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長大,經歷了風雨裡掄大錘、爬油井的青春歲月,對採油女工馮萌萌而言,歌中所唱,正是自己生命的主旋律。
她頭戴紅色頭盔,頂著鹽鹼灘上的風沙,爬過荒野上的井架,在磕頭機下迎朝陽、送晚霞,守護著一口口油井。
在女孩最愛美的年紀,她選擇成為綻放在大港油田鹽鹼灘上的一朵「石油花」,十幾年來,越是艱苦根扎越深。
懷揣著石油人「改造世界的雄心」,這個姑娘吃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苦,敢啃前人沒能攻克的技術難題,帶領石油工人走出一條創新之路。人們用「天津市最美女工」來稱讚她的美,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來褒獎她的汗水和付出。
今年,她胸前又多了一枚「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她看來,這是對所有一線石油人的致敬,也是她把青春年華灑在鹽鹼灘上的最美印記。
當採油工的日子繁重而枯燥。馮萌萌總琢磨著,把平淡的日子擠出「油」來。
她與石油的緣分,或許是命運的召喚。「油二代」的她在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白領。然而母親突然患病,讓她決定辭職,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大港油田,成為一名採油工。
等待她的是一望無際的鹽鹼灘、滿是油汙的工作服和牆皮掉渣的辦公室,但最讓她不能接受的是,身邊總有人議論紛紛,「馮家閨女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來的」。
好強的馮萌萌下決心爭一口氣。她從認識扳手開始熟悉一件件工具,泡在泵房裡一待就是一天。她跑前跑後給老師傅遞工具,默默記下不同設備的操作要領;她追著技術人員請教井上的各種數據,又跑回電腦前細細分析每口井的「脾氣秉性」。作為女工,她敢嘗試獨自一人維修五柱塞高壓注水泵,30顆42號大螺栓都依靠臂力鬆開又緊固,直到累得胳膊再也抬不起來。
很快,這個愛琢磨、肯吃苦的女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更令人吃驚的是,她決定作為唯一的女工,參加採油廠青年員工技術比武。其中一個項目是比賽更換笨重的閘門,女工的體力明顯處於弱勢。為了提高速度,馮萌萌一次次練習,整個胳膊都被壓成青紫色,手指磨出厚厚的繭。一次,她的手被砸傷,鮮血直流,可為了比賽,她咬緊牙關,握緊大錘掄起一下又一下,每一次震動都牽扯著傷口。她疼得眼淚往下掉,卻依然沒有停止訓練。最終取得了採油廠女工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
馮萌萌渴望更大的舞臺。2013年,她參加了中國石油集輸工職業技能競賽,那是百萬石油人的最高競技場。集輸工不同於採油工,馮萌萌又開始全新一輪的苦練。很多人都奇怪,每天工作如此辛苦,她哪來的時間學習和訓練?原來,她把用來睡覺的時間掰成了3部分:先哄孩子睡兩小時,深夜1點爬起來學3小時,再休息一會兒去上班。
賽場是對力量與技術的多重考驗,強度之大讓不少小夥子都難以招架。馮萌萌咬緊牙關,將每個閥門盤根都擰得死死的,一天下來,她的牙床都咬出血沫來,終於從全國最頂尖的石油工人中脫穎而出,拿下銀牌。
這股奔著目標勇往直前、永不服輸的勁頭,已成為馮萌萌生命中的一種慣性。她親歷了廠區裡每一口油井的投產,見證了三相分離器、多功能儲集器、汙水撬裝系統等多處設備的試運行,「這裡的每一臺設備、每一口油井、每一本資料,連站內的每一樣工具,都見證著我的認真、我的努力」。
她負責的60多口油井,分布在大港油田的邊遠礦區。作為守護這些油井健康的「醫生」,井上的每一絲變化都牽動著她的心。每天清晨,她要趕五六十公裡才能到礦區,然後開著電三輪,帶著各種工具逐一排查問題。一遇到惡劣天氣,她總是起得比別人更早,第一個衝到井邊。
井上的工作辛苦又單調,愛笑的馮萌萌總帶著大家「苦中作樂」。她爬上9米高的抽油機,和男同事一起調整光杆對中,盤泵、拆卸液力端閥座這種髒活兒她直接上手,從不皺眉。狂風裡,烈日下,馮萌萌的工作服經常被汗水浸溼,大家笑稱她是「女汗子」;暴雨中的逆行也是家常便飯,她冒雨仰著頭,舉起管鉗調整採油樹盤根時,雨水順著袖子、脖子往下灌,她又成了一名「溼人」。
她不停地琢磨,如何用網際網路技術給老油田注入新生命。通過大量現場調研和反覆計算,馮萌萌提出「關於引進數位化技術,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建議,井站無人值守、生產數據採集、生產狀態實時監控等一系列高科技數位化信息技術讓老油田變得年輕起來。據統計,採油廠用工減少12%,人均油氣產量提高了49%,勞動生產率也提高了41%。
馮萌萌探索給油井「治未病」,總結了「管井三字經」等10餘項數位化管理成果,解決現場生產問題百餘起,避免產量損失近千噸。如今,她打造的「王徐莊模式」已經成為中國石油數位化油田的樣板,她也成為大港油田最年輕的首席技師。
作業區技師以她為中心成立了技術創新團隊。一方小小的工作室,成為技術創新的「泉眼」。她帶領大家先後製作出油封扳手、防盜絲堵等專用工具,革新閥座1000餘件,解決設備難題300餘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6項,累計創效1500萬餘元。2019年,「馮萌萌勞模創新工作室」被評為天津市「十大示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一路走來,馮萌萌打心眼裡越幹越愛這行。她知道,那些經石油工人開採出的石油,源源不斷地流淌進這個國家的「血管」裡,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改變人們生活的動力。而她,正是這股強大動能中的一點力量。
她喜歡站在朝夕相處的磕頭機旁,靜靜看著它起起落落,「你看它無論多少次低下頭,下一秒總會再次把頭高高昂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通訊員 崔丹丹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