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墊兒臺」到底是啥?原來北京話這麼有趣兒

2021-01-16 北晚新視覺網

這兩天,胸是炒雞蛋火了。先是巴結上了奧運會中國的紅黃隊服,又借了北京話「吞音」的東風。這地道的北京話,在外地的朋友們眼中,「垮」是重要特點。不用舉例了,這幾天大伙兒都跟著念叨過無數次啦。作為北京人,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的北京話,那麼有趣。「裝墊兒臺」竟然是「中央電視臺」,哇哈哈哈哈。

2009年7月,校場口,寫滿拆字的小胡同。

笑過之後,一股寒意借脊梁背兒直捅後腦勺兒——我們北京人,幾乎已經忘記自己的「鄉音」了。今兒個才發現北京話有趣?咱爺們兒幾十年白活了!此乃悲哀也。
有興趣的朋友,去找個小學校,隨便拉住個放學的孩子,你問問他:北京是什麼?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回答:「中國的首都」,而不會回答「北京是我的家」。

不怪孩子們。這樣的地方,竟然是我們的家?連我們自己也是恍然大悟。

是啊,泱泱大國,十多億人的首都。為了這個首都,不可否認我們得到了很多,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很多。

比如鄉音。

百度圖片搜索「北京」,出來的結果,長城故宮天安門,國貿南站大劇院。哪個也不我們的家啊!

查了一下手頭的資料。早在1981年5月22日的北京晚報上,就曾刊登過一位山東德州的讀者來信,他是這麼說的:

「……售票員有時不報站,報站也不講普通話,而是用鼻音很重、聲音快而低的北京方言,聽不懂,就有過站之險。……

後來晚報還刊登過笑話,說北京售票員報站,外國人聽了直撓頭,聽不懂啊。旁邊的北京人搭腔兒了,別說您,連姆們北京人都聽不懂。

後來呢?後來北京很快就普及電子報站器了。售票員,售貨員,各行各業要求必須說標準普通話。連人大代表都過問這事兒了。

那麼什麼是北京話呢?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北京話》裡面就說過,北京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

如今,作為北京人,無論是我們工作的單位,還是居住的胡同兒、樓房,身邊都有著無數的外地朋友。無論是誰,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家來到北京,無可非議,首都嘛,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

然而這樣的人口流動,逼得北京人說話的方式完全改變了。「神奇地發現,自己和北京娃聊天兒就兒化音,和外地娃就說標準普通話,完全無意識地就區分了。」身邊兒的一個姐姐說。

你不想改變?不可能的。外地朋友一字一句地克服著方言的困擾,用儘量標準的普通話跟你交流的時候,你還能滿嘴打出溜兒?咱北京的爺能做那挨罵的事兒?

於是,那流利、垮塌、親切的北京話,我們已越來越少聽見。

這是我2007年10月,在前門外青雲胡同口拍到的一個孩子。多麼北京的一個場景,其實,這個孩子也並不是北京人。

90年代的電影電視裡面,還經常能聽到各種垮塌味兒的北京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編輯部的故事》、《頑主》以及陳佩斯的電影——陳佩斯本人基本上還是普通話,但配角們時常蹦出一兩句垮塌的北京話。

至2014年,相聲演員陳印泉、侯振鵬還說過一個小段兒《報站名》,其中便提到了「王五井」,讓外地乘客聽不懂。隱約記得之前姜昆也有相聲諷刺過北京話,可惜想不起名字來了。

說普通話,讓全世界都能聽懂,這便是這座古城,作為首都所付出的代價。連鬧運會都開過了,我們要學會包容。

於是,我們有首都,但我們找不到家了。

北京歡迎您。舉著棍子歡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難道真的一點兒不剩了嗎?有沒有遺留下來的呢?

還真有,那便是「大日爛兒」,也就是大柵欄了。啊,好安慰,好安慰,沒有全部消失。

可再一想,媽的,現在的大柵欄,除了特麼名字保留了下來,還有什麼和過去一樣呢?打小兒爹媽帶我們逛大柵欄,難道是去買旅遊紀念品嗎?

2007年9月,一個孩子跑過菜市口東南角大吉片的拆遷空地。然而您仔細看看這個孩子,恐怕也並不是北京人。

呵呵,胸是炒雞蛋,垮塌的北京話好像是要回來了。原來,所謂時尚真的是在輪迴啊。

可輪迴的後面,已是一份北京人守著家鄉的鄉愁。

北京人,讓我們包容彼此吧。還能怎麼辦呢。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貓兒胡同」,還有更多精彩在裡面。

 

來源:微信公眾號 貓兒胡同

相關焦點

  • 外國人學北京地名一頭霧水:中央電視臺為什麼要讀成「裝墊兒臺」?
    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袁蒙 洪東實 張麗婭)北京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朝代更迭,民族遷移,為北京城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地名。而在北京人的口中,有些地名還衍生出了不同於字面的「特殊」發音。
  • 《裝臺》諧音梗「裝墊兒臺」,播放量破億,劇情真實接地氣
    最近火的劇不止一兩部啊,這麼多好看的劇接踵而來,都不知道先追哪部好了,國產劇的水平越來越好了。近日,央視的《裝臺》即將大結局了,熱度還是很高漲,最近又是靠諧音火了一把,很多人以為《裝臺》是北京話的「裝墊兒臺」的諧音,都不知道是一部電視劇。不過隨著《裝臺》的播出,很多人對這部劇也是持好評的評價,這是一部根據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的長篇小說《裝臺》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黃金時段熱播,播放量破億。
  • 搜狗輸入法聯合北冰洋,打造最地道的北京話
    如果說東北方言自帶一股「大碴子」的味道、江南軟語有種「煙雨氣息」的感覺,那麼北京話就是「胡同串子」的味道。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其實區別大了。北京話有其自身的方言特點,如果把北京話寫在紙上,您都未準認得!就以這句「甭老跟我這吊腰子,拿什麼搪啊!?」為例,直讓人撓破頭皮。不過言語間我們能看出北京話的風趣幽默、韻味十足,還帶點兒可愛的小傲嬌,讓人感覺到陣陣喜氣。
  • 你以為北京話就是加個兒化音?太天真了
    沒來過北京的都以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可是真聽到北京人一開口,卻一個字也聽不懂。即使是你對自己的普通話很有信心,自信到自認為足以模仿北京人說話了,一開口卻經常遭到質疑「你不是本地人吧?」那麼北京話和普通話到底有什麼不同?它究竟何種魔力?為什麼身邊的北京人說話你總是聽不懂?怎樣說話才能被當成一個地道的北京人?
  • 我們整理了全國的方言表情包,北京腔拽、四川話莽,最狠還是廣東話…
    /劇中有個關鍵熱詞「豪橫」豪橫這個詞在北京話裡既可以指為人豪放爽朗也可以指對方蠻橫不講理是一個貶中有褒褒中帶貶的江湖詞因此豪橫表情包也帶有著強烈的老北京胡同裡的江湖味兒北京話的特色在於兒化音但你若在不恰當的詞兒後面加了本不該它們承受的兒化音
  • 裝臺大雀兒結局是什麼揭秘 裝臺大雀兒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裝臺》大雀兒最後是怎麼死的?看過原著的觀眾都知道,大雀兒這個角色最後生病去世了,很讓人心疼,他身上的秘密也就此揭開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如果本劇按照原著故事線走的話,大雀兒最後死於心臟病,大雀兒原來就有心臟病,什麼時候得上的誰也不知道。
  • 「裝墊兒臺」熱播的「裝臺」電視劇怎麼就火了?
    估計《裝臺》裡的順子和他的夥伴們都萬萬沒有想到,幾乎沒有出過西安城的他們,已經憑藉電視劇《裝臺》一鳴天下知了。
  • 《裝臺》大雀兒是怎麼死的?都是為了女兒
    如果本劇按照原著故事線走的話,大雀兒最後死於心臟病,大雀兒原來就有心臟病,什麼時候得上的誰也不知道。
  • 裝臺大雀兒結局是什麼 原著小說中大雀兒最後怎麼死的
    據悉,《裝臺》原著結局中,大雀兒得病去世了,在預告片中也可以看到這一幕。大雀兒是一個靠出賣身體健康換錢的人,非常極端,這個人為了省幾塊錢就洗涼水澡,幹活大晚上不睡覺去出大力,白天也是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總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為後來得病埋下了伏筆。
  • 《裝臺》大雀兒結局是什麼揭秘 大雀兒有兩個老婆嗎
    《裝臺》裡的每個人物似乎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在劇中大雀兒也是非常出眾的一個小人物角色,在原著結局中並不好,那麼,大雀兒結局是什麼?大雀兒有兩個老婆嗎?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裝臺》大雀兒結局是什麼  據悉,《裝臺》原著結局中,大雀兒得病去世了,在預告片中也可以看到這一幕。
  • 這些撲朔迷離的北京話,還真不是誰都能懂!!
    北京話除了全民段子「胸是炒雞蛋」、「裝墊兒臺」讓人們了解到的吞音特點外,還有一特點可能您不曾發覺。這話怎麼說的呢?今天小編就帶您來感受下,北京話另外的一個特點:委婉。您要不懂北京話可能您還真聽不出來!小編給您舉個例子:「菜包子」可不是吃的,那是說這人幹什麼都不行,忒沒用!小編再問您一句:您吃過老北京大耳貼子嗎?(哈哈,開個玩笑。)
  • 裝臺大雀兒結局是什麼揭秘 大雀兒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裝臺》大雀兒最後是怎麼死的?看過原著的觀眾都知道,大雀兒這個角色最後生病去世了,很讓人心疼,他身上的秘密也就此揭開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本劇按照原著故事線走的話,大雀兒最後死於心臟病,大雀兒原來就有心臟病,什麼時候得上的誰也不知道。
  • 北京話,可不只有兒化音
    這檔節目乍一聽起來像胡侃加臭貧,事實上也暗含著不少有趣和溫馨的內容。北方的語言是粗獷的,被認為是缺乏魅力,或許正是在這種滔滔不絕的詼諧裡,才能擠出一種細膩情感。小邸說,從音調上講,除了人們熟悉的兒化音,拉長音兒和不張嘴,是北京話的另外兩大特點。一個象聲詞「唷」「呦呵」「哎喲」,都能在不同的語境中充當感嘆、驚訝或是驚嚇等不同意思,拉長音兒像是一種強調,是語氣上的「畫重點」;說話不張嘴,是北京人懶的一種表現,吞音和吃字讓北京話少了些柔弱和軟話,凡事聽起來都有點較勁。
  • 吞音北京話「胸是炒雞蛋」等走紅 有懷念有質疑
    這些日子,「吞音」的北京話在網際網路上火了,「胸是炒雞蛋」(即西紅柿炒雞蛋)、「王五井兒」(即王府井)、「裝墊兒臺」(即中央電視臺)等。「原來北京話這麼有趣兒。」爭相轉發的網友讀來會心一笑。一些網友發現,雖然大家生活在北京,但能聽到這流利的北京話的場合已經越來越少。
  • 敢把《裝臺》《大江大河》的主角當配角,《山海情》憑啥這麼大膽
    這是電視劇《山海情》中的一段話,分明感受到在時代的腳步下,人們渴望幸福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這部劇就是講述上世紀90年代,從寧夏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玉泉營地區的移民們,從無到有地建設著他們的新家園的故事。「有奔頭,就不算苦」,跨越山海,築夢家園,脫貧致富,時代擔當!
  • 《裝臺》大雀兒「摳門」原來是這個原因,聽著就讓人有想哭的衝動
    最近播放的《裝臺》中有這樣的一個演員,他總是最賣力氣的一個,但是卻是最捨不得花錢的一個,所以總是讓人調侃他養了「二奶」,對此他只是無奈地一笑,並沒有告訴大家他身處的困境。圖片來自網絡張嘉譯因為妻子閆妮的出走心如死灰,沒有了主心骨讓這些裝臺工人頓時沒有了方向,為了讓張嘉譯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這天大雀兒邀請張嘉譯到自己的家做客。張嘉譯也沒有拒絕。
  • 裝臺:結局,大雀兒死了蔡素芬走了,大雀兒媳婦非要跟了順子
    大雀兒死了,蔡素芬走了,大雀兒媳婦進城非得跟著順子幹裝臺現在的很多電視劇都是改編自原著小說,有改編得好的,比如剛剛完結的李易峰《隱秘而偉大》張一山《局中人》等,這些都是基本還原了原著的精彩。家裡有很多房卻住在車裡的黑總剛剛熱播的《裝臺》同樣也是改編自陳彥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
  • 北京的兒化音到底有多難學?
    排版002,廣西貴婦,兒化音愛好者生來一身越南版維密小姐氣質的她自從迷上鹿晗,趟了「愛豆」這灘水放棄一生的榮華貧窮、功名利祿死纏爛打的要當北京媳婦兒說是成為北京媳婦兒第一步,要學北京話第一步,就得從「兒」學起排版現在對於「兒」字的執念
  • 看完《裝臺》才明白:人言可畏!無數人深陷其中,且尚不自知
    看完《裝臺》才明白:人言可畏看完《裝臺》才明白:人言可畏!原來,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活在別人嘴裡、眼裡……看過《裝臺》這部劇的人,無不為現實的劇情產生共鳴,仿佛在演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並且把藏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奈和尷尬,表達的淋漓盡致,不留一絲做作,沒有一點偽裝,真實還原生活常態,仿佛把每個人的日常搬上了螢屏。
  • 看了《裝臺》,我成了陝西話十級學霸
    張嘉益和閆妮的金牌組合再度聯手溫暖現實主義大劇《裝臺《裝臺3.祝大家早日成為陝西話十級學者!4「我給你說,《裝臺其中,「歪」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