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16:2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談到我國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第一印象是:東部率先,廣東爭先。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廣東從一個較為落後的邊陲省份,一躍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陸地面積僅佔全國1.85%的廣東,貢獻了佔全國約1/10的經濟總量,1/7的財政稅收,1/4的進出口總額。
廣東,總在書寫奇蹟。
然而,先行者也遭遇了資源、人口、環境汙染的煩惱。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速度「闖出發展奇蹟」;那麼今天,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廣東將如何「再度爭先」,從高速發展轉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呢?
正值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回答了上述提問:「廣東將以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為基礎,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生態環境為目標,依法、科學、精準地治水、治氣、治土,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融相促。」
綠色理念的先手
在廣東,許多人為今天的「茅洲河」豎起大拇指。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與深圳經濟蒸蒸日上所不匹配的,是茅洲河水質的江河日下。「沿岸居民多年都不敢開窗,走路要捂著鼻子。」住在附近的居民王燕菊無比感慨。
一條水脈就是一條產業帶。沿江密密麻麻不合理產業布局帶來的汙染,深深刺痛了深圳人。一場碧水攻堅戰由此打響,茅洲河當仁不讓成為主戰場。2015年12月,深圳、東莞兩市主要領導掛帥,全面啟動茅洲河全流域水汙染系統治理。
2018年9月,茅洲河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百日大會戰」。數據統計,當時深圳市投入水汙染治理項目設備超過13000萬臺,施工人員超過6萬人,相當於一個集團軍。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擔任第一總河長後,親自牽頭督辦茅洲河整治。深圳市與東莞市攜手中國電建,實施全流域治理攻堅,實行「大兵團作戰,系統治理」,探索出「廠—網—河」一體化管理體系。
治水是契機,背後的邏輯在於推動沿河產業轉型升級,既讓人民群眾享受治水成果,同時協同發展經濟綠色轉型。
治汙攻堅的樣板
更為可貴的拐點
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巨浪衝刷出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群。而今,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廣東,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更具想像力的新藍圖:一個連接世界的窗口、一個區域發展的先行區、一個更加和諧美麗的綠色樣板,正站在發展的浪尖,昂首挺立。
來源/中國環境微信公眾號原創文章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為世界級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廣東樣本》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