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退友都有體會
上了年紀以後
腳好像越來越「嬌貴」
以前鞋架上的高跟和皮鞋
現在都換成了平底兒和運動鞋
穿鞋宗旨就一個——舒坦!
但實際上,這種一時的「舒服」
隱藏著很多未知的隱患……
下面這些常見的穿鞋壞習慣你有嗎?
如何才能選對一雙好鞋呢?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016大穿鞋誤區,傷腳又傷身
誤區一:非軟底兒鞋不穿
年紀大了,就更喜歡穿軟底鞋,覺得只有這樣的鞋才舒服,但實際上,軟底鞋未必是好鞋。
軟底鞋緩衝好,對膝關節保護較好,確實穿著舒服,但是穿久了很容易疲勞,它缺少一個向前推動的力,只適合短距離行走,走不了遠路,而硬底鞋行走較輕快,但緩衝較差,對膝關節的保護較差。
建議:「軟硬兼施」才最好
相比單純的軟底和硬底鞋,外硬內軟的鞋子,中等硬度的鞋底更適合長距離運動,舒適的同時對膝關節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誤區二:長期穿同一雙鞋
生活中,人們往往因為圖舒服,而將這雙鞋一穿到底。事實上,老是盯著一雙鞋穿最傷腳。
對於腳愛出汗的人來說,如果白天穿鞋時間偏長,晚上脫下的鞋子還沒來得及風乾,第二天又套在腳上,久而久之,真菌順勢而生,腳氣自然「不請自來」。
常穿一雙鞋,鞋子會因為長期在地上擠壓、摩擦而變形,使腳部長出厚厚的繭子。
再加上其他外力的傷害,足底、趾間、趾背和小趾外側等長期受摩擦和壓迫的部位,局部皮膚角質層增生,產生骨性隆起,長出黃豆大小的雞眼,走路時會倍感疼痛。
建議:「一鞋不過三」
平時穿鞋至少要三雙鞋換著穿,一雙鞋不要穿超過三天,一雙休閒、一雙正式外加一雙運動,不同場合穿不同的鞋,這樣既能有效地預防腳氣的發生,又能保證雙腳始終受到鞋的良性刺激。
誤區三:在家只穿拖鞋
很多老人覺得穿拖鞋既方便又舒服,但舒服不等於安全。
拖鞋對後腳沒有明顯的支撐作用,也無法讓腳跟進行功能上的代償,老人在家走路或做家務時,很容易腳部疲勞。
大家都知道「老人摔不得」,但其實,很多拖鞋防滑性並不好,所以穿拖鞋對老人來說更容易跌倒,從而可能會造成髖部骨折,手部骨折。
建議:準備一雙安全的「備用鞋」
在室內進行家務和活動時,一定要選擇穿著有支撐、帶鞋幫的鞋。拖鞋則可以選擇只在身體休息或站立時間短的時候穿著。這樣的一雙「備用鞋」,會大大減少得腳病的機率,還能防止跌倒的意外發生。
誤區四:爬山還穿「窄頭鞋」
有些人在爬山時候都穿著那種鞋頭很窄的鞋子,這類鞋子對運動和行走,尤其是在下山的時候,會產生非常大的傷害。
因為下山時,前足的足趾要承受很大的力量,有的老年人本身就存在趾甲增厚和嵌甲,若還穿不適合的鞋,則會導致甲溝炎、腳趾發炎化膿的情況。
建議:穿鞋得「對號入座」
郊遊、爬山,建議選擇鞋底有韌性的,以減少路面對腳的影響;
在公園鍛鍊,一定要選減震性能和防滑性好的鞋;
健走則要選擇減震點在腳後跟中心位置的鞋,能降低腳、腳踝與膝蓋受傷機率。
誤區五:脫鞋不解鞋帶
有些人脫鞋不解鞋帶,為了方便下次穿鞋的時候可以不用系,然而,他們不知道鞋帶沒系好,可能會導致後腳跟不穩定和前腳過度活動,從而導致慢性韌帶拉傷。
專家表示,對於正常的腳,不繫鞋帶可能影響不太大,但是對於有足部疾病的人,可能會加重疼痛。
建議:繫鞋帶也有講究
繫鞋帶這件小事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其實不會繫鞋帶。正確的繫鞋帶方法是:
腳放在地面上處於背屈位置(腳趾向上翹),腳跟牢牢放在鞋後部,再繫鞋帶;
也可以將腳部微微抬起45度,腳跟著地,再繫鞋帶。這樣腳跟貼合度高,更穩固。
02五大原則,教您挑到好鞋
「二注意」:選鞋前注意兩點
●根據自己的腳型,選擇不同的鞋
網絡上最常看到的腳型分類,根據腳趾間的相對位置,將腳型分為「埃及腳」、「希臘腳」、「羅馬腳」、「方形腳」,看看您屬於什麼腳,就儘量選擇什麼鞋型。
圖片來源網絡
● 試鞋時間和方法很重要
買鞋前一定要先經過充分的走路,按照一般規律,人的腳在走路後都會發脹,這時買鞋可以避免買的鞋過小。
另外,下午買鞋要比上午買鞋更適宜,腳最大的時候是在每天下午三四點,如果這時所選的尺碼不覺得小,一天中其他時間穿著也沒問題。還有,就是記得要穿著襪子試鞋。
「六選」:看鞋子是否「合格」
● 選擇有良好的彈性和透氣性的鞋子;
● 選擇鞋幫柔軟、重量較輕的鞋子;
● 選擇鞋面有良好的彎曲性能,後幫略高的鞋子;
● 選擇前倉較寬的鞋子,足趾與鞋的前緣應有1.5-2釐米的間隔;
● 選擇的鞋子鞋底不宜太厚,一般在5毫米以內;
● 選好鞋墊,鞋底內墊應呈舟狀。鞋底的前倉應略為上翹,高度為1-1.5釐米。
「三忌」:拒絕不適腳的鞋子
● 不穿已經破損或變形的鞋子,以免加重原有足病或足部疲勞,導致踝關節受損;
● 不穿前倉狹窄的鞋子;
● 不穿懶漢鞋和不帶扣的鞋子,這類鞋子一般較緊,難以適應日間逐漸明顯的足部腫脹。
「三對症」:「對症穿鞋」最重要
● 手部失去靈活性而無法繫鞋帶的老年人,應注意選擇鞋口有鬆緊帶的鞋子,還應當購置加長的鞋拔,使老年人不用彎腰即可拔上鞋跟;
● 有足部痛性損傷的老人,最好定製鞋子,以特製的聚乙烯泡沫鞋塞塑型,可以減輕疼痛,避免損傷加重;
● 有跟骨骨刺的老年人,可配用足跟部有空洞的鞋墊,使骨刺周圍的壓力減輕,緩解疼痛。
「四個一」:進一步確認舒適度
挑鞋時還可以用手將鞋扭扭捏捏,確定其舒適度,可以按以下幾步操作。
捏一捏
捏捏後部鞋幫,不易變形的才能穩定,可保護踝關節。此外,鞋幫的高度最好剛剛在兩踝的下方1釐米左右。
擰一擰
一隻手抓住鞋頭,一隻手抓住鞋子後幫,做擰毛巾動作,鞋底堅硬不易變形的支撐穩定性強。
折一折
將鞋掌對摺,查看其軟硬度。如果折不動,穿著的時候就不跟腳;如果一折就彎,說明鞋子過軟,能提供的緩衝作用小。軟硬適宜的鞋子應該是對摺時,鞋底彎曲的位置、角度,與人行走時腳掌彎曲的程度相仿。
摸一摸
好鞋都是「會呼吸的」,內襯要軟,透氣性才好,這樣穿上更舒服,並且減少腳臭、滋生細菌的可能性。
03腳上有病,怎麼選鞋?
1、拇外翻腳痛:少穿尖頭鞋
防治拇外翻,要根據自己腳的形態選取合適的鞋子,內部要有相對大的活動空間,讓腳在鞋內沒有拘束感。
多選寬頭鞋,少穿尖頭鞋。如果非要穿尖頭鞋或者高跟鞋,要避免長時間穿著,以免腳部同一處經常受到擠壓,鞋跟高度儘量不超過3釐米。
此外,如果鞋子太重,也容易傷腳,建議平時選擇合適、輕便的鞋子。
2、足跟痛:別穿平底鞋
對患有足跟痛的人來說,建議穿有點兒鞋跟的鞋,大概3釐米左右的鞋跟便可以了。
有少許高度的鞋跟,能使足掌向前傾斜,於是壓力便會被轉移到前足掌去,從而減少後跟的受力。
3、胼胝體腳痛:可用鞋墊緩解
穿寬鬆、透氣、柔軟的鞋子,少穿高跟鞋和硬底鞋,如果必須穿,最好要選寬頭、厚鞋底的。
也可以使用矽膠前腳掌鞋墊,因其柔軟有彈性,置於前掌蹠骨下面,可通過分散壓力來減輕疼痛,尤其是降低行走時前腳掌承受的壓力。
4、糖尿病足:首選透氣的鞋
糖尿病人挑鞋子首先看鞋面,要挑柔軟、材料透氣的鞋;
其次,看鞋底厚不厚。厚底鞋能分散患者腳底所受的力,減少腳變形的機率;
再次,看鞋膛寬不寬,也就是鞋的前部空間是否充裕。糖尿病患者絕對不能穿尖頭鞋、高跟鞋。糖友的腳一旦被擠,很容易導致畸形。
最後,看鞋腰高度,鞋腰過高會摩擦腳踝,引起破潰。此外,最好選擇繫鞋帶的鞋,這樣可以隨時根據腳部腫脹情況調整鞋的鬆緊和大小,高質量的運動鞋和休閒鞋都是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