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個話題火了:「原來『二百五』是這麼來的」,截至記者編輯發稿前,該話題閱讀量達到7092萬。「二百五」是一個俗語詞彙,常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民間常用這句俗語。它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於何時流行?
銀子五百兩一封,「二百五」諧音「半瘋」
古代也玩諧音梗?
在微博平臺該話題中,就「二百五」這個詞彙的來歷,網友討論得相當熱烈。
最初,該話題對「二百五」的來歷,是這麼寫的:古代銀子五百一封,二百五半封,諧音「半瘋」,即傻頭傻腦、倔強莽撞之意。
原來古代也玩諧音梗?但古代銀子一封是五百嗎?是不是有點多?這引起不少網友的懷疑,他們舉出明清小說如《醒世恆言》《紅樓夢補》中的詞句「三兩一封銀子」、「一封五十兩銀子」,以此來說明,五百一封這種說法有問題。
但也有網友認為,「五百一封」指的是轉運庫銀,這裡的「封」不是明清小說裡日常生活用的「封」,而是轉運庫銀時用的「木鞘」。歷史作家張憶安就在他的微博中寫道:一鞘十錠,一錠五十兩。兩半木頭用榫卯合在一起,外觀是個長木條。所以官銀運輸也叫皇槓。二百五十兩正好半封銀子。所以,古代銀子五百一封這種說法是沒有問題的。
也有網友發現,「二百五」來自「五百一封」這種說法,出處來自《新編現代漢語》(張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但在討論中,就「二百五」的來歷,有網友提出了不同看法。
「superstiction1998」就說:我必須來糾正你們,上課我導師都講了的,不允許不會。古時一千文為一貫,也叫一吊,五百文為半吊,半吊子有不成熟、魯莽、傻氣的含義,二百五連半吊都不到,那就連半吊子都不如,極具貶低性。
「吳毅於此」則給出了另外一種說法:不是吧,我記得是齊王為了找出殺害蘇秦的兇手,用賞金一千誘惑,結果來了四個人,人均二百五。所以這個詞原本形容奸佞小人,後來才轉變為半瘋半傻之人的意思。
還有網友給出更為通俗易懂的說法:二百五指的是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50天,沒待夠300天,說明智力發育不完善。
這幾種說法在微博平臺上都有不少擁躉。不少網友說,「奇奇怪怪的冷知識增加了」。
字面意義與實際用義嚴重分裂
「『二百五』從何而來」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二百五」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俗語詞彙。它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於何時流行?這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楊琳對此進行過一番專門的研究,就此寫成的論文《「二百五」與「二五眼」考源》還是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
楊琳認為,「二百五」是一個字面意義與實際用義嚴重分裂的俗語詞,它從何而來?二百多年來人們多方求索,迄無定論。就他所知,最早對「二百五」這個俗語進行探究的是清代西厓的《談徵》。這本書撰成於嘉慶九年(1804)之前。按該書說法,「今人以才料不足者謂之二百五」。但仍然沒有給出「二百五」的來歷。
據楊琳研究,歷史上對「二百五」來源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種認為「二百五」來自「二把五」。《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有一句話:「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民間亦有諺語「只知二五,不知一十」,意思是一個人只知道自己有「兩把手」,每手五指,卻不知兩手共有十指。「二把五」訛為「二百五」。
一種認為,「二百五」是從「二板么五」而來。「二板么五」是「牌九」中的兩張牌,二板有四個點,么五有六個點,兩張牌配在一起共十個點,稱為「二板么五」,簡稱「二板五」。「二板五」在牌九中是最小的,什麼牌也吃不了,故用「二板五」喻指無用的、不成熟的人,後訛為「二百五」。
還有一種認為,一千文銅錢為「一貫」或「一吊」,半吊子是五百文,「二百五」又是半吊子的一半,所以有一知半解、傻裡傻氣的意思。英語中也把傻裡吧唧的人稱為a few cents short of a dollar,字面意思是一美元差幾分,和「二百五」「半吊子」之類的思路一致。
在楊琳看來,以上這些說法,證據都稍顯不足。按照他的考證,「二百五」應是從「二八五」訛變而來。在民間,「二」「五」「八」都有呆傻、粗魯的意思,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各地方言中,有「二五」「八五」等不同的說法。「二八五」的說法也有,如陰乃二主編《中陽縣誌》:「二八五氣,二百五性格。」「二百五」便是「二八五」的音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