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長江商報刊登了一篇以「男人的《聖經》」為標題的文章,為的是回顧美國經典系列電影《教父》Ⅰ、Ⅱ、Ⅲ。據該篇文章報導,「男人的《聖經》」這一說法來自好萊塢喜劇電影《當哈利遇見莎莉》,是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哈利把這個說法告訴了女主角。
或許是長江商報這一篇文章的推波助瀾,在中國廣大的影迷中留下這樣一個共識——男人就應該有「教父」那般的「魅力」。
公映於1972年的《教父》Ⅰ開創了黑幫題材電影,影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大獎,派拉蒙大獲成功。在國內,該電影總能排到經典影視前幾位,常年被影迷反覆討論和推崇,成為眾多人標榜的人生必看作品。只是,商業電影從來只為商業效益負責,不會為社會的終極正義提供答案。
或許若干年後的反思,才可以為時代之白描所激起的喧嚷提供沉澱後的清醒。
為了看清這部電影對大洋彼岸的中國產生的影響,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我們仍需要截取影片的一些片段,作以回顧。
這杯酒很經典
影片的開始以一個男人的哭訴和尋求幫助開始(請記住這一鏡頭,這一片段還將在另外一個更為中國廣大老百姓熟悉的影視中出現)。當警察和法律不再為這個普通的商人提供正義的時候,他去尋找的是「教父」——確切地說是孩子教母的丈夫,那個在他看來可能會讓自己捲入是非的人。
「教父」——讓老實人捲入是非的人
公權力失去應有的價值,無法再為受害者提供最基本的正義追求之時,受害者尋找的是「強者」,企圖以樸素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尋找失去的「美好」。電影交代,在受害人訴諸正常法律程序之後,施暴者竟然可以被假釋而不受懲罰——顯然,另有一群更有權力的人,可以打破法律的正義。這是一個權力叢林戰鬥遊戲場景,規則就是強者獲勝。
弱者的無力控訴
在這一點上,那個強大的維託·唐·柯裡昂和這個發了財的倒黴蛋其實是一樣的。他尋求的是不被那些可以玩弄法律的人操縱。第一部電影臨尾,垂垂老去的教父,在最後的獨白中交代了他內心的恐懼——他一直在小心翼翼,避免成為他人的棋子。其實,他們畏懼的都是「強大」和強權。
老教父在權力的森林中,規劃了兩條路,一條是他已經走的,另一條是他為兒子邁克·柯裡昂規劃卻未能實現的。
我們來看看這兩條路,在影片開場的五分鐘內,老教父教給了那個可憐的受害者,當然這也是他從義大利來到美國之後學會的。「如果你以朋友的身份來找我,那麼傷害你女兒的雜碎就會受到折磨,你這種誠實人的敵人也就是我的敵人,那麼他們就會怕你」。
這是老「教父」的信條
讓別人怕你,就會保護好自己和家人,這就是老柯裡昂的生存之路。《教父》Ⅱ告訴了我們,老教父的「成長之路」——消滅強者,建立自己。當賣桔子商販告訴維託·唐·柯裡昂拿走他的桔子是自己的榮幸之時,「教父」之路已經開始。在一個強權時代,為弱小者提供保護,這才是「教父」最核心的生意。他成功了,並且贏得了廣泛的尊重。
另外一條他為之努力卻無法讓兒子實現的道路是,成為操縱別人的人——柯裡昂參議員、州長之類——那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成為強者,讓別人無法侵害到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甚至成為制定或影響這世界法律規則的人就是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每當筆者審視自我,回憶幼年的經歷,在自己內心湧起的也是如此,讓那些欺辱自己的人畏懼自己,終有一日成為更加「強大」的男人,就可以除去屈辱和羞恥。戰勝對方讓別人臣服於自己,這是邁克·柯裡昂不得已的選擇,卻出於本能。
也許你會為邁克辯護,在《教父》Ⅱ片尾,邁克回憶起那個被家人稱為大學生的笨蛋,他有對自己人生的計劃——加入海軍保護國家。但不要忘記,衡量我們意志的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候做出的決定。當老教父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那位在二戰中榮獲海軍十字勳章的英雄,並沒有做出其他選擇,而是用手槍解決了家族面臨的危機。出於本能,似乎就是無可厚非。
於是,在《教父》Ⅰ結尾,教堂中神父的祝福聲和暗殺的槍聲同時響起。如果你還在為邁克的運籌帷幄而感到興奮,這只能說明高明的電影表現手法成功地刺激到了我們大腦額葉。在內心泛起的激動,不過是為「強大」再次鼓掌,抑或有消除隱患後稍微感到的安全。但這些都不足以解釋《教父》Ⅱ中邁克·柯裡昂的不安全感為何如此強烈。在他的內心,不允許更強大者出現,因為他認識的很清楚——所謂「忠誠」都是生意,當生意不在的時候,強大能夠建立的基礎——被稱為「忠誠」的教父-教子關係也就消失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要在影片《教父》Ⅰ上映6年之後才拉開序幕,那個時代能夠看到這部影片的,只有擁有特殊資源的人有這樣的機會。但是,並不妨礙這部黑幫題材電影對中國產生重大的影響。1980年1月24日,《教父》Ⅰ在香港上映,同年3月10日,電視劇《上海灘》在香港上演。我們來看看電視劇中馮敬堯出場的片段。
這杯酒熟悉了嗎
同樣的一杯酒,送到需要的人面前。背影就是「強大」的上海灘黑幫老大,你已經感到畫面有些熟悉了吧。
還有兩個要回顧的情節,《教父》Ⅰ中,邁克躲到義大利,娶了可愛的西西里姑娘,他打算從此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同樣,上海灘中躲到香港的許文強,也希望和旺娣就此終了平靜的一生。
邁克在呼救新婚的妻子
許文強懷孕的妻子也遭不測
但只要你踏上這條路,選擇權並不總由你掌控。兩人的妻子,均遭人殺害。
劇情安排如此之相似,我們可不會管這叫「撞劇」,但是高手之間的臨摹,讓筆者感慨的是悲劇皆因選擇。當邁克舉起手中的那把槍對著警察和土耳其惡棍連開數槍的時候,淪落到上海灘的許文強也用匕首刺透炳哥選擇了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信奉的道理是「強大」到可以掌管別人的命運。
MPAA,美國電影協會,成立於1922年。幾乎所有的電影製片方都會把他們要公映的電影提交MPAA進行電影分級。按照美國電影分級規則《教父》系列應該歸為R級或NC-17,意味著17歲以下限制觀看或禁止觀看。但是對電視劇《上海灘》,在那個娛樂資源稀缺的年代,則是全民的盛宴乃至精神食糧。到底有多少人看到如此精彩的畫面能夠產生冷靜的思考,在激動之餘會意識到力量的強大需要有公義的邊界。
2013年2月19日,在百度貼吧裡,一位網名叫「踏骨者」網友留言:「...看這部電影,是需要一定閱歷的。我剛上大學時也看不太懂,但之後買了小說,細細品味,思考,越來越覺得馬裡奧普佐水平高超。現在碩士畢業了,感覺自己許多時候做事情的想法已經被教父裡的思維所左右了...」
筆者並不知道這位碩士研究生會如何被電影《教父》所左右,至少在這段話裡,難以讀出樂觀。無獨有偶,筆者一位相識,在早年參加工作之初,也蓄著油光水滑的大背頭,時常瀟灑的點起一根煙,眯著笑眼,讓我們管他叫「龍哥」,或許還會問周圍人一聲,「我像不像發哥?!」。影視劇在受眾中會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即便是社會學家也無法做出精當的度量。但是,我們不免發問,有多少人在觀看電影後,會選擇讓自己成為普羅大眾心目中的「英雄」?
我們還需要再次回到《教父》Ⅰ的結尾,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安排神父的祝福和槍聲同時響起,應該不會沒有思考。導演通過畫面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人類可以在美好和罪惡之間產生多麼遙遠的背離。「教父」這一稱呼原指嬰幼兒受洗時承擔其宗教教育的人,一般是天主教或東正教設置的男性監護人和保護人,其職責主要是宗教教義的指導和勸誡。但教父絕對不是罪惡的庇護者,更不應該成為「強大」這種力量的支配者。
翻開典籍,聆聽教誨。《聖經》箴言4章23節「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2000年4月1日,江蘇北部沭陽縣,中德合資揚州亞星奔馳公司外方財務副總德國人普方被4個年輕人在家中傷害,一同遇害還有其妻子和15歲的兒子和13歲的女兒。4名罪犯被當場抓獲,因罪行惡劣被判處死刑。消息傳至德國,受害人的母親致信中國法官,不希望判處這四人死刑,「我們覺得,他們的死不能改變現實」。其後,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中國法律依法判處四人死刑並最終執行。我們期待的惡人伏法得到滿足。
這不是事情的全部。當年11月,普方的親友以及在南京居住的德國人發起普方基金與南京當地的愛德基金會合作,用於資助來自蘇北地區上不起學的兒童。他們認為教育是可以改變未來。對於這種以德報怨的舉動,讓中方基金會參與合作的人,甚為震撼。
向上仰望,方能超越。如果我們被《教父》中人物形象展示的「強大」所牽繞,那是無法活出我們內心渴望的生活。如果我們選擇讓「英雄」帶領我們進入叢林,那麼,我們就無法像鳥兒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
《聖經》之言依然神聖,但《教父》永遠都不是「男人的聖經」。
筆者仔細查考了《當哈利遇見莎莉》這部電影,男主角是比利·克裡斯託,而不是湯姆·漢克斯。一片文章就代表一個觀點。長江商報這篇文章推廣了一個值得警惕的觀點。作為受眾、家長,該如何在這個喧囂的時代,給自己和孩子保持一個健康的社會觀、價值觀,值得你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