時從酒宴初開時的溫文爾雅到酒酣耳熟時手舞足蹈的全過程,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之初,便有醉酒軋蛇的壯舉,稱帝後群臣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祖設「法酒」於宮殿中,使朝堂之上「無敢喧譁失禮者,晚年返鄉,高祖「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酒酣,高祖擊築」而歌,留下他一生的唯一詩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酒後的《大風歌》空前絕後,把一個帝王的率真推上人性的高峰。
三,豪邁,酒之生命。 在中國文化中,酒的剛烈和文人的豪邁是劃等號的。在一個崇尚大數據思維的時代,讓我們用一組數據來說話。 據統計,唐朝三大詩人中,與酒有關的詩,李白206首,杜甫232首,白居易595首;中國四大名著中,《水滸傳》寫酒647次,《三國演義》319次,《西遊記》103次,《紅樓夢》152次(蔣雁峰《中國酒文化》)。 這些與酒有關的文字,無不凝聚著豪邁之志,散發著豪邁之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詩仙誰說不是酒仙。「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因為酒,蘇翁走出了婉約派的蕃籬,站立豪放派的潮頭。「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賦閒的將軍,寂寞的詩人,因為豪邁,酒,也是辛棄疾的劍。 《水滸傳》中的酒更是英雄的傳說,豪邁的讚歌。武松打虎,魯智深夜闖山門,智取生辰綱,醉打蔣門神,蒙汗藥,醉拳,三碗不過崗,酒的豪邁故事讓人痴迷。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歌以酒開頭,更是充滿豪邁,膾炙人口:「兄弟相逢,三碗酒。兄弟論道,兩杯茶。兄弟投緣,四海情。兄弟交心,五車話。兄弟上陣,九隻狼。兄弟拉車,八匹馬。兄弟今生,兩個姓,兄弟來世,一個媽。」
四、溫柔,酒之情懷。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的這首詞是一個女人對丈夫的幽怨和期盼。「我失嬌楊君失柳,楊柳清揚直上重霄九。問詢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毛澤東的《蝶戀花》則是一個領袖對親人的問候和呼喚。 淡酒,桂花酒,酒在這裡是輕輕的嘆息,也是深深的眷戀。在中國酒文化的壯士情結中,酒的溫柔還體現在酒者宇宙精神的揮灑和憂患意識的流露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天問》)。「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賣炭翁》)。「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一代梟雄曹操一生致力於三國鼎立的雄圖大業,在親手導演了「煮酒論英雄」這樣的歷史大戲之後,面對小小酒杯,也不得不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的感慨。可見,不論什麼人,酒都能淨化情感,升華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