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這個俗語從何而來?

2020-12-24 騰訊網

近日,網上一個話題火了:「原來『二百五』是這麼來的」,截至記者編輯發稿前,該話題閱讀量達到7092萬。「二百五」是一個俗語詞彙,常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民間常用這句俗語。它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於何時流行?

銀子五百兩一封,「二百五」諧音「半瘋」

古代也玩諧音梗?

在微博平臺該話題中,就「二百五」這個詞彙的來歷,網友討論得相當熱烈。

最初,該話題對「二百五」的來歷,是這麼寫的:古代銀子五百一封,二百五半封,諧音「半瘋」,即傻頭傻腦、倔強莽撞之意。

原來古代也玩諧音梗?但古代銀子一封是五百嗎?是不是有點多?這引起不少網友的懷疑,他們舉出明清小說如《醒世恆言》《紅樓夢補》中的詞句「三兩一封銀子」、「一封五十兩銀子」,以此來說明,五百一封這種說法有問題。

但也有網友認為,「五百一封」指的是轉運庫銀,這裡的「封」不是明清小說裡日常生活用的「封」,而是轉運庫銀時用的「木鞘」。歷史作家張憶安就在他的微博中寫道:一鞘十錠,一錠五十兩。兩半木頭用榫卯合在一起,外觀是個長木條。所以官銀運輸也叫皇槓。二百五十兩正好半封銀子。所以,古代銀子五百一封這種說法是沒有問題的。

也有網友發現,「二百五」來自「五百一封」這種說法,出處來自《新編現代漢語》(張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但在討論中,就「二百五」的來歷,有網友提出了不同看法。

「superstiction1998」就說:我必須來糾正你們,上課我導師都講了的,不允許不會。古時一千文為一貫,也叫一吊,五百文為半吊,半吊子有不成熟、魯莽、傻氣的含義,二百五連半吊都不到,那就連半吊子都不如,極具貶低性。

「吳毅於此」則給出了另外一種說法:不是吧,我記得是齊王為了找出殺害蘇秦的兇手,用賞金一千誘惑,結果來了四個人,人均二百五。所以這個詞原本形容奸佞小人,後來才轉變為半瘋半傻之人的意思。

還有網友給出更為通俗易懂的說法:二百五指的是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50天,沒待夠300天,說明智力發育不完善。

這幾種說法在微博平臺上都有不少擁躉。不少網友說,「奇奇怪怪的冷知識增加了」。

字面意義與實際用義嚴重分裂

「『二百五』從何而來」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二百五」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俗語詞彙。它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於何時流行?這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楊琳對此進行過一番專門的研究,就此寫成的論文《「二百五」與「二五眼」考源》還是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

楊琳認為,「二百五」是一個字面意義與實際用義嚴重分裂的俗語詞,它從何而來?二百多年來人們多方求索,迄無定論。就他所知,最早對「二百五」這個俗語進行探究的是清代西厓的《談徵》。這本書撰成於嘉慶九年(1804)之前。按該書說法,「今人以才料不足者謂之二百五」。但仍然沒有給出「二百五」的來歷。

據楊琳研究,歷史上對「二百五」來源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種認為「二百五」來自「二把五」。《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有一句話:「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民間亦有諺語「只知二五,不知一十」,意思是一個人只知道自己有「兩把手」,每手五指,卻不知兩手共有十指。「二把五」訛為「二百五」。

一種認為,「二百五」是從「二板么五」而來。「二板么五」是「牌九」中的兩張牌,二板有四個點,么五有六個點,兩張牌配在一起共十個點,稱為「二板么五」,簡稱「二板五」。「二板五」在牌九中是最小的,什麼牌也吃不了,故用「二板五」喻指無用的、不成熟的人,後訛為「二百五」。

還有一種認為,一千文銅錢為「一貫」或「一吊」,半吊子是五百文,「二百五」又是半吊子的一半,所以有一知半解、傻裡傻氣的意思。英語中也把傻裡吧唧的人稱為a few cents short of a dollar,字面意思是一美元差幾分,和「二百五」「半吊子」之類的思路一致。

在楊琳看來,以上這些說法,證據都稍顯不足。按照他的考證,「二百五」應是從「二八五」訛變而來。在民間,「二」「五」「八」都有呆傻、粗魯的意思,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各地方言中,有「二五」「八五」等不同的說法。「二八五」的說法也有,如陰乃二主編《中陽縣誌》:「二八五氣,二百五性格。」「二百五」便是「二八五」的音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來源:揚子晚報

相關焦點

  • 二百五
    有時被人叫做二百五,或戲稱別人二百五,這是常事。意思很明確,就是半瘋兒,說話辦事有點二。
  • 為什麼罵人「二百五」?什麼意思?
    為什麼罵人「二百五」?什麼意思?文/炎炎談歷史二百五,就是250,眾所周知,這是一句罵人的話,中國人都不管是做生意還是排號等等,都儘量避開這個數字。二百五究竟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這句話罵人呢?二百五,是指傻頭傻腦,又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很多用於口語調侃,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出自晚清吳妍人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二百五,雖說不是歷史悠遠,但還是有些來歷傳說。
  • 【漲姿勢】你知道「二百五」的意思嗎?十一條有趣的「俗語」由來
    二百五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
  •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你就是個二百五」,我們是不是經常用「二百五」這個詞來罵人,大概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可是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會用二百五,而不是三百、五百呢?中聽起來似乎是很愚蠢和無聊的問題,但是,如果真的去翻閱資料,了解這句話的來源,其實會發現,原來他的背後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 這個詞兒從何而來?
    北京的俗語中有這麼一句話:「瞧這人,五脊六獸的。」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五脊六獸」原指的是漢族宮殿式建築上,有五條脊,四角各有獸頭六枚。五脊,指正脊和四條垂脊。正脊兩端有龍吻,又叫吞獸,俗稱吞脊獸。
  • 農村俗語:「蛇是錢袋子,鼠是糧袋子」,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蛇是錢袋子,鼠是糧袋子」,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蛇和老鼠在農村裡都是很常見的,一些長的比較醜陋,一個卻讓人討厭。所以說,這兩種動物,農村人喜歡的還不並不是很多。但是凡事也有例外,老祖宗還留下這樣一句俗語,對蛇和老鼠都有很好的印象,並說這:「蛇是錢袋子,鼠是糧食袋子」,那麼為什麼有這樣一句俗語呢?到底是什麼意思,李子來回答:為什麼老祖宗說「蛇是錢袋子」呢:南方暫且不說,南方人吃蛇的很多。
  • 這個熟悉的小黃臉,到底從何而來?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你經常使用、略帶嘲諷感的微笑表情,背後有什麼歷史呢?這個熟悉的小黃臉,到底從何而來?要說起人們用微笑圖案的時間,可比我們想像中的早多了。已知最古老的笑臉圖案出現在土耳其邊境小鎮卡爾卡默斯(Karkamış)出土的一個西臺陶罐碎片上。當考古人員將碎片拼接起來之後,他們發現這個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製作的陶罐上,居然銘刻著一個大大的笑臉。
  • 傳說中「貓有九條命」,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呢?
    但「貓有九條命」這個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小編整理了一下從網絡得來的信息,大概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針對貓生命力的解釋,認為「貓有九條命」不是它真的有九條命(廢話,又不是活在小說中,當然只有一條命啦),而是因為它生命力非常的頑強,它跑得快,能爬樹登屋翻牆。
  •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在農村裡是有很多老俗話的,而這些農村俗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時節的、還有關於生活的等等,無論是那一方面的俗語,都對我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
  •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有人問,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原因。    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為什麼人們不是別的數字,偏偏是二百五來罵人呢?這有其歷史典故。    戰國的時候,有個叫蘇秦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頭懸梁、錐刺股」故事的主人公——蘇秦。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他說服了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成同盟,一同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歷史上稱「六國封相」。當蘇秦在齊國效力的時候,卻遇上了刺客,被刺身亡。
  • 幸福原創:我媽是個二百五
    文圖/幸福       「老媽,他們又說您是二百五了。您咋老做這些個愚蠢事情呀?」  放學回來的兒子咄咄逼人地衝著我發火。「您能否為我留點面子呀?」       看著兒子委屈的樣子,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到了記憶的時光機裡:       我所在的這個A鎮,年輕人基本都到珠三角地區打工去了,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或者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我的親戚朋友大都出門打工去了,因為要帶孩子又不願意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業,我便在這個小鎮上開著一間幼兒園。外地的親朋好友都喜歡託我買些家鄉的土特產,幫忙託運給他們。
  • 農村俗語:「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啥意思,冬至下雪有何說法
    文/訪客農村俗語:「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啥意思?冬至下雪有何說法前兩天冬至剛剛過去,這就意味著位於北半球的中國要正式進入了冬季,很多北方人有在這天吃餃子的習俗,這是為了表達對冬季的敬畏。其實古人們總結的關於冬至的俗語也是有很多,因為總結這些俗語也是為了生活,所以中心也總是圍繞著天氣和農耕,小編倒是搜集了幾個關於冬至的俗語跟大家一起分享。這第一句就是「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冬至下雪有何說法呢?講的是如果在冬至這天下雪,那麼明年的夏至前後的時間就一定會下很多的雨,很明顯就是通過觀察冬至這天的天氣來判斷明年的天氣。
  • 商業插畫的創意從何而來?
    商業插畫的創意從何而來?商業插畫的創意從何而來?以上就是優行者小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不知道對你是否有所幫助,更多ui設計知識歡迎關注小編其他的文章。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說到我國的古代文化,想必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唐詩宋詞吧,筆者今天跟大家講的也是一種文化形式,只是它現在沒有過去那樣流行,人們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它就是農村俗語,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不少吧,可以說每一句俗語都是極其有價值的,別看它只有短短一句話,內涵十分豐富。或許你第一次聽到某句俗語的時候覺得它很有趣,當你之後再品味這句俗語的時候,又會發現短短一句俗語包含了很多內容。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是為何?老祖宗這話有何講究?
    在他救母的這個過程中,最大阻力便是自己的親舅舅二郎神,所以有網友在討論沉香應該如何迅速救母成功的時候,熱度最高的回覆是「只要沉香在正月裡去理髮就可以了」。為何說「沉香在正月裡理髮,就可以成功救母」呢?因為古老相傳「正月理髮死舅舅」,二郎神正是沉香的親舅舅,於是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沉香在正月理髮就可以成功幹掉二郎神了。
  • 電影《二百五小傳》大同1949年拍攝
    【故事梗概】《二百五小傳電影《二百五小傳》由大同電影企業公司拍攝。該片由鄭小秋執導,年輕的謝晉在片中任導演助理。呂玉昆、陳正薇、朱琳等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愛國藝人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悲劇命運和苦難生活。參加拍攝了電影《二百五小傳》《秋海棠》《風雪夜歸人》《愛情啊你姓什麼》《金色的晚秋》《鄭板橋》《中國蘭》等十幾部電影電視。
  • 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何含義?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但是有些俗語,以我們現在的目光看來是很不合理,甚至有些俗語是那些年輕一輩都沒有聽到過。但是大多數俗語都是一些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究竟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也是值得我們研究,也能了解當時文化,例如下面那一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它有何特殊含義?首先從一人不進廟來看,它的字面上看來就是一個人不能進寺廟。按照我們現代的目光是很難了解,難道寺廟有髒東西,不能一個人進去?
  • 農村俗語:「乾淨冬、必將是髒年」,什麼是「髒年」?有何講究
    一、乾淨冬,必將是髒年  什麼是「髒年」?有何講究?有些人可能有聽過這句話,也知道它想表達什麼意思,但是大部分人最多只知道一層的意思,其實這句話暗含這兩層意思。  第一個寓意,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如果這個冬天沒有下雪,整個地面都很乾淨,那麼來年會有很多病蟲,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莊稼的收成,所以這裡的髒指的是蟲害。
  • 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
    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村裡的老人和長輩經常在閒坐聊天時,嘴裡就蹦出幾句俗語。這些俗語通常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它是古人從生活中,一點點的積累而成的經驗,或者說是人生智慧。
  • 民間故事:二百五教書,七棵桑八棵柳,古代「驢得水」
    古時候就有一個好吃懶做的二百五,種地,體力不行;做生意,腦子不行;幹什麼活都覺得辛苦,可又想找個輕鬆掙錢的好差事。二百五想去想來,想到當教書先生。他想:先生每天只待著房子裡,風吹不到,雨淋不到,又不出力流汗,還能吃香喝辣。又體面又清閒,沒事還能收家長紅包。實在是最好不過的行業了。可是二百五一字不識,怎麼當教書先生呢?騙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