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們平常所見的狼大部分是灰狼,可是您見過通體黑色的黑狼嗎?前不久,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公園項目組調查隊在青海省境內罕見地拍攝到一隻黑狼的活動影像。
11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公園項目組調查隊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開展水鳥調查期間,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罕見地拍攝到了一隻黑狼的活動影像。
李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調查員:我們當時前往的地點主要是監測水鳥調查,監測工作也差不多完成了,往前又走了兩公裡,在我右手邊出現了一個黑色的物體,我當時定眼一看是一個犬科,我心裡說不會是黑狼吧,我一邊開車門,一邊拿設備,拿過來之後我們就開始進行了監測。在進行監測的時候,它在戈壁灘上往遠處走了,大概是150米、200米的樣子,它回頭看了一眼我,當它回頭扭臉看我的時候,我確實看到了一個中國黑狼的影像。
極其興奮的李理還是不敢確定自己所看到的黑色犬科動物就是黑狼,隨後,他和組員開始對這一黑色犬科動物進行了跟蹤。在半小時的跟蹤監測中,這隻黑色犬科動物狼的特徵一一展現了出來。
李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調查員:第一種行為就是它在捕獵。戈壁灘上有四五隻藏原羚,它就開始捕捉藏原羚,但是沒有想到它的那個位置是一個高地,稍微高一點,那幾個藏原羚在旁邊,伸脖子一下就看到它了,暴露目標了,它無法進行偷襲,然後它開始捕捉鼠兔,在捕獵的時候我就看到它有狼的典型的特徵,因為狼在和狗最大的區別,狼很少行走,它會時不時的要小踮步那樣那種姿勢走,它又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狼的動作,就出現了狼和狐狸都會做同樣的動作,就是突然間跳起兩腳,兩個前爪抬起來,高高地抬起來,然後往下一蹲,再次確認就可能是中國黑狼。
由於監測時遇到雨雪天氣,能見度較差,當這隻黑狼因捕食野兔跑進附近乾枯的河床後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了。而就在李理和組員們返回的途中,又看到了兩隻灰狼。
李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調查員:往回走了2公裡到5公裡處,又發現了分別兩隻灰色的狼,一隻捕捉到了一隻藏原羚正在吃,視頻我們也拍到了,另外一隻是一個成年的小狼,它上山了,就是這一切的狼的區域,我們分析,會不會是一個狼群呢,所以這有待科學研究。
拍攝到了中國黑狼影像資料實屬罕見,因為黑狼在中國所有的文獻報導中從未出現過,在黑狼的研究上是一塊空白。這次的中國黑狼影像資料,就填補了空白,為黑狼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線索。
在將拍攝到中國黑狼影像和好消息帶回大本營後,將黑狼的影像資料發送給了全球著名生物多樣性保護學家約翰.馬敬能博士,在查看了調查隊拍攝的影像後,證實這是一匹雌性黑狼,同時也分析了黑狼在中國罕見的原因。
約翰·馬敬能 全球著名生物多樣性保護學家:我認為所有狼群中都會有一些黑色個體,之所以讓我感到意外的不在於三江源出現了黑狼,而是在於此處黑狼個體竟如此之少,李理所拍到的這隻,是我所看到的第一個記錄,重要之處在於要了解三江源的狼種群中,為何黑狼如此稀少,我推測是因為其體色的原因,三江源是開闊的地區,樹木稀少,大部分時候被雪覆蓋,所以對狼而言,純淺體色存活的可能性更高,因而這樣的黑色基因十分稀少。
此外約翰馬敬能博士還介紹說,黑狼的成因與其基因有關,純黑個體意味著其父親和母親都有相同的黑色體色隱性基因。當兩個黑色隱性基因結合在一起便會產生黑色顯性基因,從而誕生出黑狼個體。假若父母中只有一方擁有這種基因,則後代會成為灰色或白色個體。而對於黑狼黑色隱性基因的出現,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解焱也作出了解釋。
解焱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首先它出現在4萬多年前,這個狼、家犬和郊狼的身上,歐洲出現黑色個體的歷史更長一些,美洲的通過遺傳學的研究,發現是從歐洲的家犬在和野外的狼雜交後獲得了突變,這種突變通過家犬帶到了美洲大陸。現在的黃石公園以及北邊的加拿大,黑狼的數量是非常多,在中國應該說在整個歐亞大陸黑狼的數量是非常少的,出現的機率也非常少,所以在中國從來沒有人報導過,當然實際上中國的狼的研究專家是非常少,這個也可能是我們沒有很好的去發現關於黑狼的數據情況的重要原因。
狼處於食物鏈中上端,中國黑狼的出現說明三江源地區有較好的狼群數量並且有大量保證狼捕獵的食物,這次世界自然基金會李理所拍攝到的首例中國黑狼影像,不僅提供了中國野外有黑狼存在的有力證據,更能引導更多的人關注狼的保護。
解焱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狼的保護上面的問題也是非常多,包括人和野生動物之間衝突的問題,還有狼的這種棲息地,或者說狼的食物被毒殺,也都是導致狼的數量下降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一次在三江源發現黑狼,也是體現了我們現在對野生動物的關注,也是當地生態保護成效的一種展示,希望能夠引導大家對中國的狼有更多的研究,保護和關注。
其實狼對於整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於很多原因導致我國的狼的數量目前比較稀少,分布在的草原或者荒漠地帶,這次在我省三江源拍到了黑狼影像可喜可賀,希望我們的生態保護能越來越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浪微博 / 青海百姓1時間 本期編輯 / 露露
來源/ 青海經濟生活頻道 /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