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的海岱村,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地裡的「海岱蒜」豐收了。村民們個個臉上掛滿了收穫的喜悅,忙著將綠油油的蒜薹拔出後用麻繩綑紮好,整理、包裝後上車,等待專人上門收購。
「今年的天氣雨多,蒜的長勢不錯,這幾天上門收購的客商不少,我們幹著也起勁兒。」海岱村村民郭二生說起種蒜,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現在年齡大了,去外頭到處打工也不是個辦法,正好在利豐合作社找下種蒜這個營生還能常年有收入,心裡可踏實了。」
海岱村村民郭二生正在收割新蒜。(來源:包頭市東河區融媒體中心)
郭二生口中幫他「蒜」出致富路、「種」出好日子的正是「土專家」「田秀才」尚全民。2012年的初冬,土生土長的尚全民被選舉為海岱村的村主任,憑著一腔濃厚的鄉情,他一上任就馬不停蹄地召開「兩委會」,跟村民們商量著如何能把有著100多年種植歷史的海岱蒜種出規模,增大市場佔有份額。那時,村裡的大喇叭每天反覆廣播,動員村民,可是大傢伙算了算「經濟帳」,即便種植大蒜每畝地補貼1000元,他們還是覺得耗時耗力不如種玉米大規模機械化操作划算……這可咋辦呢?尚全民眉頭緊皺,輾轉反側地思考如何搞出特色,種好「致富蒜」。
一轉眼就到了2014年的春天,「清明不在家,暑伏不在地」,眼看著種蒜的好時節就要過去了,「村民們擔心不敢種,那我就先做出個『模子』來給大家看」,尚全民心裡盤算著探索合作社模式,流轉了50畝土地、推進保鮮庫建設、外出學習培訓……就這樣「包頭市利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可是蒜季到了,看不到蒜,尚全民一個人在田間地頭吧嗒吧嗒地抽菸,由於氣候、選種、技術的原因,所有的蒜苗「全軍覆沒」了,現在說起來,尚全民還是長長地嘆了口氣。
「老尚不要灰心,咱們已經跟市農牧局爭取了10萬元資金補貼,你總結下經驗,重頭再來。」聽到區裡相關部門的惠農政策,尚全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種了幾十年地的尚全民很快就總結出 「蒙頭水」「打凍水」 的澆灌時間和火候,把握住了大蒜成熟時候的高度和蒜頭的豐滿程度;摸索出提前一周「打地膜」的種植模式,提升了大蒜的產量,減少了人工耗費。「從剛開始用傳統種植方式種植,到參加培訓、總結經驗,我們掌握了選種、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新技術。」轉眼間,抽蒜薹季節快到了,尚全民的「蒜娃娃」們好像也感念他的精心呵護,長出來的蒜都白白胖胖的,一掐肉質緻密、蒜汁粘稠,一吃起來味道辛辣、口感香脆,一時間「海岱香辣蒜重現江湖了」的消息不脛而走,獨家報導、免費展臺紛至沓來……
大蒜豐收。(來源:包頭市東河區融媒體中心)
為了打開市場,拓寬銷路,尚全民一面發展深加工、代加工產業,蒜泥、蒜醋、蒜醬油、黑蒜蕎面、臘八蒜……就像變魔術似的,他的「蒜娃娃」們一個個都「女大十八變」,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在包頭市區,哪怕顧客只是下了十塊錢的訂單,尚全民都驅車上門送貨、宣傳,慢慢地打開了市場。2018年,尚全民帶著他的「蒜娃娃」們進京評審,具有百年歷史的「海岱蒜」成為國家地理標誌,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火了的「海岱蒜」讓好多村民又開始重新算起了「經濟帳」:「半畝蒜等於五畝玉米地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一下子,有40多戶村民都開始加入利豐農民種養殖合作社,種起了增收致富的「明星蒜」。 「栽蒜、掰蒜這些營生用工多,活很好找。栽蒜的市場價格是130塊錢左右一天,我已經幹了7天,能掙近1000塊錢。」村民劉來喜忙得顧不上跟記者過多的搭話就繼續幹活去了。現在像劉來喜這樣能在家門口就找到工作的村民都感嘆:真是種蒜種出了好光景。
滿臉洋溢著幸福的「老尚頭」。(來源:包頭市東河區融媒體中心)
如今每天在地裡風吹日曬的尚全民總是喜笑顏開的,一臉淳樸的笑容下堆滿了常年勞作積攢的皺紋,他硬是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精神頭帶著鄉親們闖出了一條「蒜我賺」的小康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