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青天》的主題歌在電視劇熱播時我記下了開頭幾句。
Δ電視劇《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即今安徽合肥人,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就其知名度及其在民間的影響而言,在中國歷代名人中恐無出其右者。舊史稱其「閭裡童稚婦人,亦知其名」,是一個婦孺皆知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英雄輩出,代不乏人,其中功勳卓著過於包拯者,亦不在少數,而在民間影響上唯其獨領風騷,怪乎?不怪也!民盼清官也!
Δ民國 合肥縣包公祠外景
我之知包公,始於古典小說和「文革」時的古裝戲。我看過涉及包公的古典小說有《包公案》《萬花樓》《楊家將》《五虎平南》《五虎平西》《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其中明代的公案小說《包公案》是一部純粹敘寫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說集。至於有關包公的戲劇,那就更多了,僅我看過的就有《狸貓換太子》《秦香蓮》《打龍袍》《打鑾駕》《鍘包勉》《審郭槐》《落帽風》等。在看「包公戲」的過程中,臺下觀眾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盼望包拯早點出場,讓受害人早點冤情得雪,少受委屈,包拯是正義的化身,看到包拯上場,觀眾都會產生如釋重負的感覺。
Δ《七俠五義》(久敬齋書局)
Δ古版《萬花樓》
Δ《狸貓換太子》劇照
Δ《鍘包勉》劇照
包拯生前曾權知開封府,因廉潔奉公、憂國愛民、不畏權貴、執法如山而名揚天下,被人們敬稱「包公」、「包青天」。包拯去世後,歷代開封人民都為他修建包公祠。據《汴梁遺蹟志》載:「包拯希仁嘗尹開封,有異政,厥後汴人思之,立祠於府治廳事北。」最初的包公祠,據說建於開封府內,於府衙內建祠,這是絕無僅有的。僅北宋一朝開封府尹就近二百位,唯包拯獨享殊榮,可見他深得民心,深孚眾望。
包公祠因黃河水淹等原因歷經搬遷,現包公祠位於開封城西南碧水環抱的包公湖畔,主要建築有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大殿、東西配殿等。
Δ包公祠全景圖
包公祠坐北朝南,布局對稱。因建在湖島上,三面環水,僅西面臨環湖路,故大門向西。包公祠大門雄偉壯麗,莊嚴凝重,門額懸「包公祠」三字。前柱楹聯為「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二門面南,是包公祠的正門,額書「德昭古今」四字。入門為照壁,過照壁沿中軸線依次是二殿、大殿。照壁與二殿之間庭院的東西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樹有《包孝肅公祠記》碑和《重建包公祠記》碑。
Δ包公祠大門
二殿額書「峭直清廉」四字。殿中有《開封府題名記》碑、包拯畫像石刻拓片、包拯《家訓》碑拓片、包拯詩碑拓片、包拯手跡「齊山」摩崖石刻片、包公墓志銘拓片。其中《開封府題名記》碑豎於殿中央,引人注目。此碑鐫刻著北宋 183任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包公名下有一條深深的凹痕,據說這是人們觀看碑刻時在其名下指指點點所致,可見歷代人民對包公的愛戴。
Δ二殿
Δ包拯畫像石刻拓片
Δ《開封府題名記》碑
Δ包拯手跡「齊山」摩崖石刻片
Δ包公墓志銘拓片
包拯《家訓》最早是包公在開封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立於堂屋東壁的《戒子孫碑》,訓文為:「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一生流傳下來的詩只有一首,即「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首詩是包拯出仕前所作,為言志詩。後來他任端州知府時,曾書於壁間自勵。18集電視劇《包公》曾將此詩作為主題歌詞。
Δ包拯《家訓》碑拓片
Δ包拯詩碑拓片
二殿至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東配殿有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傳為包公行刑器械。龍頭鍘用於皇親國戚,虎頭鍘用於貪官汙吏,狗頭鍘用於刁民惡棍。殿中配有「包公鍘陳世美案」群塑,這是一組最能反映包公司法公正精神的塑像。大殿還陳列著有關包公的小說、劇本、連環畫等。西配殿主要展品有故宮南薰殿藏包公畫像複製品、包公生平故事集錦、開封府模型圖、包公官服以及有關包公傳奇故事的文學影視作品、光碟等。其中包公故事組畫有端州擲硯、陳州放糧、出使契丹、原服赴任、國法無親、重開惠民河等。
Δ「包公鍘陳世美案」群塑(側面)
Δ「包公鍘陳世美案」群塑(正面)
大殿是包公祠的主體建築,坐落於中軸線的正北端,額書「公正廉明」。大殿中央供奉包公銅像,端坐在靠背椅上,蟒袍冠帶,正氣凜然,身後屏風上懸「正大光明」匾額。殿內陳列著《孝肅包公奏議集》《包氏支譜》、包氏先祖畫像和記載包拯事跡的《開封府志》《陳州府志》等文獻,還有一些出土文物。山牆上鑲嵌著反映包公政績的壁畫,有「秉公執法」「不畏權貴」「體恤黎民」「清正廉明」四組。形象地表現了包公剛正不阿、執法如山、嚴懲貪官、保護百姓、為民做主的精神。
Δ包公銅像
包公祠臨湖而建,利用近水的天然條件,又於祠的東面建了「靈石苑」,靈石、假山、飛瀑、洞天、高亭,小橋流水,湖山交錯,別具情趣。
(原標題《包公祠》)
附門票:
(部分圖片取自網絡)
往期重發:
1,萬州的不眠之夜 —《懷古之旅》28
2,世上最大的盆景 —《懷古之旅》29
3,一座冷落的祠宇 —《懷古之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