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風(氣流)飛行,是鳥類飛行最重要的技巧,其中大型猛禽尤為擅長,因為它們都有一對寬大的翅膀。在大型猛禽的眼裡,蔚藍的天空不是空蕩蕩的,而是無形的景觀。比如有陣風、有上升的暖氣流,還有因山脈起伏等特徵激發向上的氣流等。
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表明,世界上最重、最大的猛禽安第斯神鷲可以在持續5個多小時不拍動翅膀的情況下飛行170公裡(105英裡),而且在其飛行過程中只有1%左右的時間拍動翅膀。正所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飛行不用拍翅膀,全靠風呀!
安地斯神鷲(學名:Vultur gryphus),又名康多兀鷲、安地斯禿鷹、南美神鷹、安地斯神鷹,為美洲鷲科下一種新大陸禿鷲,主要棲息在安地斯山脈。在南美早期的部落文化裡,安地斯神鷲被視為太陽神的使者,象徵勇猛與敏銳,有「安第斯文明之魂」之稱。因此也成了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秘魯、智利和阿根廷的國鳥,其中有四國的國徽上有安地斯神鷹的圖案。
在外形上,安地斯神鷲的羽色以黑色為主,頸底部環繞有一圈白色羽毛,兩翼上有很大的白斑,雄鷹則更為顯眼(雄性頭上有個肉冠、雌性沒有)。安地斯神鷲也是西半球最大的飛行鳥類,其體長在1.1米左右,翼展2.7-3.3米,平均體重為10公斤,最重可達15公斤。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於現代大型飛禽日常覓食飛行所需的能量幾乎一無所知,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於人類已知最大的飛禽阿根廷巨鷹能不能飛得起來表示懷疑。為了了解更多信息,來自英國斯旺西大學的生物學家艾米麗·謝帕德(Emily Shepard)領導的研究小組在2013年至2018年多個季節給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8隻安地斯神鷲安裝了定製的「飛行記錄儀」,以記錄它們在空中拍動翅膀的情況、飛行時間和路程。
這些記錄儀被設定記錄一周後自動從鳥類身上掉下來,而每隻安地斯神鷲的追蹤記錄超過250個小時。數據顯示,安地斯神鷲拍動翅膀的時間在記錄的總飛行時間中佔1.3%,其餘時間則在空中翱翔。有超過75%的拍動翅膀與起飛降落有關,一旦安地斯神鷲飛到高空,全程幾乎不需要拍動翅膀。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隻安地斯神鷲連續飛行了5個多小時,飛行距離105英裡(170公裡)左右,全程沒有拍動翅膀,同時也創造了脊椎動物運動過程中最低排洩水平。
另外研究小組觀察到,安地斯神鷲拍動翅膀的現象在清晨最為頻繁,因為這時是熱氣流開始形成並且緩慢上升。而據數據預測,研究小組認為即使在冬季高空條件惡劣時,安地斯神鷲每公裡拍動翅膀的次數不會超過兩次。同時研究人員認為,翱翔飛行的鳥類可以通過騰飛動作從環境中「提取能量」,並利用這種能量來支撐飛行中拍動翅膀所需的新陳代謝成本。
因此,動物的飛行能力在根本上與氣流相關。而對大型的飛行鳥類而言,翱翔(滑翔)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安地斯神鷲每天需要花幾個小時盤旋高山尋找腐肉,以至於它們的分布甚至可能受到上升氣流的限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