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養貓的人不少,可知道「貓抓病」的人卻不多。
幾個月前, 一則外媒報導引起寵物迷,尤其愛貓者的震驚:美國俄亥俄州託萊多市女子珍妮,一覺起來後,發現自己左眼充滿了血絲,並幾乎看不見了,最終失明。醫生檢查發現,原來「兇手」是每天陪伴在她左右的貓咪,珍妮眼睛曾被貓舔。
昨天,記者從浙江省人民醫院了解到,河南來杭州求醫的馬女士,被小貓抓後也出現視力急劇下降……而浙江省人民醫院最近已經接診了3位「貓抓病」患者,另兩名是男性,一名是杭州人,另外一名是紹興人。
被自己救的小野貓咬傷
打了狂犬疫苗後還是得「怪病」
1個多月前,年近六旬的河南馬女士得了「怪病」,視力莫名其妙驟然下降,最後發展到猶如終日置身於濃霧中,視物模糊;同時,令她害怕的的是,她的左腋窩下及左上臂肘部漸漸冒出10多個腫塊,鵪鶉蛋大小,並伴有發熱、四肢無力、頭痛、關節痛,就診河南及北京等多家醫院,治療無效。
其中,一家醫院淋巴結活檢提示「淋巴組織增生,建議進一步檢查排除淋巴瘤」,淋巴瘤?這下把她嚇得夠嗆。經朋友介紹,9月18日,馬女士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朱培芳主任醫師及童永喜副主任醫師接待了她,詳細問了病史後,懷疑馮女士的怪病可能與貓有關,建議其住院檢查治療。
「這簡直是『農夫與蛇』現實版,沒想到小流浪貓這麼『毒』。」得知病因的馬女士有點忿忿然。
原來,馬女士在老家是個體戶,家境殷實,為人善良,她家裡有很大一個倉庫。今年8月初的某天,馬女士進入倉庫後,聽到倉庫一角有小貓叫,喵……喵……地,叫得很悽慘,走近後看到,是幾隻出生沒多久的小野貓,頓生憐愛。之後的一段日子,馮女士天天給它們送吃送喝的,其樂融融。
一次在與小貓玩樂中,她左手被其中一隻小貓抓傷並出血。馬女士當時沒有特別在意,簡單消毒後,注射了狂犬疫苗,以為就沒事了。讓人想不到的是,半個月後發生了開頭描述的情況。
入院後,省人民醫院的專家再次行了淋巴結活檢,病理報告符合「貓抓病」的淋巴結特點。她的「怪病」終於得到了確診,其實是被倉庫裡的小野貓「害」的。明確了病因,接下來的治療變得簡單,用藥治療10天後馬女士各方面恢復得不錯。
還有兩位病人基本情況也是被貓抓傷。一男,36歲,杭州人,一次郊外救助野貓時,不小心被咬,2周後發病。另一男,64歲,紹興人,被家裡寵物貓咬傷後半月發病,也是同樣的症狀。
秋冬是貓抓病多發季節
潛伏期一般為2-6周
「貓抓病」,全稱是貓抓病性淋巴結炎,顧名思義,就是因貓抓傷後引起的一種淋巴結炎。而背後真正的病原體是一種名為巴通體的棒狀小桿菌,所以,貓抓咬只是感染的一種途徑。
所以,途徑不僅局限於貓抓咬傷,狗、兔、猴抓咬,豬、牛咬傷以及植物刺、木片、魚骨等刺傷都有過類似的報告。甚至還有的僅有貓「舔」的歷史。
感染「漢氏巴爾通體」,患部以及周圍的淋巴腺會變腫,時常伴隨著發熱症狀。有時也會有傷口不紅不腫、但淋巴結一下子腫脹的情況出現,在手部或腋窩最大腫塊有雞蛋那麼大。症狀加重的話,還會引發肝功能障礙、視覺障礙等症狀。
由於潛伏期較長,很多病人不會把發病原因和貓咬聯繫起來。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主任醫師潘紅英介紹,貓抓病偏向「秋冬算帳」。每年這個時候,感染科總會收治不少類似的病人。不是很有經驗的醫生,這個疾病往往會被忽略。
貓抓病潛伏期一般為2—6周,少數病例可長達數月甚至超過1年。貓之間的感染主要通過跳蚤進行。
需要強調的是,該病確診後,經過針對性的治療,一般預後良好,只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發生嚴重的全身病況,如心、腦等併發症,極個別發生死亡。近幾年,陸續有像美國珍妮及馬女士這樣對眼睛損害的報導。
醫生提醒被貓抓咬傷
注射狂犬疫苗後還需多觀察
在防治方面,潘主任建議,首先要注意養寵物的衛生,鑑於貓抓病可對免疫低下者造成嚴重後果,慢性病者與免疫力低下者、有幼兒的家庭最好不要養寵物;不要和寵物過分親密接觸,儘量少刺激貓狗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被咬或抓傷。
尤其在春季動物發情期和夏天氣溫高又悶熱時,寵物更容易抓狂。如果被帶病原體的貓咬或抓傷過,秋冬季需注意可能發病。
潘主任特別提醒,「貓抓病」的初期表現為出現水皰或小的腫塊,這些出現的症狀容易被誤判為蟲咬的結果。
此外,其他一些可能的症狀還包括骨炎、肺炎、查不出原因的長時間持續高燒等。
因此,在出現以上症狀並及時就診時,若有寵物密切接觸史及抓傷史,也應及時告訴醫生,便於排除其他病因。
日常預防措施主要是不要與陌生或不熟悉的貓、狗接觸,尤其是兒童不要隨意與貓狗耍逗。
家中飼養寵物的,要做到預防消毒,不讓其寄生跳蚤和扁蝨等,因為這些正是感染巴爾通體病菌的媒介。
(摘自錢江晚報)
編 輯丨翟巧紅 見習生丨劉夢琦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查閱更多內容,喜歡此文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