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申報在即 「衝奧片」都有哪些

2020-12-23 閩南網

  因為疫情的關係,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確定延遲至2021年4月25日舉行,而原本一般在每年10月1日截止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原「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申報期限,今年也順延到了12月1日。

  截至發稿,共有82個國家或地區公布了今年的「衝奧片」,其中並不包括中國內地。其他華語片地區的情況是,《少年的你》(Better Days)將代表中國香港,《陽光普照》(A Sun)將代表中國臺灣,《熱帶雨》(Wet Season)將代表新加坡。

  去年,共有93個國家或地區提交了報名影片(結果有兩部被剝奪競選資格,因此總共是91部作品入圍),創下歷史新多。最終進入決選環節的五部影片,分別來自韓國、波蘭、北馬其頓、法國和西班牙。口碑奇高的《寄生蟲》,早早便殺死了一切懸念,結果順利拿下了這座小金人。

  然而,到了今年,全球電影產業深受疫情影響。一方面,各地送選的影片總數可能會略少於去年;另一方面,目前看來也不存在像《寄生蟲》這樣的超級大熱門。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歸屬的懸念,重又回來了。

「歐洲三大」出品

  12月1日報名截止之後,最先行動起來的,將會是隸屬於最佳國際影片審查委員會的幾百名奧斯卡評委。他們會分成多個小組,負責看完所有送選作品,先審定其是否符合評選標準(主要是看創作團隊和影片所說的語言能否代表該送選國家),再給每部影片打分。獲得總評分最高的七部作品,再加上由最佳國際影片執行委員會選出的三部影片,這總共十部影片,會作為初選環節的勝出者,在2021年2月9日悉數揭曉,也就是所謂的入圍影片短名單。隨後,這十部影片將會面向所有奧斯卡評委開放,經全體投票後,票數最高的五部,會在明年3月15日奧斯卡主辦方對外公布所有獎項的提名名單時揭曉。

  過往,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競逐,往往會成為每年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電影節入圍作品的大匯總。通常,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獲得肯定的作品,理所當然會被其出品國選來代表本國出戰奧斯卡。但是到了今年,原本聲勢最為壯大的坎城電影節被迫取消,因此讓各國選送「衝奧」影片時,失去了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

  好在,不棄不舍的坎城方面,之後還是決定公布一批入圍影片的名單,雖然少了實際的競爭來分個高低優劣,但能夠入圍坎城、能夠入得了這些挑剔的選片人的法眼,本身也是一種實力的證明。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份名單上的哥倫比亞影片《忘記將來》(Forgotten We'll Be),喬治亞影片《開始》(Beginning),日本導演河瀨直美執導的《晨曦將至》(True Mothers),丹麥導演託馬斯·溫特伯格執導、麥斯·米科爾斯主演的《酒精計劃》(The Alcohol Project)和黎巴嫩影片《斷鍵》(Broken Keys),分別都獲得了代表其祖國出戰奧斯卡的機會。

  今年所有國家之中,波蘭是第一個提交「衝奧片」的。他們早在八月初就提名了女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的新作《奇蹟澤尼亞》(Wonder Zenia),比該片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的全球首映都還要早一個月。

  今年47歲的施莫夫茲卡,可謂是近年來最受歐洲電影界器重的波蘭導演之一,作品《之名》、《身體》、《面目》連續入圍柏林電影節,只是距離最高榮譽金熊獎始終差一口氣。《奇蹟澤尼亞》講述的是一名烏克蘭移民,靠著按摩手藝,在波蘭上層社會闖出一片天地的諷刺故事。該片入圍今年威尼斯的金獅獎角逐,但未能獲得什麼大獎。

  今年威尼斯的金獅獎由美國影片《無依之地》獲得,與奧斯卡國際影片自然無關。其他獎項方面,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的黑澤清作品《間諜之妻》,原本代表日本「衝奧」的呼聲極高,但這機會卻給了河瀨直美的《晨曦將至》,而這也令她成為繼《家族的國度》的梁英姬和《只在那裡發光》的吳美保後,歷史上第三位代表日本出徵該獎項的女性導演。

  獲得威尼斯最佳劇本銀獅獎的是來自印度的《學徒》。但該片也出人意料地落選了代表印度「衝奧」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講述脫韁水牛衝入小村莊造成災難的動作片《野牛》(Jallikattu)。

  倒是獲得新銳演員獎的《太陽之子》(Sun Children),獲得了代表伊朗「衝奧」的資格。該片是伊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自編自導的最新作品,這已經是他第六次代表伊朗出戰,此前,他的名作《小鞋子》曾拿到過提名,那也是伊朗歷史上第一次獲得該獎項的提名,但最終惜敗於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

  另外,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的《親愛的同志》(Dear Comrades)也將代表俄羅斯「衝奧」。該片以真實歷史事件作為故事背景,口碑相當不俗。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戰爭天堂》曾在幾年前代表過俄羅斯「衝奧」,但沒能進入提名名單。老導演本人實際上對奧斯卡和好萊塢一向頗有微詞,認為其評選標準和影片質量每況愈下,甚至自己都已退出了俄羅斯的「衝奧片」遴選委員會。

  歷史上,美蘇兩國爭霸多年,但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領域,蘇聯和俄羅斯影片卻頗受美國評委歡迎,過往曾十六次拿到提名(蘇聯九次、俄羅斯七次),四次成功勝出,總體而言已能排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歷史成績表的前五強。

  除此以外,獲得威尼斯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獎的拉夫·迪亞茲的《潘屬》也沒能代表菲律賓出戰,該國選出的是另一張三大電影節的老面孔——布裡蘭特·曼多薩的《棉蘭老島》(Mindanao)。獲得評委會大獎的墨西哥影片《新秩序》同樣沒能得到「衝奧」的機會,該國選出的是今年在墨西哥國內拿下多項電影大獎的《我不在此》(I am No Longer Here)。拿到威尼斯國際影評人周獎的《鬼魂》也失去了代表土耳其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前不久才剛引進國內上映的土耳其版《七號房的禮物》(Miracle in Cell No.7)。

  再看一下柏林電影節的情況,今年的獲獎作品幾乎都無緣「衝奧」。金熊獎得主《無邪》、最佳劇本銀熊獎得主《爛故事》、傑出藝術成就獎得主《列夫·朗道:娜塔莎》沒能代表伊朗、義大利和俄羅斯出戰。此外,今年的最佳導演銀熊獎由《逃走的女人》的洪常秀奪得,但韓國最終選送了更為主流的《南山的部長們》(The Man Standing Next)。該片今年一月底時在韓公映,幸運地搶在疫情爆發前拿到了三千多萬美元的票房,目前仍佔據著2020年韓國國產片票房冠軍的交椅。

歐洲繼續文藝路線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設立幾十載,一向都由歐洲電影佔據絕對優勢。自1956年創辦以來,歐洲各國一共贏下52次之多;餘下的,亞洲僅有4次,非洲和南美洲各3次,北美洲和中美洲各一次。

  而在歐洲幾大電影大國之中,法國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次數最多的國家,高達40次。不過,過去二十多年裡,法國一直都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情深緣淺。上一次勝出,還要追溯到1992年的《印度支那》。今年,法國文化部下屬的「衝奧片」遴選委員會由坎城掌門人蒂耶裡·福茂、愷撒獎主席維羅妮卡·凱拉、女導演瑪緹·迪歐普等人組成,九人中女性佔五人。事實上,去年申報「衝奧片」時,法國就特別重視女性導演的作品,最終提出的三部候選影片中,有兩部出自女導演之手,但雀屏中選的卻是男導演拍攝的《悲慘世界》,而且影片也沒能躋身奧斯卡大名單。

  今年,法國推出的五部候選片,包括了曾以《八美圖》代表法國「衝奧」的弗朗索瓦·歐容導演的新作《85年盛夏》、新人導演菲利波·梅內蓋蒂的老年LGBT題材作品《我們倆》、女導演麥溫的《到達摯愛》和範妮·莉婭塔徳的《加加林》以及之前惹出不少紛爭的《小可愛》。贏得「衝奧」機會的,恰恰又是來自男性導演的作品《我們倆》(Deux)。

  另一歐洲電影大國義大利,雖然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次數比不上法國,但命中率卻更高,共贏得過14次勝利,排在所有國家第一位。今年,該國選送了吉安弗蘭科·羅西的紀錄片《夜曲》(Notturno)。

  羅西是義大利紀錄片名導,已經憑紀錄片拿到過金獅獎和金熊獎各一座,還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夜曲》拍的是恐怖戰爭陰雲籠罩下的中東各國難民生活剪影,耗費三年時間完成,但在藝術性上甚至要比導演過去的《羅馬環城高速》和《海上火焰》都更極致,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起承轉合的紀錄片,能否為主流奧斯卡評委接受,著實難打保票。事實上,義大利在權衡《夜曲》與羅伯託·貝尼尼主演的《匹諾曹》、索菲婭·羅蘭重出江湖的《來日方長》等片之後,還是決定選了這麼一部文藝氣息爆棚的紀錄片來角逐奧斯卡,也著實是勇氣可嘉。

  至於德國,今年選送的是女導演朱麗亞·馮·海因茨的威尼斯電影節參賽片《明天整個世界》(And Tomorrow The Entire World)。影片講述的是被意識形態衝突、左右陣營矛盾所裹挾的年輕一代德國人的掙扎與茫然,主題上倒是較為貼近美國近幾年的種種社會矛盾,不知會否引起奧斯卡評委的共鳴。德國不算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傳統大戶,歷史上僅兩次折桂,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的《竊聽風暴》。

  同樣曾兩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捷克,今年選送了波蘭著名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執導的捷克語對白影片《江湖郎中》(Charlatan)。霍蘭是奧斯卡常客,過去曾分別代表祖國波蘭(《黑暗瀰漫》)和西德(《憤怒的收穫》)兩次「衝奧」,還憑《歐洲歐洲》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新作《江湖郎中》聚焦捷克的草藥學名醫Jan Mikolášek的真實人生,呈現他在時代大背景下的沉浮以及與同性戀人的感情糾葛。

紀錄片爆炸

  去年,北馬其頓選送了紀錄片《蜂蜜之地》(Honeyland)參加奧斯卡角逐,結果出乎意外不僅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還從眾多外語片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角逐最佳國際影片的五部入圍作品之一,也創造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次有一部電影同時獲得這兩項提名的紀錄。

  或許是從中獲得了啟發,又或許是近些年全球紀錄片領域確實迎來了一波優秀作品的井噴,總之,今年有不少國家也效仿了這一做法,拿紀錄片來碰運氣。除上述的義大利影片《夜曲》之外,智利選送的《間諜代理人》(The Mole Agent) 、肯亞的《威脅信》(The Letter)、巴西的《巴班克:當我死時告訴我》(Babenco: Tell Me When I Die)、羅馬尼亞的《科萊採夫》(Colectiv)和委內瑞拉的《委內瑞拉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Venezuela),也悉數都是口碑上佳的優質紀錄片。

疫情令獎項歸屬添懸念

  縱觀八十多部送選影片,實在談不上有哪幾部屬於鐵定能入圍的大熱門。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奧斯卡頒獎季的整體生態肯定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以往,如何在洛杉磯和紐約這兩大美國電影人集聚的重要地點為影片造勢、宣傳,一直都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決選的關鍵要素。去年,《寄生蟲》的美國發行方Neon影業,在該片推廣宣發環節下了苦功,就連導演奉俊昊本人,都不惜放下手頭的一切工作,在洛杉磯租下大屋,紮下了根,連續幾個月泡在美國,拓寬人脈,聯繫感情,千萬百計增加自己本人和影片的曝光度,為《寄生蟲》最終奏捷打下紮實基礎。換而言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放在「衝奧」這件事情上,肯定是行不通的。作品本身的質量固然是根本,但盤外因素起到的作用同樣很大。

  但到了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以往的這套宣傳手法,已經翻篇。想要搞放映活動,洛杉磯跟紐約的電影院至今還沒開門;想要辦導演見面酒會,別說有「限飛令」擋道,就是劇組到得了美國,洛杉磯和紐約也都還有「限聚令」等著你。

  更重要的是,今年美國各路電影公司採購海外電影版權的行動計劃,也都嚴重縮水。像是《花木蘭》、《神奇女俠1984》這樣的大片,還能勉強靠著線上發行或是線上線下同步發行收回一些成本,減少一些損失;但缺少大牌明星的外語片,萬一斥資買下美國發行權後卻遲遲無法上大銀幕放映,即便是改走線上,恐怕能收回的經濟效益也很有限。出於這樣的原因,今年這些送選外語片中,已被好萊塢電影公司買下發行權的,相比去年少了許多,倒是被Netflix等流媒體平臺拿下版權的有不少。

  總之,形勢大變,奧斯卡大變,2021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究竟花落何方,目前一切皆是未知。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原標題:「衝奧」申報截止在即,看看疫情年各地都有哪些佳作

責任編輯:李曉靈

相關焦點

  • 93部電影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佩德羅·阿...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今年開始就不叫外語片了,改名為「國際影片獎」。獎項名字改了,但大家的「申奧」熱情不改。今年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代表電影「申奧」,中國臺灣地區「申奧」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中國香港則派出《掃毒2天地對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則是今年中國內地選送的電影。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正式更名「最佳國際影片」
    時光網訊電影《帕皮卡》確定代表阿爾及利亞參賽明年的奧斯卡,角逐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影片曾經入圍今年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帕皮卡》率先出徵,也代表著2019年的奧斯卡頒獎季開始了,之後會有陸續的國家報名參賽最佳國際影片獎的角逐,美國本土的各類藝術電影和現實題材影片也會紛紛上映,當然,這都要等到暑期檔之後,秋冬檔期才是中小成本集中發力的階段。奧斯卡學院獎理事會在今年4月作出決定,針對第92屆奧斯卡學院獎的評獎規則作出了一系列投票更改。
  • 93部電影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今年開始就不叫外語片了,改名為「國際影片獎」。獎項名字改了,但大家的「申奧」熱情不改。今年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代表電影「申奧」,中國臺灣地區「申奧」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中國香港則派出《掃毒2天地對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則是今年中國內地選送的電影。
  • 鍾孟宏《失魂》將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圖)
    據悉,臺灣地區報名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甄選的影片多達14部,包括《天台》《瑪德二號》《親愛的奶奶》《大尾鱸鰻》《阿嬤的夢中情人》《對面的女孩殺過來》等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影片,最終影片《失魂》以最高票數當選,將代表臺灣地區參與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 新加坡將選送《熱帶雨》競爭下屆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
    10月13日,新加坡電影委員會宣布,新加坡選送《熱帶雨》競爭下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國際影片」。這也是陳哲藝導演、楊雁雁和許家樂主演影片第二次代表新加坡「衝奧」,上一次是2013年的《爸媽不在家》。《熱帶雨》聚焦一個在家庭、婚姻、生育、事業中掙扎的女子和一段師生戀。
  • 疫情之年,依然有89部外語片申報奧斯卡
    儘管今年因受到疫情的廣泛影響,全球範圍內的電影工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停滯的現象,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依然有不少值得被記住的電影佳作紛紛誕生。作為一年一度的電影頒獎盛會,奧斯卡也依然是全世界觀眾和電影人矚目的焦點,即便疫情當前也不例外。如果說,奧斯卡大多數獎項仍舊是頒發給北美和英國製片的英語系電影,那麼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角逐無疑是海外觀眾重點關注的板塊。
  • 奪冠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奪冠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 據@電影奪冠官微 透露,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你看好嗎?
  • 《紅海行動》被香港截胡,中國內地會選哪部影片衝擊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獎」。和大部分國際賽事、國際組織的名額分配類似,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每年也有機會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意味著,華語片每年有三支代表隊「衝奧」。看上去這大大提高的華語片的獲獎機會,真實結果並非如此——連入圍都難。各個國家、地區選送了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電影之後,奧斯卡評選委員會最終會挑出5部入圍影片。
  • 那些曾經角逐過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華語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為奧斯卡獎中頒發給年度最佳非英語電影的獎項,提名電影應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9月間於所在地區公映。該獎僅頒給電影的導演,但被認為是對出品電影的國家的獎勵。外語片獎項的設立起始於1947年,前幾年以奧斯卡榮譽獎的形式頒發給一些優異的外國電影,藉以提高世界各地觀眾對奧斯卡的注意。
  • 近百部佳作衝擊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哪吒》的對手都有誰?
    「最佳國際影片」,此前命名為「最佳外語片」,中國至今只有一部影片榮獲該獎,即李安在2000年導演的武俠動作電影《臥虎藏龍》。而今年,除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臺灣、香港地區也分別送選《掃毒2》、《誰先愛上他的》。且不論這三部影片能否拿獎,單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衝奧這個舉動就足夠證明國漫在一步步崛起,而中國電影也在以更多元化向世界呈現中國元素,表達東方藝術之美。
  • 奧斯卡前哨戰:最佳影片三足鼎立 華語片競爭乏力
    在最佳外語片獎項競爭上,之前就表現出明顯弱勢的華語片依舊不被看好,德國影片《託尼·厄德曼》、伊朗影片《推銷員》、法國影片《她》成為了近期的大熱門。  ·最佳影片 《愛樂之城》等三片領跑  從11月開始,好萊塢頒獎季的戰火就已經打響,隨著好萊塢電影獎以及哥譚電影節等多個電影獎項或者是提名名單相繼出爐,明年奧斯卡獎的各個種子選手也陸續浮出水面。
  • ...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 優酷未來將重點發力短視頻、直播等...
    新加坡將選送《熱帶雨》競爭下屆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10月13日,新加坡電影委員會宣布,新加坡選送《熱帶雨》競爭下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國際影片」。這也是陳哲藝導演、楊雁雁和許家樂主演影片第二次代表新加坡「衝奧」,上一次是2013年的《爸媽不在家》。《熱帶雨》聚焦一個在家庭、婚姻、生育、事業中掙扎的女子和一段師生戀。新加坡電影委員會表示該片以女性角色對婚姻和個人身份的掙扎為視角,對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探索發人深省,跨越了界線、引發了交流。
  • |電影節|外語片|最佳影片_網易訂閱
    依照往年的進度,一般會在每年十月份國慶節假期結束前後,也就是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獎項報名截止之時,大家才會知道中國內地究竟選送了哪部作品來角逐該獎項。所以,今年這個懸念揭曉也就因故推遲了兩個月。  雖然相信很多人對於選送電影衝奧這件事,基本上都是報以「重在參與」的心態,但我們不妨還是來簡單分析一下,今年選送《奪冠》衝奧,這件事到底靠不靠譜?
  • 過去十年(十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中國內地選...
    過去十年(十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中國內地選送影片一覽: 2021年:《奪冠》 2020年:《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邪不壓正》 2018年:《戰狼2》
  • 解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報名名單 《夜鶯》難突圍
    1905電影網專稿 北京時間10月10日,奧斯卡官方公布了今年最佳外語片各國申報名單,今年報名電影總數是83部創造了新紀錄,較去年的 76部增加了7部之多,有3個國家是首次報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包括西非國家茅利塔尼亞、拉丁美洲巴拿馬和南斯拉夫科索沃。
  •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初選增至15部 我國送選3部
    網易娛樂1月16日報導  1月16日,據外媒報導,奧斯卡的最佳國際影片獎
  • 【票·資訊】廣電總局這些年都送了哪些片子去衝奧
    第88屆奧斯卡馬上就開始了!全世界影迷都在關心「小李子」還會不會「陪跑」。不過呢,熱鬧都是他們的。這些年華語電影《滾蛋吧!腫瘤君》、香港的《破風》、臺灣的《刺客聶隱娘》全部在「衝奧」道路上折戟,就連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等華語影片有相當技術強勢的獎項,也盡數落空。今天我們的失落似乎佐證了這些年廣電送審影片的確存在些些疑問。《滾蛋吧!
  • 乾貨 今年81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影片全在這裡了
    曾經想要預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奧斯卡獎有一項規定是「選民」必須在美國的電影院裡看到這些非英語類影片,這就意味著有可能投票的通常都是退休了的,有大把休閒時間的。這是一個感性和保守的群體,他們喜歡史詩類的影片,也對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有偏愛,並且「對爺孫間的故事也都有興趣」,奧斯卡外語片獎委員會主席馬克·詹森(Mark Johnson)暗示到。
  • 「亞洲」201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參選影片
    喬治亞《瘋狂的母親》(Scary Mother)導演/編劇: Ana Urushadze影片講述了五十歲的家庭主婦馬納娜,在兩個選擇之間掙扎:是好好照顧她的家庭,還是重拾壓抑了多年的寫作欲望。該片曾獲得2017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
  • 亞洲「申奧片」201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參選影片
    每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角逐已然成為一場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2017年,各國「申奧片」共有85部,已成為創紀錄的數字。而2018年,申奧片數量又創新高,共有92部。其中亞洲共有30部影片報名,歐洲35部,美洲17部,非洲8部(為歷年最多),大洋洲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