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將迪斯尼的《花木蘭》看了。
首先需要表揚的是這個純中國故事,而且是「代父從軍」,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思維,能在古代就受到讚美,這是多麼開放先進的思潮。
通過迪斯尼的影響力傳遞給世界,讓他們再次有機會了解中國,挺好。
至於網友吐槽的「中國元素」,這確實是文化鴻溝,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他們怎麼拍的那麼「爛」,而是我們的文化傳承及輸出確實不夠。
世界確實不了解中國。
大紅燈籠、土樓、山水鳳凰等元素,都是上世紀唐人街的華人帶去的,那如今的中國又給世界留下什麼印象呢?
我在國外上課的時候,南美的老太太提起中國,只是一句「有錢」,因為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花錢太大手大腳了。
除了奢侈品店的中國人,他們還看到了什麼?這些需要我們反思。
現在說說電影。
基本遵循了動畫版的故事主線,只是多增添的元素,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對鏡貼花黃的直接反應,是劉亦菲塗抹的像藝伎一般。
不過如果是我們,可能也分不清法國英國的服飾到底有哪些區別。
劉亦菲在電影裡的表現,只能說一般。
父親對小時候的花木蘭說「你體內有氣,這個是男人才應該有的,女人應該賢淑,你應該藏住你的氣。」
我的理解,這裡的「氣」是鬥志。
女人的枷鎖及羈絆在於生育。
由於生理結構問題,女人的生育有時間限制,因此比男性多了一份「慌張」和「緊迫感」。
女性的力量在崛起,但隨時都會被這個時間點卡住。
在現代社會,一個女性像男孩子一般,正常的上學,讀研,參加工作時已經二十五六歲。
此時如果想在工作中有建樹,最起碼要專注工作三年。
如果談戀愛遇到一兩次渣男,就到了三十歲了。
這時社會對男性的聲音是「三十而立」,女性則在催促生孩子。
畢竟大齡生育的不確定性及危險性在增加。
如果女性想自己賺錢買房買車,那這個天然的「時間點」就卡住她們,讓她們更焦慮,也更急迫的去完成財產積累。
這個天然的障礙,讓一部分女性倒戈,選擇站在男性立場,快速結婚,依賴,賢淑,成為波伏娃口中的「第二性」。
女性要贏得尊重為什麼這麼難,就是因為有天然的障礙在阻礙女性奮鬥。
花木蘭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被世界文明接受,就是它在告訴你,其實男女的力量是一樣的,只要你肯努力,在一個平臺上,你是可以出彩的。
作為花木蘭的前輩,鞏俐的力量展現被認為是女巫。女巫,在現實世界裡,就是那些與女性不一樣的人。
換在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過了三十多歲依舊不結婚的人。
她們想要贏得尊重及平等,太難了,最後只能犧牲。
動畫裡,給花木蘭配置了一個丈夫,讓她正常點,那是1998年。
而如今,留下懸念,或許是進步。
劉亦菲,她在影片裡的演技一直在收著,她經歷了很多職場巔峰,有過資源咖及「揚州瘦馬」的揣測,她本可以像章子怡那樣展露欲望。
但她還是收著了,不敢露出真實的自己。
於是她的力量也不能真正的展現,這部電影最終像受了潮的煙花,不能盡情綻放,只留給我們一絲遺憾來。