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紀錄片《大湖·青海》觀後

2020-11-24 西海都市報

□王貴如

由青海廣播電視臺和北京三多堂傳媒公司聯合拍攝的大型文化紀錄片《大湖·青海》,是近年來青海題材紀錄片創作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該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青海廣播電視臺相繼播出之後,受到廣泛的熱議和好評。

《大湖·青海》重在呈現生活。第一集《生靈》著重表現青海湖及環湖地區的生靈,展示生命孕育和希望滋生的過程,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第二集《家園》通過對祭海、過春節、跳「於菟」等民俗風情和守護水源、轉場搬遷、搭建牛毛帳篷經堂等事件的鋪陳,生動地展示了青海農牧民生活的圖像和生活的情境,頌揚了他們對家園的熱愛、守望和建設。第三集《世界》主要記錄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天佑德車隊車手張志善等人緊跟時代步伐、大膽抉擇、勇於創新、勇於追夢的心路歷程,從中傳達出這樣的訊息:而今的青海,正在改變昔日的遙遠和封閉,向整個世界敞開了大門。三集紀錄片就這樣由自然而人文,由生命而生活,由家園而世界,完成了它頗具匠心、環環相扣的演繹,為觀眾呈現出一個真實、多元、立體的青海。《大湖·青海》有著豐富的鏡頭語言,每集之中又都能看到大小景別的適時切換,微距與鳥瞰的轉換,乃至質樸真切的空鏡。

很多紀錄片,都有一個具有承載力或牽動力的核心事件。有了這個核心事件,作品所要表達的話題,連同話題的各個環節,都可以通過這一核心事件串連起來。《大湖·青海》沒有這樣的核心事件,但它並非雜亂無章的生活現象的堆砌,它的敘事依然有條不紊。何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這部紀錄片的創作者另闢蹊徑,他們為作品找到了一個具有延伸價值和發展空間的生長點,找到了一個如同格律詩中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詩眼」。從這個點入手,再用「扯棉絮」或「滾雪球」的方法,越扯越長,越滾越大。就在這「扯」與「滾」之中,把需要反映的問題都囊括進來。青海湖顯然就是《大湖·青海》最適宜展開和延伸的生長點。片子從青海湖切入,逐步向周邊以至更遠的地方輻射,進而形成一個有機的、邏輯合理的敘事結構。初看,你會覺得這部紀錄片很「散」,忽而海南,忽而海北,忽而又到了黃南或海西。細細一想,又覺得它不「散」不行,沒有這個「散」,就肯定不會有作品取材上的廣泛自由,也不會有內容上的飽滿充實。好在有大湖的牽引和制約,時空跨度雖大,片子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仍然是集中而又明晰的。這個中心思想就是,表現青海在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追求和努力,謳歌青海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和開拓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應該就是《大湖·青海》的「神」。這一內在的「神」恰恰就蘊含於作品外在的「形」、外在的「散」上。如此說來,《大湖·青海》其實是形散而神不散。

紀錄片以人為核心,它的主題是人,是人的生存狀態、生存方式和文化積澱,人的性格和命運,人和自然的關係。《大湖·青海》自始至終都把注意力放在人的身上。在小人物、微切口、大情懷的製作模式下,創作團隊精心選擇了十多個普通人作為紀錄對象,並以「短、平、快」的敘事策略,從容不迫地講述著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的命運。無論是甘子河畔的野生動物協管員尖木措,還是不管刮多大風、下多大雨都要按時轉場的牧人馬拉加和他的愛人卓瑪;也無論是十裡八鄉小有名氣的牧民攝影家喬丹,還是對普氏原羚關愛有加的吳永林,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他們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但他們都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專注、對家園的一往情深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平常的事件,鮮活的細節,讓這些人物可感可知,可以觸摸。簡陋的著裝,淳樸的笑容,未經雕琢的平白語言,無意間的回眸一瞥,乃至面對鏡頭時的一絲扭捏,被定格在沒有擺拍的鏡頭裡。凡此種種,都是攝製人員在現場的紀錄。它既體現出創作團隊客觀、寫真、嚴謹的創作追求,也於無形之中拉近了片子同觀眾的距離,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

當然,凡事都有個「度」的把握問題。紀錄片固然需要有具體的人、具體的事,需要有對於個體生命和個體表現的觀照與描述,但在有限的篇幅和長度之內,作品中的人物並不宜過多。如果說,《大湖·青海》還有缺點和不足的話,那麼,在我看來,這個缺點就是,它涉及的人物似乎多了一些。人物多了,就不容易濃墨重彩地集中刻畫,其中有些人物,就不免會給人以匆匆而過、意猶未盡的感覺。

20世紀90年代,青海電視臺拍攝過一部紀錄片《青海湖之波》,該片獲得了1994年度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時隔二十多年之後,青海廣播電視臺又與北京三多堂傳媒公司聯袂打造了這部得以在中央臺紀錄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大湖·青海》。兩部片子都以青海湖和周邊地區作為聚焦對象,在思想意蘊和藝術表現上也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它們的成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青海確實是紀錄片創作的富礦區,這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有志於紀錄片創作的人們,在這精彩紛呈的土地上,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作為地處青藏高原的民族地區,青海具有同其他許多地方迥然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緊緊抓住我們的特色來做文章,就能揚長避短,創作出具有土特產味道的節目。而往往是這樣的節目,才最有可能衝出小峽,走進不同地域人們的精神世界。毫無疑問,打特色牌,以特色取勝,永遠是我們實施精品戰略,繁榮文藝創作的不二選擇。

《青海湖之波》從策劃、拍攝到製作完成,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大湖·青海》則用了三年。這樣嚴肅認真、精益求精,捨得花時間、捨得下功夫的創作態度,這樣頑強執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和作風,對紀錄片創作是至關重要的,對紀錄片創作者的啟示作用和借鑑意義,也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大湖·青海》一瞥
    □耿佔坤 紀錄片《大湖·青海》與觀眾見面了。首先我應該祝賀它在高原的誕生,它仿佛讓青海湖又獲得了一次生命,或者說是獲得了另一種生命,因為它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我們的腳力與目力都無法企及的大湖和青海。 《大湖·青海》這部紀錄片,我認為有這樣幾個突出的特點:第一點是它宏大的氣度。這部紀錄片立意高,視野寬,雄心大。從三集的片名分別取為「生命」「家園」「世界」,就可以感受到那種具有超越感的氣場。它以可見的具體「生命」為承載,講述所有生命的自由和尊嚴;它把「家園」定義為一種天人合一的倫理,從而揭示一切生存者共同擁有的權力;它在有限的地理空間拓展升華,成功營造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心靈世界。
  • 大型紀錄片《代號221》再獲殊榮
    大型紀錄片《代號221》再獲殊榮 2020-10-09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踐行者之大道儒商》——大型傳統文化紀錄片
    《踐行者之大道儒商》——大型傳統文化紀錄片主人公: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懷揣理想,追夢起航,怎樣突破企業發展瓶頸?敬請收看大型傳統文化紀錄片《踐行者之大道儒商》。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方太集團的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坦蕩。
  • 文心會員 | 中國紀錄片第一股三多堂
    》畫面優美、配樂古雅、張馳有致,在廣大古典文學愛好者中,擁躉眾多;《走向海洋》是首部關注中國海洋文化的大型紀錄片,呼籲建立海陸統籌、和諧發展的現代中國海洋戰略。,騰訊新聞平臺點擊量過億;體育文化類紀錄片《足球道路》《冰雪道路》等令人熱血沸騰,豆瓣評分高達9.1分;《當你老了》《阿姨來了》《兩個人的合作社》關注社會民生,展現普通人的生活;
  • 香港青年青海「五彩神箭之鄉」之旅:射以觀德 以箭會友
    :潘力維   中新社青海尖扎9月8日電 題:香港青年青海「五彩神箭之鄉」之旅:射以觀德 以箭會友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唐圓領,故名思義就是唐代服飾。」
  • 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家在雲朵上》 將於11月與觀眾見面
    17日,以青海生態建設為題材的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和以青海省脫貧攻堅為題材的紀錄片《家在雲朵上》推介會在西寧舉辦。  兩部紀錄片由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廣播電視局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青海廣播電視臺創作。目前,這兩部紀錄片已完成拍攝工作,進入後期製作階段,預計11月播出。
  • 新聞 《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二部登陸青海衛視
    6月16日,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二部登陸青海衛視。
  • 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推出《四季中國》大型紀錄片
    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5日電(記者陳文仙 尚昊)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又適逢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以色列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當天在其網絡平臺推出由新華社CNC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四季中國》之《芒種》篇。
  • 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推《四季中國》大型紀錄片
    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5日電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又適逢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以色列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當天在其網絡平臺推出由新華社CNC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四季中國》之《芒種》篇。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陶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鏡看青海大變化:兩部紀錄片年底播出
    《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家在雲朵上》推介活動。劉沛然攝人民網西寧9月17日電(劉沛然)為大力宣傳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成就,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廣電總局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局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青海廣播電視臺,創作了以青海省生態建設為題材的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以青海省脫貧攻堅為題材的紀錄片《家在雲朵上》。
  • 本臺明起每天兩集連播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聯合攝製,中國民生銀行獨家贊助的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是國內第一部大規模、全方位拍攝製作的關於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以百集的規模拍攝40餘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的傑出代表——
  • 再現「失落的文明」——大型紀錄片《神秘的西夏》
    大型史詩紀錄片《神秘的西夏》宣傳片及主題曲 時長05:12西夏(1038—1227年),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由党項人在西北地區建立的少數民族的封建王朝。公元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建國,國名大夏,大夏在西夏文,意譯為大白高國,宋朝稱為夏國,《宋史》中有《夏國傳》,因為在中國西部,故又被稱為西夏。
  • 青海果洛大型格薩爾劇《賽馬稱王》亮相江蘇崑山
    青海果洛大型格薩爾劇《賽馬稱王》亮相江蘇崑山 2020-10-17 11:10:24   演出現場,果洛州創編的大型格薩爾劇《賽馬稱王》以格薩爾史詩為依據,演員們用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將曲折的故事情節、曼妙的傳統音樂、渾厚的民族唱腔中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在場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 大型文獻紀錄片《湘西》開機!
    日前,大型文獻紀錄片《湘西》開機儀式在州博物館舉行。州委副書記、州委宣傳部部長唐湘林出席開機儀式並致辭。開機儀式上,大家觀看了《湘西》導航片,聆聽了《湘西》九集劇情梗概朗誦。紀錄片《湘西》由州文廣新局出品,共分為九集,每集40分鐘。
  • 青海人都應該知道這些青海故事,你知道幾個?
    你知道麼?對於唐僧咱們青海也有自己的故事。被寺院的和尚撿到後,變成了僧人。但是因為他對佛學的領悟能力特別的高,很快顯現出了超人的能力。再加上他是最小的老被小和尚欺負。有一次讓他給佛像擦身子。然後其他人就去玩了。他非常鬱悶,對著佛爺就說:「下來,我給你們擦擦身體」,然後所有的佛爺「噔噔噔」都從佛龕上跳下來跪在了地上。(因為唐僧的佛位是非常高的)唐僧並不願意好好擦,不僅是因為他受了氣,而且還因為他年齡小根本就不知道佛爺是什麼?
  • 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家在雲朵上》推介活動舉行
    紀錄片《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家在雲朵上》推介活動舉行 2020-09-18 10:59:40  來源:青海日報
  • 五集央視紀錄片《科舉》,觀後讓你耳目一新!
    大型電視紀錄片《科舉》以寬闊的視野、翔實的史料、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興革存廢,探索至今懸而未決的科舉起源之謎,揭秘王朝如何嫻熟運用科舉手段
  • 大型紀錄片《曙光》第四季明開播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由天津廣播電視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市檔案館聯合製作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 教育題材大型紀錄片《培根鑄魂》西安開機
    今日上午,「十四五」教育發展創新論壇暨大型紀錄片《培根鑄魂》開機儀式在西安隆重舉行。大型紀錄片《培根鑄魂》總製片人、陝西文化教育題材影視劇創作辦公室劉瀚辰主任說,影視教育是滲透和吸納,如春夜喜雨浸潤人們的心靈。
  • 地名文化系列紀錄片《山海有名》全集在南海網上線
    4月28日,海南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海有名》第二季正式對外發布。為方便廣大網友了解海南地名文化,領略海南文化歷史底蘊,4月29日,《山海有名》紀錄片第一、二季全十集在南海網上線,網友可在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搜索觀看。地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是一個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鄉愁的寄託。海南的地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