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教父》——「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
01
—
電影《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一部足以撼動世界影史的偉大電影,如果說《教父》的原始意義是作為一部黑幫電影呈現於世人面前,那麼它首先成為黑幫電影中的教父,照亮了先驅者,也影響了後來者。然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很多年後,即使我們不把它看作一部黑幫電影,它仍然是以不全是命運與生存的經典之作,它影響了幾代人。人們試圖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解圖它,試圖從這座金山上去挖掘屬於自己的金子,它最終如其名成了電影中的教父,一個不敗的神話。
這部改編自馬裡奧· 普佐同名小說的電影在第45屆奧斯卡獎上大放異彩,獲得了最佳電影、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獎項,成為當年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它被一舉提名了1973年奧斯卡的十多個獎項,在票房、各大電影節和影評界收穫頗豐。事實證明,這部電影確實值得世人對他的評價:長期位於IMDB榜第二名,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贖》;在豆瓣和爛番茄也長期居於前列。我反反覆覆的大概看了這部電影20多遍,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觸,並且也會每每讚嘆導演的深厚功力。感嘆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當時雖然是一位年輕的新銳導演,並沒有什麼名氣;麥克的演員阿爾·帕西諾在當時也只演了一部電影,只是初出茅廬。但是這部《教父》卻用電影的方式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的黑幫,全世界因為這部電影而了解了黑手黨。由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克·克裡昂在影片中從一心想要離開家族企業到冷靜並且冷靜而果斷地成為新一代教父。由馬龍·白蘭度飾演的老教父更是讓人記憶尤新,他那沙啞的嗓音和許多後來被奉為經典的手勢成了教父的象徵。正因為第一部《教父》的完美成功,使後續兩部續集出現,構成了《教父》三部曲。當你把這教父體系觀看完後,你會發現這後續的兩部電影是對《教父》的經典詮釋。這三部曲因為繼續之前的特點而成為進入「百大」的電影續集,它們共同構成了電影史上的《教父》經典。
在觀看電影時,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這部電影對人物形象特點的刻畫。《教父》的主要人物是兩代教父,並通過對這兩位教父的成長經歷、社會交往經歷和情感經歷,將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心理變化過程表現出來,展現了在黑幫教派中的艱難成長過程。《教父》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對維託·柯裡昂一家的生活情況進行描寫。四個兒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儘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或者缺點,但是維託·柯裡昂會透過自己睿智的雙眼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在篇前的女兒的婚禮上,我們可以看出老教父對朋友的真誠,同時也能看到他利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家族發展的虛偽。但是最能表現維託·柯裡昂的性格的是他絕對不會販賣毒品的原則,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道德良知和正義。他和大部分父親一樣,願意為自己的兒女傾注一切,教育他們從愚昧走向理智。這使他具有了濃厚的人情味。由此可見,維託·柯裡昂具有典型的雙重的人格特徵,不僅對自己的兒女富有愛心,並且也會對家族的事務而冷酷。這樣的情節安排使維託·柯裡昂的人物形象顯得真實,使觀眾更加信服,人物設置的矛盾也比較明顯。關於麥克·柯裡昂的人物形象發展則是由於家族勢力與敵對勢力的鬥爭處於激烈階段,拼殺越來越激烈,這使得麥克·柯裡昂放棄了自己的大學夢想,毅然擔起了家族的責任,他開始清醒地認識到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必須自己強大才能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從此麥克·柯裡昂踏入了黑幫生活,逐漸成熟,擁有為維繫家族而與敵對勢力鬥爭的決心和堅強、聰明、冷靜的個性特點。從麥克·柯裡昂的生活經歷可以看出他擁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想法,渴望美好的愛情和家庭。但是他必須為了家族的存亡而選擇復仇,選擇作為「新教父」接手家族事務,甚至義無反顧地使用極端的手段。如果認真觀看電影,我們可以看出這兩代教父的心理和個性都受到但是惡劣的環境影響,開始對合法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產生了質疑,並在挽救和發展家族的過程中表現出來教父冷靜且敢於抗爭的個性特點。
麥克·柯裡昂其次令我感慨導演能力的地方是電影整體的光影變化。《教父》的基本色調是一種略帶透明的黑色,光總是從陰影的背面穿過,使整個畫面帶著一種陰鬱而神聖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始終是在和代表另一種情緒的白亮色調交叉推進中被愈加彰顯出來。在電影開頭的室內部分中,首先是黑色的暗光,這表明教父是註定無法走在陽光之下的,但這種黑色卻給人一種正義的感覺。教父在幫助朋友處理那些非法的困難,主持公道,並且鞏固自己的家族勢力。但當鏡頭切換打屋子外,則是一場被包圍的盛大婚宴,這是屬於被教父所庇護的幸福。這種視覺反差把教父與屋外的世界形成對比,突出了教父的能力與家族發展的成果。明亮的光線讓西西里處於一種安靜與祥和之中,正是在這裡麥克遇見了他的愛情,此時的光線是影片中最充足的,也與麥克之前的黑色基調形成反差。然而這一切美好都隨著一聲爆炸而徹底毀滅。正是這一聲炸響把麥克從美麗的西西里島生活帶回了殘酷無情的家族事務中,這是對理想主義的徹底粉碎。麥克的回歸是無奈的,是沉重的,是對現實的妥協。麥克本人是被動地走向這條路,他對家族事業所擁有的僅是責任感,他並沒有選擇走一條自己認為正確的路,所以他無法抵達成功。在電影《教父》中,光影的運用不僅是從技術方面的提升,而且同時也隱喻著兩代教父的命運。
這種視覺反差把教父與屋外的世界形成對比,突出了教父的能力與家族發展的成果。明亮的光線讓西西里處於一種安靜與祥和之中,正是在這裡麥克遇見了他的愛情,此時的光線是影片中最充足的,也與麥克之前的黑色基調形成反差。02
—
下面我就幾個事件來具體分析影片主題及個人理解。在教父遇刺的事件中,先是教父去街邊買橘子,但是鏡頭轉到結交拐彎處時出現兩個刺客。刺客先是向教父這邊望了一下。之後鏡頭轉向教父,此時他無意的轉了一下頭。然後緊接著鏡頭轉回刺客,可以看到刺客的退跑向教父,之後兩個刺客連開數槍後逃走。這個事件的剪輯和拍攝給我最大的感覺是乾淨利落,銜接緊湊,氛圍緊張,給人一種很強的衝擊力;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桑尼被暗殺的情節,可以說這個段落是整部電影裡最血腥的段落,從桑尼開車開始,他聽到了孩子的哭聲,急躁的鳴笛,這些鏡頭使我們明顯的感到桑尼已經有一些危險了。而後開車到收費站,他被連開數槍並且頭部被重重的踢了一腳。這些鏡頭使我們難以忘懷,使我們感受到了黑幫片裡真實的血腥場面。同時流利的剪輯也將恐怖血腥的氛圍渲染出來,突出了視覺效果;全片的轉折事件是麥克·柯裡昂在酒館殺死警察和索倫佐,同時也是麥克·柯裡昂個人的人生轉折事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段落的安排十分流暢,當麥克·柯裡昂準備掏槍時,想起了急促的音樂,烘託了緊張的氛圍,同時突出了麥克殺人前的緊張複雜的心理活動。而開槍時的鏡頭只有幾個近景鏡頭,更多的是讓觀眾注意到麥克的反應。這些導演安排的鏡頭語言其實已經暗示了事情接下來的發展,不得不感嘆導演強大的組織和掌控能力;麥克後來安排的暗殺與加受洗禮的過程同時進行,鏡頭在神聖的教堂和殘酷的暗殺行動中交叉推進,同時混雜著嬰兒的哭聲和槍聲。我認為這個段落在某些方面上體現著黑幫家族的命運,接受洗禮的嬰兒、成為新教父的麥克、躺在床上的老教父,這一切都在體現著命運的輪迴,這是無法擺脫的命運。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教父》中,電影語言的作用不僅是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表現兩代教父之間的權力交替,它所強調的是美國文化的肯定與否定,是美國社會發展的美好幻想與現實。
麥克安排的暗殺與加受洗禮的過程同時進行影片《教父》在視聽語言方面的造詣提升非常大,這深深的影響著以後電影的發展,它的許多經典鏡頭都被後世所模仿和研究,例如2020年的《愛爾蘭人》和經典電影《美國往事》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總之,《教父》流利的剪輯和細膩的色調以及演員出色的表演,使得這部電影看起來不像是一部描寫黑幫犯罪和家族復仇的黑色電影,反而更像是一部緬懷歷史並吸取教訓的懷舊篇片,一部講述美國黑幫歷史的家族史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