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位少年走紅網絡。此子手插褲兜,胸前紅領巾,臂上五道槓,一臉自信的微笑,沒有一點孩子的稚嫩,活脫脫的一副領導範兒。據說此子「兩歲看新聞聯播,七歲看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關心國家大事。上小學期間不但一直作班幹部,還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發表了很多作品。除此之外,此子還獲得了很多的榮譽稱號,如'武漢十大孝星','武漢市愛心好兒童'等。
此子名叫黃藝博,如今即將大學畢業了。
跟著他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一個'不屑帝'。昔日東方衛視播出的關於黃藝博的新聞時,意外拍到一個'不屑'的表情。這個表情迅速在網絡上火了起來,勢頭甚至超過了'正主兒'黃藝博。
這個孩子是是黃藝博的同班同學孫童,可能是當時對黃藝博的這副作派十分反感,所以露出這樣一副不屑的表情。但網友們一致認為這才是孩子應有的表情,並親切的稱之為'不屑帝'。
如今這兩個孩子都將大學畢業了,他們都怎麼樣了呢?
黃藝博在高中階段他的成績並不怎麼好,但他所得的那些獎項和榮譽,卻讓他通過了武漢大學馬克思學院的自主招生,並且得到了降分錄取的機會。但即便是這樣,黃藝博高考卻只考了477分,降分錄取的分數線都沒有達到,所以沒能進入武漢大學的馬克思學院。最終黃藝博進了一家民辦高校,在那裡就讀英語專業。一顆曾經光芒四射的小明星從此暗淡了。
不屑帝孫童怎麼樣了呢?小學時的孫童沒有黃藝博那麼多的榮譽,一直默默無聞,和普通的孩子一樣。可是他並沒有墮落,相反他很上進,一直默默努力,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成功被哈佛大學錄取了。
兩個孩子的現狀令人唏噓。一個似乎妥妥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最後只進了一所民辦大學,而另一個原本普普通通的孩子竟然進了哈佛。
這不禁讓我又想起了兩位廣受關注的奧運女孩——林妙可和楊沛宜。在2000年奧運會上,兩人在開幕式上合作演唱的《歌唱祖國》令人印象深刻。遺憾的是,導演張藝謀為了追求極致的完美效果選擇了採用AB角的轉播方式(雙簧)——林妙可在臺上,楊沛宜在幕後。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是因為張導演認為林妙可的表演更'成熟'。但網友卻普遍不買帳,這一內幕曝光後,網友們紛紛指責張導演的做法,這對兩個孩子也造成了一些影響。
後來楊沛宜徹底的消失了,而林妙可則頂著奧運女孩的稱號火了一把。可是隨著她們的年齡不斷的增長,兩人的變化也越來越明顯。林妙可因為一直沒有將精力放在學習上,導致成績下滑,最終沒有考上藝術名校。而楊沛宜卻是穩紮穩打,之後考入人大附中,做了校樂隊主唱,高中進入北京八中國際部,加入了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高中畢業之後更是前往美國知名大學進行深造。
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後,毅然辭去教職並在離去之際發表了轟動一時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文中,作者認為精英教育已經走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它注重「培養了一些能力,卻削弱了其他能力」。而我們的問題似乎不僅於此。
精英,本指社會之精華。他們在能力、見識、修養、思想深度等諸多方面超過大多數群眾,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君子「。而現在的人們由於自身內涵的缺乏,使得對精英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偏差。他們將天真當幼稚,將庸俗當成熟,將混的好的當精英。更糟糕的是,許多人將這種錯位的認識應用在了教育上。有一次陪孩子上舞蹈課時,我看到有老師教其他孩子表演,教給孩子的都是大人才有的動作表情,把孩子搞的又低俗、又做作,令人厭惡。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應該是孩子該有的樣子。孩子的成長需要綜合的營養和一條正常的成長之路。任何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選擇的特殊道路和特殊做法,都是拔苗助長,最終極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