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2月,我曾有幸跟著徐仁修老師在墾丁見到了傳說中的臺灣梅花鹿,當時沒有帶長焦,天氣也不夠好,但看到梅花鹿仍然很興奮,寫了篇記錄放在這裡。
2016年5月,我再次來到墾丁,這次有博學又精力充沛的彭永松猴子老師做地陪,終於見到了夢幻中的鹿群,並且靠猴子老師借我的200-500的NIKON長焦,記錄下了夢想中的梅花鹿活動。
臺灣的梅花鹿並不像日本奈良人工飼養的梅花鹿那樣聚集在公園裡和人親近,它們更接近於真正的野生動物,平時會躲起來,只在早晨和傍晚出來活動。到了墾丁也並不一定能看到梅花鹿。
根據它們的活動規律,我們早晨四點就起了床,天剛蒙蒙亮就去了社頂公園。臺灣梅花鹿膽小而警覺,它們的大耳朵對聲音非常敏感,有一點動靜都能聽到。我們以草叢做掩護,躡手躡腳的潛入這片草原。
梅花鹿生活在針闊混交林的山地草原地區,草原環境和它們快速奔跑的能力相適應。梅花鹿主食草、樹葉和果實,和牛一樣,吃東西會反芻。
在地上,我們發現了新鮮的鹿的糞便,是一個個橢圓球的聚集,和羊糞很像。太好了!這證明鹿群的活動還很活躍。附近可能會有臺灣梅花鹿。
還發現了梅花鹿的腳印。
這片草地剛剛割過草,空氣中都是青草香。長著冠羽的小雲雀歡快地在草地上蹦躂找草籽吃,唱著高亮婉轉的歌曲。
燕鴴也是這片草地上令人矚目的鳥,這個季節剛好是它們的繁殖期,燕鴴換上了繁殖羽,紅嘴加上眼下的一圈黑線,像化了濃妝。它們集成小群活動,在草地上小距離滑翔,牛糞鹿糞野狗糞吸引來的糞金龜是它們喜歡的食物,除了糞金龜它們也吃草叢裡的其他昆蟲。
不知不覺間,梅花鹿群就來到了我們眼前。一群約有十多隻,健壯活潑,生機勃勃。我們蹲在草叢邊,靜靜觀察它們的活動。
梅花鹿是非常膽小的動物,突然受到驚嚇,可以導致緊迫性橫紋肌溶解而死亡。所以面對梅花鹿,我們千萬不能激動得歡呼追趕靠近,以免它們受到驚嚇。沒有意外情況,它們的身手相當矯健,群鹿奔跑時姿勢敏捷而優雅,上下攀爬陡坡也不在話下。
梅花鹿喜歡集群活動,它們是一夫多妻制。小鹿2~3歲達到性成熟。在繁殖期,雄鹿會發出特殊的鳴聲召喚自己的「後宮團」。 雌鹿的懷孕期有八個月長,每胎生一隻小鹿,極少數情況會生兩隻。小鹿出生後,一家子還會齊齊整整地出來活動、覓食,大公鹿有時和家族一起,有時自己活動,但也不會離家族太遠,時刻關注家庭成員的一舉一動,守護它們的安全。因為一夫多妻,會有單身漢來搗亂,試圖拐走家族裡的雌性,遇到挑釁者,作為「一家之主」的大公鹿就會用長角當武器,將對手頂出去。
雄鹿在出生後的第二年才開始長角,我們去的時節剛好是雄鹿的換角期,很多雄鹿的舊長角已經脫落,換了短短的鹿茸。這些短短的鹿茸角會漸漸變長,等到秋天,外層的鹿茸皮乾燥了,裡面的結構也長完整了,雄鹿就會用鹿角在樹幹上用力摩擦,去掉外層的皮,同時也把角磨得更鋒利,用於今後的戰鬥。
在我們眼前,就是正在打鬥的雄鹿,第一次發現梅花鹿也這麼頑皮。雄鹿會抬起前面兩隻腳,站立起來互相拍打,還會用短短的鹿茸互相抵著。梅花鹿的早晨活動內容很簡單,找片草地坐下或站著彎頭吃草,奔跑或者互相打鬧一下。
無論雌雄,梅花鹿都有一雙大而圓的眼睛,長耳朵豎在兩邊,還長著長臉、長脖子和大長腿,看起來很有靈氣,十分討人喜歡。它們全身遍布白色斑點,像朵朵梅花,這也是「梅花鹿」一名的由來,據說這種白斑能夠模仿樹陰下的太陽光斑。它們的毛色會根據季節改變,一般來說冬毛比夏毛顏色要暗淡一些。
除了身體斑點,梅花鹿還有兩個快速識別特徵:一是屁股上的兩個大白斑,二是短短的尾巴。
這次我們的運氣實在太好,先後看見了好幾撥鹿群,大約有四五十隻,也許是老天也讚許我們早起看鹿吧。這些矯健靈活歡快的梅花鹿和身後的林投樹、珊瑚礁巖的山坡一起,構成了這個早上最美的畫卷。太陽漸漸升起,將炙熱的陽光撒向這片草原。此時梅花鹿的活動也差不多了,它們奔跑著,蹬蹬蹬地就爬上山坡遠去,躲進陰涼的灌叢。草地恢復了原有的平靜,仿佛一切都沒發生過。
其實,我們在這裡看到的臺灣梅花鹿並非偶然,有很長的故事要講。在幾百年前,臺灣可謂鹿之樂土,芳草鮮美,水源豐富。和其他梅花鹿一樣,臺灣梅花鹿曾經在臺灣全島的平原及丘陵隨處可見。在十七世紀的明朝,臺灣被荷蘭殖民,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到了臺灣,設立了梅花鹿皮的專項貿易站,每年向原住民大量收購鹿皮賣到國外,最高曾有一年12萬張的出口記錄。在1624至1662年,荷蘭統治南臺灣的四十餘年,東印度公司總共出口鹿皮200-400萬張。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即使是再優厚的資源也經不起人類的無度消耗。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臺灣的鹿皮已經減少到不能出口的數量,幾百萬張鹿皮的背後是野生梅花鹿的累累白骨,臺灣的野生梅花鹿數量急劇減少。隨後的數百年,臺灣人口的快速增加,開墾田地導致梅花鹿的棲息地面積越來越小。1969年,臺東捕獲的最後一隻梅花鹿幼崽宣告了野生臺灣梅花鹿的滅絕。
野外的臺灣梅花鹿全軍覆沒,其他僅存的臺灣梅花鹿圈養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和臺灣的部分鹿場。於是科學家想到,能不能在這些鹿裡找到與野生臺灣梅花鹿最接近的類型進行人工繁殖擴大種群數量,再把這些鹿放歸野外,讓臺灣梅花鹿重新回到家園呢?
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啟動了復育梅花鹿的計劃。科學家們測定了不同來源的臺灣梅花鹿標本的DNA,最後發現,在臺北動物園的臺灣梅花鹿與墾丁的梅花鹿有共同的血緣,可能是由同一個祖先繁衍而來。1986年,臺北動物園提供了26隻臺灣梅花鹿作為復育計劃的種群來源,進行人工繁殖擴大數量。
1994年-1997年,這些鹿被分批野放到墾丁國家公園。經過幾年的追蹤,這些鹿在墾丁繁殖良好,數量也比之前野放時多了很多,活動範圍也擴大了,復育計劃得到了初步的成功。此後,科研人員又陸陸續續野放了10多次梅花鹿,加上之前的,一共有233隻臺灣梅花鹿被野放到墾丁。而今,這些梅花鹿已經繁衍到2000多隻,散布在恆春半島,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過著相對安心的生活。
臺灣梅花鹿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只是這樣繁殖的梅花鹿始終是已滅絕的野生梅花鹿的替代品,無法取代原生種類。就在這片土地上,300年前每年可以殺戮十多萬隻梅花鹿,而今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挽回部分梅花鹿的種群,梅花鹿的命運跌宕起伏,這一切都是人類之禍。
之前說的都是梅花鹿的臺灣亞種,那麼中國大陸的呢?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除了中國,在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也有分布。根據地理分布,全世界的梅花鹿可分為10餘個亞種(後經近日火遍全網的左一博士張勁碩指正,按照最新分類,梅花鹿應為7個種,這一分類方式出自剛剛去世的著名哺乳動物分類學家Colin Groves教授所著《有蹄類分類》(Ungulate Taxonomy)一書。)。
在中國,梅花鹿的華北(C. n. mandarinus)、山西亞種(C. n. grassianus)可能已經滅絕,其餘亞種也都數量稀少,瀕臨滅絕:中國動物園飼養得多的是東北亞種(C. n. hortulorum),其分類地位還有爭議,野生種群主要分布在吉林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方亞種(C. n. kopschi)主要分布在江西彭澤境內的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那裡是中國野生梅花鹿南方亞種最大的分布區(約有150頭);四川亞種(C. n. sichuanicus)的最大種群在四川若爾蓋鐵布自然保護區。
今天,梅花鹿仍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曾經遍布中國各地,因為森林、草原的破壞和人類的濫捕,今天僅殘存於幾個有限的區域。傳統醫藥認為鹿茸具有藥用價值,也是它們遭到捕殺的一大原因。
-梅花鹿的分割線-
微信號:sandieji2016
原創圖文,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